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在这个高校扩招后的第十个年头,毕业生再一次突破历史新高,达到550万人。加上去年仍未就业的近100万人,将造成就业市场300万的就业缺口。对于已经过度饱和的就业市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2008,就业有多难?
今年3月,本刊刊登的《2008就业格局之变》,曾对今年的就业问题进行过分析和预测。如今,曾经的担忧已经演变为现实,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甚至比想象中更为严重。《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连年递增,市场的人才需要增长缓慢,PPI 、CPI屡创新高,以及大学生素质整体水平不高等原因,让2008年的大学生就业充满了变数和疑问。
2008年1月1日,充分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劳动合同法》开始施行。不久,就有专家预计新法施行之后可能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专家预计,《劳动合同法》将直接提高企业的用工成本,致使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会比以前更加谨慎、理性,一定程度上自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从教育部获悉,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550万人,比2007年增加50多万,比2006年增加132万。毕业生总量和增量都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这对于已经过度饱和的就业市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人数是351万人,虽然比2006年同期增加54万人,但是仍有大约144万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指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近10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尽管如此, 2008年的就业大潮仍旧如期而至。今年,就业缺口仍然接近200万,加上历年累计的未就业毕业生,将可能突破300万。
除此之外,CPI的上涨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些许压力,一方面用人单位极力节约用人成本,一方面毕业生寻求在都市生活的生存底线,势必也将影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签约。一个多月以后,奥运会将如期而至。对于还没有找到工作而在北京飘着的毕业生,困难又增添了一分。因为规定,在奥运期间,大型招聘会都要叫停。
2008年,不仅仅是中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对于近600万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困难程度也相差无几。
就业率变成皇帝新装
如果看一眼各个大学的招生简章,不会发现就业率低于80%的高校。有些私立院校,甚至标榜自身就业率高达100%。按此推算,大学生毕业以后,将毫无疑问地奔向自己的工作岗位,根本不会出现为工作担忧和发愁的现象。而现实,却恰恰相反。
早在2005年,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一负责人在“2005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系列活动上说:“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要达到73%以上,即不低于2004年的水平,并表示,这个目标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此后每年,这种预期的就业率指标渐渐演变为衡量高校就业率高低的一个潜在标准,没有达到在这个标准指标的高校,就意味着拖了平均就业率的后腿。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是有关部门的希望与善意。如今,这种“指令”性的就业率标准转变为彼此跟风和弄虚作假的由头,与初衷背道而驰。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陈光揭露就业率造假的谎言时说,就业率相当于一个企业的产值。倘若一个企业牌子再老、名气再大,没有效益也是‘零’。因此,由于要提高就业率,高校便将“临时就业”也视作“就业”。于是,高校“逼迫”没有签到工作的学生通过某种渠道,拿到一个根本不存在或者存在、但自己未在里面工作的单位盖一个章,然后将“就业协议书”递交上来,高校也会把该毕业生统计到就业率当中。如此这般,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也随之提高。这种情况,存在于全国的大部分高校。推而广之,高校就业率水分几何立见分晓。
来自东北的张雨,就是在高校就业率统计中“已经就业”的毕业生。自从今年六月初开始,张雨开始烦躁不已。因为她一边要在临时工作的单位上班,一边要忙着把户口和档案迁回老家。两年前,张雨毕业于北京海淀区的一所重点高校,在她两年前从这里毕业时还没有找到工作。“当时看到同学们都在办理户档留存,否则影响离校手续的办理。”于是,张雨在老家的一个单位盖了章,办理了户档留存。和很多同学一起,张雨成了一个“在两年时间内,单位能够解决户口和编制的毕业生”。张雨说,“就在前几天,学校给我打电话,让我把户口迁出,因为户档留存的期限已过,我们这些当初没能签三方协议的学生将成为“二分”,要把户口档案带回老家。
在她们班级里,当初只有几个人两年前顺利解决了户口,成为北京人。其他的同学,大都已经成为“二分”。而在学校的统计数据中,她们是属于已就业范围之内的。
据调查,在我国的1000多所高校的毕业生中,每年像张雨一样“就业”的占绝大多数。
大学生就业陷入怪圈

