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城在林中,林在城中

来源 :国际生态与安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wpuco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贫苦渔村到城市花园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独立前后的新加坡甚至可以用“一片狼藉”来形容。为了扭转贫困现状,政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也衍生了水污染严重、空气质量每况愈下、随处倒垃圾等环境问题。在污染的同时还滋生许多传染病源,新加坡人民遭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煎熬。
  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对此非常重视,立即制定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循序渐进、各个击破,终于让狮城风光变得赏心悦目。从穷困的小渔村蜕变成享誉世界的“花园城市”,新加坡只用了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在关键时刻始终把环保放在第一位。
  小商小贩一直是市场管理中最令人头疼的一项问题。因为缺乏规范性管理,新加坡的小摊贩们经常不顾环境乱倒垃圾,吸引不少害虫四处传播病菌,使得传染病肆虐。1968年,新加坡政府规定所有小贩都要登记并给他们发放营业执照。结果发现,在24,000多名小商贩中,竟然有18,000名是无固定摊位的摊贩,于是又花了十五年时间,在全国建立起网络化的小贩中心,让每个小贩都在固定摊位做生意。改良后的小贩中心设有完善的食物处理点、排污系统、健康干净的水源和现代卫生设施。由此,新加坡小贩中心也被评为“每一个人有生之年必须到访的一千个地方之一”。
  贯穿于整个城市的新加坡河可谓新加坡的生命之河,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以前来自世界四面八方的移民都是依靠这条河流来维持生计。然而当时污染也极其严重:沿边布满了污泥,甚至还有动物的陈尸,停靠在岸边的各种船舶也不顾环境卫生随意乱扔垃圾,整个河岸都散发着恶臭。面对此景,李光耀总理作出了一个决定:“在十年内让我们能在新加坡河及加冷河垂钓,这是办得到的。”于是巨大的搬迁活动在新加坡各河流干道兴起,周边近三万家庭、后院工业和家禽饲养场都被有条不紊地安置到合适的地方。同时进行的工作还有美化河堤和周边环境以及在河边置沙等。现在的新加坡河流沿岸绿树成荫、沙滩风景怡人,滨海水道河口甚至建立起了第一个市区水库,在扩大淡水汇聚面积的同时,还吸引了不少游人。
  除此之外,新加坡还建立了污水和雨水分流收集系统以杜绝水污染、净化空气、用可持续的方法处理废物、加强能源效率应对气候变化、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公众意识。终于,“全民环保”不再是个梦,新加坡人民用双手为自己亲手打造了一个梦幻家园。
  高标准、严要求、强执法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说:“独立后,我千方百计要找出引人注目的方法,以向世人显示新加坡跟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不一样。最后,我选定了一个把新加坡打造成为清洁又葱翠的城市的计划。我的策略之一是使新加坡成为东南亚的绿洲,达到第一世界的水平,使来自发达国家的商人和旅客把这里当成是到本地区进行商业和旅游活动的基地”。这段话不难看出李光耀对这个新兴国家的定位,那便是以绿色环保的特色吸引外资和游客,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让新加坡变成世界闻名的绿洲城市。
  新加坡的工业化进程让政府意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在眉睫,新加坡总理公署内设立了反污化组,后又成立环境发展部,专门负责环境保护和管理。随即出台的一系列环境保护条例和相关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和完善,以控制工业污染。除了对污染源的控制,新加坡对建筑绿色化甚至也有专门的法案。2012年12月,新加坡《建筑控制法案》要求既有建筑必须达到最低绿色标志标准。专门的监管条例在2014年1月生效后,新加坡将成为世界上最早对既有建筑强制实施绿色标准的国家之一。
  当然,法律条例无法根本解决全国性的环保问题。在执行方面,新加坡政府实行的是预防、执法、监督、教育为一体的系统模式。新加坡的执法人员在城市绿化进程中更是“稳、准、狠”。
  新加坡政府的执法之严举世闻名。在新加坡的公共汽车上到处可以看到“乱扔垃圾罚款1000新元”的告示。乱扔烟蒂、随地吐痰、攀花折木、破坏草坪、驾驶冒黑烟的车辆等违规者必会收到罚单,如果不按时交纳罚款,就会受到法院的传讯。执法之严厉几乎到了“不近人情”,甚至侵犯人权的程度,如对信手涂鸦等恶意破坏环境的行为,甚至规定了严酷的鞭刑。对于一些破坏公共环境者,法律规定让他们穿上印有“垃圾虫”字样的黄色夹克去扫马路,使受罚者深受其辱,从而产生畏惧心理,杜绝了重犯的可能性。
  通过健全的法律、周密的计划、严格的执法和到位的管理,新加坡政府所倡导的“洁净的饮水、清新的空气、干净的土地、安全的食物、优美的居住环境和低传染病率”等环境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对工业化的环境后遗症的补救也卓有成效。
  随处可见的绿色建筑
  新加坡的环保不仅体现在公共卫生方面,在这里还伫立着许多世界知名的先进的绿色建筑。走在新加坡的街头,除了欣赏湛蓝天空上漂浮的朵朵白云,街道两旁的花团锦簇和城市里到处的郁郁葱葱之外,经常能看到一栋栋按照国际绿色建筑标准所修建的“绿色”大厦。
  新加坡建设局办公大楼是新加坡首座零碳建筑,也是新加坡的样板建筑。自然采光灯、太阳能发电、纯天然植被遮阳板是其最大的特点。整栋楼集采光、通风、清洁可再生能源、绿植等多项绿色设计与技术于一体。
  共和大厦,坐落于新加坡商业金融中心的心脏地段,是城市发展的地标性商业项目,也是新加坡最高楼之一。这栋建筑荣获过“绿色建筑标志白金奖 (2012)”、“绿色建筑标志金奖 (2005)”、“世界最佳房地产奖 (1997)”等奖项。
