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狗急了就要跳墙。话儿虽然糙,可是却是这么个理儿。人一旦失去理性。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当前的世界性金融危机风暴。不仅让穷人更穷,富人的财产也大大缩水,变得比以前“穷”了起来。穷人没有什么办法,只能不停地追问,这些钱都到哪里去了呢?可是有些富人却迫不及待地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了。
2009年6月20日,德国一位理财师JamesAmburn在自己的家门口。突然被两位老人绑架了。这两位老人就是后来被德国警方戏称为“铁拐帮”的成员,之所以叫“铁拐帮”是因为他们是几个在金融风暴中损失了400万美金的退休老人,好几个人患各种疾病。行走不便。需要用拐杖帮助才能行走,因此得以“铁拐帮”的美名。他们把自己的钱都委托给James Amburn所在的投资公司来管理。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本来以为可以安度晚年,却没想到这一切都成了泡影。
James Amburn说他刚刚迈进公寓门口,就被一个76岁和60岁的老人从后面用铁拐打倒在地。然后他们就用胶带像包裹木乃伊那样把他裹了起来。不过,这事儿也让这两位老人费了不少力气,他们不得不停下来喘口气。包裹停当后。他被装在了一辆奥迪车的后备厢里,不久就被拉到了巴伐利亚一个旅游胜地的湖边豪宅,被关在了地下酒窖里,这些老人把他关了4天,对他进行严刑拷打,逼着他赔偿老人们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损失的金钱。JamesAmburn曾经设法跑出来一次,可是一位老人大喊大叫说他是个盗贼,这样他又被人们抓了回去。
没办法,他只好假装答应赔偿损失,同意从自己的账户上取钱,分给这些老人,老人们逼着他给自己的银行发个传真进行转账,他在传真上趁人不注意。写下了报警几个字,德国警方接到银行报案后,迅速侦破了案件。这些老人被依法逮捕,不但没要回来钱,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惩罚。德国警方对这些老人丝毫没有怜悯之心,警方发言人说,这些钱也不是什么干净钱,都是愉税漏税得来的,没什么可以同情的。
看着这样的报道,我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生活当中真的会发生这种事吗?这是不是电影中的一个情节呢?如果我们都这样去做,那么银行还能生存吗?这世界上还会有基金经理吗?究竟是谁的错?成千上万的人在金融风暴中赔了钱,那么这些钱究竟哪里去了呢?我是穷人。始终想不明白,这个问题还是留给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们研究吧!不过,不知是为什么。这件事情让我想起了Woody Allen导演的一部电影《Bullet over Broadway》,中文翻译成《子弹横飞百老汇》。
电影讲述的是一名在百老汇闯天下的年轻编剧的故事,他苦苦奋斗了多年,终于写出了一本百老汇同意上演的剧本,可是遗憾的是没有人赞助。百老汇的老板给他介绍了一位财主。这人是纽约黑手党的老大,他同意赞助的惟一条件就是让他的情妇在剧中扮演 角色。他的情妇是一家酒吧的舞女,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舞台表演,但是却非要去百老汇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于是为了钱,为了能让这部戏上演,编剧只好同意了。好不容易拼凑了一个戏班子。在排练的过程中,大家总是对剧本七嘴八舌地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甚至黑帮老大为他的情妇派来的保镖,也对剧本中的情节表示不满。认为生活中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剧本一点没有生活的气息。
这位编剧在保镖的帮助下,对剧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保镖甚至亲手动笔。改写剧本。没想到这引起了所有人的兴趣。大家都说这个剧本改得越来越好,就跟生活一模一样。太有生活了,年轻的编剧不久就投入了半老徐娘的女主角的怀抱,同自己的恋人分手了,天天同黑帮的保镖在一起探讨戏剧。后来这位保镖为了追求完美,认为老板的情妇根本不适合演戏。居然把她给暗杀了。这下引起了黑帮老板的不满,派人追杀保镖。就在演出的后台杀死了保镖,前台的戏剧却赢得了空前的盛誉,编剧也一举成名。可是,就在这时,这位编剧却厌倦了这样戏剧化的生活,同自己的初恋重归于好,一起回归了以往平静的生活。
Woody Allen的电影有着多重的含义,电影评论专家可能会写出长篇大论,而我只是对其中的一点非常感兴趣,那就是我们究竟是要“戏剧生活化”,还是要“生活戏剧化”?我们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看戏剧还是看小说,都是希望能更真实些,更生活化一些,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这样的原版,否则我们会认为这样的艺术并不真实。可是如果我们的生活真的就像电影里小说里一样,那么我们又会喜欢这样的生活吗?
