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时常存在着阅读和表达关系处理不当、用力不平衡的现象,这阻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阅读教学不能单线独进,得意忘言,必须将言语表达这一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落到实处。借“阅读”这一平台,以“表达”为指向,聚焦语言形式,关注“言语表达”,这样不仅能提升阅读品质,更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呼唤着新的教学范式的转型!
一、指向表达: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在语文课程中曾经存在着三种教学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创造性建构”,它是儿童对文本的自行探究和对创作的自我表达,它让语文的阅读教学回归到阅读的本体——文本,回归到阅读的主体——儿童,回归到阅读的本真路径——创造。在儿童与文本的不断高质量的对话中,创生文本的新意义。因此,教师要尊重儿童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唤醒儿童的文本解读欲望,激活儿童沉睡的文本创作潜质。在儿童的文本阅读与文本创作的互动中开辟阅读教学的新路径。
1.指向表达的文本解读是一种“原初性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儿童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儿童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即让阅读教学回归到儿童本真体验——原初解读。如笔者在教学《雨点》时,并没有对文本中的“睡觉”“散步”“奔跑”作直白的解释,而是让孩子们反复朗读优美的诗歌,体验文本的句式,感悟文本的内涵。
2.指向表达的文本解读是一种“探究性解读”
“指向表达”的文本阅读是儿童对文本的一种自行探究。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应站到儿童的立场上,引领儿童对文本展开“深度阅读”。利用儿童的阅读经验、阅读期待,拓展儿童的阅读时空,让儿童在自由联想和想象中为自我的心灵做主,产生审美体验。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孩子们将文本改编成剧本,拍成三个短集——“沿街叫卖”“擦亮火柴”“含笑而死”,让孩子们一句句品味、咀嚼台词。孩子们全神贯注,文本解读与创作融为一体,精神达到更高的境界。
3.指向表达的文本解讀是一种“主体性解读”
文本的有效解读必须依靠儿童调动自我的全部感官协同活动。唯其如此,儿童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文本所表达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用眼睛去审视文本的表现,用耳朵去聆听文本的律动,用心灵去感受文本的意义。儿童带着自我的智慧与真情在文本中游历。在品读《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后,孩子们写道:“我想变成粉红的荷花,给人们带来缕缕清香;我想变成碧绿的水草,在水中微微地摆动;我想变成晶亮的萤火虫;我想变成美丽的蝴蝶结……”孩子们放飞着自我的想象,表达着自我的想象。在这样的自我表达中,文本解读自然走向文学深处。
二、指向表达:阅读教学的现实路径
“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非常重视儿童自我观点的表达、自我身心的舒展、自我存在的显现。无论是阅读还是习作,儿童都是在表达自我——我的感知、我的情感、我的生活、我的经历、我的体验、我的感受……脱离表达,阅读容易沦落为“假性阅读”。正是通过“指向表达”,儿童阅读才能逐步从“自我”走向“世界”,并逐步学会用“自我”去观照周围的“生活世界”。
1.意义补白:基于文本“召唤结构”的表达
“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的观念,它召唤着读者对文本的意义进行填空、完形、补白。由此,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时常让儿童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发掘文本中容易被人忽略的“空白点”展开讨论、交流,在交流中拓宽儿童的视域。如教学《池上》,基于诗文中“偷采白莲回”,笔者让孩子们深入解读“偷”,经过激烈的讨论,孩子们认为这里的偷不应理解为“偷窃”,而是“瞒着大人们做自己喜欢的事”。由此他们体验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白居易用一个“偷”字,将儿童的天性表露无遗,诗歌的童真、童趣油然而生。不仅如此,孩子们纷纷畅谈童年的“偷事”:瞒着爸妈偷偷上网;暑假里瞒着大人采邻居家的桃子;瞒着大人偷喝酒……于是,笔者以“童年趣事”为题,让孩子们习作,他们都尽情表达着自我童年的“偷事”。
2.意义丰富:基于文本“多元性”的表达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时常让孩子放飞思维,进一步丰富文本的意蕴,让儿童在“文本可能性”的范围内从另一个视角重构文本情节,重塑人物形象,重编文本言语。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丰富儿童对扫路老人“累”的感受,可引导学生展开自由联想:冬天的早晨……;夏天的中午……;雾天……;下雨……等等。通过多元表达,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老人的辛苦,明白了老人之所以不感到累是因为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
3.意义拓展:基于文本“未完成性”的表达
文本是一种“可能性”,文本阅读就是一种意义“可能性的开发”。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时常让孩子们对文本进行意义拓展,让儿童完成文本“未完成性”的补充,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教学《槐乡五月》,文本中写槐花的香语言自然流畅,一读就懂。但隐藏在文本中的独特言语形式却容易为孩子所忽略。教学时,笔者将文本语言提炼出来,通过节奏朗诵、对读,引发了儿童的创作欲望,对文本进行“意义拓展”。孩子们纷纷创作,表达槐花的香:“汪汪汪,小花狗跑来了,停住了撒野的腿,熏醉了欢乐的心”“啪啪啪,小姑娘飘来了,戴上了亮晶晶的槐花,跳起了热辣辣的舞蹈”“咚咚咚,小小子奔来了,削下了白茫茫的槐花,塞满了胖嘟嘟的嘴巴”等,文本的意义拓展,促进了儿童言语智慧的生长。
