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认识东方》中的自然元素及其象征意义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lia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法国20世纪著名作家克罗代尔的散文诗集《认识东方》为研究对象,从自然元素入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并提炼和浅析了该诗集中所运用的重要表现手法——象征,展现了克罗代尔浓厚的中国情结和独特的创作方法。
  关键词:象征 自然元素 中国元素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保尔•克罗代尔(Paul Claudel,1868-1955)是法国20世纪前期颇有影响的诗人和剧作家。他曾前后三次居留中国,上下时间长达15年,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因此创作出许多东西方文化结合的优秀作品,并成为20世纪法国文坛上介绍中国文化的第一人,为中法文化交流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认识东方》是克罗代尔1896年至1897年居留中国时创作的散文诗集。在这部诗集中,他以游记、随笔等散文诗形式,抒发了自己对中国锦绣河山的赞美,对淳朴民风的欣赏,以及对所见所闻做出的评论。《认识东方》初看像一本游记,描述了当时中国的方方面面,展现了诗人的感性认识。然而仔细读来,这些认识中所蕴含的中国元素通过诗人的主观想象凸显出来,构成了一幅由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文化世界组成的画卷:诗人先是被美丽的自然景观所吸引,然后对落后愚昧的社会和人民感到厌恶,于是寄希望于想象的世界;最终,诗人还是找到了这个东方国度的伟大文化,并从中看到了它的前途和希望。本文拟对诗集中关于中国自然元素的描写及其所表现出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
  象征主义的特点“即主张暗示、象征,运用‘客观对应物’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情感,重视主观的认识作用和艺术想象的创造作用”。在艺术方法上,它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它以象征、通感、奇喻、类比等作为基本表现手法,“以物达情”、“以物寓理”。这一派的作家特别强调象征手法的重要,在创作中也广泛地使用该手法,通过物象暗示某种情绪,暗示某种观念。作为象征主义后期的代表人物,克罗代尔也不例外。在《认识东方》中,他就多次运用象征的手法进行类比、对照和暗喻,展开丰富的联想,并借鉴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些因素,把它们有机地化入作品的情境中,使其更具特色和开创性,让人耳目一新。其中的自然元素尤其典型。
  当克罗代尔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广袤土地,首先感受到的是中国的自然风光。对他来说,这是一个看起来很旖旎优美而又完全陌生的环境,身处异乡的他可以尽情享受异国风情而无需顾虑自己的身份或职业。他从空间、时间和生物三方面描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
  
  一 空间元素
  
  在《认识东方》中,中国的空间是辽阔的:
  “从南到北有大块的平原、广袤的庄稼和吹过鞑靼大地的青色的风”。
  中国的空间是安静的:
  “我还是喜欢从原野上走过,远眺午后这披上了万道红霞的群山。峰峦像成百个老者垂拱而立。圣灵降临节的太阳把纯净而盛妆的大地照得亮堂堂的,深湛得像座教堂。空气如此新鲜而澄澈,我仿佛觉得自己正光着身子前进,和平肃穆,万籁俱静”。
  中国的空间是多彩的:
  “那田野中一抹彩虹,田野被落日斜晖染得通红,……有个男子从我身边走过……,这人青布衣裳,紫色短裤,在刚刚收割过的金黄色稻茬上十分耀眼。……我看见这片暗绿上蓦地绽出无数金色的果实,灼灼发光。我贴近过去,只见这黄昏的碧绿图案上每个细杆儿都精致地显露出来,我端详着这些小小的朱红橙子,我呼吸这阵苦涩而浓郁的香气”。
  对于很早就对东方文化感兴趣的克罗代尔来说,中国没有让他失望,他的确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好奇心得到满足,创作灵感得到激发。但这些只是表象,只是作为诗人的克罗代尔的感性认识。而作为外交官的克罗代尔以其客观的理性思维和敏锐的政治嗅觉已经觉察到当时的中国,强大和富饶已不复存在,东方巨龙正走向衰落。于是在创作时,克罗代尔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通过暗喻、类比等形式来揭示这种本质。
  1895年,当克罗代尔初次来到中国时,这个泱泱大国已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内忧: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经济衰退,民不聊生;外患:西方列强以鸦片和大炮作为武器打开中国的大门,开始大肆入侵和疯狂掠夺。身为法兰西驻中国的外交官,克罗代尔也是列强代表之一,他对“东方”的“认识”更进一步。
  “还有一个人,裤管直卷到大腿,露出了屁股腚上用叶片定住的发疱膏药”。
  在这里,诗人借个人暗指国家,以小喻大。在他看来,疱伤象征着降临在中国及其人民身上的各种灾难。在列强的侵略下,千疮百孔的中国就像这个体无完肤的人一样已经遍体鳞伤、奄奄一息了。但统治者们对此浑然不知,仍企图“用叶片”来掩盖国家面临危险的真相,拒绝承认遭受侵略的事实。这种类比和联想向读者形象地展现出一个垂死挣扎的末代帝国。尽管如此,列强并没有丝毫的怜悯之心,吞食中国的野心在诗篇的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出来:
  “香港和这些簇拥在港口的小岛,而今都到了我们身后,这么细小,人们简直可以把它们放进衣袋里了”;
  “城市凝合成一个整体,一块各部通连、精工制作的糕点”;
  “我看见身下整个昏暗的大地就像一幅地图似的铺开”。
  事实上,中国的面积是法国的17倍。但在诗人眼中,中国却如同一个糕点、一张地图般大小,小到甚至“可以把它们放进衣袋里”。这些反差巨大的对照把克罗代尔所代表的入侵者的意图暴露无遗,把他们对中国垂涎三尺、虎视眈眈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中国的空间是无垠的,所以它激起侵略者的觊觎意愿也是无限的,于是他们希望自己统治中国的时间也可以是遥遥无期的。因此,时间元素在《认识东方》中也占了不少份量。
  