“铁拐帮”的老人们本来想安度晚年,可是没想到金融风暴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绑架事件中他们不知不觉成了演员,我们却成了观众。就像《子弹横飞百老汇》中的编剧一样,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生活。还是在演戏呢?自己是在看别人,还是别人在看自己?艺术和生活究竟有没有界限呢?
私下里,我有些同情这些“铁拐帮”的老人,但是法律毕竟是法律,理财师和基金经理们的过错也应该由法律来制裁。一旦我们自己去扮演法官的角色,生活可能就要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如果我要是这样的老人,400万美金已经是天下的富翁了,何不在湖边安度晚年呢?投资这事儿是不是自找烦恼呢?如果闷了的时候。看看Woody Allen的电影吧。那里面惊心动魄的好戏多着呢。根本没必要自己粉墨登场,小心闪了腰!
Called back
那天,我正坐在电脑前,一位同事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对我说。你知道吗?Michael Jackson去世了。听了这话,我心头不由得一沉,是吗?看着我吃惊的样子,他又问我你是Michael Jackson的粉丝吗?我下意识地点了点头,虽然我不是他的铁杆粉丝。但是毕竟在年轻的时候,听过他的歌儿,学过他的太空步,尽管我的舞步会让他在棺材里辗转反侧,永不瞑目。
接下来就是铺天盖地有关Michael Jackson的种种回忆和新闻。他的音乐成就,他究竟是不是漂白了自己的皮肤。他的娈童案,他的遗产以及他欠下的上亿的债务,他的Neverland,他那几个神秘的子女。他的婚姻以及他的伦敦演唱会。他那镀金的棺材,成千上万的铁杆粉丝的悼念,他是自杀还是他杀……我却在想,Michael Jackson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墓志铭呢?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评价流行音乐的一代天王呢?
蒙田在自己的随笔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在评价别人的一生时,我总是要看他们是如何死的。如果有人研究我的一生,大多会说我有好的终结,也就是死得安详。不引人注目。”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那么Michael Jackson肯定是死的不安详,因为他的死举世瞩目,他是一个优点和缺点都太引人注目的人,无论他是隐居还是出山。对他的争议始终没有消失。尽管他自己非常想回避媒体,我们却渴望知道他的消息。无论是好是 坏,因此他也无法安详地死去,即便是死了。人们还是在用他的唱片卖钱……
我想为Michael Jackson找到一个合适的墓志铭,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没想到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如果他要是中国人,或许唐伯虎的《绝命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人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到异乡”。可以勉强应付。但是据说Michael Jackson对死亡十分恐惧。害怕得要命,根本没有这种潇洒的气度。如果参考Frank Sinatra的墓志铭:The best is yet to come,那么MichaelJackson最好的歌声还会从坟墓里飘出来吗?什么是最好的呢?他是不是在Sinatra之后最好的歌星昵?如果参考海明威的墓志铭:请恕我不起来了!那么他的那些债主就会把他的欠债一笔勾销吗?让他的灵魂得以安慰吗?
就在我苦思冥想的时候,突然在一本书里看到了美国女诗人EmilyDickinson的墓志铭,她的墓志铭很简单。就有两个字:Called Back。据说这是当时印刷行业中的一个术语,当人们发现印出的书中有错误的时候,就要把这本书召回来,进行修改或者另作他用。Emily也是性情中人。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就像一本书一样,中间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被召回了,受命而来,又受命而归。这样总结人生,岂不是神来之笔?可是Michael Jackson是不是真的受唤而归呢?
