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中化学 归纳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
0086-02
归纳能力是化学学习中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化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知识点多而散。如果不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不仅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而且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难度。通过对相似知识的总结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规律,形成立体式的知识网络结构,既有利于对已学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从总结出来的规律中探究和发现新的事物。在化学发展历史当中,很多重大发现都是通过归纳总结已知知识规律得到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探究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从两道高考题来谈谈如何加强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
题一:(2006全国高考i理综27)置换反应的通式可以表示为:
单质(1)+化合物(1)=化合物(2)+单质(2)。请写出满足以下要求的3个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所涉及的元素的原子序数都小于20;②6种单质分属6个不同的主族。
【分析】本题要求书写置换反应。刚看题会感觉这应该是比较容易的题目,但细细研究题目的要求就会发现,写出符合要求的三个方程式并不是那么简单。不少考生写出两个方程式后就发觉很难写出第三个符合要求的置换反应。笔者曾以这道题对本校去年刚进入高三学习的成绩较好的3个班级进行了一次测试,限时7分钟完成。最终在限定的时间内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能完全正确地写出。题目答案为:
2Mg+CO2■C+2MgO,
2F2+2H2O=4HF+O2↑
2Al+6HCl=2AlCl3+3H2
三个方程式都是中学化学常见的。为什么学生却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完成呢?这是值得思考的。假如在复习到化学反应类型时,教师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置换反应类型作一个系统的总结归纳,让学生对置换反应有个全局性的把握,完成这道题就比较容易了。(如下表)
题二:(2008年·全国理综)V、W、X、Y、Z是由周期表中1~20号元素组成的5种化合物,V、W、X、Z均为两种元素组成。上述五种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原子序数之和等于35;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下:
(1)5种化合物分别是V W
X Y Z
(2)由上述5种化合物的某两种化合物反应可生成一种新的化合物,它包含了5种化合物中的所有元素,生成该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是
(3)V的电子式是
【分析】这是高考中典型的无机推断框图题,向来是高考中的热点和难点,很多考生比较害怕这种题目。分析这道题目,好像并没有很直接、明显的入手处,突破口比较隐蔽。其实从“V与水反应能放出气体”来切入,并不难完成这道题,但很少考生有这样的敏感性。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也常常发现,有些推断题评讲完后,学生可以完全听懂。但真正让他们自己做时,却感觉很难,做不了。同样,如果在教学或复习课中能够注重培养学生对一些特殊反应的总结,比如与水反应能放出气体的物质;再由该气体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可知气体有H元素,就不难推断出V固体,从而有效突破这道题目。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对知识和规律进行总结归纳的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呢?
首先,明确归纳的内容。第一,我们所归纳的知识应该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化学用语的归纳、物质性质的归纳等。第二,归纳是对形成学科知识和方法都十分重要的内容。如有机化学知识体系、物质间反应的知识体系、电解质溶液体系等。第三,归纳是能有效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的内容。第四,归纳是能有效提高推理能力的内容。如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知识。第五,归纳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内容。如实验操作知识、实验安全知识、实验设计知识、电化学知识等。
其次,注意灵活应用归纳的方法。中学常用的归纳法有:一是树型分类归纳法。例如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归纳。二是网络归纳法。如在复习有机化合物知识时由于有机物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转化关系,我们可通过直观的网络形成将这些有机物联系在一起。
三是列表对比法。对一些相似的概念或知识,学生比较容易混淆。我们可通过列表的方法加以归纳,加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上表中“四同”的比较。
通过这样的比较,既实现了知识的有机整合,也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有效地区分异同,能注意到知识点之间的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提高统摄知识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带给我们教与学的一次大变革,它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更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能力。对知识的总结归纳,有利于学生有机地整合现有知识,发现规律,提高信息处理能力,这与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能力不谋而合。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责编 林 剑)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
0086-02
归纳能力是化学学习中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化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知识点多而散。如果不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不仅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而且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难度。通过对相似知识的总结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规律,形成立体式的知识网络结构,既有利于对已学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从总结出来的规律中探究和发现新的事物。在化学发展历史当中,很多重大发现都是通过归纳总结已知知识规律得到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探究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从两道高考题来谈谈如何加强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
题一:(2006全国高考i理综27)置换反应的通式可以表示为:
单质(1)+化合物(1)=化合物(2)+单质(2)。请写出满足以下要求的3个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所涉及的元素的原子序数都小于20;②6种单质分属6个不同的主族。
【分析】本题要求书写置换反应。刚看题会感觉这应该是比较容易的题目,但细细研究题目的要求就会发现,写出符合要求的三个方程式并不是那么简单。不少考生写出两个方程式后就发觉很难写出第三个符合要求的置换反应。笔者曾以这道题对本校去年刚进入高三学习的成绩较好的3个班级进行了一次测试,限时7分钟完成。最终在限定的时间内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能完全正确地写出。题目答案为:
2Mg+CO2■C+2MgO,
2F2+2H2O=4HF+O2↑
2Al+6HCl=2AlCl3+3H2
三个方程式都是中学化学常见的。为什么学生却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完成呢?这是值得思考的。假如在复习到化学反应类型时,教师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置换反应类型作一个系统的总结归纳,让学生对置换反应有个全局性的把握,完成这道题就比较容易了。(如下表)
题二:(2008年·全国理综)V、W、X、Y、Z是由周期表中1~20号元素组成的5种化合物,V、W、X、Z均为两种元素组成。上述五种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原子序数之和等于35;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下:
(1)5种化合物分别是V W
X Y Z
(2)由上述5种化合物的某两种化合物反应可生成一种新的化合物,它包含了5种化合物中的所有元素,生成该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是
(3)V的电子式是
【分析】这是高考中典型的无机推断框图题,向来是高考中的热点和难点,很多考生比较害怕这种题目。分析这道题目,好像并没有很直接、明显的入手处,突破口比较隐蔽。其实从“V与水反应能放出气体”来切入,并不难完成这道题,但很少考生有这样的敏感性。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也常常发现,有些推断题评讲完后,学生可以完全听懂。但真正让他们自己做时,却感觉很难,做不了。同样,如果在教学或复习课中能够注重培养学生对一些特殊反应的总结,比如与水反应能放出气体的物质;再由该气体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可知气体有H元素,就不难推断出V固体,从而有效突破这道题目。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对知识和规律进行总结归纳的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呢?
首先,明确归纳的内容。第一,我们所归纳的知识应该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化学用语的归纳、物质性质的归纳等。第二,归纳是对形成学科知识和方法都十分重要的内容。如有机化学知识体系、物质间反应的知识体系、电解质溶液体系等。第三,归纳是能有效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的内容。第四,归纳是能有效提高推理能力的内容。如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知识。第五,归纳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内容。如实验操作知识、实验安全知识、实验设计知识、电化学知识等。
其次,注意灵活应用归纳的方法。中学常用的归纳法有:一是树型分类归纳法。例如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归纳。二是网络归纳法。如在复习有机化合物知识时由于有机物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转化关系,我们可通过直观的网络形成将这些有机物联系在一起。
三是列表对比法。对一些相似的概念或知识,学生比较容易混淆。我们可通过列表的方法加以归纳,加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上表中“四同”的比较。
通过这样的比较,既实现了知识的有机整合,也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有效地区分异同,能注意到知识点之间的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提高统摄知识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带给我们教与学的一次大变革,它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更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能力。对知识的总结归纳,有利于学生有机地整合现有知识,发现规律,提高信息处理能力,这与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能力不谋而合。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