  二 时间元素
  
  时间可以分为时段和天气两方面。克罗代尔用了很多篇幅来描写时间的流逝,四季的更迭,收获的时节等。从以下篇名中可见一斑:《十月》、《炎热》、《雨》、《月色》等。毫无疑问,中国的时间元素留给诗人的最初印象也是美好的。例如:
   “这里飘扬着一片谷粒的气味,庄稼的芳香。在农作繁忙的这块平原尽头,有条大河流淌着,远方,那田野中一抹彩虹,田野被落日斜晖染得通红,更令这幅宁静的画面平添佳趣”。
  但透过这安逸祥和的时光风景,诗人还是捕捉到了中国的变化。“树木都随波漂走,叶片也被风刮尽了”,“水面晃动着,我们这一叶扁舟,随着波谷起伏,上下荡漾”。此时的中国在诗人眼中正像水中的“树木”、风中的“叶片”,他用这些类比暗示了中国的命运在“晃动”,在“起伏”,在“荡漾”。中国前途未卜,吉凶难测。而另一方面,列强们并没有放慢侵略的脚步。
  “这份太谷的岑寂中唯有我们的船,像一名勇士挺身登上斗兽场,分开这片忧郁的水,朝着渐渐增大的白色屏障冲去”;
  “船头,庄严得就像在颔首致敬,又仿佛一只雄鸡眼睛正紧紧盯住对手不断打量,腾身飞起,随即又猛扑下去”。
  这里的斗兽场正象征着中国,勇士则象征着包括法国在内的各国列强,这些侵略者们在中国这个斗兽场中拼命争斗,残酷厮杀和疯狂掠夺。在诗人眼中,高卢雄鸡紧盯着自己的对手——中国雄鸡,随时做好进攻的准备,而后者却麻木迟钝,在昏昏欲睡中任人宰割。“水”也是克罗代尔作品中的一个重要象征物,《风暴》中“忧郁的水”象征了广大的中国民众。他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本国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外来入侵者的欺凌。面对祖国的内忧外患,他们不甘心做亡国奴,也想奋起反抗,于是才有了一些“渐渐增大的白色屏障”。这些屏障正是中国人民抵抗力量的象征,一些觉醒起来的进步人士顽强抗争,期望能改变祖国被殖民被侵略和自己受压迫受奴役的命运。怎奈他们手无寸铁,是社会最底层力量最薄弱的群体,最终,除了“忧郁”,他们无能为力。
  
