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曾经在教科书上都学过,什么叫新闻报道。新闻从业人员相信对新闻报道的定义已经烂熟于心。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通俗地讲就是用事实说话,是记者把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传达出来而产生的信息。因此,我们不难得出,不同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以及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新闻报道,必定会呈现不同的报道角度和报道方式。本文拟从新闻报道的主客观性及传播者角色定位、新闻主体选择、报道方式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考察中西方新闻报道观念的差异,最终得出结论: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和超越将带来新闻报道观念的变革,以及新闻报道实践上的创新。
关键词:中西方;差异;倾向性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123-02
广播电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它使人类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空前的扩展。狭义上的广播是利用无线电波和导线,只用声音传播内容的工具。而广义上的广播则包括人们平常认为的单有声音的广播及声音与图像并存的电视。如今,我们说到的广播电视的含义范围更加广泛。
一、中西方新闻媒体报道的基本差异及原因
纵观历史,中西方在历史发展轨迹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新闻写作报道方面也必然呈现各自不同的特性,这一点毋庸置疑。
(一)西方新闻媒体报道的特点
在西方多数国家,绝大部分广播电视都是极端党派性的,表现为报道上的“攻讦、诋毁、肆无忌惮”[1],比如在去年美国大选之年,奥巴马和罗姆尼所在的两党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总统宝座,利用各类新闻媒体“互泼脏水”、“互揭隐私”,对对方的家庭婚姻、财政收入等进行了娱乐圈狗仔式的跟踪和调查,以期用此来扳倒对方,这种令人不耻的行为表现得相当肆无忌惮。
西方新闻媒体在很长时期里,都标榜自己有党派性。但是,近年来,他们却声称:他们的新闻媒体不再有党性了,不再是机关报,报道不受政党、政府的影响,也不受其“控制”,而是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实际上,西方新闻媒体的党派性虽然在形式上变化了,实质却没有变,还是代表的他们背后的那个党派,所表现出的阶级集团的利益和特性非常强烈,只要稍加注意就随处可见。
比如,当年在伊拉克战争中,西方媒体就制造了关于“大规模杀伤武器”的虚假消息,这完全是西方少数国家的政党、集团的意志。而从2003年3月20日美国入侵伊拉克到2010年8月撤出全部战斗部队,历经7年零5个月,官方始终不能证明有大规模杀伤武器存在。因此,西方主流媒体的许多新闻,确实是尖锐地反映了他们的资产阶级新闻党性。
(二)我国新闻媒体报道的特点
在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工作首先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也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新闻报道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和支持人民的创新拼搏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掘和传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精神,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新闻宣传要把人民群众作為主角,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有效地为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创造条件。新闻工作还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始终不渝的路线方针,是一切事业的基石和准则,当然也是新闻事业的政治指导方向。在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我国的新闻事业首要的任务就是坚决捍卫社会主义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形象,充分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为深入改革开放服务。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喉舌论,有人说,这种理论过时了,新闻应该依客观事实说话。但客观事实并不是真相。有什么类型的新闻事业,这是由我们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新闻事业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最终的体现是在为党和国家的大局服务上。新闻宣传工作要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稳定的重要性和发展的必要性,为我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下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环境,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因此,我国的新闻报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一理论并不过时,相反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二、中西方媒体报道的倾向性及客观性对比
新闻客观性这个概念是由资产阶级新闻界最先提出来的。但是,在之后的过程中,西方媒体却将“客观性”代替一切办报方针,强调到了不恰当的地步。我们所要思考的是,“用事实说话”也成为中国新闻界对新闻的客观性、客观报道原则的朴素理解和操作方法,中西方两种新闻的客观性在用“事实”方面是一致的,但在“说话”与否以及“为谁说话”上却是不同的。
(一)我国对于负面报道的发展性认知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肩负着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样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在我国,曾经一度对于负面新闻的报道要求非常严格,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群众愈加认识到正面报道存在的负面作用和适当的负面报道的正面作用,所以对于负面报道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其意义在于可以通过负面报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
(二)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
西方认为客观性是超阶级、超党派的,是“纯客观”的,只需要陈述事实而不需要表达意见。所以,他们认为新闻的客观性不可能有倾向性(即主观性),而且两者不可能相容。而我国的新闻媒体则统一认为,新闻是具有客观性的,新闻也具有倾向性,这两者并不矛盾,因为倾向性是记者通过报道新闻事实所表露出来的思想趋向,而不是随意做出的主观的解释和评论。 举个例子。在新闻人物的报道上,中西方就存在着这方面明显的差异。中国的新闻报道侧重于抽象思维,注重概括性内容,忽视细节性的内容,因此形象性较差,往往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因而报道强调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一般会选取其中一个能反映报道主题的个性品质重点加以渲染,并在众多材料中截取某些最精彩,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优点是容易抓人眼球,产生阅读兴趣,但有时也会出现夸大宣传、以偏盖全的后果。而西方媒体则注重形象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直接影像,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引导人们对新闻人物的逐步认识。因此,在西方人物报道中,新闻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多面性,人物形象更丰富、更立体。通过形象描写,使新闻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刻画表现出客观和理性[3]。
