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在人堆里,姜武就是个普通人。微微发福的身体,含蓄憨厚的笑容,带着些微微的坏,与世无争,不挂带任何明星光环。整个采访过程中,他始终谦和有礼,积极配合,让人倍感信赖和亲切。比起哥哥姜文的张扬、霸气,姜武的谦让、温厚显然让初次见面的人更放松,感觉更容易接近。
少年·害羞
1969年,姜武出生于一个部队家庭。父亲是个军人,母亲是北京一所小学的音乐老师。他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哥哥姜文原名姜小军,大他近6岁。因为哥哥外向率性,姥姥为了让他变得文静些,于是给他改名叫姜文。而姜武却自小腼腆内向,所以姥姥给他起名叫姜武,希望他能更“武”一些。
这次改名并没能改变姜武的个性。
少年姜武依然害羞而木讷。遇见生人,他会脸红,“感觉自己不会说话”。他习惯于安静地坐在角落里看着他人的热闹,内心偷偷描绘着关于自己的未来。在个人奋斗的道路上,少年姜武也曾经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内心冲动,立下短暂的志向,对诸如“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出没于猫耳洞的英雄、征战八方称雄一时的排球女将们充满憧憬,渴望自己将来也是个豪情冲天的英雄。再过一阵子,姜武的梦想成了歌唱家、播音员或者画家。俗话说“三岁看老”,尽管曾经的梦想并没有实现,但走入艺术领域似乎早已是命运注定。“我觉得艺术这个行业的人天赋占95%,后天的努力占5%。比如毕加索画画就是天生的,从没人教他。但数学就很不好,他爸走后门让老师把答案告诉他,他都能把答案抄错。”如今看来,姜武在影视行当里的斐然成绩,不过是命运的微微转弯。他是凭借着表演实现了当年对艺术的渴望,尽兴地表达着一个少年那敏感而直率的心灵对于艺术创作的所有向往。
1980年代后期,姜武的哥哥姜文已经是中国影视界炽手可热的著名演员。《芙蓉镇》、《红高粱》等一系列大戏使姜文红遍大江南北。而在那个属于姜文的火红年代里,姜武正在为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读书做着准备。对表演的热情“来自于兄长”,当姜武还是个对戏剧表演比较懵懂的中学生时,哥哥姜文便时常带他去“中戏”剧场看学生自创的演出。“坐在台下,看他们在台上生龙活虎,心里有时痒痒的,能敏锐地感觉出哪里不好,哪里好,虽然说不出来。就觉得很有意思,也想演演。”他常会在心里默念那些台词,会偷偷模仿剧中人的动作和神态。伴随着少年的好奇与激情,还有那个年龄的年轻人普遍存在的不自知和不自信。“因为觉得自己性格太内向了,不擅长在人前表现,感觉这种性格的人应该不能做演员吧。”
成长·挑战
姜文发现了姜武对戏剧的热情,也非常赞赏姜武对表演、对戏剧的独到见解,就鼓励他去试试看:“你呀,喜欢就去考考,或许还不错呢!”在哥哥的鼓励下,高中毕业后姜武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结果落选了。第二年,姜武没有气馁,又一次向心中的目标发起进攻,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为了证明自己,姜武一直没对家人说自己考的是什么学校。发榜那天,榜上依然没有他的名字,姜武万分沮丧失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面前,他发现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原来是那么遥远。这次打击使他心情低落到谷底。但是家人依然真诚地鼓励他继续努力,再次挑战自己。“后来遇到北京电影学院招生,我就想那就去玩玩、去试试呗,没想到真考上了。”这一次的成功终于为他的努力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又开启了一个属于他的新征程。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后,姜武原来的不自信和困惑慢慢被解开,他突然发现,“很多演员,无论国内外,其实都很害羞。我想大概害羞的人在创作中才会非常认真,因为怕丢人,所以能演好。”
