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城,终于摆脱了“高负债率”的帽子。虽然绿城已不再是宋卫平一个人的绿城,但宋卫平依然还是宋卫平:“决不放弃绿城所秉持的理念,走正道,尽人力,听天命。”或喜或忧,或成或败,绿城的脚步从未停下。
绿城的“卫城战争”始于2010年开始的房地产调控。两年调控,让绿城成为中国楼市的风向标。两年时间里,关于绿城的传言不断在地产界激起“千层浪”。无论有多不情愿,绿城都无法摆脱外界对它的强烈关注。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说,绿城会认真且正常地走向明天。明天或阳光或阴雨,路都得走。其中几多无奈,几多悲壮。
同是房企,绿城绝对算得上是独树一帜。且不说其独具掌门人个人特色的企业文化,更不论其曾经高达148.7%的负债率,单单是其被称为是2011年关注度第一、负债率第一、危险程度第一的房企,就能看出绿城的“江湖地位”——它不是最大的,不是最强的,却是最独特的。因为,绿城之外,再无绿城。
“围城”中的绿城
从2011年春节开始,绿城先后传出了集资门、收购门、信托门,直到最后的破产门事件,亦真亦幻,虽然最终证实传言大多是空穴来风,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宋卫平所处的窘境。
宋卫平的日子到底有多难过,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数据显示,从2011年底到今年4月,绿城中国连续转卖六个项目,才在生死线上缓了一口气。但是,仅仅是缓了一口气。绿城中国CFO冯征对外称,通过转让六个项目股权,回流现金近60亿元,如考虑项目本身的贷款,对绿城现金流的影响可达120亿元。
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曾在2011年底对浙江省分行的房地产业务进行专项外部审计。按照审计机构的建议,建行已将绿城贷款风险分类从正常类调整至关注类,主要理由是销售情况不良。
标准普尔发布报告称,绿城中国的流动性严重不足。截至2011年底时手中持有的现金仅能覆盖37%的2012年到期债务。4月底,标准普尔和穆迪两家评级机构同时降低了对绿城中国的评级,并给出负面展望。从年报看,绿城中国在2012年将面临超过200亿元的短期债务压力,包括一年内到期的158亿元银行贷款和45亿元左右的信托贷款。
在这一轮近两年的房地产调控中,绿城2008年盲目冒进大规模扩张买入的地块和项目,有的销售乏力,有的正谈判转让,有的荒草丛生、无暇顾及。绿城曾经砸36亿拿下的绿玫瑰园项目甚至被媒体爆出成为“菜园”,迟迟不见动工。
所有纠结的根本在于,绿城缺钱。
宋卫平的“傲骨”
“绿城不可能降价,也很难降价。”宋卫平3月17日在绿城联合经纪公司成立大会暨签约仪式上明确表示。
宋卫平的“坚守”是有底气的。“在我了解的全国房地产企业中,在做产品质量及后续服务方面,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超过绿城。”然而,宋卫平“傲”并不仅仅体现于此,这个历史系毕业的地产商,“有着近乎偏执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历史责任感,他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和语言体系,并沉浸其中。”更多的时候,他并不是以企业掌控人的身份出现,而化身为员工的精神领袖。在他强大的个人魅力及强势作风下浸淫多年,绿城早已习惯了宋卫平的“一言堂”,正所谓“绿城上下皆以宋总为全师”。对此,宋卫平坦言,“目前还是利大于弊,一言难尽。”
宋卫平曾经不止一次指点地产江湖,在致万科的言论中,有一句话颇为引人注目:“万科的很多房子到今天还比不上绿城的安置房。”言辞之直接,丝毫不给行业老大面子,宋卫平的真性情也正在于此。最近,这个“真性情”的人再次发飙。7月3日,绿城的半年工作会议上,宋卫平一针见血,“绿城的管控够烂的,已经到了不能再容忍的地步。”或许,事关绿城生死,容不得宋卫平马虎半点。
但是,仅凭孤傲,并不足以面对危机,多年来备受诟病的“高负债率”运行和纯高端的单一产品路线以及2008年以后的盲目扩张,使得绿城在调控的的大背景下举步维艰,而即使如此,降价依旧是宋卫平的战略里向来不采纳的下下策,“假如真的无路可走,那就直接把价格降到底,所有的房子都卖完,以后就不再做房地产了”。即使倒下,也要选择悲壮,或许这正是宋卫平的人格魅力所在。
终归,绿城没有倒下。而是打响了艰难的“卫城战争”。
艰难的“卫城战争”
“绿城是一家企业,企业只有两个字,生、死。”卫城战争,关乎生死。
3月开始,宋卫平在绿城掀起“全员卖房运动”,亲自披挂上阵,成为绿城一名最卖力的“推销员”,单枪匹马售出1个亿。此招即时奏效,集团3月销售按月倍增至25亿元,甚至刺激到了资本市场,多只A股房地产公司涨停。