三、指向表达:阅读教学的策略思考
谈到教学策略,即考虑“怎么教”的问题。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着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形式,关注表达技巧。
1.仿写迁移,练习表达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习作的重要途径与依托,是建构起阅读与写作间的桥梁。
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精彩句段,使学生逐渐掌握写作技巧。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我引导学生先总结写法——先概括,后具体,再让学生模仿这一构段方式,结合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场景:课间的操场、节日的大街、学校的跳蚤市场,任选一个用总分段式的结构进行仿写训练。通过这样的小练笔,有利于学生对构段方式、表达技巧的掌握。
2.续写结尾,延伸内容
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而意未穷,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往住使人浮想联翩。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象,巧妙地延伸了文本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中,课后有这样一道习题: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它会怎么说、怎么做?这样的续写紧扣文本,体现了学生对文本内蕴的理解,学生在合理想象中创造性地迁移运用了课文语言,延伸了文本主题。
3.巧妙改写,转换文体
阅读教学中,通过变换文本的体式或表达方式,巧妙地进行改写,不仅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文本语言为学生语言,还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激发其表达的兴趣。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一些极具画面感的写景或叙事诗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形象地描述出来。如把《江雪》想象成一幅画,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学完《元日》后,也可以启发学生回忆除夕夜的情景,将记忆中的元日情景描绘出来。
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卧薪尝胆》《祁黄羊》和《三顾茅庐》等历史故事改编成课本剧,以演促学,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同时在转换中,体会不同体裁的表达效果与写作技巧。
阅读与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两翼,教学中不能将两者截然分开。在教学实践中,借助于阅读,让儿童的表达变得更为丰富;借助于表达,让儿童的阅读变得更为敞亮。指向表达,在课程视野下重新架构阅读教学,将会不断创生阅读的意义点。由此,儿童的“阅读”与“表达”将变得更加和谐而焕发出熠熠光彩!
一、指向表达: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在语文课程中曾经存在着三种教学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创造性建构”,它是儿童对文本的自行探究和对创作的自我表达,它让语文的阅读教学回归到阅读的本体——文本,回归到阅读的主体——儿童,回归到阅读的本真路径——创造。在儿童与文本的不断高质量的对话中,创生文本的新意义。因此,教师要尊重儿童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唤醒儿童的文本解读欲望,激活儿童沉睡的文本创作潜质。在儿童的文本阅读与文本创作的互动中开辟阅读教学的新路径。
1.指向表达的文本解读是一种“原初性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儿童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儿童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即让阅读教学回归到儿童本真体验——原初解读。如笔者在教学《雨点》时,并没有对文本中的“睡觉”“散步”“奔跑”作直白的解释,而是让孩子们反复朗读优美的诗歌,体验文本的句式,感悟文本的内涵。
2.指向表达的文本解读是一种“探究性解读”
“指向表达”的文本阅读是儿童对文本的一种自行探究。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应站到儿童的立场上,引领儿童对文本展开“深度阅读”。利用儿童的阅读经验、阅读期待,拓展儿童的阅读时空,让儿童在自由联想和想象中为自我的心灵做主,产生审美体验。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孩子们将文本改编成剧本,拍成三个短集——“沿街叫卖”“擦亮火柴”“含笑而死”,让孩子们一句句品味、咀嚼台词。孩子们全神贯注,文本解读与创作融为一体,精神达到更高的境界。
3.指向表达的文本解讀是一种“主体性解读”
文本的有效解读必须依靠儿童调动自我的全部感官协同活动。唯其如此,儿童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文本所表达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用眼睛去审视文本的表现,用耳朵去聆听文本的律动,用心灵去感受文本的意义。儿童带着自我的智慧与真情在文本中游历。在品读《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后,孩子们写道:“我想变成粉红的荷花,给人们带来缕缕清香;我想变成碧绿的水草,在水中微微地摆动;我想变成晶亮的萤火虫;我想变成美丽的蝴蝶结……”孩子们放飞着自我的想象,表达着自我的想象。在这样的自我表达中,文本解读自然走向文学深处。
二、指向表达:阅读教学的现实路径