在姜武心中,“哥哥姜文是个非常优秀的男演员和导演”。尽管出道时,“大家喜欢拿姜文和姜武两人做对比”,这让姜武觉得有点不公平,“1986年后哥哥的《芙蓉镇》、《红高粱》一出来,他就已经非常了得,但我那时候还没上大学。当我大学毕业后大家知道我是姜文的弟弟后,很容易就将我们联系在一起对比,这给我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同时这对我来说,这种压力其实是一种动力”。慢慢地,姜武自有的表演风格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哥哥姜文都表示“弟弟的表现超出我的想象”。而私底下,姜武说自己跟姜文之间就是好兄弟的感觉,从不探讨关于表演的事情,“我们总会一起喝茶聊家常,带孩子一起游泳,也互相关心健康”,始终是浓浓的兄弟情。
演戏·过瘾
1994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迄今为止姜武已经从艺近15年。期间他创作了诸多形象各异的人物角色,尤其是很多“小人物”——譬如《洗澡》里的“傻子”,《家有九凤》里的老七丈夫“杨卫健”,《空镜子》里的“潘树林”等,这些平凡的“小人物”都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姜武扮演的“小人物”或者呆呆傻傻,不工心计,或者活得委屈,生活经历曲折。对于是否偏好饰演“小人物”,姜武有些无奈,“很多朋友找上门来,只好去演了”。对于所谓“小人物”,姜武认为“其实大部分老百姓都是普通人,这些角色可能更接近老百姓的生活,能对普通人的生活起到一些影响或启发什么的,也是件挺好的事情”。
事实上,认为“男人骨子里就喜欢舞刀弄枪,喜欢那种很男人的感觉”的姜武更乐意接拍“比如特务啊,黑帮啊这些角色”,也特别想演一部真实反映军队大院的戏。“因为父母都是当兵的,老婆家也基本都是当兵的,所以对军队大院的生活特别熟悉,觉得那个年代当兵的那种状态,兵和兵之间的交流,他们见面打招呼的方式跟很多电视里演得其实完全不一样。”一边说着一边比划起生活中官兵的敬礼姿势。“我其实很想演一部这样的戏,但是这个类型的戏接起来要很慎重,对本子的要求很高,演了就要有点影响。得对得起自己。像这个‘强盗’电影,不演就罢了,演了就要演好。”
姜武所说的“强盗”电影指的是他刚刚杀青的影片《苦竹林》。在这个片子里,他第一次涉及“武打戏”,宣称“很好玩儿,演的很过瘾”。在这部具有《等待戈多》意味的古装版电影中,两个江洋大盗的一段人生经历耐人寻味。尤其是这部电影中对强盗生涯中的兄弟情有浓墨重彩的描写,这深得姜武喜爱。“我选本子的标准就是自己喜欢,故事得好玩,角色得重情义。我觉着人活着就得有情有义,无情无义就没意思了。”
关于事业,姜武的追求很简单,“就是想多演几个好玩的角色,接一些有意思的本子”。
对于演戏,姜武一派痴迷。“演员这个职业的最大魅力在于好玩儿。演一场好戏,你心里会特别舒服,就像锻炼完了出一场大汗后洗了个热水澡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在拍摄现场如果你表现的不错,大家鼓起掌来,那种感觉特别好。当然遇到那种过不去劲儿的,怎么演都不到位的,也很痛苦,但是痛苦也是个幸福的过程,因为是大家一起创作的过程。聊怎么创作怎么表现,非常有意思。甚至有的戏出来后,出现的是自己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更有成就感了。”
和他在电影《苦竹林》中演对手戏的女主角王晓说:“在不拍戏的时候,姜武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总是一个人呆着。但一到片场,就像变了一个人,总是会有让导演吃惊的表演方式。有一场戏,姜武演的陈六第一次见到罗娘,罗娘给他倒茶。剧本设计的是陈六抓起罗娘的手凑到鼻子上闻。到实际开拍的时候,姜武却一下子抓住罗娘的手,张嘴就咬。导演不同意,姜武就和导演争论,导演考虑再三,还是接受了姜武的方式。什么叫‘不疯魔不成活’,看见姜武演戏就知道了。”
生活·放松