  三 生物元素
  
  谈了空间和时间这些静态景观,就不能不说一说动态生物。在《认识东方》中,克罗代尔描写了不少动物和植物,其中他最感兴趣写得最多的是:树。树木经常出现在克罗代尔的作品中,这可以看作其才华的象征。他曾在自己的戏剧作品《第七天的休息》中这样写道:
  “人难道不是一棵行走的树吗?人像树一样抬起头,张开双臂拥抱天空,把根深深扎入大地。”
  树木象征了人,这也许就是克罗代尔对树情有独钟的原因。于是,《认识东方》中的树自然代表了中国人。
  诗人眼中的中国人本应是英勇伟岸的:
  “我在榕树身上看到了一位直立着的、植物界的赫拉克勒斯,威风凛凛地在他辛辛苦苦营建起来的巨大建筑物中一动不动”;
  “那些偌大的树王,那些巨人,成群地挺直肌肉发达的腰干,用粗壮有力的双臂顶住袭击它们的敌手”。
  可当他到达中国,看到的现实与他的想象却存在很大差距:
  “丛生在下面的棕叶在整个开放时,总是倾倒而低垂,中间宽阔的叶片每一片都大大地张开,而上面的那些叶伞高高翘起,就好像什么人笨拙得手足无措似的,又像是一个人正缓慢地打着手势表示投降”。
  这里的三层树叶正象征了当时中国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皇帝高高在上,不可侵犯;贵族阶级享有无上特权和利益。他们虽然位高权重,却不知带领人民抵御外敌,反抗侵略,反而卑躬屈膝,卖国求荣,“打着手势表示投降”。于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广大黎民百姓只能备受剥削和压迫,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诗人对中国及其人民了解的不断深入,他也慢慢感觉到中国人民的变化,他们由愚昧无知到渐渐觉醒,由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
  “这被铁链锁住的怪物,他战胜了悭吝的土地的抵抗,因为他,那沉郁的泉水汩汩奔流,那远方的青草丛生,稻田里灌满了水。榕树抽条了”。
  被内外统治者和剥削者“锁住”的中国人民和树木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不管外部环境多么恶劣,他们都能以钢铁般的意志和精神来战斗和抗争。“榕树抽条”象征新生命的诞生,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所以这也预示了中国人民将会迎来新生,获得解放和自由。
  《认识东方》中的自然风光是美丽的,但其中的象征意义所反映出的现实却是残酷和悲情的。作为一位西方文人,克罗代尔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并通过象征的表现手法把这种本质含蓄地表达出来,委婉地展现出来,不能不让人感叹他出色的创作才赋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他用自己的眼光看中国,了解中国,开“认识东方”之先河。无论是为了认识中国文化对法国文学的影响,还是为了深入了解象征主义,读一读《认识东方》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Paul Claudel.Connaissance de l’Est.Editions Gallimard,1974.
  [2] Alain Boissinote,Bernard Tartayre.Le XXe siècle en Littérature.HACHETTE,1989.
  [3] André LAGARDE,Laurent MICHARD.XXe siècle collection littéraire.Bordas.
  [4] 陈振尧:《法国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年版。
  [5] 张玉书:《20世纪欧美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 李赋宁:《欧洲文学史》(第三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7] 钱林森,[法]克里斯蒂昂•莫尔威斯凯主编:《20世纪法国作家与中国-99’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南京大学出版社、阿尔德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 [法]皮埃尔•布吕奈尔等,郑克鲁、黄慧珍、何敬业、谢军瑞译:《19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 [法]保尔•克罗代尔:《认识东方》,伽利玛出版社(巴黎),1974年版。
  [10] [法]保尔•克罗代尔,徐知免译:《认识东方》,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1] [法]皮埃尔•布吕奈尔等,郑克鲁、黄慧珍等译:《19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简介:
  张姗娜,女,1981—,山西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法国文学,工作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徐坤,女,1961—,内蒙呼和浩特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其他文献
正常的性生活不仅能促进夫妻恩爱,家庭和睦,而且还有助于女方抗病防癌,后者应归功于男性的精液。 德国医学家在一次生物试验中意外地发现,男性的精液里含有一种重要的抗菌物
“掌上明珠鲍鱼”是河南历史名馔。它用水发鲍鱼、鸭掌和鹌鹑蛋为主料烹制而成,造型十分优美,品味鲜香更胜一筹,是高档宴席上的名贵菜肴。  “掌上明珠鲍鱼”与雍正皇帝有缘。传说清世宗胤祯当皇帝之前,早就是个风流人物。他曾经爱上了一个渔家女冯艳珠。也许是善于逢场作戏,短暂的卿卿我我之后,胤祯又卷入了政治纷争,去全力谋求皇位,把那个平民女子给冷落淡忘了。冯艳珠空守闺房之中,日夜思念情人。她只希望离去的胤祯能
癌症患者或其家属常会提出这个问题,多年来,医学家认为人类癌症不会传染。一些与癌症发生相关的病毒感染(发人乳头状瘤病毒、乙型肝炎病毒、EB病毒等),虽然与宫颈癌、肝癌、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每10个女性中就有1人在她们的一生中会患乳腺癌。我国乳腺癌发病率虽低于西方国家,但呈上升趋势,且人口众多,病人绝对数相当大,加上经济、文化和医疗保
大蒜究竟有没有防癌作用,一直没有得到证实,最近一项研究提供了新的论据。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流行病学研究室副研究员马峻岭等,对我国胃癌低发区山东苍山县和高发区临朐县
解释现实和文学这两个术语,不管在拉丁美洲还是世界其他任何一个文化地区,乍一看可能觉得徒劳无益。文学总是现实的一种表现,不管它多么富于想象:每部作品都是用某种语言写成
神话作为原始初民生存状态和意识形态的映照亘古留存,诉说过去,昭示未来。神话代代流传,即使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也不曾被人遗忘。有人说:“神话作为一个真实而神圣的事物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在各种不新鲜的鱼类、咸肉、咸菜中,都含有亚硝基化合物。亚硝基化合物在肠道中可转变为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较强的致癌物质。咸鱼是含有亚硝基化合物较多的食品,尤其是粗盐
护理肌肤不一定要使用昂贵的美容用品,利用天然蔬果、植物自制美容品,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远古时候,不同的民族就已懂得用各种鲜花、香草来治病,后来美容界对天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