我愿意这样想,MichaelJackson就是一本印错了的书,一本封面颜色没有调好的书,一个充满了善良却无法让人了解的人,因为里面的文字被颠倒了。也许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神灵。看到了他的种种遭遇,不忍心让他遭受人间的痛苦,召回去进行修改了,或许还会有来生,或许死后还会有另外一个世界,他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应该是一本没有任何差错的书。
遗憾的是,这样的墓志铭EmilyDickinson已经用过了,即便是最贴切,也不能再用一次。MichaelJackson有一首歌里这样唱道:Healthe world。Make it a better place,For you and for me and the entirehuman race,There are people dying,If you care enough for the living,Make a better place for。You and forme,或许我们可以用“让世界更美好”作为他的墓志铭,可是难道美好的世界里就不死人吗?
蒙田在自己的随笔里写过夜神萨图恩的儿子喀戎为了解救普罗米修斯,放弃了永生,生和死要保持平衡。古希腊的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也说过生与死没什么区别,每当人们问他为什么不死的时候。他总是聪明地回答说:“因为都是一样的。”或许我们可以给Michael Jackson这样的一个墓志铭:因为都是一样的。但是生死之间真的是一样的吗?
依我这样的做法。MichaelJackson恐怕永远也不能入土为安。我最后还是在蒙田那里找到了灵感,蒙田说:“你的生命不管何时结束,总是完整无缺的。生命的用途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如何使用。有的人活得很长,却几乎没活过。在你活着时,要好好地生活,你活了很久,这在于你的意愿,而不在于你活的年头。你曾认为。你不懈地前往的地方,永远也走不到吗?可是,那条路没有出口呢?”
如果人生是一条高速公路,那么就会有很多出口。Exit作为墓志铭既简洁,又很流行,几乎处处可见,符合当代流行的观念,我想Michael Jackson无论在追寻什么。可以说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出口。如果Michael Jackson不想用的话,那我就留给自己。尽管我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出口,提前预备着。免得到时候让您费心!
2009年6月20日,德国一位理财师JamesAmburn在自己的家门口。突然被两位老人绑架了。这两位老人就是后来被德国警方戏称为“铁拐帮”的成员,之所以叫“铁拐帮”是因为他们是几个在金融风暴中损失了400万美金的退休老人,好几个人患各种疾病。行走不便。需要用拐杖帮助才能行走,因此得以“铁拐帮”的美名。他们把自己的钱都委托给James Amburn所在的投资公司来管理。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本来以为可以安度晚年,却没想到这一切都成了泡影。
James Amburn说他刚刚迈进公寓门口,就被一个76岁和60岁的老人从后面用铁拐打倒在地。然后他们就用胶带像包裹木乃伊那样把他裹了起来。不过,这事儿也让这两位老人费了不少力气,他们不得不停下来喘口气。包裹停当后。他被装在了一辆奥迪车的后备厢里,不久就被拉到了巴伐利亚一个旅游胜地的湖边豪宅,被关在了地下酒窖里,这些老人把他关了4天,对他进行严刑拷打,逼着他赔偿老人们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损失的金钱。JamesAmburn曾经设法跑出来一次,可是一位老人大喊大叫说他是个盗贼,这样他又被人们抓了回去。
没办法,他只好假装答应赔偿损失,同意从自己的账户上取钱,分给这些老人,老人们逼着他给自己的银行发个传真进行转账,他在传真上趁人不注意。写下了报警几个字,德国警方接到银行报案后,迅速侦破了案件。这些老人被依法逮捕,不但没要回来钱,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惩罚。德国警方对这些老人丝毫没有怜悯之心,警方发言人说,这些钱也不是什么干净钱,都是愉税漏税得来的,没什么可以同情的。
看着这样的报道,我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生活当中真的会发生这种事吗?这是不是电影中的一个情节呢?如果我们都这样去做,那么银行还能生存吗?这世界上还会有基金经理吗?究竟是谁的错?成千上万的人在金融风暴中赔了钱,那么这些钱究竟哪里去了呢?我是穷人。始终想不明白,这个问题还是留给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们研究吧!不过,不知是为什么。这件事情让我想起了Woody Allen导演的一部电影《Bullet over Broadway》,中文翻译成《子弹横飞百老汇》。