关于生活,姜武有自己的一套放松理论:“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放松才能做好的。一紧张就容易出错,所以凡事只要学会放松,事情就能解决了”。他自己化解压力的方法就是锻炼,最喜欢的运动莫过于游泳、打高尔夫,“和朋友喝茶聊天,或者自己在家看喜欢的片子”,都是他化解压力享受生活的惯常方式。遇见生人依然紧张,“不知道怎么套近乎”,可跟熟悉的朋友在一起姜武就变得“很好玩,很会玩,同时还有一点坏”。
不过,即使这样的一个男人,不事雕琢,自由自在到了让人嫉妒的程度,有时却也不得不勉强自己进行一些无意为之的事情,比如减肥。出于表演造型的需要,演员总会被要求在体型上高度符合各种角色的需要,因此姜武总是面临着减肥的挑战——没办法,他实在是个对吃很热爱的人。姜武的减肥方法决不温和:每天一薄片酱牛肉,然后就是没日没夜一刻不停的运动,或者长跑,或者仰卧起坐,或者游泳,“直到把自己运动到恶心、拉肚子为止”。姜武最高的一次减肥纪录是20天之内减掉了39斤,“那一阵觉得天地都变了,自己又重新活了一回”。
“5.12”地震后演艺圈的积极表现让姜武深深感动,他认为“演员都是非常可爱的人”。“通过这次的赈灾,演艺界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做了很多。这个社会缺少的是实干,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活干好,这是最重要的。而这次大家都非常一致的去做这些事,真的特别好。他们都非常可爱。”
在接下来要拍摄的电视剧《满堂爹娘》里,姜武又将出演一个“老好人”,一个照顾了跟他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7对夫妻的好男人。这个戏由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姜武正在琢磨,怎样去拿捏这个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心理活动,怎样处理好“他”和剧中各个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毕竟要跟这么多人演对手戏,不是个简单的活儿”。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乐在其中,去感受一个“很好玩儿”的创作过程。
青联档案:
姜武,第一届文化部青联委员
少年·害羞
1969年,姜武出生于一个部队家庭。父亲是个军人,母亲是北京一所小学的音乐老师。他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哥哥姜文原名姜小军,大他近6岁。因为哥哥外向率性,姥姥为了让他变得文静些,于是给他改名叫姜文。而姜武却自小腼腆内向,所以姥姥给他起名叫姜武,希望他能更“武”一些。
这次改名并没能改变姜武的个性。
少年姜武依然害羞而木讷。遇见生人,他会脸红,“感觉自己不会说话”。他习惯于安静地坐在角落里看着他人的热闹,内心偷偷描绘着关于自己的未来。在个人奋斗的道路上,少年姜武也曾经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内心冲动,立下短暂的志向,对诸如“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出没于猫耳洞的英雄、征战八方称雄一时的排球女将们充满憧憬,渴望自己将来也是个豪情冲天的英雄。再过一阵子,姜武的梦想成了歌唱家、播音员或者画家。俗话说“三岁看老”,尽管曾经的梦想并没有实现,但走入艺术领域似乎早已是命运注定。“我觉得艺术这个行业的人天赋占95%,后天的努力占5%。比如毕加索画画就是天生的,从没人教他。但数学就很不好,他爸走后门让老师把答案告诉他,他都能把答案抄错。”如今看来,姜武在影视行当里的斐然成绩,不过是命运的微微转弯。他是凭借着表演实现了当年对艺术的渴望,尽兴地表达着一个少年那敏感而直率的心灵对于艺术创作的所有向往。
1980年代后期,姜武的哥哥姜文已经是中国影视界炽手可热的著名演员。《芙蓉镇》、《红高粱》等一系列大戏使姜文红遍大江南北。而在那个属于姜文的火红年代里,姜武正在为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读书做着准备。对表演的热情“来自于兄长”,当姜武还是个对戏剧表演比较懵懂的中学生时,哥哥姜文便时常带他去“中戏”剧场看学生自创的演出。“坐在台下,看他们在台上生龙活虎,心里有时痒痒的,能敏锐地感觉出哪里不好,哪里好,虽然说不出来。就觉得很有意思,也想演演。”他常会在心里默念那些台词,会偷偷模仿剧中人的动作和神态。伴随着少年的好奇与激情,还有那个年龄的年轻人普遍存在的不自知和不自信。“因为觉得自己性格太内向了,不擅长在人前表现,感觉这种性格的人应该不能做演员吧。”