(三)维护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倾向性反映到新闻实践中则分为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和中性报道三个方面。中性报道在中西方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均衡,这一点不用赘述。相对来说,西方媒体在新闻实践中更多地倾向于负面报道,正面报道则属凤毛麟角。
比如,新闻事业发达的英国,拥有在世界上影响力甚大的报刊、广播电台以及通讯社,其中报刊大约有200余种,而这些均由私人经营,它们的背后是各大财团、党派。在竞争力白热化的状况下,他们认为,单纯做正面报道,在新闻同源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获取更多的关注,只有从负面报道上下手,以奇、险、怪来吸引受众的眼光,才能保证自己报刊的被关注度,所以才有了我们熟悉的一句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我国的媒体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以正面报道为主,鲜少出现负面报道。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我们也认识到了正面报道的局限性和负面报道的积极作用,加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也产生了很多批评性报道或负面报道,但总的来说,正面报道在新闻实践中仍享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另外,实践也证明,正面报道不仅能展现社会发展的主流,激发正能量,而且能鼓舞人民大众将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去,为实现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懈努力。所以,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一个国家的新闻报道到底是该正面报道还是应该负面报道,而应看到两种报道的优势劣势,去粗取精,扬长避短,发挥好新闻报道的积极作用。
虽然西方的负面报道更能体现人性中的需求,更容易受到人们的歡迎,但是现在西方的读者已经意识到负面报道过多会对社会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过分强调冲突和反常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如今,许多西方主流媒体对新闻采取了越来越谨慎的态度,力求共同维护舆论环境的有序健康发展,表现形式上,正面报道的数量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三、结 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报道的差异是由文化的不同、国情的不同、经济的不同决定的,无所谓哪个先进哪个落后,它们是并存的,有着各自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有着各自存在的问题并经常互取对方长处,同时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换。我们应该站在客观、公正、合理的角度上看待它们、运用它们,以便为我们的国家和事业提供更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美)韦尔伯·斯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2]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J].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姚里军.中西新闻写作比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关键词:中西方;差异;倾向性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123-02
广播电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它使人类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空前的扩展。狭义上的广播是利用无线电波和导线,只用声音传播内容的工具。而广义上的广播则包括人们平常认为的单有声音的广播及声音与图像并存的电视。如今,我们说到的广播电视的含义范围更加广泛。
一、中西方新闻媒体报道的基本差异及原因
纵观历史,中西方在历史发展轨迹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新闻写作报道方面也必然呈现各自不同的特性,这一点毋庸置疑。
(一)西方新闻媒体报道的特点
在西方多数国家,绝大部分广播电视都是极端党派性的,表现为报道上的“攻讦、诋毁、肆无忌惮”[1],比如在去年美国大选之年,奥巴马和罗姆尼所在的两党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总统宝座,利用各类新闻媒体“互泼脏水”、“互揭隐私”,对对方的家庭婚姻、财政收入等进行了娱乐圈狗仔式的跟踪和调查,以期用此来扳倒对方,这种令人不耻的行为表现得相当肆无忌惮。
西方新闻媒体在很长时期里,都标榜自己有党派性。但是,近年来,他们却声称:他们的新闻媒体不再有党性了,不再是机关报,报道不受政党、政府的影响,也不受其“控制”,而是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实际上,西方新闻媒体的党派性虽然在形式上变化了,实质却没有变,还是代表的他们背后的那个党派,所表现出的阶级集团的利益和特性非常强烈,只要稍加注意就随处可见。
比如,当年在伊拉克战争中,西方媒体就制造了关于“大规模杀伤武器”的虚假消息,这完全是西方少数国家的政党、集团的意志。而从2003年3月20日美国入侵伊拉克到2010年8月撤出全部战斗部队,历经7年零5个月,官方始终不能证明有大规模杀伤武器存在。因此,西方主流媒体的许多新闻,确实是尖锐地反映了他们的资产阶级新闻党性。
(二)我国新闻媒体报道的特点
在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工作首先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也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新闻报道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和支持人民的创新拼搏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掘和传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精神,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新闻宣传要把人民群众作為主角,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有效地为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创造条件。新闻工作还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始终不渝的路线方针,是一切事业的基石和准则,当然也是新闻事业的政治指导方向。在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我国的新闻事业首要的任务就是坚决捍卫社会主义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形象,充分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为深入改革开放服务。