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素朴的德性

来源 :理论与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ze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于《道德经》的重要性不比“道”低,但关于“德”的研究却远不如“道”多。在研究者看来,“德”不过是“道”的施用而已,似乎只要理解了“道”,“德”就不在话下。但这不足以解释《道德经》何以用“上德”来开启德的讨论?《道德经》所论之“德”有什么独特内涵,其“德”论特色何在呢?“德”在古代文化里表“上进、高升、高贵”诸意,故为“上”,这与“道”的“处下不争”相反,但“高贵”可以是“名义”上的高贵而并非实质上的“高贵”,仁义礼如果脱离了朴真这一内在的实质就失去“德”的意义,故“上德”就是性德或德性,这就与被赋于至高无上的“尊”的“道”相合,“大丈夫”应该在“真朴”上用力,增德性之厚,务德性之实。又由于“德”和“道”反向,所以德的关键在于“和”,“和”显现的是“孔德之容,常德之真,容德之厚,玄德之妙”。
  【关键词】道德经; 上德 ;名 实 朴 和
  引言
  相对于《道德经》“道”,对同样甚至更丰富的“德”的研究却相形见绌,“但对文中出现44次的‘德’的含义集中进行全面探析的文章却竟告阙如。”[1]这与《道德经》文本表现极不相称,以王弼注本《老子道德经》为例①,“德”论有44章计3518(含标点符号)字,而“道”论只有37章共计2901字,德论比道论多出7章617个字。另一准确的说法是“帛书乙本《老子》的上下两篇,并没有篇名,也没有分章,只是分别在篇尾标记了子篇尾标注的‘德三千四十一’和‘道二千四百廿六’,两篇字数相差为615个。更为重要的是,帛书甲、乙本以及其后的汉简本都以‘德’篇为上篇。” [2]也就是说,不仅从文本的内容还是顺序上,“德”在《道德经》都具有比“道”更重要的地位。这似在挑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牢固观念,但这更贴近古人由具体到一般的生成或启发性思路及其表达方式,老子也常常用到这种方式,如“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由此看来,“德”比“道”更为具体实在,是揭开道的奥秘的钥匙。而不是相反,即传统上普遍认为的“悟道”为修德之必要前提。当然就更有效的方式而言,既可以由“道”释“德”,也可以以“德”释“道”,而“道”“德”互观。
  老子道德经的“德论”既有三十八章以“上德”为主题的专论,也有穿插在其他章的散论,散论是结合具体论题展开的,论及德的具体表现,专论则聚焦德的主旨,就相当于今天的学术论文,既综述既有研究中“德”的一般观念尤其是现实的“德”的实践,也要提出自己要研究的“德”的问题,还要提出独特的因而有一定新意的思想和观点。
  1.“德”务其实
  老子对“德”专论聚焦于“上德”。“上德”是通过与“下德”的比较中彰显出来,依照研究逻辑,即“上德”是以“下德”为背景、为批判和反思的对象,这意味着历史上或现实中“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集中于“下德”之上,也意味者“上德”是“下德”的超越或突破,如是,则“上德”与“下德”将包含品质、方向、真伪等的质的区别,而不仅仅是量或程度上的差异。为了进一步明确“上德”的确切意味,我们将进入具体文本的分析。三十八章可以分为三个小段,第一段是“上德无德……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计38字;第二段是“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计84字;第三段是“是以大丈夫处其厚……故去彼取此”计29字。
  1.1“上德”惟实
  为了明白“上德”,首先要对“德”加以解释。《说文解字》称,“德,升也”。“德”是形声字,从“彳”,“惪”声,其本意是“登高、攀登”。不论是“登高”还是“升”都有“上进”的意思,而“上进”本身意含“进路”;“德”字在甲骨文中从直、从行,与“循”字近,《庄子·大宗师》也有“以德为循”之说[3],如此,“德”乃“循路上行”,且与“道”的本义无别,只是“道”主要指如水之“就低下行”而已。这里要区分的是两种意义的德,一是“升”,这是“登高”的过程;二是“高”,这是位置或“攀登”的去处。
  “上德”是真德、性德或德性。“上德不德”中两个“德”未必是一个意思,后一个德可解为“高”,“上德不德”即“高明的德不是高高在上的”,高高在上则名重朝野,反之,“不德”则籍籍无名、平凡朴实。这就是说,“上德”是脚踏实地,朴实无华的,“朴”就是“本色、本真,本性”,所以上德是本德、真德和性德,是出乎自己的良心、天性,而不是违背自己的本心天性,而迷于德之名、表、量。因其真朴,“是以有德。”“朴”者依顺自然,是其所是,故“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1.2“下德”惟名
  “下德”是名德、表德乃至伪德。“下德不失德”,不失即“执”,固守高位大名,尽管名声显贵但未必符其实,名实不符而徒有虚名之德低劣之极,不仅无德甚至失德。“是以无德。”下德就执德之名而失德之实,“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下德惟名是趋,轻者以名害实,重者虚伪自欺。
  若违背自己的本心或天性,就算做了仁义之事,仍属于“下德”。“上仁”、“上义”就是如此,“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仁者爱人,上仁爱而无厌、亲而不疏,尽管普施于人,却独忘于己,因为执著于“爱”也意味着强压内心包括“恨”在内的其他情感,虽然爱别人未必恨自己,但一味压制自己的“恨”等不良情绪就相当于根本没有爱自己,如此一来,虽外在表现出“无僵大爱”,内心却充盈着“满腔怒火”,这样的内外不一怎么能算有德呢?“义”者“正也”,“宜也”。上义正而不邪,宜而不偏,但是“何为正?”其中的关键还是“谁之正?”最后的结论还是“我正而人邪,我宜而人偏。”其结果无非是“以我正人”而已,如果说“仁”主要是将他人的意志强加于自己的话,“义”就是将我的意志强加于他人之上。
  1.3“无德”在礼
