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猪巴氏杆菌病属于继发性与散发性或者急性流行性传染性病症,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导致此病症形成的主要机制。通常,患有此病症的猪只会出现烦躁不安、颈下咽喉部红肿以及食欲减退等病症表现,不仅会对猪只的健康构成严重影响,而且还会使养殖人员的经济利益受影响。本研究通过探析猪巴氏杆菌病的诊断方法、病理变化和病症情况,简要阐明对应的防治方案,降低猪巴氏杆菌病的发生。
关键词:猪巴氏杆菌病;诊断;防治
在猪养殖期间猪巴氏杆菌病属于常见病症,其临床体征以急性败血症为主,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传播速度快和起病急等特点,属于严重传染性病症之一,能够对猪养殖产业构成严重威胁。为降低猪巴氏杆菌病的发生,将病症防治和诊断工作做好非常重要。猪巴氏杆菌病又称为猪肺疫,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败血症、咽喉炎和纤维素性胸膜肺炎为特症病状。现将1例猪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病例介绍
2017年4月13日上午,笔者接到养猪专业户陈某猪发病的疫情报告。据现场了解,陈某共饲养肉猪85头,其中两栏24头为4月龄猪,当天早上发现有2头猪突然发病死亡。两栏猪相邻,猪体重约55kg,60~75日龄时接种过猪瘟疫苗、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和猪口蹄疫疫苗,猪肺疫疫苗和猪丹毒疫苗均未接种。猪栏卫生状况不好,排污沟过浅,造成栏舍后墙内地板上有少量积留污液,地板相对比较潮湿。栏舍偏小,栏内12头猪显得有点拥挤。当天属阴天多雨天气。养猪场地离村不远,没有做到封閉饲养,时有场外人员进出。村内其他养猪农户近期均未发现类似疾病。相隔不久,两栏猪在同月25日和27日又各有2头猪发病,但由于及时发现和及时诊治,4头猪全部治愈。
2 临床症状
发病猪表现为病程急、死亡快。其中先发病的2头猪头天晚上精神和食欲均好,次日早上却发现死于栏舍中。后发病的4头病猪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1~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心跳加快,烦躁不安,眼结膜充血,发绀,呼吸极度困难,常作犬坐姿势,伸长头颈呼吸,有时发出喘鸣声,口鼻流出泡沫,触诊胸部有疼感,听诊胸部有啰音和摩擦音。颈下咽喉部发热、红肿、坚硬(1头),腹侧和四肢内侧皮肤出现小出血点(1头)。
3 病理变化
解剖病死猪主要病变为全身黏膜、浆膜和皮下组织有大量出血斑点,尤以咽部及周围结缔组织的出血性浆液浸润最为特征。咽喉部、颈部皮下组织有出血性浆液性炎症,切开皮肤时,有多量胶冻样淡黄色水肿液。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红色,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以咽喉部淋巴结更为显著。心外膜和心包膜有出血斑点。肺充血、水肿。胃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变化,脾有出血点,但不肿大。皮肤有原发性红斑。
4 实验室检验
4.1取病死猪的血液、局部水肿液、呼吸道分泌物、胸腔渗出液和肝、脾、病变淋巴结等涂片或触片,用革兰氏染液和美蓝染液染色、镜检,见有多量革兰氏阴性、两极着色的小杆菌。取上述病料接种在鲜血琼脂上,在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h,见有圆形、湿润、表面光滑的露珠样小菌落,挑取小菌落涂片,用革兰氏染色液和美蓝染色液染色、镜检,同样见有多量两极着色的小杆菌。
4.2通过解剖病死猪发现,其皮下组织、浆膜与全身黏膜出血严重,而且有大量出血量,咽喉四周结缔组织和咽喉位置伴有出血性浆液浸润是典型变化。此外,其皮下组织结缔组织还会出现黄色胶冻状,有淡黄色透明液体流出。
4.3经抗生素扩散实验得出,细菌对四环素和阿莫西林、卡那霉素和复方新诺明、青霉素和链霉素低敏;对氟苯尼考、环丙沙星与恩诺沙星高敏。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猪群未接种过猪肺疫疫苗,发病急,死亡快,发病率不高,死亡率极高,颈部高热红肿,口鼻流出泡沫,呼吸极度困难;剖检病变特征:死后周身出血,全身淋巴结出血,切面全红,咽喉部炎症红肿,脾不肿大;结合实验室检验结果:病料涂片染色镜检,见有多量两极着色的小杆菌,病料接种鲜血琼脂上培养,见有露珠小菌落,最后确诊该病为猪巴氏杆菌病。
6 治疗和预防猪巴氏杆菌病
6.1治疗猪巴氏杆菌病
因猪巴氏杆菌病属于细菌性病症,所以在治疗期间需与药敏试验相结合,实施高敏抗生素治疗。本研究所应用的治疗药物为氟苯尼考注射液,根据猪的体重予以20mg/kg,每次治疗需间隔48h,持续治疗3次。对出现高烧不退猪只,在实施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还需要给予安乃近注射液,10mL为每只猪的注射剂量,1次/d,持续治疗3d。
