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学习古诗词不但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文学素材。
【初步感知】
古诗词改写是对原文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改编的一种作文训练。也就是说,思想主旨不需要大改动,表现形式却有较大的变化。改写古诗词是一个全新的构思过程,全新剪裁,全新布局。想要写得好,可不容易呢。
【指点迷津】
改写古诗词其实是有窍门的,今天就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为例,看我们怎么来改写古诗词吧。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如秋思落谁家。
☆理解古诗词的意境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诗人用“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桂花”等景物渲染出了中秋月夜的凄冷、幽静,描绘出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所以在改写的过程中一定要写出凄冷、幽静的环境特点。本是家人欢聚的中秋时节,诗人却独自漂泊异乡。因此,特定的望月环境更能体现诗人的思乡之情,引起读者共鸣。
★把握古诗词酌原意
改写古诗词不能改变它的原意,在主要情节不变的情况下,把古诗词所包含的内容呈现出来,让古诗词更丰满。《十五夜望月》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诗人在空明清冷的月夜怀想远方的亲人,但他并没有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而用“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委婉的说法将自己的情思表现得含蓄、深沉。
★展开合理酌想象
《十五夜望月》写于诗人旅居他乡,又恰逢中秋团圆佳节之时。 “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之情不言而喻。清冷的月夜景象,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他还可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们可以大胆地展开想象。只要我们的想象是合理的,并且贴近当时的情境,就能让改写的文章更生动、传神。
★注意酌要点
(1)不要简单地翻译诗句;
(2)行文过程中要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形象;
(3)描写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
(4)学会人称的转换,可以将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者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5)必要时适当补充背景材料,如时代背景、季节特征、地理环境、人物身份等,这样一来,就能进一步丰富改写的内容。《十五夜望月》改写
八月十五的夜晚,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银白的月光照射进庭院里,那地上像是铺了一层霜雪,白霎霎的一片。“嘎——嘎——”我抬头循声望去,树冠间隐约有几只归巢的乌鸦。
夜渐渐深了,秋露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悄悄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几朵桂花在秋风的捎带下,飘飘悠悠落在我的肩头,一股涼意夹杂着桂花的清香向我袭来。不知怎地,在这家人欢聚的中秋佳节,我的心里却升腾起一股萧瑟苍凉之感。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我不禁轻轻地吟诵道:“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我漂泊异乡多年,像我这样客居异乡的游子,每逢佳节,心中对家乡、对亲友的思念就会加重几分。中秋之夜,本该和家人欢聚,大家一起品尝美味的月饼,再惬意地呷口茶,抬头看天上的圆月,开怀畅聊。然而,此时的我却独自一人,对着天上的明月发呆,只有寂寞、凄清包围着我。
任凭自己的思绪飘飞,恍惚间,我仿佛回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乡。年迈的母亲正依靠在门边,抬头定定地看着天上的圆月,时不时拾起袖子擦拭着眼角流下的泪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一定是在记挂着我吧!穿过熟悉的院子来到大厅,只见方桌上摆放着一盘母亲做好的月饼,还有父亲沏好的三杯茶正袅袅地散发着热气。父亲愣愣地盯着我时常坐的位置发呆。岁月的痕迹爬上了双亲的鬓发,就像这银白的月光。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我的鼻子一酸,眼前的画面渐渐散开,思绪又回到了寂寥的庭院中。“唉——”我深深地叹了口气,今晚人们都在仰望皎洁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落在谁家。
情至深处,我缓缓地吟诵出诗的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然而,此刻我却没有半点完成诗作的欣喜之情,怅然若失之感久久缠绕在心间。
【大显身手】
听了老师酌讲解,你是否已经掌握了古诗词改写的方法呢?那就试试改写一首你熟悉酌古诗吧!