乐观地讲,2008年的550万毕业生将有300多万人脱颖而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而消极地看,则意味着将有近200万人步入“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事实上,这又是一种僧多粥少的困惑。一方面,这是由于学生数量众多的客观现状决定的,在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在机械化和高科技的背景下,需要的人才数量势必将逐渐减少,失业人数也将逐步增多。而具化到就业主体上,一些限制因素也给这种现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首先,大学培养与社会需要的脱节。高校中的热门专业在学生毕业以后成了就业市场上无人问津的冷门。高校在招生环节只关注怎样将学生招来,而不考虑他们出路的短视行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其次,大学生自身的眼高手低。在就业市场上,经常会出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用人单位又招聘不到所需要的人才的状况。很多毕业生的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难以达到要求,致使他们对于工作薪金的预期值和自身能力发生了严重的的脱节。
再次,国家每年为大学教育投入巨资,但也只能负责到大学生毕业。现形势下,社会还拿不出足够的工作岗位来满足每一位毕业生,国家的宏观调控也不能具体到每一个大学生。
此外,在市场未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的前提下,国家鼓励自主创业,但除了政策条文上的支持以外,相应配套的资金、技术、设备,以及准入条件等必备的创业要素,是广大近乎“赤贫”的毕业生所不具备的。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曾有过自己创业的想法,但是由于条件的缺失,往往想法甫一产生便因为客观困难而放弃了。
久而久之,大学生的就业难在各方原因的纠结之下,成了一个短期难以破解的怪圈。在这个怪圈中,高校与学生是背离的,就业政策与措施的初衷与实施中的成效是背离的,学生的主观预期与客观能力是背离的。于是,大学生集体“毕业即失业”现状的延续就不足为奇了。
破解这个怪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迁,到大学培养机制的转变,直至整个就业制度的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并非国家不关注大学生就业。而是现阶段还找不到一个可以标本兼治的方案,来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破解这种怪圈,更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高校,应该客观统计就业率,因为就业率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国家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作为学生,应该放下姿态;作为政府及国家就业部门,应该认真制定就业政策、搞好就业援助服务,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同时也应完善相应的服务。
2008,就业有多难?
今年3月,本刊刊登的《2008就业格局之变》,曾对今年的就业问题进行过分析和预测。如今,曾经的担忧已经演变为现实,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甚至比想象中更为严重。《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连年递增,市场的人才需要增长缓慢,PPI 、CPI屡创新高,以及大学生素质整体水平不高等原因,让2008年的大学生就业充满了变数和疑问。
2008年1月1日,充分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劳动合同法》开始施行。不久,就有专家预计新法施行之后可能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专家预计,《劳动合同法》将直接提高企业的用工成本,致使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会比以前更加谨慎、理性,一定程度上自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从教育部获悉,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550万人,比2007年增加50多万,比2006年增加132万。毕业生总量和增量都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这对于已经过度饱和的就业市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人数是351万人,虽然比2006年同期增加54万人,但是仍有大约144万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指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近10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尽管如此, 2008年的就业大潮仍旧如期而至。今年,就业缺口仍然接近200万,加上历年累计的未就业毕业生,将可能突破300万。
除此之外,CPI的上涨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些许压力,一方面用人单位极力节约用人成本,一方面毕业生寻求在都市生活的生存底线,势必也将影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签约。一个多月以后,奥运会将如期而至。对于还没有找到工作而在北京飘着的毕业生,困难又增添了一分。因为规定,在奥运期间,大型招聘会都要叫停。
2008年,不仅仅是中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对于近600万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困难程度也相差无几。
就业率变成皇帝新装