电影讲述的是一名在百老汇闯天下的年轻编剧的故事,他苦苦奋斗了多年,终于写出了一本百老汇同意上演的剧本,可是遗憾的是没有人赞助。百老汇的老板给他介绍了一位财主。这人是纽约黑手党的老大,他同意赞助的惟一条件就是让他的情妇在剧中扮演 角色。他的情妇是一家酒吧的舞女,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舞台表演,但是却非要去百老汇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于是为了钱,为了能让这部戏上演,编剧只好同意了。好不容易拼凑了一个戏班子。在排练的过程中,大家总是对剧本七嘴八舌地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甚至黑帮老大为他的情妇派来的保镖,也对剧本中的情节表示不满。认为生活中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剧本一点没有生活的气息。
这位编剧在保镖的帮助下,对剧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保镖甚至亲手动笔。改写剧本。没想到这引起了所有人的兴趣。大家都说这个剧本改得越来越好,就跟生活一模一样。太有生活了,年轻的编剧不久就投入了半老徐娘的女主角的怀抱,同自己的恋人分手了,天天同黑帮的保镖在一起探讨戏剧。后来这位保镖为了追求完美,认为老板的情妇根本不适合演戏。居然把她给暗杀了。这下引起了黑帮老板的不满,派人追杀保镖。就在演出的后台杀死了保镖,前台的戏剧却赢得了空前的盛誉,编剧也一举成名。可是,就在这时,这位编剧却厌倦了这样戏剧化的生活,同自己的初恋重归于好,一起回归了以往平静的生活。
Woody Allen的电影有着多重的含义,电影评论专家可能会写出长篇大论,而我只是对其中的一点非常感兴趣,那就是我们究竟是要“戏剧生活化”,还是要“生活戏剧化”?我们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看戏剧还是看小说,都是希望能更真实些,更生活化一些,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这样的原版,否则我们会认为这样的艺术并不真实。可是如果我们的生活真的就像电影里小说里一样,那么我们又会喜欢这样的生活吗?
“铁拐帮”的老人们本来想安度晚年,可是没想到金融风暴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绑架事件中他们不知不觉成了演员,我们却成了观众。就像《子弹横飞百老汇》中的编剧一样,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生活。还是在演戏呢?自己是在看别人,还是别人在看自己?艺术和生活究竟有没有界限呢?
私下里,我有些同情这些“铁拐帮”的老人,但是法律毕竟是法律,理财师和基金经理们的过错也应该由法律来制裁。一旦我们自己去扮演法官的角色,生活可能就要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如果我要是这样的老人,400万美金已经是天下的富翁了,何不在湖边安度晚年呢?投资这事儿是不是自找烦恼呢?如果闷了的时候。看看Woody Allen的电影吧。那里面惊心动魄的好戏多着呢。根本没必要自己粉墨登场,小心闪了腰!
Called back
那天,我正坐在电脑前,一位同事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对我说。你知道吗?Michael Jackson去世了。听了这话,我心头不由得一沉,是吗?看着我吃惊的样子,他又问我你是Michael Jackson的粉丝吗?我下意识地点了点头,虽然我不是他的铁杆粉丝。但是毕竟在年轻的时候,听过他的歌儿,学过他的太空步,尽管我的舞步会让他在棺材里辗转反侧,永不瞑目。
接下来就是铺天盖地有关Michael Jackson的种种回忆和新闻。他的音乐成就,他究竟是不是漂白了自己的皮肤。他的娈童案,他的遗产以及他欠下的上亿的债务,他的Neverland,他那几个神秘的子女。他的婚姻以及他的伦敦演唱会。他那镀金的棺材,成千上万的铁杆粉丝的悼念,他是自杀还是他杀……我却在想,Michael Jackson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墓志铭呢?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评价流行音乐的一代天王呢?