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喉舌论,有人说,这种理论过时了,新闻应该依客观事实说话。但客观事实并不是真相。有什么类型的新闻事业,这是由我们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新闻事业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最终的体现是在为党和国家的大局服务上。新闻宣传工作要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稳定的重要性和发展的必要性,为我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下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环境,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因此,我国的新闻报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一理论并不过时,相反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二、中西方媒体报道的倾向性及客观性对比
新闻客观性这个概念是由资产阶级新闻界最先提出来的。但是,在之后的过程中,西方媒体却将“客观性”代替一切办报方针,强调到了不恰当的地步。我们所要思考的是,“用事实说话”也成为中国新闻界对新闻的客观性、客观报道原则的朴素理解和操作方法,中西方两种新闻的客观性在用“事实”方面是一致的,但在“说话”与否以及“为谁说话”上却是不同的。
(一)我国对于负面报道的发展性认知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肩负着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样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在我国,曾经一度对于负面新闻的报道要求非常严格,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群众愈加认识到正面报道存在的负面作用和适当的负面报道的正面作用,所以对于负面报道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其意义在于可以通过负面报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
(二)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
西方认为客观性是超阶级、超党派的,是“纯客观”的,只需要陈述事实而不需要表达意见。所以,他们认为新闻的客观性不可能有倾向性(即主观性),而且两者不可能相容。而我国的新闻媒体则统一认为,新闻是具有客观性的,新闻也具有倾向性,这两者并不矛盾,因为倾向性是记者通过报道新闻事实所表露出来的思想趋向,而不是随意做出的主观的解释和评论。 举个例子。在新闻人物的报道上,中西方就存在着这方面明显的差异。中国的新闻报道侧重于抽象思维,注重概括性内容,忽视细节性的内容,因此形象性较差,往往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因而报道强调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一般会选取其中一个能反映报道主题的个性品质重点加以渲染,并在众多材料中截取某些最精彩,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优点是容易抓人眼球,产生阅读兴趣,但有时也会出现夸大宣传、以偏盖全的后果。而西方媒体则注重形象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直接影像,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引导人们对新闻人物的逐步认识。因此,在西方人物报道中,新闻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多面性,人物形象更丰富、更立体。通过形象描写,使新闻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刻画表现出客观和理性[3]。
(三)维护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倾向性反映到新闻实践中则分为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和中性报道三个方面。中性报道在中西方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均衡,这一点不用赘述。相对来说,西方媒体在新闻实践中更多地倾向于负面报道,正面报道则属凤毛麟角。
比如,新闻事业发达的英国,拥有在世界上影响力甚大的报刊、广播电台以及通讯社,其中报刊大约有200余种,而这些均由私人经营,它们的背后是各大财团、党派。在竞争力白热化的状况下,他们认为,单纯做正面报道,在新闻同源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获取更多的关注,只有从负面报道上下手,以奇、险、怪来吸引受众的眼光,才能保证自己报刊的被关注度,所以才有了我们熟悉的一句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我国的媒体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以正面报道为主,鲜少出现负面报道。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我们也认识到了正面报道的局限性和负面报道的积极作用,加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也产生了很多批评性报道或负面报道,但总的来说,正面报道在新闻实践中仍享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另外,实践也证明,正面报道不仅能展现社会发展的主流,激发正能量,而且能鼓舞人民大众将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去,为实现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懈努力。所以,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一个国家的新闻报道到底是该正面报道还是应该负面报道,而应看到两种报道的优势劣势,去粗取精,扬长避短,发挥好新闻报道的积极作用。
虽然西方的负面报道更能体现人性中的需求,更容易受到人们的歡迎,但是现在西方的读者已经意识到负面报道过多会对社会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过分强调冲突和反常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如今,许多西方主流媒体对新闻采取了越来越谨慎的态度,力求共同维护舆论环境的有序健康发展,表现形式上,正面报道的数量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三、结 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报道的差异是由文化的不同、国情的不同、经济的不同决定的,无所谓哪个先进哪个落后,它们是并存的,有着各自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有着各自存在的问题并经常互取对方长处,同时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换。我们应该站在客观、公正、合理的角度上看待它们、运用它们,以便为我们的国家和事业提供更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美)韦尔伯·斯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2]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J].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姚里军.中西新闻写作比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