6.2预防猪巴氏杆菌病
防疫人员除了要指导饲养人员将治疗工作做好外,还需指导其将防控工作做好,每周要求饲养人员进行1次全面的消毒工作,叮嘱饲养人员烧碱3%溶液与生石灰乳10%要交替实施。在治疗患病猪过程中,防疫人员可叮嘱饲养人员,在喂食猪只时,可在饲料内加入一定量的氟苯尼考与环丙沙星,这样能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同时,在每50kg饮水中加入30g环丙沙星,2次/d。将氟苯尼考200g加入饲料1000kg内,2次/d。待病猪恢复健康3周后,饲养人员需对养殖场内未发生患病猪进行随访,随机血液检测猪只发现未有短棒菌发生,随后实施全群免疫,将猪肺疫氢化铝菌苗以皮下注射的方式注入猪只体内,5mL为每只猪的注射剂量,直至养殖场猪出栏,都未有病例发生。
(1)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可能降低猪体抗病力的因素。针对性的做法有:解决猪舍中猪的饲养密度偏大的问题,解决猪栏舍排污沟过浅造成猪舍后墙内地板污水积留问题。
(2)病死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3)污染猪舍、场地、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其中猪舍用10%石灰乳进行消毒。
(4)发现病猪立即隔离治疗。隔离的病猪实行专人饲养管理。
(5)健康猪和拟定健康猪全部紧急接种猪肺疫疫苗。
7 防治效果
该病通过采取上述治疗手段和落实上述预防措施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且未再复发。
8 总结
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肺部是造成猪巴氏杆菌病形成的主要因素,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能严重影响养猪产业的经济利益。为降低病症的发生,饲养人员要做到防重于治,除了予以相应的饮食防疫外,还要采取治疗防疫,这样能有效避免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发生,从而更好带动畜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书森.猪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J].湖北畜牧兽医,2013,34(08):29-30.
[2]宋源富.猪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6(11):69-70.
(作者单位:青川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猪巴氏杆菌病;诊断;防治
在猪养殖期间猪巴氏杆菌病属于常见病症,其临床体征以急性败血症为主,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传播速度快和起病急等特点,属于严重传染性病症之一,能够对猪养殖产业构成严重威胁。为降低猪巴氏杆菌病的发生,将病症防治和诊断工作做好非常重要。猪巴氏杆菌病又称为猪肺疫,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败血症、咽喉炎和纤维素性胸膜肺炎为特症病状。现将1例猪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病例介绍
2017年4月13日上午,笔者接到养猪专业户陈某猪发病的疫情报告。据现场了解,陈某共饲养肉猪85头,其中两栏24头为4月龄猪,当天早上发现有2头猪突然发病死亡。两栏猪相邻,猪体重约55kg,60~75日龄时接种过猪瘟疫苗、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和猪口蹄疫疫苗,猪肺疫疫苗和猪丹毒疫苗均未接种。猪栏卫生状况不好,排污沟过浅,造成栏舍后墙内地板上有少量积留污液,地板相对比较潮湿。栏舍偏小,栏内12头猪显得有点拥挤。当天属阴天多雨天气。养猪场地离村不远,没有做到封閉饲养,时有场外人员进出。村内其他养猪农户近期均未发现类似疾病。相隔不久,两栏猪在同月25日和27日又各有2头猪发病,但由于及时发现和及时诊治,4头猪全部治愈。
2 临床症状
发病猪表现为病程急、死亡快。其中先发病的2头猪头天晚上精神和食欲均好,次日早上却发现死于栏舍中。后发病的4头病猪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1~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心跳加快,烦躁不安,眼结膜充血,发绀,呼吸极度困难,常作犬坐姿势,伸长头颈呼吸,有时发出喘鸣声,口鼻流出泡沫,触诊胸部有疼感,听诊胸部有啰音和摩擦音。颈下咽喉部发热、红肿、坚硬(1头),腹侧和四肢内侧皮肤出现小出血点(1头)。
3 病理变化
