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比利时漫画大师、“丁丁之父”埃尔热称。丁丁的脸。始终是一个草图,但我却极喜欢草图上那最经典的完成——丁丁的鼻子:细长圆润的小鼻子,像枣馒头上的那粒小枣,像一截思考着的小烟头,像永远对向危险的小枪口,还像因为讲了太多的诚实话,没有变大反而却缩小了许多的比诺曹的鼻子……总之,我太喜欢丁丁的鼻子了,真想咬上一口。
在埃尔热访谈录《丁丁与我》一书中,埃尔热向比利时著名记者努马·萨杜尔坦言,他受到马克·玛努斯的漫画《教教爸爸》影响至深,“我尤其喜欢那些鼻子。啊!玛努斯的那些鼻子!……我觉得这些圆圆的、椭圆的鼻子太可爱了。我毫不犹豫地用在了自己的作品中!”
自丁丁的鼻子起,我开始留意围绕在他周围的那些人物的鼻子:白雪的鼻子,像威士忌酒的瓶塞,它也是一只少见的贪杯的刚毛猎狐梗;船长阿道克的鼻子,如同他从不离手的烟斗倒扣过来:杜邦兄弟的鼻子。犹如两枚待孵的鸡蛋;卡尔库鲁斯教授的鼻子,是聪明乌栖息的树枝:边卡·卡斯塔菲尔夫人的鼻子,永远像夜莺昂起它高贵的头颅;甚至跑龙套的小配角。奥林匹亚酒吧的酒保,无论他怎样俯身,那鼻子始终都呈45度角傲慢地挺立着……啊!埃尔热的那些鼻子!是他画笔下那些角色最迷人的地方!每个丁丁迷都有一条走近丁丁的路线吧?我的路标就是那些鼻子。
埃尔热说过:《丁丁历险记》是为“从7岁到77岁的所有年轻人”创作的。想想自己:7岁的时候,没有漫画书:17岁的时候,把小说藏在打开的抽屉里。一边写作业,一边低头看,如果老妈进来了,用胸脯飞快地一顶抽屉。还原成一幅用功读书的画面;27岁的时候,把儿子当成漫画书;37岁的时候。遇到《丁丁历险记》。如果把从“7岁到77岁”看作数轴上的一条线段,那我现在的年龄已过了线段的中心点,而立之年看丁丁,既有稚气未脱的惊喜,也有了然于心的参悟,滋味挺不一样的。
现在的我用“三书连读”的方式看《丁丁历险记》,也就是同时打开三本书:一本丁丁漫画、一本埃尔热访谈录《丁丁与我》,还有一本最优秀的研究《丁丁历险记》的专家迈克·法尔所著的《永远的丁丁》。三本书犹如DvD正片和它的收藏花絮。互相对照,相互补充。绵密生动地勾勒出一个立体的丁丁来。
翻开第一本历险记《丁丁在刚果》。看了几页就发现作者的思想有一点儿不对头:怎么能这么肆无忌惮地猎杀动物?丁丁来到刚果,玩游戏一般大开杀戒,捕杀羚羊、剥取猴皮、弄伤大象、炸飞犀牛、击毙水牛,总之,丁丁在美丽的刚果横行无忌,太残暴了! 谈到那本书。埃尔热并没有为自己开脱,他称那是“青年时代的罪愆”:“死了那么多动物,它们受苦受难了,我心里很内疚,我怎么能表现得这么残酷呢?……我一直都很遗憾,就像做了错事一样!”埃尔热承认自己创作这本画册时完全是以“一种典型宗主国的心理”,“受到我生活的资产阶级阶层成见的影响”,因为有访谈录中的这段忏悔。我阅读丁丁的脚步并没有被这不怎么美好的开端所阻,而是一口气看完了全部的23本画册。 在《丁丁历险记》中徜徉时,我时常感叹:已很难全身心地沉浸到那种惊心动魄的历险氛围中去。因为比十几岁的年纪多了一点知识,所以我的注意力常常“出画”:看到《丁丁在刚果》中丁丁在大树后装上磁铁。以至于射向他的箭都被大树吸去,就笑:这是丁丁版的草船借箭;看到《蓝莲花》中平野送成坐的椅子,就想:这不是包豪斯设计风格的代表性椅子吗?看到《太阳的囚徒》中丁丁被瀑布吞没的那一幕,想到“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的对联。就觉得肯定没事,果然,接下来的画面就交待了:瀑布只是水帘子,瀑布后面是太阳神庙的入口……
