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人们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逐渐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首要难题。数学作为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与思维性的学科,如果不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就使其背离了学科的最初宗旨,而上述目标的实现都与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 自主学习
一、前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角色往往是纯粹的知识接受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往往被轻视或忽略,这样的情形持续一段时间后,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越来越薄弱。
但是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教育教学活动目标的要求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层面,而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给目前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数学自然也不例外。
二、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为了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了解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笔者走访了部分中小学,情况并不容乐观。虽然从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到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然而很多一线教师的思维方式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层面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为了完成教学进度,使学生能够在各类考试中获取较为优异的成绩,恨不能将自己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然而,他们却忽视了学生的承受力和接受力。尤其是当教师在传授新知识点时,也许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很快就能加以理解。但是,当学生自己运用的时候,却不知从何处下手,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第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不仅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是学生真正领悟到一些知识点的本质与内涵。试想一下,学生连学习的兴趣都没有,问题意识又从何谈起呢?
三、数学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之所以会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是因为问题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于人才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当今社会,真正的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问题意识恰恰与这种能力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而且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敢于提问,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后,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其自主学习能力在这样的思考—提问环节中也不知不觉得到了提升。
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尽力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为学生的“发问”奠定有力的基础。为了进一步验证课堂氛围和学生提问之间的关系,我曾做过这样的对照实验: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普通组和实验组。在给普通组学生上课时,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我的讲授为主,学生几乎没有机会进行讨论和思考;但对于实验组的学生,我采用教学模块的方式,即首先提出我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在课堂上,学生与我争论的局面屡见不鲜。经过两个月的实验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实验组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见在数量上多于普通组的学生,而且在质量上也要优于普通组的学生。(表1)
从上述图表中,我们不难发现实验组的各项数据都要优于普通组,这不仅仅是因为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更为主要的是,在与实验组学生的争辩中,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悄然形成。
(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当学生具备了最基本的提问意识后,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其有提出问题的机会和可能。例如,在一年级“空间与图形”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摆放在一起,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图形教学:
(1)大家能分别说出每个图形的名称吗?
(2)这些图形各有什么特点呢?
(3)闭上眼睛,摸一下这个图形,你认为这是什么图形?
(4)你能用尺子在自己本子上把这个图形画出来吗?
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教师以有趣的方式将各个图形的特点进行讲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该课程的学习之中,避免教师上课与学生的学习脱节,让学生逐步学会图形的辨识、特点记忆和图形的绘制。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给学生了提供了提出问题的机会和可能。
事实上,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事情,它需要多环节的共同努力。但是,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首先应对问题意识给予充分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建立与维持。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吴裕良.培养创新观念下的问题意识[J].数学教学研究,2002.
[3]安方明.论问题教学对教学论改革的意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
关键词 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 自主学习
一、前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角色往往是纯粹的知识接受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往往被轻视或忽略,这样的情形持续一段时间后,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越来越薄弱。
但是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教育教学活动目标的要求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层面,而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给目前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数学自然也不例外。
二、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为了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了解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笔者走访了部分中小学,情况并不容乐观。虽然从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到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然而很多一线教师的思维方式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层面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为了完成教学进度,使学生能够在各类考试中获取较为优异的成绩,恨不能将自己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然而,他们却忽视了学生的承受力和接受力。尤其是当教师在传授新知识点时,也许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很快就能加以理解。但是,当学生自己运用的时候,却不知从何处下手,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第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不仅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是学生真正领悟到一些知识点的本质与内涵。试想一下,学生连学习的兴趣都没有,问题意识又从何谈起呢?
三、数学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之所以会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是因为问题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于人才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当今社会,真正的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问题意识恰恰与这种能力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而且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敢于提问,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后,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其自主学习能力在这样的思考—提问环节中也不知不觉得到了提升。
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尽力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为学生的“发问”奠定有力的基础。为了进一步验证课堂氛围和学生提问之间的关系,我曾做过这样的对照实验: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普通组和实验组。在给普通组学生上课时,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我的讲授为主,学生几乎没有机会进行讨论和思考;但对于实验组的学生,我采用教学模块的方式,即首先提出我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在课堂上,学生与我争论的局面屡见不鲜。经过两个月的实验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实验组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见在数量上多于普通组的学生,而且在质量上也要优于普通组的学生。(表1)
从上述图表中,我们不难发现实验组的各项数据都要优于普通组,这不仅仅是因为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更为主要的是,在与实验组学生的争辩中,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悄然形成。
(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当学生具备了最基本的提问意识后,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其有提出问题的机会和可能。例如,在一年级“空间与图形”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摆放在一起,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图形教学:
(1)大家能分别说出每个图形的名称吗?
(2)这些图形各有什么特点呢?
(3)闭上眼睛,摸一下这个图形,你认为这是什么图形?
(4)你能用尺子在自己本子上把这个图形画出来吗?
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教师以有趣的方式将各个图形的特点进行讲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该课程的学习之中,避免教师上课与学生的学习脱节,让学生逐步学会图形的辨识、特点记忆和图形的绘制。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给学生了提供了提出问题的机会和可能。
事实上,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事情,它需要多环节的共同努力。但是,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首先应对问题意识给予充分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建立与维持。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吴裕良.培养创新观念下的问题意识[J].数学教学研究,2002.
[3]安方明.论问题教学对教学论改革的意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