成长·挑战
姜文发现了姜武对戏剧的热情,也非常赞赏姜武对表演、对戏剧的独到见解,就鼓励他去试试看:“你呀,喜欢就去考考,或许还不错呢!”在哥哥的鼓励下,高中毕业后姜武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结果落选了。第二年,姜武没有气馁,又一次向心中的目标发起进攻,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为了证明自己,姜武一直没对家人说自己考的是什么学校。发榜那天,榜上依然没有他的名字,姜武万分沮丧失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面前,他发现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原来是那么遥远。这次打击使他心情低落到谷底。但是家人依然真诚地鼓励他继续努力,再次挑战自己。“后来遇到北京电影学院招生,我就想那就去玩玩、去试试呗,没想到真考上了。”这一次的成功终于为他的努力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又开启了一个属于他的新征程。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后,姜武原来的不自信和困惑慢慢被解开,他突然发现,“很多演员,无论国内外,其实都很害羞。我想大概害羞的人在创作中才会非常认真,因为怕丢人,所以能演好。”
在姜武心中,“哥哥姜文是个非常优秀的男演员和导演”。尽管出道时,“大家喜欢拿姜文和姜武两人做对比”,这让姜武觉得有点不公平,“1986年后哥哥的《芙蓉镇》、《红高粱》一出来,他就已经非常了得,但我那时候还没上大学。当我大学毕业后大家知道我是姜文的弟弟后,很容易就将我们联系在一起对比,这给我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同时这对我来说,这种压力其实是一种动力”。慢慢地,姜武自有的表演风格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哥哥姜文都表示“弟弟的表现超出我的想象”。而私底下,姜武说自己跟姜文之间就是好兄弟的感觉,从不探讨关于表演的事情,“我们总会一起喝茶聊家常,带孩子一起游泳,也互相关心健康”,始终是浓浓的兄弟情。
演戏·过瘾
1994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迄今为止姜武已经从艺近15年。期间他创作了诸多形象各异的人物角色,尤其是很多“小人物”——譬如《洗澡》里的“傻子”,《家有九凤》里的老七丈夫“杨卫健”,《空镜子》里的“潘树林”等,这些平凡的“小人物”都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姜武扮演的“小人物”或者呆呆傻傻,不工心计,或者活得委屈,生活经历曲折。对于是否偏好饰演“小人物”,姜武有些无奈,“很多朋友找上门来,只好去演了”。对于所谓“小人物”,姜武认为“其实大部分老百姓都是普通人,这些角色可能更接近老百姓的生活,能对普通人的生活起到一些影响或启发什么的,也是件挺好的事情”。
事实上,认为“男人骨子里就喜欢舞刀弄枪,喜欢那种很男人的感觉”的姜武更乐意接拍“比如特务啊,黑帮啊这些角色”,也特别想演一部真实反映军队大院的戏。“因为父母都是当兵的,老婆家也基本都是当兵的,所以对军队大院的生活特别熟悉,觉得那个年代当兵的那种状态,兵和兵之间的交流,他们见面打招呼的方式跟很多电视里演得其实完全不一样。”一边说着一边比划起生活中官兵的敬礼姿势。“我其实很想演一部这样的戏,但是这个类型的戏接起来要很慎重,对本子的要求很高,演了就要有点影响。得对得起自己。像这个‘强盗’电影,不演就罢了,演了就要演好。”