“今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销售,争取更好地活下来。”宋卫平此言一出,立即着手重组销售体系。古语讲: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绿城的成交佣金为楼价的0.8%至1.5%,此比例据称为内地行业水平的2至3倍。高佣金回报很快见到了效果,“经纪人”威力强大,半年时间内卖出163亿元。截至6月30日,绿城集团上半年完成销售金额约220亿元(合同加协议,其中合同金额约178亿元),半年度销售指标完成率119.5%,多个项目提前完成全年目标。按照之前制定的全年400亿的销售目标,绿城终于看到了一线曙光。
虽然人们对“经纪人”模式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这个模式为绿城冲出“最黑暗的日子”立下了汗马功劳。
绿城的自救脚步并未停下。先后出售上海外滩地王10%的股份和旗下8个项目,回笼资金70亿元;引入九龙仓为第二大股东,回笼42亿元,经过二次再配股,九龙仓最终持有绿城中国24.6%的股份;与融创中国合作,成立合营公司,将旗下9个项目纳入其中,回笼34亿元。
标准普尔6月12日宣布,将其对绿城中国的四项评级列入正面信用观察名单。
止于此,绿城终于可以小小地松一口气了。虽然在外人看来宋卫平卖项目卖股份玩的有点大,但是,绿城总算打赢了“卫城第一战”,避免了破产的危险。用宋卫平自己的话说:“随着公司情况的好转,我的信心也开始慢慢恢复。对于下半年的市场,我还是比较乐观的。我想,最黑暗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至少,慢慢接近尾声了。”
绿城在变化
调控前的冒进和这一轮的调控,使绿城经历了真正的“切肤之痛”,宋卫平和绿城都开始反思。
所有的一切,都源于绿城骨子里对规模扩张的渴望。成功渡过2008年经济危机后,绿城将之后的日子看做弯道超车的机会,绿城上下充满豪情壮志的扩张,几乎将绿城在之后到来的调控中逼入绝境。经历生死危机后,宋卫平“淡定”了很多,“绿城未来发展目标将不再以投资规模为导向,在未来的几年内不追求开发规模和行业排名,绿城以后可能不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公司,但会很稳健。”确实,经过这“心惊胆颤”的几年,无论是绿城还是宋卫平,都需要好好地“喘口气”。
引入九龙仓后,绿城的负债率已从去年底的149%降低到100%,与融创中国合作后,绿城负债率可进一步降低至62%左右。有专家预测,至今年年底,绿城负债率有望降低至60%左右。
绿城,终于摆脱了“高负债率”的帽子。虽然绿城已不再是宋卫平一个人的绿城,虽然前路依然艰险,虽然公众对绿城的关注一如既往,虽然做出诸多妥协,但宋卫平依然还是宋卫平,“决不放弃绿城所秉持的理念,走正道,尽人力,听天命。”或喜或忧,或成或败,绿城的脚步从未停下。
绿城的“卫城战争”始于2010年开始的房地产调控。两年调控,让绿城成为中国楼市的风向标。两年时间里,关于绿城的传言不断在地产界激起“千层浪”。无论有多不情愿,绿城都无法摆脱外界对它的强烈关注。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说,绿城会认真且正常地走向明天。明天或阳光或阴雨,路都得走。其中几多无奈,几多悲壮。
同是房企,绿城绝对算得上是独树一帜。且不说其独具掌门人个人特色的企业文化,更不论其曾经高达148.7%的负债率,单单是其被称为是2011年关注度第一、负债率第一、危险程度第一的房企,就能看出绿城的“江湖地位”——它不是最大的,不是最强的,却是最独特的。因为,绿城之外,再无绿城。
“围城”中的绿城
从2011年春节开始,绿城先后传出了集资门、收购门、信托门,直到最后的破产门事件,亦真亦幻,虽然最终证实传言大多是空穴来风,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宋卫平所处的窘境。
宋卫平的日子到底有多难过,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数据显示,从2011年底到今年4月,绿城中国连续转卖六个项目,才在生死线上缓了一口气。但是,仅仅是缓了一口气。绿城中国CFO冯征对外称,通过转让六个项目股权,回流现金近60亿元,如考虑项目本身的贷款,对绿城现金流的影响可达120亿元。
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曾在2011年底对浙江省分行的房地产业务进行专项外部审计。按照审计机构的建议,建行已将绿城贷款风险分类从正常类调整至关注类,主要理由是销售情况不良。
标准普尔发布报告称,绿城中国的流动性严重不足。截至2011年底时手中持有的现金仅能覆盖37%的2012年到期债务。4月底,标准普尔和穆迪两家评级机构同时降低了对绿城中国的评级,并给出负面展望。从年报看,绿城中国在2012年将面临超过200亿元的短期债务压力,包括一年内到期的158亿元银行贷款和45亿元左右的信托贷款。
在这一轮近两年的房地产调控中,绿城2008年盲目冒进大规模扩张买入的地块和项目,有的销售乏力,有的正谈判转让,有的荒草丛生、无暇顾及。绿城曾经砸36亿拿下的绿玫瑰园项目甚至被媒体爆出成为“菜园”,迟迟不见动工。
所有纠结的根本在于,绿城缺钱。
宋卫平的“傲骨”
