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重点分析了职业院校实施通识教育面临的问题,探讨了通识教育在职业院校实施的必然性,并提出了通识教育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素质的途径。
[关 键 词] 通识教育;中职院校;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5-0183-01
所谓“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一般是指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所实施的一种综合素质教育。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实行了通识教育,此思想和行为反对大学一味地单一迎合社会暂时的或短期的需要、过分专业化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其在课程设置上尤其注重人文及广博知识的教育。而在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院校,专业设置更加细化和单一,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单一的技能培养和狭窄的专业视阈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是考虑到以上现状,笔者对通识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实施进行了分析。
一、职业院校进行通识教育的必然性
(一)终生学习的需要
职业院校学生一般处于渴求知识的旺盛期。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过:“21世纪的文盲将不是不能读写的人,而是不能学习、不学习和不能重新学习的人。”在这样一个学习型的社会里,终身学习或继续学习的能力是一个人能力品质中极其重要的方面。职业教育仅仅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最初阶段做准备在当今社会是远远不够的。
(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需要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以往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认为培养学生某一项操作技能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某一项专业技能或实践操作技能。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不仅需要劳动者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更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结构,如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职业迁移能力、根据市场发展而自我职业设计等其他能力。
(三)职业教育日益关注幸福职业人的需求
目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正在从单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门技能和专业能力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方向发展,并且越来越倾向于追求个人专业与全面发展的统一。但是一些学校、教师和家长仍然持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观,为追求眼前的就业,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结果培养出的是缺乏情感、意志,没有人生最终追求的机器人。
二、中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
(一)生源低质化
中职院校在学生录取的时候,一般是上不了重点高中的学生。学生缺少一定的文化素质,接受通识教育就有一定的难度。甚至一些学生认为,通识教育不能很明显地增加就业砝码,导致学生对通识教育没有兴趣。有的学生甚至连一些专业常识性知识也非常欠缺,理解能力偏弱,缺乏学习兴趣。
(二)师资队伍薄弱
职业院校的教师知识面偏窄,直接影响到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职业院校教师往往只注重专业技能提高,而忽略知识与技术的拓展与更新,有的甚至没有从事过本专业工作,从毕业院校到工作院校,对通识教育的实施是非常不利的。
(三)学制问题与专业的短浅性
目前,国内很多中职院校的学制从四年变成了三年,而这三年中,大部分院校第三年直接就是顶岗实习。剩下两年的时间对于中职教育来说是很紧张的。思想政治课、外语等公共课程的学时也要占很大的比例。这样一来,留给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也不过一年,这一年里安排专业必需的课程都有一定的困难,通识教育的课程就更没办法安排。
三、通识教育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素质的途径
(一)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通识教育的实施,师资是关键。与其他专业教育相比,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对医药院校教师的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又要有更为宽泛的知识面,同时还要具有运用不同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方法和能力。俗话说,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因此,医药院校的教师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医药人才为己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在实施通识教育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教学能力。
(二)引导学生和家长参与和支持通识教育
任何一种教育理念的实行都离不开学生和家长的支持。在以往学生、家长过于功利的职业教育目标情况下,学校要通过各种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和家长理解通识教育、支持通识教育。只有这样,通识教育的行为才能持久,也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三)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的调整建设
在通识教育的教育观念指导下,职业院校需积极进行课程体系的“集成”式改革。设计课程体系时,院校首先要根据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需求来确定多领域适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然后根据该目标确定人才所应具有的基本通用知识与公共职业技能并以此来设置课程。
参考文献:
[1]孙锐杰,钱晓庆.中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考试周刊,2015(42).
[2]刘楚佳.通识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比较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
[关 键 词] 通识教育;中职院校;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5-0183-01
所谓“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一般是指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所实施的一种综合素质教育。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实行了通识教育,此思想和行为反对大学一味地单一迎合社会暂时的或短期的需要、过分专业化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其在课程设置上尤其注重人文及广博知识的教育。而在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院校,专业设置更加细化和单一,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单一的技能培养和狭窄的专业视阈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是考虑到以上现状,笔者对通识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实施进行了分析。
一、职业院校进行通识教育的必然性
(一)终生学习的需要
职业院校学生一般处于渴求知识的旺盛期。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过:“21世纪的文盲将不是不能读写的人,而是不能学习、不学习和不能重新学习的人。”在这样一个学习型的社会里,终身学习或继续学习的能力是一个人能力品质中极其重要的方面。职业教育仅仅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最初阶段做准备在当今社会是远远不够的。
(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需要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以往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认为培养学生某一项操作技能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某一项专业技能或实践操作技能。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不仅需要劳动者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更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结构,如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职业迁移能力、根据市场发展而自我职业设计等其他能力。
(三)职业教育日益关注幸福职业人的需求
目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正在从单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门技能和专业能力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方向发展,并且越来越倾向于追求个人专业与全面发展的统一。但是一些学校、教师和家长仍然持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观,为追求眼前的就业,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结果培养出的是缺乏情感、意志,没有人生最终追求的机器人。
二、中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
(一)生源低质化
中职院校在学生录取的时候,一般是上不了重点高中的学生。学生缺少一定的文化素质,接受通识教育就有一定的难度。甚至一些学生认为,通识教育不能很明显地增加就业砝码,导致学生对通识教育没有兴趣。有的学生甚至连一些专业常识性知识也非常欠缺,理解能力偏弱,缺乏学习兴趣。
(二)师资队伍薄弱
职业院校的教师知识面偏窄,直接影响到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职业院校教师往往只注重专业技能提高,而忽略知识与技术的拓展与更新,有的甚至没有从事过本专业工作,从毕业院校到工作院校,对通识教育的实施是非常不利的。
(三)学制问题与专业的短浅性
目前,国内很多中职院校的学制从四年变成了三年,而这三年中,大部分院校第三年直接就是顶岗实习。剩下两年的时间对于中职教育来说是很紧张的。思想政治课、外语等公共课程的学时也要占很大的比例。这样一来,留给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也不过一年,这一年里安排专业必需的课程都有一定的困难,通识教育的课程就更没办法安排。
三、通识教育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素质的途径
(一)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通识教育的实施,师资是关键。与其他专业教育相比,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对医药院校教师的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又要有更为宽泛的知识面,同时还要具有运用不同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方法和能力。俗话说,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因此,医药院校的教师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医药人才为己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在实施通识教育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教学能力。
(二)引导学生和家长参与和支持通识教育
任何一种教育理念的实行都离不开学生和家长的支持。在以往学生、家长过于功利的职业教育目标情况下,学校要通过各种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和家长理解通识教育、支持通识教育。只有这样,通识教育的行为才能持久,也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三)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的调整建设
在通识教育的教育观念指导下,职业院校需积极进行课程体系的“集成”式改革。设计课程体系时,院校首先要根据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需求来确定多领域适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然后根据该目标确定人才所应具有的基本通用知识与公共职业技能并以此来设置课程。
参考文献:
[1]孙锐杰,钱晓庆.中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考试周刊,2015(42).
[2]刘楚佳.通识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比较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