  “下德”虽非真德,毕竟还是有德,谁也不能否认“仁、义”所具有的德行意味。真正没有德性的是“礼”。“礼”不仅无德,简直就是失德。“礼”不过就是对人的天性本心的强制、离弃或彻底否定。“礼”者“律也”、“履也”,惟“规矩”是举,强拉硬拽,全然不顾人的天性,“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礼”不仅无己也无他,更谈不上人的内心或本性了,全然是外部规训而已,而与内心的真实了无关系,表面的平静无法掩盖内心的旷野,内心的躁動和狂放是灾乱的根源,故“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1.4“德”本在道
  “上德”之说显示了“德”的意义在于其质性而不在于其形名。首先,德在于行有德之实而不务大德之名,切不可因名而误实,更不可以有德之名行无德之实,徒有其名不仅无德甚至害德;其次,德在于内心的真实而不在外表的华丽,德只听从内心的召唤,服从内心的指引,服膺内心的真实,一切违逆内心、偏离本性、压制良心的言语和行为都是不道德的。最后,德在于素朴无为而不在于行正言当,大德们的行端言正虽可为世范,但毕竟所属于外部条件,只有唤醒人本有的上进心,才算踏入德的门槛。
  “德”的发自内心、真实、服从本性的特质说明“德”以“道”为本。“道”就是自然而然,“道”之于人就是依循自己的天性本然,合于天性本心的就是好的,就是有德的;而违逆或压制自己的天性本心就是不好的,就是无德的,“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道”是德性的所在,只有德性不存之人才惟德名是务,只有德性不全的人才以仁义是尚,只有德名不贞之人才以礼是从。“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德”既以道为本,就该以悟道进德。悟道首先在去形名之弊,仁、义、礼、忠、信无非是“德”之名,只有回到人的本心天性上,才不被其所迷,方得名实相符。“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悟道又在于居道不离,只有持道方能厚其德,实其德,即有内心的宽厚而朴实,这就是大德之所以为大德的根本所在。“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2.“德”本在“道”
  《道德经》对“德”的论断也分散于其他“章”上。具体情况如下: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二十一章)
  德者同于德。(二十三章)
  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二十三章)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二十八章)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二十八章)
  上德若谷。(四十一章)
  广德若不足。(四十一章)
  建德若偷。(四十一章)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四十九章)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四十九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五十一章)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五十一章)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五十一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五十一章)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
  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五十四章)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五十四章)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五十四章)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五十四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五十五章)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五十九章)
  重积德则无不克。(五十九章)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六十章)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六十三章)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六十五章)
  玄德深矣,远矣,(六十五章)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六十八章)
  有德司契,无德司澈。(七十九章)
  在论“德”的语句中,出现了独字的“德”和词语的“德”两种情况,合体的“德”是德与其他字组合而成词,“德”字后置的情况有孔德、常德、上德、广德、建德、含德、重积德、不争之德、玄德、有德、无德,而“德信”和“德善”则是“德”字前置。就信息量的意义上,合体的词比独体的字对“德”的理解更具启发性。
  “上德”的意义虽然是以与“下德”的比较中得到说明,但还是不够充分的。而这里的合体词却正好可以起到相互关照、相互解释的作用。根据频次,可知“上德”首先是“常德”和“玄德”,何谓“常德”?这取决于对“常”的理解,《道德经》第十六章作出了解释,“复命曰常”、“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可见,“常”并非不变不动,而是返回本根,“是指‘道’回返本源的特殊运作模式与规则。”[4]“常德”作为“德”本有其高,但“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回归本根才能是其本来面目。何谓“玄德”?这里有直接解释,“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王弼注“稽,同也,而 “同”与“玄”意义趋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一章),“同”者“同出”,可见“玄”就是“所由”之“同”,也可称“同根”,“同根”当然“深矣,远矣”,故“玄德”作为“德”本有其妙,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但“妙出之本”才是其本来面目。“常德”和“玄德”都指向“道”这个根本,前者是要“复其根”,后者“同其根。”简单地说,“常德”和“玄德”无非是“道德”或“本德”,“上德”就是这样的本德。