“绿城不可能降价,也很难降价。”宋卫平3月17日在绿城联合经纪公司成立大会暨签约仪式上明确表示。
宋卫平的“坚守”是有底气的。“在我了解的全国房地产企业中,在做产品质量及后续服务方面,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超过绿城。”然而,宋卫平“傲”并不仅仅体现于此,这个历史系毕业的地产商,“有着近乎偏执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历史责任感,他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和语言体系,并沉浸其中。”更多的时候,他并不是以企业掌控人的身份出现,而化身为员工的精神领袖。在他强大的个人魅力及强势作风下浸淫多年,绿城早已习惯了宋卫平的“一言堂”,正所谓“绿城上下皆以宋总为全师”。对此,宋卫平坦言,“目前还是利大于弊,一言难尽。”
宋卫平曾经不止一次指点地产江湖,在致万科的言论中,有一句话颇为引人注目:“万科的很多房子到今天还比不上绿城的安置房。”言辞之直接,丝毫不给行业老大面子,宋卫平的真性情也正在于此。最近,这个“真性情”的人再次发飙。7月3日,绿城的半年工作会议上,宋卫平一针见血,“绿城的管控够烂的,已经到了不能再容忍的地步。”或许,事关绿城生死,容不得宋卫平马虎半点。
但是,仅凭孤傲,并不足以面对危机,多年来备受诟病的“高负债率”运行和纯高端的单一产品路线以及2008年以后的盲目扩张,使得绿城在调控的的大背景下举步维艰,而即使如此,降价依旧是宋卫平的战略里向来不采纳的下下策,“假如真的无路可走,那就直接把价格降到底,所有的房子都卖完,以后就不再做房地产了”。即使倒下,也要选择悲壮,或许这正是宋卫平的人格魅力所在。
终归,绿城没有倒下。而是打响了艰难的“卫城战争”。
艰难的“卫城战争”
“绿城是一家企业,企业只有两个字,生、死。”卫城战争,关乎生死。
3月开始,宋卫平在绿城掀起“全员卖房运动”,亲自披挂上阵,成为绿城一名最卖力的“推销员”,单枪匹马售出1个亿。此招即时奏效,集团3月销售按月倍增至25亿元,甚至刺激到了资本市场,多只A股房地产公司涨停。
“今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销售,争取更好地活下来。”宋卫平此言一出,立即着手重组销售体系。古语讲: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绿城的成交佣金为楼价的0.8%至1.5%,此比例据称为内地行业水平的2至3倍。高佣金回报很快见到了效果,“经纪人”威力强大,半年时间内卖出163亿元。截至6月30日,绿城集团上半年完成销售金额约220亿元(合同加协议,其中合同金额约178亿元),半年度销售指标完成率119.5%,多个项目提前完成全年目标。按照之前制定的全年400亿的销售目标,绿城终于看到了一线曙光。
虽然人们对“经纪人”模式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这个模式为绿城冲出“最黑暗的日子”立下了汗马功劳。
绿城的自救脚步并未停下。先后出售上海外滩地王10%的股份和旗下8个项目,回笼资金70亿元;引入九龙仓为第二大股东,回笼42亿元,经过二次再配股,九龙仓最终持有绿城中国24.6%的股份;与融创中国合作,成立合营公司,将旗下9个项目纳入其中,回笼34亿元。
标准普尔6月12日宣布,将其对绿城中国的四项评级列入正面信用观察名单。
止于此,绿城终于可以小小地松一口气了。虽然在外人看来宋卫平卖项目卖股份玩的有点大,但是,绿城总算打赢了“卫城第一战”,避免了破产的危险。用宋卫平自己的话说:“随着公司情况的好转,我的信心也开始慢慢恢复。对于下半年的市场,我还是比较乐观的。我想,最黑暗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至少,慢慢接近尾声了。”
绿城在变化
调控前的冒进和这一轮的调控,使绿城经历了真正的“切肤之痛”,宋卫平和绿城都开始反思。
所有的一切,都源于绿城骨子里对规模扩张的渴望。成功渡过2008年经济危机后,绿城将之后的日子看做弯道超车的机会,绿城上下充满豪情壮志的扩张,几乎将绿城在之后到来的调控中逼入绝境。经历生死危机后,宋卫平“淡定”了很多,“绿城未来发展目标将不再以投资规模为导向,在未来的几年内不追求开发规模和行业排名,绿城以后可能不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公司,但会很稳健。”确实,经过这“心惊胆颤”的几年,无论是绿城还是宋卫平,都需要好好地“喘口气”。
引入九龙仓后,绿城的负债率已从去年底的149%降低到100%,与融创中国合作后,绿城负债率可进一步降低至62%左右。有专家预测,至今年年底,绿城负债率有望降低至60%左右。
绿城,终于摆脱了“高负债率”的帽子。虽然绿城已不再是宋卫平一个人的绿城,虽然前路依然艰险,虽然公众对绿城的关注一如既往,虽然做出诸多妥协,但宋卫平依然还是宋卫平,“决不放弃绿城所秉持的理念,走正道,尽人力,听天命。”或喜或忧,或成或败,绿城的脚步从未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