知识能丰富阅历,也能“污染”思想:之前我风闻丁丁有那么一点“同志”情结,尽管清楚这是无稽之谈,但有时候,那部分由八卦掌控的心思难免会蠢蠢欲动:在《蓝莲花》中看到小张为丁丁疗伤,暗想:“这还是丁丁第一次露他的小肩膀”;在《金钳螃蟹贩毒集团》里,看到被困沙漠的丁丁和阿道克船长在骄阳下艰苦跋涉时。嘀咕:“不是初次相识吗?干嘛走路还手拉着手?”这么写着,我都为自己不纯洁的思想感到脸红了。
记得蔡明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虽然我现在对那些孩子的内心世界也很想了解,但我毕竟早已经不是他们的同龄人,我拍不出他们的感觉了。”小杠也在看《丁丁历险记》,同样的内容,我看没什么,他却哈哈大笑:阿道克船长撞在了门上,卡尔库鲁斯教授发怒了,杜邦兄弟又摔倒了……他说:“杜邦兄弟像吴孟达,太有意思了!。看他那么开心,我总是有点儿怅然:好像被他的快乐排除在外,好像被最美的光阴遗忘在身后……
在埃尔热工作室工作了18年的雅克·马丁,与小杠一样在11岁的时候被《丁丁历险记》“搞得眼花缭乱”,“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的作业本的页边画上了碰到了动词的汽车,撞上了加法的飞机,淹没在拉丁词汇里的强盗”……
张爱玲曾感叹:“出名要趁早!”其实看漫画也要趁早:如果我也是在11岁时遇上丁丁。那种跌宕起伏的探险经历,那种童子军般的热情和勇气,那种来自线条之间剧烈而深刻的碰撞,那种无与伦比的阅读体验,也许会为我提供另一种人生。
在埃尔热访谈录《丁丁与我》一书中,埃尔热向比利时著名记者努马·萨杜尔坦言,他受到马克·玛努斯的漫画《教教爸爸》影响至深,“我尤其喜欢那些鼻子。啊!玛努斯的那些鼻子!……我觉得这些圆圆的、椭圆的鼻子太可爱了。我毫不犹豫地用在了自己的作品中!”
自丁丁的鼻子起,我开始留意围绕在他周围的那些人物的鼻子:白雪的鼻子,像威士忌酒的瓶塞,它也是一只少见的贪杯的刚毛猎狐梗;船长阿道克的鼻子,如同他从不离手的烟斗倒扣过来:杜邦兄弟的鼻子。犹如两枚待孵的鸡蛋;卡尔库鲁斯教授的鼻子,是聪明乌栖息的树枝:边卡·卡斯塔菲尔夫人的鼻子,永远像夜莺昂起它高贵的头颅;甚至跑龙套的小配角。奥林匹亚酒吧的酒保,无论他怎样俯身,那鼻子始终都呈45度角傲慢地挺立着……啊!埃尔热的那些鼻子!是他画笔下那些角色最迷人的地方!每个丁丁迷都有一条走近丁丁的路线吧?我的路标就是那些鼻子。
埃尔热说过:《丁丁历险记》是为“从7岁到77岁的所有年轻人”创作的。想想自己:7岁的时候,没有漫画书:17岁的时候,把小说藏在打开的抽屉里。一边写作业,一边低头看,如果老妈进来了,用胸脯飞快地一顶抽屉。还原成一幅用功读书的画面;27岁的时候,把儿子当成漫画书;37岁的时候。遇到《丁丁历险记》。如果把从“7岁到77岁”看作数轴上的一条线段,那我现在的年龄已过了线段的中心点,而立之年看丁丁,既有稚气未脱的惊喜,也有了然于心的参悟,滋味挺不一样的。