范文供稿:福建省泉州市台商投资区龙腾学校六(1)班 吴玥欣
老师点评:小作者巧妙地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诗歌表达的内容和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到位的心理活动刻画.将读者带入诗人客居异乡.中秋时节不能和亲友团聚时那种凄冷、幽寂的场景中.从而比较自然地推出诗人创作此诗的过程。相比古诗的精炼。习作显得血肉丰满.细致的描写给人很强的画面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初步感知】
古诗词改写是对原文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改编的一种作文训练。也就是说,思想主旨不需要大改动,表现形式却有较大的变化。改写古诗词是一个全新的构思过程,全新剪裁,全新布局。想要写得好,可不容易呢。
【指点迷津】
改写古诗词其实是有窍门的,今天就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为例,看我们怎么来改写古诗词吧。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如秋思落谁家。
☆理解古诗词的意境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诗人用“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桂花”等景物渲染出了中秋月夜的凄冷、幽静,描绘出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所以在改写的过程中一定要写出凄冷、幽静的环境特点。本是家人欢聚的中秋时节,诗人却独自漂泊异乡。因此,特定的望月环境更能体现诗人的思乡之情,引起读者共鸣。
★把握古诗词酌原意
改写古诗词不能改变它的原意,在主要情节不变的情况下,把古诗词所包含的内容呈现出来,让古诗词更丰满。《十五夜望月》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诗人在空明清冷的月夜怀想远方的亲人,但他并没有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而用“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委婉的说法将自己的情思表现得含蓄、深沉。
★展开合理酌想象
《十五夜望月》写于诗人旅居他乡,又恰逢中秋团圆佳节之时。 “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之情不言而喻。清冷的月夜景象,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他还可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们可以大胆地展开想象。只要我们的想象是合理的,并且贴近当时的情境,就能让改写的文章更生动、传神。
★注意酌要点
(1)不要简单地翻译诗句;
(2)行文过程中要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形象;
(3)描写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
(4)学会人称的转换,可以将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者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5)必要时适当补充背景材料,如时代背景、季节特征、地理环境、人物身份等,这样一来,就能进一步丰富改写的内容。《十五夜望月》改写
八月十五的夜晚,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银白的月光照射进庭院里,那地上像是铺了一层霜雪,白霎霎的一片。“嘎——嘎——”我抬头循声望去,树冠间隐约有几只归巢的乌鸦。
夜渐渐深了,秋露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悄悄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几朵桂花在秋风的捎带下,飘飘悠悠落在我的肩头,一股涼意夹杂着桂花的清香向我袭来。不知怎地,在这家人欢聚的中秋佳节,我的心里却升腾起一股萧瑟苍凉之感。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我不禁轻轻地吟诵道:“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我漂泊异乡多年,像我这样客居异乡的游子,每逢佳节,心中对家乡、对亲友的思念就会加重几分。中秋之夜,本该和家人欢聚,大家一起品尝美味的月饼,再惬意地呷口茶,抬头看天上的圆月,开怀畅聊。然而,此时的我却独自一人,对着天上的明月发呆,只有寂寞、凄清包围着我。
任凭自己的思绪飘飞,恍惚间,我仿佛回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乡。年迈的母亲正依靠在门边,抬头定定地看着天上的圆月,时不时拾起袖子擦拭着眼角流下的泪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一定是在记挂着我吧!穿过熟悉的院子来到大厅,只见方桌上摆放着一盘母亲做好的月饼,还有父亲沏好的三杯茶正袅袅地散发着热气。父亲愣愣地盯着我时常坐的位置发呆。岁月的痕迹爬上了双亲的鬓发,就像这银白的月光。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我的鼻子一酸,眼前的画面渐渐散开,思绪又回到了寂寥的庭院中。“唉——”我深深地叹了口气,今晚人们都在仰望皎洁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落在谁家。
情至深处,我缓缓地吟诵出诗的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然而,此刻我却没有半点完成诗作的欣喜之情,怅然若失之感久久缠绕在心间。
【大显身手】
听了老师酌讲解,你是否已经掌握了古诗词改写的方法呢?那就试试改写一首你熟悉酌古诗吧!
范文供稿:福建省泉州市台商投资区龙腾学校六(1)班 吴玥欣
老师点评:小作者巧妙地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诗歌表达的内容和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到位的心理活动刻画.将读者带入诗人客居异乡.中秋时节不能和亲友团聚时那种凄冷、幽寂的场景中.从而比较自然地推出诗人创作此诗的过程。相比古诗的精炼。习作显得血肉丰满.细致的描写给人很强的画面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