  “上德”及“贵”。“德”本来就具有“高”的意义,正因为其“高”,故可表为“广德”、“建德”、“空德”等。古人常常以高配“天”,所谓“天高地厚”。天广大无极、天行健、天空阔,以天道论德故有如上诸说。德者得之于天道,天道不欺,其德乃真;天道不亏,其德乃馀;天道不孤,其德乃长;天道酬勤,其德乃丰,天道至公,其德乃普。“上德”之贵就在于遵循天道而无违逆,自然而然,“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也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
  “上德”即“真”。“德”本写作“惪”,与“真”共“直”。《说文解字》这样解释,“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登天”比“登高”更显其“高”,“真”俨然德之极,可谓“至德”。德之真在于全而不漏,实而不虚,即在于“善”和“信”上,即“德善”与“德信”。鉴于德从直、从心,故“德”之成莫不由心性之“善”和“信”,即良心和诚心,德之畜就在“善”、“信”二字上。   “上德”“重积德”。何谓重积德?“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之重包含“重要、重复”两义,“重要”是区分孰重孰轻、孰先孰后的问题,重者优先尽早,“道”是最重要的,“早服”即将“道”至于首要位置而不可稍有懈怠,王弼注,“早服,常也”。可见“早服”尤恨“归根之晚”,积德当从根本上去积,即本心之善和信上。“重积德”则有其厚,德之厚在于接纳和包容,是为“含德”,“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赤子”为“人之初”,为“早服”之极,赤子“精之至”,能“朴”之极,赤子“和之至”,为“容”之极,不忘本心、保有童心、返回初心就是“重积德”。“重积德”还在“交归”,“交”即“俱、共”,“归”即“汇、合”。“德交归”就是与他者(包括万物)共德、合德,用今天的话说“同心同德”,“德者同于德”,这里强调志同道合的重要性,“同于者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3.进德由道
  3.1“德”反于“道”
  “德”不同于“道”。《道德经》以“上下”来称“德”,而以“大小”来名道。“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三十二章),“大小”是从体形上来说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二十一章),“恍”(汒)即广大貌,“惚”(沕)即微小貌。“从训诂学意义来看,沕指水之深微貌,汒指水之深广貌,微即微眇、微小,广即广远、广大。”[5]高低是从位置上说,大小与高低未必有必然的对应关系,居高位者未必广大,而低下者未必狭窄,虽然经验中有“站得高看得远”之说,关键在于“若谿、若谷”,即“孔德,含德”。
  “德”反于“道”。“德”是“向上”的,而“道”是“就下”的。“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老子以“水”喻“道”,“水”往低处流,“道”不上行,而众人喜进而恶退、尚高而贬下,“人往高处走”,“德”不下移。“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老子用“圣人”说“道”,而用“大丈夫”来说“德”,“大丈夫”胸怀“浩然正气”,老子没有直接用“气”来喻“德”,但对气却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有“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十章)“萬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心使气曰强”(五十五章 )之说,而对藏气的“谷”却倍加推崇。
  正因为德与道的不同甚至相反,才有所谓的“失道而后德”之说。
   3.2“德”以“和”成
  “德”以“高”为义,但“高”者莫过“天”,“天”至高、至贵、至上,故为尊,天之所以能至高在于“得一”,“天得一以清”“天无以清将恐裂”(三十九章),天是因得“道”而“尊”,“天之尊”的根本在于道之尊。“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德”之高从于“道”之尊,“道”之尊从自然之命。“德”之高在于自然而然,绝不是“心使气”的强。
  “德”以“和”为贵。“德”虽与“道”反向而异名,但“同”出于天命之自然。自然中最奇妙的东西莫过于“水”和“气”,这两者最典型的特点就是能“和”。“水”以至柔之体而能和万物,并以万物之形为其形,而不执于一形。“气”以虚空之体而能“以无有入有间”(四十三章)、“和光同尘”,“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四章,五十五章)“空德、含德、玄德、常德”都在于“和”上。“和”的德性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和”能解纷,“和”要“解其纷”,解决纠纷的基本办法不仅在于“司契”,“有德司契,无德司澈。”也在于“报怨以德”。二是“和”能“同德”。“德者同于德。”“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三是“和”德交归。“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王弼注“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圣人不伤人,神亦不伤人,故曰‘两不相伤’也。神圣合道,交归之也。”将“和”视为“德”在《庄子·德充符》里得到充分肯定,“德者,成和之修也。”
  “德”以“道”为本,离开了道,德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得到公认的“道体德用说”虽坚定了“道”“德”之间的协调性,但遮蔽了老子批判的立场和视界。或许循“德反于道”的路径,似可发现与传统儒家道德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道德体系,这难道不正是《道德经》的意图所在吗?
