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着力打造数学高效课堂的一点思考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338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学生年龄偏小,情绪波动很大,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绪,对打造数学高效课堂将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打造数学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
  中国有句成语叫“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到他有关的事物.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就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教育力量,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差生,他们由于成绩差,长期被自卑所困扰,教师应当更多地注入爱的甘醇,使他们的心理保持平衡.如何做到热爱学生?我认为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如何倾听,它不仅是一种交往技术,同时也是一种个人能力的综合表现.下面的一则故事,说明了倾听是何等的重要.一位年轻的妈妈和她4岁的儿子陪着她父亲一道去春游.儿子口渴了妈妈从背包里拿出两个苹果,要儿子给外公一个.没想到儿子将苹果拿到手后,在两个苹果上面分别咬了一口.见到孩子这样,母亲心里很不是滋味,平常自己太疏于管教了.“妈妈!”孩子话刚出口,看见妈妈狠狠地瞪着自己,于是将要说的话咽到肚子里去了.外公知道孩子这样做一定有他自己的道理,便紧紧抓住孩子的手,笑容满面地问道:“乖孙子,告诉外公,你为什么将两个苹果都要咬上一口?”孩子两只黑葡萄般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满脸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外公.”外公笑得更欢了.母亲的眼睛里隐隐闪烁着泪花.请问你听到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他说的意思了吗?让孩子把话说完,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你就会发现孩子是多么的可爱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专注、耐心地倾听每一名同学的发言,你才能了解他们的困惑、了解他们的观点、了解他们的烦恼、了解他们的喜悦.
  这里有一个数学教学案例: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米?教师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1(解答):R=18.84÷3.14÷2=3(米),S=18.84×3÷2=28.26(平方米).
  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解答?
  生1:说出了自己的解法,但说不完整.老师则认为与自己的解题思路不同,没有耐心听下去,更没有进行启发,便打断学生的发言,另叫别的学生回答.
  生2:求圆的面积,应该用公式S=……这道题目生1做错了.
  对生2的回答教师根本没加思考,便问:“同意生2说法的,请举手.”(全班举手,教师默认)……
  案例中生1的解法真的错了吗?圆的面积一定要用公式S=……才能求出吗?将生1的解法稍进行变动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解法是完全正确的.本案例中的教师却没有抓住这个教学细节,没有让学生把话说完,反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积极性,扼杀了一个数学天才的诞生.
  2.教师对“差生”的关爱就能获得更多学生的尊敬
  教育中有一个很著名的现象叫“第十名现象”,讲的是学生考第十名并不是他考不到第五名,他有很多精力是放在其他事物的发展上面的.走上社会之后,学习能力与其他能力是并驾齐驱的,这就使得他很容易获得成功.第十名现象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抑或说,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学校教育现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到底教给了学生些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过分地仿效了他人的行为,我们刻意强调了社会通行的标准,所谓的时尚,所谓的流行,是有一种潮流趋势,让我们迷失自己的心,而趋同于统一的标准,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作为教师更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小学毕业时因为成绩不好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念初一时,因为数学不及格不得不补考,但教师并没有放弃,最终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数学大师;《尝试教育》成功的典范——聋哑女孩周婷婷和弱智却天才的指挥家——舟舟,由于他们父亲的不放弃,最终走向成功.
  3.教师艺术地表扬和批评更能发挥教育的神奇作用
  表扬的力量对孩子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哪怕是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句话语、一个眼神都能给孩子们的精神以极大的激励,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与期待.表扬不是“好”“棒”的简单而又笼统的表扬公式.新课程下的表扬一度泛滥,仿佛没有了批评.其实,我们的教学,表扬与批评缺一不可.作为教师既不要吝啬表扬,也不要放弃批评;既要学会表扬,又要学会批评.下面的案例就是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的最好处理.我曾经聆听到一位高校著名学者所作的学术报告,讲了一个班主任教师如何处理学生的“偷盗”事件:说有一位女生在上学时偷吃了学校食堂里的黄瓜,被工友师傅发现后整天心事不定,担心班主任老师随时会大发雷霆.放学后,所有学生都起身回家了,她仍然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动也不动.这时班主任老师走到她身边微笑地说了一句:“你早上的黄瓜好吃吗?”这时学生的恐惧心理得到了释放,并向老师承认了错误.一个微笑也许微不足道,但在学生的世界里都是非同寻常,教师的微笑中包含着对学生的尊重、宽容、期待、鼓励、赞赏……包含教师全部的爱,它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笑是开启心扉的钥匙;笑是爱的体现;笑是生命活力的催化剂;微笑是对方的宽容和理解、启发和诱导,也是含蓄的指责和批评.
  二、贴近生活的数学教学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不竭源泉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1.从日常生活中吸收数学营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日常生活中蕴涵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数学不再枯燥、抽象,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几何形体知识的初步认识”时,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你的家中有哪些不同的几何形体,它们各有哪些特征.学生很快就说出了在自己的家中有正方体、长方体、圆、圆柱体等不同物体,这些物体恰恰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几种几何形体,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大增加.又如,一位教师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先提出第一个问题:你能用一根直尺量出一个圆形硬纸板的周长吗?这个问题的难度不大,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能够顺利解决,把硬纸板在直尺上滚动一圈来测量.接着教师再提出第二个问题:你还能用滚动的办法量出一个圆形水池的周长吗?这个问题打破了学生刚建立起来的认知平衡状态,迫使学生去追求别的办法解决问题,以达到新的高一级的认知平衡.学生通过讨论认为可以用绳子绕水池一周,绳子的长度就是水池的周长.接着教师又提出第三个问题:(教师把用线系着的一个小石子在空中转动一圈)谁又能量出老师手中的小石子转动时形成的圆的周长呢?刚刚建立起来的认知平衡立即被第三个问题所打破,平衡状态又遭到了破坏,破坏了的平衡状态再次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追求更高水平的平衡.