现在的我用“三书连读”的方式看《丁丁历险记》,也就是同时打开三本书:一本丁丁漫画、一本埃尔热访谈录《丁丁与我》,还有一本最优秀的研究《丁丁历险记》的专家迈克·法尔所著的《永远的丁丁》。三本书犹如DvD正片和它的收藏花絮。互相对照,相互补充。绵密生动地勾勒出一个立体的丁丁来。
翻开第一本历险记《丁丁在刚果》。看了几页就发现作者的思想有一点儿不对头:怎么能这么肆无忌惮地猎杀动物?丁丁来到刚果,玩游戏一般大开杀戒,捕杀羚羊、剥取猴皮、弄伤大象、炸飞犀牛、击毙水牛,总之,丁丁在美丽的刚果横行无忌,太残暴了! 谈到那本书。埃尔热并没有为自己开脱,他称那是“青年时代的罪愆”:“死了那么多动物,它们受苦受难了,我心里很内疚,我怎么能表现得这么残酷呢?……我一直都很遗憾,就像做了错事一样!”埃尔热承认自己创作这本画册时完全是以“一种典型宗主国的心理”,“受到我生活的资产阶级阶层成见的影响”,因为有访谈录中的这段忏悔。我阅读丁丁的脚步并没有被这不怎么美好的开端所阻,而是一口气看完了全部的23本画册。 在《丁丁历险记》中徜徉时,我时常感叹:已很难全身心地沉浸到那种惊心动魄的历险氛围中去。因为比十几岁的年纪多了一点知识,所以我的注意力常常“出画”:看到《丁丁在刚果》中丁丁在大树后装上磁铁。以至于射向他的箭都被大树吸去,就笑:这是丁丁版的草船借箭;看到《蓝莲花》中平野送成坐的椅子,就想:这不是包豪斯设计风格的代表性椅子吗?看到《太阳的囚徒》中丁丁被瀑布吞没的那一幕,想到“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的对联。就觉得肯定没事,果然,接下来的画面就交待了:瀑布只是水帘子,瀑布后面是太阳神庙的入口……
知识能丰富阅历,也能“污染”思想:之前我风闻丁丁有那么一点“同志”情结,尽管清楚这是无稽之谈,但有时候,那部分由八卦掌控的心思难免会蠢蠢欲动:在《蓝莲花》中看到小张为丁丁疗伤,暗想:“这还是丁丁第一次露他的小肩膀”;在《金钳螃蟹贩毒集团》里,看到被困沙漠的丁丁和阿道克船长在骄阳下艰苦跋涉时。嘀咕:“不是初次相识吗?干嘛走路还手拉着手?”这么写着,我都为自己不纯洁的思想感到脸红了。
记得蔡明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虽然我现在对那些孩子的内心世界也很想了解,但我毕竟早已经不是他们的同龄人,我拍不出他们的感觉了。”小杠也在看《丁丁历险记》,同样的内容,我看没什么,他却哈哈大笑:阿道克船长撞在了门上,卡尔库鲁斯教授发怒了,杜邦兄弟又摔倒了……他说:“杜邦兄弟像吴孟达,太有意思了!。看他那么开心,我总是有点儿怅然:好像被他的快乐排除在外,好像被最美的光阴遗忘在身后……
在埃尔热工作室工作了18年的雅克·马丁,与小杠一样在11岁的时候被《丁丁历险记》“搞得眼花缭乱”,“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的作业本的页边画上了碰到了动词的汽车,撞上了加法的飞机,淹没在拉丁词汇里的强盗”……
张爱玲曾感叹:“出名要趁早!”其实看漫画也要趁早:如果我也是在11岁时遇上丁丁。那种跌宕起伏的探险经历,那种童子军般的热情和勇气,那种来自线条之间剧烈而深刻的碰撞,那种无与伦比的阅读体验,也许会为我提供另一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