蒙田在自己的随笔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在评价别人的一生时,我总是要看他们是如何死的。如果有人研究我的一生,大多会说我有好的终结,也就是死得安详。不引人注目。”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那么Michael Jackson肯定是死的不安详,因为他的死举世瞩目,他是一个优点和缺点都太引人注目的人,无论他是隐居还是出山。对他的争议始终没有消失。尽管他自己非常想回避媒体,我们却渴望知道他的消息。无论是好是 坏,因此他也无法安详地死去,即便是死了。人们还是在用他的唱片卖钱……
我想为Michael Jackson找到一个合适的墓志铭,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没想到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如果他要是中国人,或许唐伯虎的《绝命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人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到异乡”。可以勉强应付。但是据说Michael Jackson对死亡十分恐惧。害怕得要命,根本没有这种潇洒的气度。如果参考Frank Sinatra的墓志铭:The best is yet to come,那么MichaelJackson最好的歌声还会从坟墓里飘出来吗?什么是最好的呢?他是不是在Sinatra之后最好的歌星昵?如果参考海明威的墓志铭:请恕我不起来了!那么他的那些债主就会把他的欠债一笔勾销吗?让他的灵魂得以安慰吗?
就在我苦思冥想的时候,突然在一本书里看到了美国女诗人EmilyDickinson的墓志铭,她的墓志铭很简单。就有两个字:Called Back。据说这是当时印刷行业中的一个术语,当人们发现印出的书中有错误的时候,就要把这本书召回来,进行修改或者另作他用。Emily也是性情中人。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就像一本书一样,中间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被召回了,受命而来,又受命而归。这样总结人生,岂不是神来之笔?可是Michael Jackson是不是真的受唤而归呢?
我愿意这样想,MichaelJackson就是一本印错了的书,一本封面颜色没有调好的书,一个充满了善良却无法让人了解的人,因为里面的文字被颠倒了。也许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神灵。看到了他的种种遭遇,不忍心让他遭受人间的痛苦,召回去进行修改了,或许还会有来生,或许死后还会有另外一个世界,他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应该是一本没有任何差错的书。
遗憾的是,这样的墓志铭EmilyDickinson已经用过了,即便是最贴切,也不能再用一次。MichaelJackson有一首歌里这样唱道:Healthe world。Make it a better place,For you and for me and the entirehuman race,There are people dying,If you care enough for the living,Make a better place for。You and forme,或许我们可以用“让世界更美好”作为他的墓志铭,可是难道美好的世界里就不死人吗?
蒙田在自己的随笔里写过夜神萨图恩的儿子喀戎为了解救普罗米修斯,放弃了永生,生和死要保持平衡。古希腊的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也说过生与死没什么区别,每当人们问他为什么不死的时候。他总是聪明地回答说:“因为都是一样的。”或许我们可以给Michael Jackson这样的一个墓志铭:因为都是一样的。但是生死之间真的是一样的吗?
依我这样的做法。MichaelJackson恐怕永远也不能入土为安。我最后还是在蒙田那里找到了灵感,蒙田说:“你的生命不管何时结束,总是完整无缺的。生命的用途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如何使用。有的人活得很长,却几乎没活过。在你活着时,要好好地生活,你活了很久,这在于你的意愿,而不在于你活的年头。你曾认为。你不懈地前往的地方,永远也走不到吗?可是,那条路没有出口呢?”
如果人生是一条高速公路,那么就会有很多出口。Exit作为墓志铭既简洁,又很流行,几乎处处可见,符合当代流行的观念,我想Michael Jackson无论在追寻什么。可以说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出口。如果Michael Jackson不想用的话,那我就留给自己。尽管我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出口,提前预备着。免得到时候让您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