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想像的空间孩子是最自由的,他们在这自由的空间中大胆探索、想像,有时甚至还会去异想天开。
由此,我不禁想到:要让学生想自己所愿想,说自己所想说;让学生在有交流欲望时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信心,积累素材,激发兴趣。“我一定能行”的必胜信念,是学生快乐学习的精神动力,更是作文兴趣产生的思想基础。因此,要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必须重视作文的指导工作。对于如何做好习作的指导工作,我是从以下几点入手的: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一篇作文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教学。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
因此,习作教学首先要打破“一篇习作教学两课时完成”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我们的习作指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前一周甚至前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以是两周,甚至可以是一个月。这样,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不是“套话”,而是他们眼中五彩缤纷的世界与生活。
二、营造氛围,开拓思路,体验自由作文的乐趣
新课程改革对作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来写,虽然提供的内容很广泛,但学生有可能有更想写的内容,这是允许的。但是自由作文不等于放任自由,必要的指导仍不可少。我们应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给学生一个思维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调动学生在生活中的积累。
试举一例:全校卫生大检查前一天,又要上作文课了。我迟迟不到教室,而是提前做了一番设计:文明班级流动红旗被一根教杆支在了黑板中间,摇摇欲坠,旁边写了一个醒目的大问号。学生们见此情景,大惑不解,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五分钟后,我才走进教室,要求学生自己命题把刚才的所见所闻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下来。顿时,同学们有了兴致,挥笔写起来。
三、创设情境,开拓题源,保持兴趣
世界是多元的、五彩的,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应当是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习作本来就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作业,教师倘若忽略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就等于扼杀了儿童的创造力。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鲜明的个体,他们有着我们无法预测的想象力、创造力,他们的习作也应该是富有灵性的。因此,我们在习作指导中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还给他们属于自己的空间,让他们的心灵在生活中激发出美的火花,在习作的过程中健康发展。兴趣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不竭动力,教师只有积极开动脑筋,不断创新写作方法,开拓写作题源,才能够使学生兴趣不断提高、永不枯竭,让学生从写作中得到永久的乐趣。
四、张开想象的双翼,张扬个性
只有思想上的自由,才会有心灵上的解放,才会有个性化的习作出现。我们要创造条件使学生敢想、会想、肯想,学生就会逐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表达于笔端。作文应强调求真和创新,让学生放开手脚、放开思维,自由、真实、有创意地表达。
如:设情境,续下文。学生们完全跳出了课文,写出了许多新鲜、动人的故事。我曾引出这样一句话:“狐狸和乌鸦第二次又见面了……”学生根据这句话,写出了一个个结局各异而又引人入胜的故事:有的写狐狸又骗到肉了,后来回家了;有的写乌鸦大骂狐狸一顿,狐狸最后饿死了。通过五花八门的训练方式和各式各样的题材,学生的好奇心不断增加,表达个人感受的欲望不断提升,使兴趣得以保持和发展。
五、激励评价,体味成功,巩固兴趣
可以说,让学生获得奖励、品尝成功是培养和激发学生习作动机的催化剂。那么,怎样使学生在习作中获得成功的感受呢?可以对习作采取评赏性的评改方法。就是教师首先要当好学生习作的忠实读者,从批评的取向改为欣赏的取向,使评语、评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
比如,对学生的习作评语要具体,要有鼓励性、建议性,使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存在什么问题及怎样修改。同时还要注意因人而异、分别对等。对“低”、“中”者应多“寻宝”少“挑刺”,重在使他们看到希望、激发内在动力,切忌一棍子打死;对“高”者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一定要指出不足,以防止骄傲情绪滋生。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激发潜在的习作激情。因此,教师要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习作得以广泛地传播交流,从而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增强习作的兴趣。
由此,我不禁想到:要让学生想自己所愿想,说自己所想说;让学生在有交流欲望时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信心,积累素材,激发兴趣。“我一定能行”的必胜信念,是学生快乐学习的精神动力,更是作文兴趣产生的思想基础。因此,要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必须重视作文的指导工作。对于如何做好习作的指导工作,我是从以下几点入手的: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一篇作文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教学。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
因此,习作教学首先要打破“一篇习作教学两课时完成”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我们的习作指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前一周甚至前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以是两周,甚至可以是一个月。这样,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不是“套话”,而是他们眼中五彩缤纷的世界与生活。
二、营造氛围,开拓思路,体验自由作文的乐趣
新课程改革对作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来写,虽然提供的内容很广泛,但学生有可能有更想写的内容,这是允许的。但是自由作文不等于放任自由,必要的指导仍不可少。我们应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给学生一个思维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调动学生在生活中的积累。
试举一例:全校卫生大检查前一天,又要上作文课了。我迟迟不到教室,而是提前做了一番设计:文明班级流动红旗被一根教杆支在了黑板中间,摇摇欲坠,旁边写了一个醒目的大问号。学生们见此情景,大惑不解,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五分钟后,我才走进教室,要求学生自己命题把刚才的所见所闻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下来。顿时,同学们有了兴致,挥笔写起来。
三、创设情境,开拓题源,保持兴趣
世界是多元的、五彩的,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应当是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习作本来就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作业,教师倘若忽略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就等于扼杀了儿童的创造力。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鲜明的个体,他们有着我们无法预测的想象力、创造力,他们的习作也应该是富有灵性的。因此,我们在习作指导中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还给他们属于自己的空间,让他们的心灵在生活中激发出美的火花,在习作的过程中健康发展。兴趣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不竭动力,教师只有积极开动脑筋,不断创新写作方法,开拓写作题源,才能够使学生兴趣不断提高、永不枯竭,让学生从写作中得到永久的乐趣。
四、张开想象的双翼,张扬个性
只有思想上的自由,才会有心灵上的解放,才会有个性化的习作出现。我们要创造条件使学生敢想、会想、肯想,学生就会逐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表达于笔端。作文应强调求真和创新,让学生放开手脚、放开思维,自由、真实、有创意地表达。
如:设情境,续下文。学生们完全跳出了课文,写出了许多新鲜、动人的故事。我曾引出这样一句话:“狐狸和乌鸦第二次又见面了……”学生根据这句话,写出了一个个结局各异而又引人入胜的故事:有的写狐狸又骗到肉了,后来回家了;有的写乌鸦大骂狐狸一顿,狐狸最后饿死了。通过五花八门的训练方式和各式各样的题材,学生的好奇心不断增加,表达个人感受的欲望不断提升,使兴趣得以保持和发展。
五、激励评价,体味成功,巩固兴趣
可以说,让学生获得奖励、品尝成功是培养和激发学生习作动机的催化剂。那么,怎样使学生在习作中获得成功的感受呢?可以对习作采取评赏性的评改方法。就是教师首先要当好学生习作的忠实读者,从批评的取向改为欣赏的取向,使评语、评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
比如,对学生的习作评语要具体,要有鼓励性、建议性,使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存在什么问题及怎样修改。同时还要注意因人而异、分别对等。对“低”、“中”者应多“寻宝”少“挑刺”,重在使他们看到希望、激发内在动力,切忌一棍子打死;对“高”者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一定要指出不足,以防止骄傲情绪滋生。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激发潜在的习作激情。因此,教师要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习作得以广泛地传播交流,从而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增强习作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