如果看一眼各个大学的招生简章,不会发现就业率低于80%的高校。有些私立院校,甚至标榜自身就业率高达100%。按此推算,大学生毕业以后,将毫无疑问地奔向自己的工作岗位,根本不会出现为工作担忧和发愁的现象。而现实,却恰恰相反。
早在2005年,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一负责人在“2005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系列活动上说:“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要达到73%以上,即不低于2004年的水平,并表示,这个目标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此后每年,这种预期的就业率指标渐渐演变为衡量高校就业率高低的一个潜在标准,没有达到在这个标准指标的高校,就意味着拖了平均就业率的后腿。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是有关部门的希望与善意。如今,这种“指令”性的就业率标准转变为彼此跟风和弄虚作假的由头,与初衷背道而驰。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陈光揭露就业率造假的谎言时说,就业率相当于一个企业的产值。倘若一个企业牌子再老、名气再大,没有效益也是‘零’。因此,由于要提高就业率,高校便将“临时就业”也视作“就业”。于是,高校“逼迫”没有签到工作的学生通过某种渠道,拿到一个根本不存在或者存在、但自己未在里面工作的单位盖一个章,然后将“就业协议书”递交上来,高校也会把该毕业生统计到就业率当中。如此这般,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也随之提高。这种情况,存在于全国的大部分高校。推而广之,高校就业率水分几何立见分晓。
来自东北的张雨,就是在高校就业率统计中“已经就业”的毕业生。自从今年六月初开始,张雨开始烦躁不已。因为她一边要在临时工作的单位上班,一边要忙着把户口和档案迁回老家。两年前,张雨毕业于北京海淀区的一所重点高校,在她两年前从这里毕业时还没有找到工作。“当时看到同学们都在办理户档留存,否则影响离校手续的办理。”于是,张雨在老家的一个单位盖了章,办理了户档留存。和很多同学一起,张雨成了一个“在两年时间内,单位能够解决户口和编制的毕业生”。张雨说,“就在前几天,学校给我打电话,让我把户口迁出,因为户档留存的期限已过,我们这些当初没能签三方协议的学生将成为“二分”,要把户口档案带回老家。
在她们班级里,当初只有几个人两年前顺利解决了户口,成为北京人。其他的同学,大都已经成为“二分”。而在学校的统计数据中,她们是属于已就业范围之内的。
据调查,在我国的1000多所高校的毕业生中,每年像张雨一样“就业”的占绝大多数。
大学生就业陷入怪圈

乐观地讲,2008年的550万毕业生将有300多万人脱颖而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而消极地看,则意味着将有近200万人步入“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事实上,这又是一种僧多粥少的困惑。一方面,这是由于学生数量众多的客观现状决定的,在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在机械化和高科技的背景下,需要的人才数量势必将逐渐减少,失业人数也将逐步增多。而具化到就业主体上,一些限制因素也给这种现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首先,大学培养与社会需要的脱节。高校中的热门专业在学生毕业以后成了就业市场上无人问津的冷门。高校在招生环节只关注怎样将学生招来,而不考虑他们出路的短视行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其次,大学生自身的眼高手低。在就业市场上,经常会出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用人单位又招聘不到所需要的人才的状况。很多毕业生的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难以达到要求,致使他们对于工作薪金的预期值和自身能力发生了严重的的脱节。
再次,国家每年为大学教育投入巨资,但也只能负责到大学生毕业。现形势下,社会还拿不出足够的工作岗位来满足每一位毕业生,国家的宏观调控也不能具体到每一个大学生。
此外,在市场未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的前提下,国家鼓励自主创业,但除了政策条文上的支持以外,相应配套的资金、技术、设备,以及准入条件等必备的创业要素,是广大近乎“赤贫”的毕业生所不具备的。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曾有过自己创业的想法,但是由于条件的缺失,往往想法甫一产生便因为客观困难而放弃了。
久而久之,大学生的就业难在各方原因的纠结之下,成了一个短期难以破解的怪圈。在这个怪圈中,高校与学生是背离的,就业政策与措施的初衷与实施中的成效是背离的,学生的主观预期与客观能力是背离的。于是,大学生集体“毕业即失业”现状的延续就不足为奇了。
破解这个怪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迁,到大学培养机制的转变,直至整个就业制度的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并非国家不关注大学生就业。而是现阶段还找不到一个可以标本兼治的方案,来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破解这种怪圈,更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高校,应该客观统计就业率,因为就业率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国家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作为学生,应该放下姿态;作为政府及国家就业部门,应该认真制定就业政策、搞好就业援助服务,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同时也应完善相应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