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社会,博物馆逐渐成为社会文化构成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再是高屋建瓴的、冷傲的,而是慢慢被纳入、慢慢被融合进城市的发展规划中,与城市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博物馆,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直接体现,也是一座城市展示其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的宣传窗口,还是人民深入了解自己居住城市的历史过往和文化特点,从而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真实情感,是人民凝心聚力促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强烈文化需求,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选择走进博物馆,有好奇心满满的学生群体,有走马观花的旅游团队,有携家带口的亲子分队,还有知识渊博的研究专家,他们的目的在于或希望汲取些知识储备、或提升精神层次、或加强道德素养、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或建立共同话语和亲密关系,而面对这些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城市的规划建设者也开始逐渐觉醒,各地博物馆馆仿佛在一夜之间活跃了起来。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自1996年至2017年间中国博物馆规模逐年快速增长,1996年全国仅有1219座博物馆,到2017年,中国博物馆数量达到4721座,占文物机构的47.5%。1996年至2017年,年复合增长率达6.6%。另外,国家文物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经各地文物部门年检注册的博物馆总数达到了4873家,比2015年度增加了181家,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截至2017年,全国文物机构拥有文物藏品5096.32万件,比上年末增长14.4%,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3938.32万件/套,占文物藏品总量的77.3%。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2017年,中国博物馆参观人次呈逐年上升趋势。2017年,全国文物机构接待观众114773 万人次,其中博物馆接待观众97172万人次,增长14.2%,占文物机构接待观眾总数的84.7%。这表示我国目前已有近5000所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每年举办近3万场各类展览活动,吸引着9亿多观众,博物馆的发展越发的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于是我们看到在宁夏,共有近200座博物馆在近些年悄然崛起,许多已经成为宁夏的标志性建筑,并且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教育、引导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宁夏的城市建设正在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接轨,宁夏的发展也从侧重求富求强转变为谋求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多位一体大发展。今天的宁夏,不仅有着“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信息的传递正需要博物馆这样的载体和平台将宁夏的精神文明状态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宁夏也有着与时俱进、开放创新的决心。宁夏博物馆记录着宁夏回族自治区六十载的历史沉淀;固原博物馆再现了古老的宁夏在丝路上的辉煌盛况;中国回族博物馆见证着宁夏各族人民团结友好共创辉煌的辛路历程;西夏博物馆不仅全面再现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西夏文化,还展现了宁夏文博事业近几年发展中的新理念、新思想,是宁夏人民创造的历史、科学、艺术的新结晶,是宁夏又一集保护历史文脉、构筑和谐城市的新载体。
面对时代汹涌而来的浪潮,博物馆也必须顺势改革、锐意进取,不断通过丰富展览内容、创新展览形式、拓展传递媒介、提升服务接待水平等多种举措应对时代的变革。我们常说,只有创新才会有新的生命力,只有创新才才能使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博物馆也不例外。博物馆要想持续在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起到引领作用,就必须用创新的手段使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和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升华。我们看到今天的故宫博物馆,已然成为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先驱,开发文化元素满满并且十分接地气的文创产品、围绕文物修复工作拍摄微电影《我在故宫修文》、频频登上《国家宝藏》等大型综艺节目等等举措,它在引领并引导全国的5000度座博物馆走向更广阔更深远的未来,而这个未来里,有更多意识前卫、要求更高的参观群体;这个未来里,有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新契机。
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博物馆的创新建设一定要提高到 文化内涵层面上考虑。我们讲的创新一定是在充分挖掘遗物遗迹的普遍价值的的基础上将其充分展示、利用,这样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才是真实有效的、值得信服的。其次在文明程度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要充分考虑“人性化”这个重点要素,如何让参观者享受一次丰富的、有收获的,同时也是舒适的、愉悦的博物馆体验,是我们当下要面临的新问题,从灯光的调试、展拖的高度、文物陈列密度、导览导视等等,涉及人体工程学和旅游服务等交叉课题。