  注释
  ①本文以王弼本为蓝本,引文只注其所在章。《老子道德经注》[M].[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8.
  参考文献
  [1]白晋荣,杨翠英. 《道德经》中“德”之含义[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21-125.
  [2]涂江波,戴茂堂. “道-德”抑或“德-道”?——基于语序原则的《老子》文本结构新释[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21-125.理论月刊,2017:36-40.
  [3]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89.
  [4](台湾)陈丽桂. 由《老子》的“常”“復”到《亙先》的“恆”“復”[J]. 諸子學刊(第十五輯):49-56.
  [5] 夏世华. 《老子》“ 恍惚” 考辨及释读[J].哲学研究,2019(5):40-48.
  [6] 沈顺福. 论德的来源[J]. 社会科学家,2019(1):22-28.
  作者简介:曹正善(1965-)男,湖南宜章人,教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教育哲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中国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终于迎来了大数据时代。而作为思想活跃、知识密集、网络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更是受到大数据时代的影响,每一名相关从业者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需求,走出一条适合中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构建体系。下面就来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此展开研究,希望本文的发表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  引言  
期刊
【摘 要】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进入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新媒体时代,人们的视野被慢慢拓宽,互联网出现之前,能被大众所接触的媒介只有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以及传统媒体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了契机。网络直播借此机会快速发展,本文借拉斯韦尔“5w”模式为理论基点,在传播学视野下,更好的对网络直播做出正确认识。  【关键词】网络直播;媒体;5w模式;主播  1.网络直播概述
期刊
【摘 要】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企业党建工作的基础在支部,支部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关键词】基层;党建;党小组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
期刊
【摘 要】非法集资行为往往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采取虚构融资租赁项目、虚构借款人、借新还旧等方式向社会公众非法集资,在投资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吸收公众的资金转移或挪作他用,违反了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扰乱了正常的市场金融秩序,给群众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近年来北海市坚持“强力打、主动防、重点控、推动治”工作思路,公安机关、金融办、处非办等有关部门密切协同配合,统筹推进打击非法集资犯罪、追赃挽损、数据实战和维
期刊
【摘 要】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引起民众热议,政策的施行伴随着互联网平台的传播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积极响应,也引起了除上海市外其他城市居民的关注。本文通过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在互联网平台传播效果的分析,以期对湖北武汉的垃圾分类宣传提出参考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垃圾分类;媒介传播  1.上海市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推广概况  在施
期刊
【摘 要】相比于宏观世界,量子世界就像一个不断旋转的转盘,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无与伦比的魅力。随着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量子计算机从构想逐渐变成了现实,并在慢慢走出实验室,走进我们的生活。相比于传统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运行速度要强大得多,具有难以估计的潜力。本文首先介绍了量子计算的基本概念,介绍了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接下来描述了一种QNN的基本结构,并回顾了量
期刊
【摘 要】随着不断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城市的经济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但是同时城市的规划又需要面临新的问题,例如空气质量下降、污水垃圾越来越多等环境污染现象越来越多,随之影响的就是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差,还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部分,国家也予以高度重视。接下来我们就对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思考解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保护问题;空气污染
期刊
【摘 要】重工行业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浪潮下,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差异化不足、替代产品较多等因素导致竞争空前激烈,则企业的流量增进对企业发展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本文以镇江长城重工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利用ISM模型与QFD工具分析公司现有海外B2B平台和自媒体平台推广运营状况,进而提出重工行业的企业的流量增进策略:拓宽营销渠道、打造品牌口碑、完善售后服务与加强人才培养,以帮助该行业的企业成功转型
期刊
【摘 要】军休管理机构主要承担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的具体工作,落实好他们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在军休服务管理中开展社会工作,主要是针对军休干部的需要,综合运用老年社会工作、优抚安置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为军休干部在生活、心理、社会等方面对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社会工作;军休管理  1.军休服务引入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军休干部这类群体一般年龄较大,身体较差。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企业的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很多国有企业,其规模已跻身世界前列。但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品牌的竞争,而放眼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品牌知名度不高,缺少叫得响的知名品牌。要实现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品牌建设不容忽视。品牌文化作为品牌的内涵,为品牌塑造个性。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阐述品牌文化建设对做强品牌、做强企业的重要性,并针对国有企业品牌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