解剖病死猪主要病变为全身黏膜、浆膜和皮下组织有大量出血斑点,尤以咽部及周围结缔组织的出血性浆液浸润最为特征。咽喉部、颈部皮下组织有出血性浆液性炎症,切开皮肤时,有多量胶冻样淡黄色水肿液。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红色,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以咽喉部淋巴结更为显著。心外膜和心包膜有出血斑点。肺充血、水肿。胃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变化,脾有出血点,但不肿大。皮肤有原发性红斑。
4 实验室检验
4.1取病死猪的血液、局部水肿液、呼吸道分泌物、胸腔渗出液和肝、脾、病变淋巴结等涂片或触片,用革兰氏染液和美蓝染液染色、镜检,见有多量革兰氏阴性、两极着色的小杆菌。取上述病料接种在鲜血琼脂上,在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h,见有圆形、湿润、表面光滑的露珠样小菌落,挑取小菌落涂片,用革兰氏染色液和美蓝染色液染色、镜检,同样见有多量两极着色的小杆菌。
4.2通过解剖病死猪发现,其皮下组织、浆膜与全身黏膜出血严重,而且有大量出血量,咽喉四周结缔组织和咽喉位置伴有出血性浆液浸润是典型变化。此外,其皮下组织结缔组织还会出现黄色胶冻状,有淡黄色透明液体流出。
4.3经抗生素扩散实验得出,细菌对四环素和阿莫西林、卡那霉素和复方新诺明、青霉素和链霉素低敏;对氟苯尼考、环丙沙星与恩诺沙星高敏。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猪群未接种过猪肺疫疫苗,发病急,死亡快,发病率不高,死亡率极高,颈部高热红肿,口鼻流出泡沫,呼吸极度困难;剖检病变特征:死后周身出血,全身淋巴结出血,切面全红,咽喉部炎症红肿,脾不肿大;结合实验室检验结果:病料涂片染色镜检,见有多量两极着色的小杆菌,病料接种鲜血琼脂上培养,见有露珠小菌落,最后确诊该病为猪巴氏杆菌病。
6 治疗和预防猪巴氏杆菌病
6.1治疗猪巴氏杆菌病
因猪巴氏杆菌病属于细菌性病症,所以在治疗期间需与药敏试验相结合,实施高敏抗生素治疗。本研究所应用的治疗药物为氟苯尼考注射液,根据猪的体重予以20mg/kg,每次治疗需间隔48h,持续治疗3次。对出现高烧不退猪只,在实施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还需要给予安乃近注射液,10mL为每只猪的注射剂量,1次/d,持续治疗3d。
6.2预防猪巴氏杆菌病
防疫人员除了要指导饲养人员将治疗工作做好外,还需指导其将防控工作做好,每周要求饲养人员进行1次全面的消毒工作,叮嘱饲养人员烧碱3%溶液与生石灰乳10%要交替实施。在治疗患病猪过程中,防疫人员可叮嘱饲养人员,在喂食猪只时,可在饲料内加入一定量的氟苯尼考与环丙沙星,这样能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同时,在每50kg饮水中加入30g环丙沙星,2次/d。将氟苯尼考200g加入饲料1000kg内,2次/d。待病猪恢复健康3周后,饲养人员需对养殖场内未发生患病猪进行随访,随机血液检测猪只发现未有短棒菌发生,随后实施全群免疫,将猪肺疫氢化铝菌苗以皮下注射的方式注入猪只体内,5mL为每只猪的注射剂量,直至养殖场猪出栏,都未有病例发生。
(1)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可能降低猪体抗病力的因素。针对性的做法有:解决猪舍中猪的饲养密度偏大的问题,解决猪栏舍排污沟过浅造成猪舍后墙内地板污水积留问题。
(2)病死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3)污染猪舍、场地、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其中猪舍用10%石灰乳进行消毒。
(4)发现病猪立即隔离治疗。隔离的病猪实行专人饲养管理。
(5)健康猪和拟定健康猪全部紧急接种猪肺疫疫苗。
7 防治效果
该病通过采取上述治疗手段和落实上述预防措施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且未再复发。
8 总结
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肺部是造成猪巴氏杆菌病形成的主要因素,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能严重影响养猪产业的经济利益。为降低病症的发生,饲养人员要做到防重于治,除了予以相应的饮食防疫外,还要采取治疗防疫,这样能有效避免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发生,从而更好带动畜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书森.猪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J].湖北畜牧兽医,2013,34(08):29-30.
[2]宋源富.猪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6(11):69-70.
(作者单位:青川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