姜武所说的“强盗”电影指的是他刚刚杀青的影片《苦竹林》。在这个片子里,他第一次涉及“武打戏”,宣称“很好玩儿,演的很过瘾”。在这部具有《等待戈多》意味的古装版电影中,两个江洋大盗的一段人生经历耐人寻味。尤其是这部电影中对强盗生涯中的兄弟情有浓墨重彩的描写,这深得姜武喜爱。“我选本子的标准就是自己喜欢,故事得好玩,角色得重情义。我觉着人活着就得有情有义,无情无义就没意思了。”
关于事业,姜武的追求很简单,“就是想多演几个好玩的角色,接一些有意思的本子”。
对于演戏,姜武一派痴迷。“演员这个职业的最大魅力在于好玩儿。演一场好戏,你心里会特别舒服,就像锻炼完了出一场大汗后洗了个热水澡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在拍摄现场如果你表现的不错,大家鼓起掌来,那种感觉特别好。当然遇到那种过不去劲儿的,怎么演都不到位的,也很痛苦,但是痛苦也是个幸福的过程,因为是大家一起创作的过程。聊怎么创作怎么表现,非常有意思。甚至有的戏出来后,出现的是自己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更有成就感了。”
和他在电影《苦竹林》中演对手戏的女主角王晓说:“在不拍戏的时候,姜武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总是一个人呆着。但一到片场,就像变了一个人,总是会有让导演吃惊的表演方式。有一场戏,姜武演的陈六第一次见到罗娘,罗娘给他倒茶。剧本设计的是陈六抓起罗娘的手凑到鼻子上闻。到实际开拍的时候,姜武却一下子抓住罗娘的手,张嘴就咬。导演不同意,姜武就和导演争论,导演考虑再三,还是接受了姜武的方式。什么叫‘不疯魔不成活’,看见姜武演戏就知道了。”
生活·放松
关于生活,姜武有自己的一套放松理论:“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放松才能做好的。一紧张就容易出错,所以凡事只要学会放松,事情就能解决了”。他自己化解压力的方法就是锻炼,最喜欢的运动莫过于游泳、打高尔夫,“和朋友喝茶聊天,或者自己在家看喜欢的片子”,都是他化解压力享受生活的惯常方式。遇见生人依然紧张,“不知道怎么套近乎”,可跟熟悉的朋友在一起姜武就变得“很好玩,很会玩,同时还有一点坏”。
不过,即使这样的一个男人,不事雕琢,自由自在到了让人嫉妒的程度,有时却也不得不勉强自己进行一些无意为之的事情,比如减肥。出于表演造型的需要,演员总会被要求在体型上高度符合各种角色的需要,因此姜武总是面临着减肥的挑战——没办法,他实在是个对吃很热爱的人。姜武的减肥方法决不温和:每天一薄片酱牛肉,然后就是没日没夜一刻不停的运动,或者长跑,或者仰卧起坐,或者游泳,“直到把自己运动到恶心、拉肚子为止”。姜武最高的一次减肥纪录是20天之内减掉了39斤,“那一阵觉得天地都变了,自己又重新活了一回”。
“5.12”地震后演艺圈的积极表现让姜武深深感动,他认为“演员都是非常可爱的人”。“通过这次的赈灾,演艺界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做了很多。这个社会缺少的是实干,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活干好,这是最重要的。而这次大家都非常一致的去做这些事,真的特别好。他们都非常可爱。”
在接下来要拍摄的电视剧《满堂爹娘》里,姜武又将出演一个“老好人”,一个照顾了跟他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7对夫妻的好男人。这个戏由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姜武正在琢磨,怎样去拿捏这个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心理活动,怎样处理好“他”和剧中各个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毕竟要跟这么多人演对手戏,不是个简单的活儿”。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乐在其中,去感受一个“很好玩儿”的创作过程。
青联档案:
姜武,第一届文化部青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