  新加坡在建筑绿色化的过程中,开发商积极参与,消费者认可买账。在双方信任配合下,新加坡企业绿色参与度跃至世界最高。据估计,在2015年,有89%的新加坡企业将实施绿色项目。
其他文献
近年来,山东省蓬莱市人事局始终把引进国外智力作为服务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项目申报、执行和评估中严格把关,积极帮助企业引进国外智力,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高端疑难技术问题。目前,先后从日本、荷兰、德国等国家引进园林绿化、果树栽培、葡萄酒等方面著名专家150多人次,引进新技术、新品种130多个,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严把项目申报关。为使引智工作取得最佳效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局对
期刊
日前,河南省2008年度引进国外人才项目评审会在郑州召开,来自河南省农业厅、科技厅、环保局、科学院、郑州大学、华北水利学院等单位的14名专家对全省各地申报的2008年度引进国外人才项目进行了评审。  近两年来,随着引智项目数量的逐年增加,为进一步提高项目的实施质量,科学、合理地编制年度引智项目计划,河南省外专局加大了对引智项目的筛选和评审工作,每年都召开引进国外人才项目评审会,聘请各行业知名专家对
期刊
5年前,当我和前任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会长约翰·赫顿(何立强)先生见面交谈时,恰逢美国总统布什来华访问和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30周年纪念的日子;而不久前当我和现任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斯蒂文·欧伦斯先生坐在一起的时候,电视新闻正在滚动播放着中共十七大开幕的消息。一再有如此重要的事件做背景,是历史在不经意间出现的巧合。    他的一生有许多与中国相关的巧合    说到巧合,欧伦斯
期刊
日前,记者在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会上有幸见到了这位为民众福祉奔走一生的杰出政治家。眼前的斯特约潘·梅西奇,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举手投足间无不透露出其睿智而坚忍的品性,令人很难相信他竟已年近80岁高龄。  从法律界走出的政坛精英  1934年12月24日,斯特约潘·梅西奇于克罗地亚东部城镇——奥拉霍维察出生。1961年,于萨格勒布大学法律系毕业后的他开始从事律师工作。随后,他还担任过企
期刊
保加利亚,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上,因其丰富的玫瑰产量而被称之为“玫瑰之国”。为了保持这份赞誉,保加利亚政府在近几年来加大了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努力将保加利亚建成一个花园式国家。然而,生态意识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这个美丽的“玫瑰之国”也曾因快速的城市发展出现过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以后,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等环境恶化现象也日趋严重。在国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一直将生态
期刊
“美国每年至少有200万人感染耐药菌,其中2.3万人死亡。感染导致250亿美元(1美元约合人民币6元)的医疗支出和350亿生产损失。”——《美国2013年抗生素耐药威胁》  “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行动,我们的药柜子就将空空如也,我们也拿不出挽救生命所需的抗生素。”——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主任汤姆·弗里登  在中国,每年因细菌耐药而导致约50万人死亡。
期刊
曾经的奇迹  抗生素,曾帮助人类战胜无坚不摧的细菌,被认为是人类的奇迹。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抗生素主要是由细菌、霉菌或其他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类似物。”其主要治疗因细菌感染或微生物感染类疾病,通常情况下不会对其宿主产生明显影响。  禽畜和人一样,需要蛋白质、氨基酸、矿物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才能生长。只有将这些营养物质添加到饲料中,他们才能健康成长。据记者了解,各国允许的饲料添加剂有
期刊
贝丁顿生态村位于伦敦南部,该小区是英国首批生态村项目,现约有250人居住在该生态村的100套公寓和住房内。贝丁顿生态村的名字“BedZED”是“零能耗开发”的缩写,设计者的理想是尽可能多地节省能源,使其成为英国首个完整的生态村,在城市中创造一个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在BedZED,五颜六色的漏斗形状建筑不仅漂亮,而且是整个开发项目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设计BedZED生态村的建筑师比尔·杜斯特说:“
期刊
《海豚湾》揭露残酷的杀戮  每年9月到次年3月,成千上万条海豚会聚集在太地町附近的水域,享用这里丰富的鱼类资源。而当地渔民却将此视为捕捉海豚的良机,成群结队驾船接近海豚群,来猎杀这些可爱的生灵。  太地町之所以会引起关注,其捕杀海豚之事会被揭露,是因为海豚训练家理查德·奥巴瑞及其团队一起拍摄的纪录片《海豚湾》的公映。10年前,理查德·奥巴瑞偶然发现了太地町的“秘密”,漫长的反太地町海豚捕杀行动便由
期刊
The Beddington eco-village is located in South London and is among the first batch of eco-villages in UK. Now, about 250 people live in its 100 flats and houses. Its name “BedZED” is an abbreviation 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