  2.在教学中设计生活数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生活中的数学是最鲜活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教与学是苍白无力的,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数学融入生活,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鼓励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自主参与,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回家设计自己家里电视机罩和洗衣机罩的制作方案,并将所需面料的多少及预算的价钱以小报告的形式呈交上来.然后又结合所学圆柱、圆锥、球等立体图形,布置了“建筑中的几何形体”和“创意组合图形”的画图作业.这样,体现了数学的价值,并领略了数学的美.另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了“三角形的认识”后,就组织学生讨论怎样修理一些松动的桌椅,并回家和父母动手一起进行修理;教学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测量学校的绿化地,并计算其面积的大小.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增长了数学见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捕捉细节,让真实想法暴露.
  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打造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强,需要有一种内部动力来驱动,这种内部动力就是中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如何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除了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促使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稳定与提高.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而且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全面参与并容易获得成功,使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逐渐巩固最初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学习兴趣.
  1.因人而异,设计活动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层次不同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从而强化学习兴趣,激起对学习的热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地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搭建“舞台”,想方设法帮助各类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例如布置作业时,对于后进生教师可以减少作业的数量和降低难度来让他们获得成功,而优秀生可以让他们对题目质疑问难,提出更多的解题思路.又如,在研究“移多补少应用题”的“移动个数与什么有关”以及“移动个数与相差个数有什么关系”这两个问题时,教师向学生提供探索素材后,对要不要使用材料,使用什么样的材料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自己的事,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思维.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了条件,在参与探究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总而言之,成功不但属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更要为学习困难的同学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样,学习在每名学生心里将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魅力.
  2.联系实际,开展动手操作,使学生主动地享受成功的喜悦
  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产生亲身感受的体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还能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数学问题,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时,一位教师事先让学生准备好长度分别为5 cm,6 cm,7 cm,8 cm,10 cm,12 cm的六根小木棒,课堂上让学生从中任取三根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观察并思考:①任意三根小木棒是否都能拼成三角形?②有几组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几组不能?为什么?③请猜想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④试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如此处理教材,都让这些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与学生比较接近,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又如:在教学二年级“时、分、秒”的教学中,一位教师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放一分钟学生喜欢的音乐,让学生有的跳绳、有的拍球、有的读书、有的写字,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体会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从而比较直观地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从小学会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再如:在五年级“大数量的估计”的教学中,一位教师让学生估计13亿粒米相当于多少,这对孩子们来说确实没有什么体验,于是教师就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如:先数出200粒,称一称,重量为4克,那么平均一粒米的重量是:4÷200=0.02(克),再算出13亿粒米的重量:0.02×1300000000=26000000(克)=26吨.26吨到底是多少?还是很抽象,教师又让学生来试一试一袋25千克米的重量,算一算,26吨相当于1040袋.回家调查,一袋米你家能吃多长时间?1040袋米你家能吃多长时间?假如全国每人每天浪费一粒米,那要浪费多少米?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使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成为学生能够具体体验和感知的形象过程,既让学生感受了13亿粒米有多少的抽象概念,又教育了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这对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严密性和应用广泛性等特点,是培养人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现阶段中考和高考中必考的重要科目之一从小学到初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它特别钟情。然而到了高中阶段一般经过大半学期的学习后。在大量的学习障碍面前,一部分学生就会“知难而退”,把精力投入到其他学科,采取回避方式,力求总成绩上与其他学生平衡,从而形成了数学上的学困生群体出现。文章探析了学好高中数
中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运算技能的培养一贯重视且非常严谨规范. 但一些初中生的计算能力却令人堪忧,许多教师只能采取题海战术,企图用铁杵成针的模式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结果收效甚微,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让一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了信心乃至放弃. 为此,笔者对影响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原因作出分析.   一、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现状分析  在数学教学中看到,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不明道理,机械地套用运
【摘要】函数的凹凸性在一定条件下,对一些数项级数的敛散性的判别有一定的优化性.  【关键词】凹(或凸)函数;数项级数;敛散性  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对函数性态的分析着重应用于对函数的性质、图像的研究.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凹凸性的函数的一些特性与某些数项级数的敛散性有着一定的联系,并且对于数项级数的敛散性的判别有着比较优化的方法,本文就[a,+∞)上具有凹凸性的函数在数项级数中某些
提出了如何在用户高度集中的局域网环境下进行高并发数据访问优化的问题,给出了基于MSMQ(微软消息队列)的优化方案。
在聚丙烯酰胺生产活动中存在许多生产问题,不但影响聚丙烯酰胺的生产和质量,还给生产设备造成一定的损害,给油田三次采油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和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 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这里重点谈问题的设置. 问题的设置应该遵循以下特点,即具有和谐性、适宜性、思维性、体验性和有效性. 下面主要以“多边形内角和”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分别说明.   1. 和谐性   所设置的问题链要和谐、有序
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禾遏制的同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又引发新的水土流失问题,应采取建立与完善水土保持科技体系,推广实施“数字水土保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