博物馆可以让人们持续的铭记历史、思考历史,将中华文明的精髓一直延续,并为现在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指引。它不仅仅是一幢幢宏伟的建筑,一座座瑰丽的文物宝库,它还是一个城市的精神粮仓和营养供给站。可以说一座博物馆展示效果好不好,参观体验好不好,就代表着这座博物馆所在的城市文化内涵有多深厚、其创新意识有多前卫,所以说博物馆是人们伸手就能触摸到的一座城市有多温热的温度计。
近年来,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强烈文化需求,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选择走进博物馆,有好奇心满满的学生群体,有走马观花的旅游团队,有携家带口的亲子分队,还有知识渊博的研究专家,他们的目的在于或希望汲取些知识储备、或提升精神层次、或加强道德素养、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或建立共同话语和亲密关系,而面对这些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城市的规划建设者也开始逐渐觉醒,各地博物馆馆仿佛在一夜之间活跃了起来。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自1996年至2017年间中国博物馆规模逐年快速增长,1996年全国仅有1219座博物馆,到2017年,中国博物馆数量达到4721座,占文物机构的47.5%。1996年至2017年,年复合增长率达6.6%。另外,国家文物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经各地文物部门年检注册的博物馆总数达到了4873家,比2015年度增加了181家,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截至2017年,全国文物机构拥有文物藏品5096.32万件,比上年末增长14.4%,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3938.32万件/套,占文物藏品总量的77.3%。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2017年,中国博物馆参观人次呈逐年上升趋势。2017年,全国文物机构接待观众114773 万人次,其中博物馆接待观众97172万人次,增长14.2%,占文物机构接待观眾总数的84.7%。这表示我国目前已有近5000所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每年举办近3万场各类展览活动,吸引着9亿多观众,博物馆的发展越发的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于是我们看到在宁夏,共有近200座博物馆在近些年悄然崛起,许多已经成为宁夏的标志性建筑,并且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教育、引导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宁夏的城市建设正在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接轨,宁夏的发展也从侧重求富求强转变为谋求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多位一体大发展。今天的宁夏,不仅有着“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信息的传递正需要博物馆这样的载体和平台将宁夏的精神文明状态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宁夏也有着与时俱进、开放创新的决心。宁夏博物馆记录着宁夏回族自治区六十载的历史沉淀;固原博物馆再现了古老的宁夏在丝路上的辉煌盛况;中国回族博物馆见证着宁夏各族人民团结友好共创辉煌的辛路历程;西夏博物馆不仅全面再现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西夏文化,还展现了宁夏文博事业近几年发展中的新理念、新思想,是宁夏人民创造的历史、科学、艺术的新结晶,是宁夏又一集保护历史文脉、构筑和谐城市的新载体。
面对时代汹涌而来的浪潮,博物馆也必须顺势改革、锐意进取,不断通过丰富展览内容、创新展览形式、拓展传递媒介、提升服务接待水平等多种举措应对时代的变革。我们常说,只有创新才会有新的生命力,只有创新才才能使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博物馆也不例外。博物馆要想持续在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起到引领作用,就必须用创新的手段使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和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升华。我们看到今天的故宫博物馆,已然成为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先驱,开发文化元素满满并且十分接地气的文创产品、围绕文物修复工作拍摄微电影《我在故宫修文》、频频登上《国家宝藏》等大型综艺节目等等举措,它在引领并引导全国的5000度座博物馆走向更广阔更深远的未来,而这个未来里,有更多意识前卫、要求更高的参观群体;这个未来里,有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新契机。
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博物馆的创新建设一定要提高到 文化内涵层面上考虑。我们讲的创新一定是在充分挖掘遗物遗迹的普遍价值的的基础上将其充分展示、利用,这样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才是真实有效的、值得信服的。其次在文明程度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要充分考虑“人性化”这个重点要素,如何让参观者享受一次丰富的、有收获的,同时也是舒适的、愉悦的博物馆体验,是我们当下要面临的新问题,从灯光的调试、展拖的高度、文物陈列密度、导览导视等等,涉及人体工程学和旅游服务等交叉课题。
博物馆可以让人们持续的铭记历史、思考历史,将中华文明的精髓一直延续,并为现在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指引。它不仅仅是一幢幢宏伟的建筑,一座座瑰丽的文物宝库,它还是一个城市的精神粮仓和营养供给站。可以说一座博物馆展示效果好不好,参观体验好不好,就代表着这座博物馆所在的城市文化内涵有多深厚、其创新意识有多前卫,所以说博物馆是人们伸手就能触摸到的一座城市有多温热的温度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