“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非常重视儿童自我观点的表达、自我身心的舒展、自我存在的显现。无论是阅读还是习作,儿童都是在表达自我——我的感知、我的情感、我的生活、我的经历、我的体验、我的感受……脱离表达,阅读容易沦落为“假性阅读”。正是通过“指向表达”,儿童阅读才能逐步从“自我”走向“世界”,并逐步学会用“自我”去观照周围的“生活世界”。
1.意义补白:基于文本“召唤结构”的表达
“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的观念,它召唤着读者对文本的意义进行填空、完形、补白。由此,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时常让儿童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发掘文本中容易被人忽略的“空白点”展开讨论、交流,在交流中拓宽儿童的视域。如教学《池上》,基于诗文中“偷采白莲回”,笔者让孩子们深入解读“偷”,经过激烈的讨论,孩子们认为这里的偷不应理解为“偷窃”,而是“瞒着大人们做自己喜欢的事”。由此他们体验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白居易用一个“偷”字,将儿童的天性表露无遗,诗歌的童真、童趣油然而生。不仅如此,孩子们纷纷畅谈童年的“偷事”:瞒着爸妈偷偷上网;暑假里瞒着大人采邻居家的桃子;瞒着大人偷喝酒……于是,笔者以“童年趣事”为题,让孩子们习作,他们都尽情表达着自我童年的“偷事”。
2.意义丰富:基于文本“多元性”的表达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时常让孩子放飞思维,进一步丰富文本的意蕴,让儿童在“文本可能性”的范围内从另一个视角重构文本情节,重塑人物形象,重编文本言语。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丰富儿童对扫路老人“累”的感受,可引导学生展开自由联想:冬天的早晨……;夏天的中午……;雾天……;下雨……等等。通过多元表达,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老人的辛苦,明白了老人之所以不感到累是因为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
3.意义拓展:基于文本“未完成性”的表达
文本是一种“可能性”,文本阅读就是一种意义“可能性的开发”。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时常让孩子们对文本进行意义拓展,让儿童完成文本“未完成性”的补充,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教学《槐乡五月》,文本中写槐花的香语言自然流畅,一读就懂。但隐藏在文本中的独特言语形式却容易为孩子所忽略。教学时,笔者将文本语言提炼出来,通过节奏朗诵、对读,引发了儿童的创作欲望,对文本进行“意义拓展”。孩子们纷纷创作,表达槐花的香:“汪汪汪,小花狗跑来了,停住了撒野的腿,熏醉了欢乐的心”“啪啪啪,小姑娘飘来了,戴上了亮晶晶的槐花,跳起了热辣辣的舞蹈”“咚咚咚,小小子奔来了,削下了白茫茫的槐花,塞满了胖嘟嘟的嘴巴”等,文本的意义拓展,促进了儿童言语智慧的生长。
三、指向表达:阅读教学的策略思考
谈到教学策略,即考虑“怎么教”的问题。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着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形式,关注表达技巧。
1.仿写迁移,练习表达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习作的重要途径与依托,是建构起阅读与写作间的桥梁。
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精彩句段,使学生逐渐掌握写作技巧。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我引导学生先总结写法——先概括,后具体,再让学生模仿这一构段方式,结合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场景:课间的操场、节日的大街、学校的跳蚤市场,任选一个用总分段式的结构进行仿写训练。通过这样的小练笔,有利于学生对构段方式、表达技巧的掌握。
2.续写结尾,延伸内容
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而意未穷,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往住使人浮想联翩。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象,巧妙地延伸了文本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中,课后有这样一道习题: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它会怎么说、怎么做?这样的续写紧扣文本,体现了学生对文本内蕴的理解,学生在合理想象中创造性地迁移运用了课文语言,延伸了文本主题。
3.巧妙改写,转换文体
阅读教学中,通过变换文本的体式或表达方式,巧妙地进行改写,不仅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文本语言为学生语言,还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激发其表达的兴趣。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一些极具画面感的写景或叙事诗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形象地描述出来。如把《江雪》想象成一幅画,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学完《元日》后,也可以启发学生回忆除夕夜的情景,将记忆中的元日情景描绘出来。
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卧薪尝胆》《祁黄羊》和《三顾茅庐》等历史故事改编成课本剧,以演促学,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同时在转换中,体会不同体裁的表达效果与写作技巧。
阅读与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两翼,教学中不能将两者截然分开。在教学实践中,借助于阅读,让儿童的表达变得更为丰富;借助于表达,让儿童的阅读变得更为敞亮。指向表达,在课程视野下重新架构阅读教学,将会不断创生阅读的意义点。由此,儿童的“阅读”与“表达”将变得更加和谐而焕发出熠熠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