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分析单亲家庭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入手,着重研究促进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单亲家庭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有效途径
1.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1.1自卑
自卑是单亲家庭学生的性格缺陷之一。有自卑感的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别人都比自己聪明、能干,而自己则处处不如他人,对自己什么都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自卑情结”的形成,进而在自我评价中经常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如不安、内疚、胆怯、害羞、忧伤、失望等,从而使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必定自怨自艾,沉默少言,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怕与被人交往,饱尝孤独的苦味,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他人身上。
1.2抑郁
抑郁心理也是单亲家庭学生在遭到意外的挫折后比较容易发生的。由于单亲家庭的学生过早地承受着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感情折磨,承受着孤单和冷漠,一般都会表现抑郁的情绪,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更是如此。在抑郁状态下,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对未来缺乏信心,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整个生活似乎都弥漫着灰暗的色调。且一般来说男生比女生表现得更为严重。
1.3嫉妒
嫉妒心理则多半是单亲家庭学生在自己社会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其目的在于主观上缩小和消除自己与完整家庭子女在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距,以实现原有关系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单亲家庭学生就有可能从嫉羡他人发展到嫉妒他人,严重时甚至还会嫉恨他人,总认为完整家庭子女的社会处境对自己是一种讽刺,一种威胁,于是在与人相处时就不会那么热情,相互之间似乎增加了一层看不见的屏障。
1.4猜疑
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家庭变故,常常会无端怀疑他人看不起自己甚至作弄自己,有时还会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并把生活中许多无关的事拉扯在一起来证明自己的猜疑。在这种情况下与人交往,必定误会迭起,隔阂丛生,严重妨碍他们与人交往。
1.5孤独
消极的自我情绪体验使他们形成扭曲的自我形象,既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由于怀疑别人看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缺乏积极从事交往的勇气,离群索居,不愿沟通与他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把自己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了。
1.6冷漠
由于家庭破损造成单亲家庭学生心灵上的创伤,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上一层灰暗的色彩,再加上由此而引起的别人对他们的嘲讽和歧视,因而单亲家庭学生常常显得心灰意冷,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人对事就会无动于衷,缺乏高涨的热情,有时甚至还会对人怀有敌意。
2.导致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2.1家庭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多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关。一方面,家庭结构的巨变,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使他们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感,随之而然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家长教育方式不当也是单亲家庭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暴力式教育、放羊式教育、溺爱式教育,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孩子正常的情感、情绪生活,造成了孩子身心的不良发展。此外,由于缺乏与父母正常、必要的沟通,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这也直接促成了他们心理问题的出现。
2.2学校因素
学校对单亲家庭大学生关注较少也是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近些年来,由于不断扩招,高校师资力量的配备达不到国家的要求。尽管辅导员老师有心要对单亲家庭学生给予特殊照顾,但相对贫困生、后进生,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似乎并不是很突出,所以辅导员在正常情况下关注较少。这种情况下,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就会误认为辅导员不管他们,也不关注他们。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单亲家庭大学生有问题也不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心理问题的及时解决。
2.3个人因素
单亲家庭大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形成与学生本人心理品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常言道: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由于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心理压力承受水平的不同,有人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人却丝毫没有。一项调查分析表明,凡是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人的性格都是属于内向不稳定型的,即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易损伤性和对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其性格缺陷表现为:内向、心胸狭窄、神经质、多愁善感、自卑感重,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弱,活动范围相对狭小。因此,个体心理素质的强弱,也是导致心理问题出现的内在因素之一。
3.促进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3.1培养人际情感
保持完整的人格和心理品质是改进人际交往的前提,而培养交往心理品质最重要的是培养人际情感。只有培养好自身的心理品质,才能排除交往障碍,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人类的交往意识是在不断满足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亲家庭大学生由于原来的家庭关系的变化,父母一方的离去,交往受到外界的限制,因而主体交往意识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压抑,渐渐地养成孤僻的个性。因此,学校应采用适当的干预机制,鼓励单亲大学生参与外界交往,激活交往意识,满足交往需要,提高主体交往的紧张度和迫切性,使之迅速转化为亲合动机。
3.2优化学校环境
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体的情绪能影响自己的社会行为,而情绪和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优美的外在环境能够让人心情愉悦,恶劣的环境或遭遇挫折的情境容易导致攻击行为。除了外在环境,学校内在环境也很重要,比如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同伴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对单亲学生主体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亲社会价值观的获取和亲社会行为的习得。
3.3和谐人际氛围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关系。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向师性”,关注学生主体,又要懂得学生的“独立性”,在民主型教育与管理中使学生得到正确的引导。学校还要为单亲学生培养良好的同伴关系创造条件,通过集体活动的合作项目,让单亲学生积极参与,在合作中得到帮助,满足交往需要。
参考文献:
[1]宋艳.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73-74
