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前物理实验的尴尬
当前的学校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常常是“学校向老师要成绩,老师向学生要成绩,学生只有靠时间来要成绩。步步紧逼紧张有序,在有序紧张的教学中很多却违背了学科教学的规律和学科教育的目的。
物理本是一门注重实验的学科,但是学生在“繁重”的理论学习压力下,在紧迫的时间内为了高考理论上的解答,学生很少有机会真正的去做实验,去思考实验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新课教学中的一些必须的实验一般是由教师演示,甚至经常以电脑课件代替,平时习题课总是作不完的题目,更是没有实验的机会,当然很多需要自己体会的实验过程无法体会自然实验的结果对学生而言就是一个标准的答案没有任何探究科学的意义,这样无疑极大的降低了物理学科的魅力,使学生的学科兴趣下降,课堂效率降低,成绩也很难提高,即使有些理解能力超强的学生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但也不幸的沦为只能做题当却无法动手的理论主义者当然无所谓什么创新能力了。条件较好的学校,虽能够达到实验要求,但许多教师因为高考的实际需要几乎把实验当作是得出结论的手段,根据分值的多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居从属地位,难以发挥其应有功能和体现其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二、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明白物理实验的意义
1、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很多伟大的物理学家的成就都是从实验中产生的,如法拉第、卡文迪许、赫兹等。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尽量多安排一些实验,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如在学习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时,拿一段直铁丝,同学们很容易回答出,铁丝的重心在这段铁丝的正中间;再把这段铁丝弯成一个圆环,用悬挂法测出圆环的重心在圆环的中心。通过这个实验使同学们很容易得出物体的重心位置与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结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可以从实验中体会到物理学的魅力,牛顿曾经用棱镜分解太阳光,艾萨克牛顿出生那年,伽利略与世长辞。牛顿16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后因躲避鼠疫在家里呆了两年,再后来顺利地得到了工作。当时大家都认为白光是一种纯的没有其他颜色的光(亚里士多德就是这样认为的),而彩色光是一种不知何故发生变化的光。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牛顿把一面三棱镜放在阳光下,透过三棱镜,在墙上被分解为不同颜色,后来我们称作为光谱。人们知道彩虹的五颜六色,但是他们认为那是因为不正常。牛顿的结论是:正是这些红、橙、黄、绿、青、蓝、紫基础色有不同的色谱才形成了表面上颜色单一的白色光,如果你深入地看看,会发现白光是非常美丽的。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大师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以期达到激发学生渴望实验的目的。
3、通过动手去做实验,去思考实验中发现的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导出规律, 掌握理论, 正确而深刻地领会物理知识。
三、“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提高实验的影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现代教学论也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景变化的刺激。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生疑、质疑,这样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一讲到底,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思考问题,就像装知识的“口袋”,又像学知识的“机器”。然而学生的素质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学、练、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对知识、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
(1)、将部分规律课由老师演示探索过程改为学生分组探究体验
高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的规律有很多,比如“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自由落体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单摆的等时性”、“胡克定律”、“电阻定律”、“闭合定路欧姆定律”、“楞次定律”等等。对于这些规律课,由于以前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更大程度上受“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观念的束缚,物理教师大多的处理方法是采用“老师讲解或演示探究过程或方法,学生听、记”模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没有尊重物理实验应有的地位,没有认清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2)、将部分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就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将演示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己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求知识或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从而自己去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做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加强实验基本功的训练,而且还可以通过实验探求知识,获取知识。对学生来说,按照思维发展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增加的就是学生的创造体验。这种效果是单纯的演示实验所不能达到的。
总之说来物理学是一门来源于自然而又应用于自然的基础科学,一方面它带动了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关注物理的知识与技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关注物理学与技术、经济、社会的互动作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同时,现代科学发展更强调知识的交叉与交融,物理学的发展史也表明,具有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就更有可能为科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牛顿和麦克斯韦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与他们深厚的数学功底密不可分。泰勒曾指出:“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联想和独到见解。”因此高中物理实验创新教学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在安排足够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基础上,将学生从课堂、教材、习题中释放出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等,实验室要完全对学生开放,培养学生主动做课外实验的意识,同时鼓励他们博览群书,逐步建立起以物理学为核心的广博的知识体系。
参考书目:
乔际平 刘甲珉著 《物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奕玲,沈慧君 编著《物理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当前的学校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常常是“学校向老师要成绩,老师向学生要成绩,学生只有靠时间来要成绩。步步紧逼紧张有序,在有序紧张的教学中很多却违背了学科教学的规律和学科教育的目的。
物理本是一门注重实验的学科,但是学生在“繁重”的理论学习压力下,在紧迫的时间内为了高考理论上的解答,学生很少有机会真正的去做实验,去思考实验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新课教学中的一些必须的实验一般是由教师演示,甚至经常以电脑课件代替,平时习题课总是作不完的题目,更是没有实验的机会,当然很多需要自己体会的实验过程无法体会自然实验的结果对学生而言就是一个标准的答案没有任何探究科学的意义,这样无疑极大的降低了物理学科的魅力,使学生的学科兴趣下降,课堂效率降低,成绩也很难提高,即使有些理解能力超强的学生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但也不幸的沦为只能做题当却无法动手的理论主义者当然无所谓什么创新能力了。条件较好的学校,虽能够达到实验要求,但许多教师因为高考的实际需要几乎把实验当作是得出结论的手段,根据分值的多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居从属地位,难以发挥其应有功能和体现其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二、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明白物理实验的意义
1、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很多伟大的物理学家的成就都是从实验中产生的,如法拉第、卡文迪许、赫兹等。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尽量多安排一些实验,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如在学习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时,拿一段直铁丝,同学们很容易回答出,铁丝的重心在这段铁丝的正中间;再把这段铁丝弯成一个圆环,用悬挂法测出圆环的重心在圆环的中心。通过这个实验使同学们很容易得出物体的重心位置与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结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可以从实验中体会到物理学的魅力,牛顿曾经用棱镜分解太阳光,艾萨克牛顿出生那年,伽利略与世长辞。牛顿16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后因躲避鼠疫在家里呆了两年,再后来顺利地得到了工作。当时大家都认为白光是一种纯的没有其他颜色的光(亚里士多德就是这样认为的),而彩色光是一种不知何故发生变化的光。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牛顿把一面三棱镜放在阳光下,透过三棱镜,在墙上被分解为不同颜色,后来我们称作为光谱。人们知道彩虹的五颜六色,但是他们认为那是因为不正常。牛顿的结论是:正是这些红、橙、黄、绿、青、蓝、紫基础色有不同的色谱才形成了表面上颜色单一的白色光,如果你深入地看看,会发现白光是非常美丽的。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大师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以期达到激发学生渴望实验的目的。
3、通过动手去做实验,去思考实验中发现的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导出规律, 掌握理论, 正确而深刻地领会物理知识。
三、“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提高实验的影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现代教学论也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景变化的刺激。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生疑、质疑,这样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一讲到底,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思考问题,就像装知识的“口袋”,又像学知识的“机器”。然而学生的素质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学、练、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对知识、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
(1)、将部分规律课由老师演示探索过程改为学生分组探究体验
高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的规律有很多,比如“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自由落体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单摆的等时性”、“胡克定律”、“电阻定律”、“闭合定路欧姆定律”、“楞次定律”等等。对于这些规律课,由于以前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更大程度上受“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观念的束缚,物理教师大多的处理方法是采用“老师讲解或演示探究过程或方法,学生听、记”模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没有尊重物理实验应有的地位,没有认清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2)、将部分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就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将演示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己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求知识或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从而自己去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做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加强实验基本功的训练,而且还可以通过实验探求知识,获取知识。对学生来说,按照思维发展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增加的就是学生的创造体验。这种效果是单纯的演示实验所不能达到的。
总之说来物理学是一门来源于自然而又应用于自然的基础科学,一方面它带动了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关注物理的知识与技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关注物理学与技术、经济、社会的互动作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同时,现代科学发展更强调知识的交叉与交融,物理学的发展史也表明,具有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就更有可能为科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牛顿和麦克斯韦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与他们深厚的数学功底密不可分。泰勒曾指出:“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联想和独到见解。”因此高中物理实验创新教学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在安排足够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基础上,将学生从课堂、教材、习题中释放出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等,实验室要完全对学生开放,培养学生主动做课外实验的意识,同时鼓励他们博览群书,逐步建立起以物理学为核心的广博的知识体系。
参考书目:
乔际平 刘甲珉著 《物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奕玲,沈慧君 编著《物理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