[2]王佳琦.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成长困境与解决对策[J].华夏教师,2013(12):90-91
关键词:单亲家庭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有效途径
1.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1.1自卑
自卑是单亲家庭学生的性格缺陷之一。有自卑感的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别人都比自己聪明、能干,而自己则处处不如他人,对自己什么都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自卑情结”的形成,进而在自我评价中经常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如不安、内疚、胆怯、害羞、忧伤、失望等,从而使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必定自怨自艾,沉默少言,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怕与被人交往,饱尝孤独的苦味,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他人身上。
1.2抑郁
抑郁心理也是单亲家庭学生在遭到意外的挫折后比较容易发生的。由于单亲家庭的学生过早地承受着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感情折磨,承受着孤单和冷漠,一般都会表现抑郁的情绪,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更是如此。在抑郁状态下,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对未来缺乏信心,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整个生活似乎都弥漫着灰暗的色调。且一般来说男生比女生表现得更为严重。
1.3嫉妒
嫉妒心理则多半是单亲家庭学生在自己社会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其目的在于主观上缩小和消除自己与完整家庭子女在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距,以实现原有关系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单亲家庭学生就有可能从嫉羡他人发展到嫉妒他人,严重时甚至还会嫉恨他人,总认为完整家庭子女的社会处境对自己是一种讽刺,一种威胁,于是在与人相处时就不会那么热情,相互之间似乎增加了一层看不见的屏障。
1.4猜疑
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家庭变故,常常会无端怀疑他人看不起自己甚至作弄自己,有时还会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并把生活中许多无关的事拉扯在一起来证明自己的猜疑。在这种情况下与人交往,必定误会迭起,隔阂丛生,严重妨碍他们与人交往。
1.5孤独
消极的自我情绪体验使他们形成扭曲的自我形象,既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由于怀疑别人看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缺乏积极从事交往的勇气,离群索居,不愿沟通与他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把自己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了。
1.6冷漠
由于家庭破损造成单亲家庭学生心灵上的创伤,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上一层灰暗的色彩,再加上由此而引起的别人对他们的嘲讽和歧视,因而单亲家庭学生常常显得心灰意冷,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人对事就会无动于衷,缺乏高涨的热情,有时甚至还会对人怀有敌意。
2.导致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2.1家庭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多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关。一方面,家庭结构的巨变,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使他们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感,随之而然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家长教育方式不当也是单亲家庭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暴力式教育、放羊式教育、溺爱式教育,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孩子正常的情感、情绪生活,造成了孩子身心的不良发展。此外,由于缺乏与父母正常、必要的沟通,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这也直接促成了他们心理问题的出现。
2.2学校因素
学校对单亲家庭大学生关注较少也是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近些年来,由于不断扩招,高校师资力量的配备达不到国家的要求。尽管辅导员老师有心要对单亲家庭学生给予特殊照顾,但相对贫困生、后进生,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似乎并不是很突出,所以辅导员在正常情况下关注较少。这种情况下,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就会误认为辅导员不管他们,也不关注他们。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单亲家庭大学生有问题也不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心理问题的及时解决。
2.3个人因素
单亲家庭大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形成与学生本人心理品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常言道: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由于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心理压力承受水平的不同,有人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人却丝毫没有。一项调查分析表明,凡是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人的性格都是属于内向不稳定型的,即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易损伤性和对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其性格缺陷表现为:内向、心胸狭窄、神经质、多愁善感、自卑感重,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弱,活动范围相对狭小。因此,个体心理素质的强弱,也是导致心理问题出现的内在因素之一。
3.促进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3.1培养人际情感
保持完整的人格和心理品质是改进人际交往的前提,而培养交往心理品质最重要的是培养人际情感。只有培养好自身的心理品质,才能排除交往障碍,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人类的交往意识是在不断满足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亲家庭大学生由于原来的家庭关系的变化,父母一方的离去,交往受到外界的限制,因而主体交往意识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压抑,渐渐地养成孤僻的个性。因此,学校应采用适当的干预机制,鼓励单亲大学生参与外界交往,激活交往意识,满足交往需要,提高主体交往的紧张度和迫切性,使之迅速转化为亲合动机。
3.2优化学校环境
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体的情绪能影响自己的社会行为,而情绪和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优美的外在环境能够让人心情愉悦,恶劣的环境或遭遇挫折的情境容易导致攻击行为。除了外在环境,学校内在环境也很重要,比如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同伴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对单亲学生主体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亲社会价值观的获取和亲社会行为的习得。
3.3和谐人际氛围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关系。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向师性”,关注学生主体,又要懂得学生的“独立性”,在民主型教育与管理中使学生得到正确的引导。学校还要为单亲学生培养良好的同伴关系创造条件,通过集体活动的合作项目,让单亲学生积极参与,在合作中得到帮助,满足交往需要。
参考文献:
[1]宋艳.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73-74
[2]王佳琦.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成长困境与解决对策[J].华夏教师,2013(12):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