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忍,是古往今来人们谈修身养性话题时议论较多的一个问题,也是同健康长寿关系最密切的一个问题。忍,似乎是一个个性、气质问题,其实它更是一种德行,一种涵养,一种度量。有人赞扬它是一种美德,也有人将它斥之为窝囊;有人说它能使人心平气和,避免气淤致病,也有人说它会使人心气不通,导致郁闷生疾。应该说,“忍”本身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孤立地看并无是非之分,只是因为人们用的地方不同、掌握的度的不同,“忍”便对人出现有利和有害之分了。
(一)
说到忍,历史上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便要数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了。
公元前494年,吴王率大军攻打越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只得求和。吴王夫差这时以胜利者的姿态,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让越国成为吴国的属国,越王成为他的臣下,并叫勾践两口子到吴国去伺候吴王。勾践接受了这个屈辱的条件。勾践夫妇到吴国后,住在吴王老爹大坟旁边的石屋里,给人家看马。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总要给他拉马。勾践每日小心地服侍着吴王,真是百依百顺,比别的使唤人还要驯服。勾践的恭顺感动了夫差,就送勾践夫妇回到了越国。
勾践回越国后,开始卧薪尝胆,发展生产,积攒粮草,扩充军队,操练兵马,国家便迅速强大起来。公元前473年,勾践带领大军一举击败吴军,吴王夫差被迫自杀,吴国灭亡,越王勾践成为雄极一时的东方霸主。
勾践的忍,不是一般的忍辱求全,而是一种智慧,一种谋略。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凡有大谋之人,在他为实现其宏大的目标时,就不会去计较自己局部利益的损失和一时名誉受到损害,尤其是在危难时刻,更不会逞一时之能,泄区区小愤,硬去鸡蛋碰碌碡,结果以小失大,使“大谋”毁于一旦,甚至丢掉自己的身家性命。勾践兵败之时,采取的这种忍,更是一种护身之法,求生之术,以忍图存。保护了自身,才能冀图大谋。
忍,也是一种烟幕,一种掩饰,一种策略。通过忍,制造一种假象,迷惑麻痹对方,掩饰机心,为实现“大谋”创造条件,也即忍小谋大。三国时的刘备是这方面的另一位代表。曹操独揽朝中大权,借天子之命而横行无忌,祸国殃民,刘备与董承数人便欲为国除奸,为民除害,行刺曹操。为不引起曹操的注意,刘备便“就下处后园种莱,亲自浇灌”,俨然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菜农。关羽、张飞不理解大哥的行为,刘备解释说:“吾之学圃,正欲使曹知我无大志。”这就是流之千古的韬晦之计。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他却不知,刘备就是潜伏在他身边的一条龙。没有这时的忍,就不会有以后刘备雄居西南,与魏、吴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忍的表现是“弯”、后退,是收回拳头,低下头颅,当积蓄了足够的力量时,再突然出击,一展宏图。古人说:“忍辱至三公(指太师、主傅、太保)”,也是这个意思。
(二)
忍,也是一种美德,是襟度广阔的表现。《观微子》中说:“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这就是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忍的,而是只有君子,即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忍,尤其是面对那种“人所不能忍”、“人所不能言”、“人所不能处”之事,没有宰相的肚量更是无法做到的。说到这里,我们就不能不说说千古称道的名相蔺相如。
战国时,原来只是赵国一个宦官门客的蔺相如,在出任使者,出使秦国,发现秦王想骗赵国的“和氏璧”,便当面揭穿,并以死相争,做到了完璧归赵,打击了秦国的气焰。在两年后的渑池之会上,他机智地挫败了秦王想侮辱赵王的图谋,捍卫了赵国的尊严。赵王器重蔺相如,拜他为上卿,地位高于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廉颇。廉老将军十分不平,便扬言有朝一日要给蔺相如个难看瞧瞧。蔺相如知道后,就装病,不去上朝。就是有公事,也不跟廉颇见面。有一天,蔺相如带着一群随从出去,正走着,老远瞧见廉颇的车迎面来了。他连忙叫赶车的退到东口,走另一条道儿。赶到他们退到东口,就瞧见廉颇的车马正从那边过来。蔺相如只好叫赶车的再退回西口。万没想到廉颇的车马很快地又把西口堵住了。蔺相如耐着性子,劝告手下的人叫赶车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过去了再出来。门客见他如此,都气坏了,说,你和廉颇是同事,地位又比他高,他骂了你,你反倒怕了他,在朝上不敢跟他见面,半道上碰见他,也这么藏藏躲躲的,叫我们怎么忍受得了!要这么下去,人家还要骑在我们脖子上来啦!蔺相如听后开导他们说:“天下诸侯,哪个不怕秦王?可是我蔺相如就敢在秦王的朝堂上当面骂他。怎么我见了廉将军反倒会怕了他呐?强横的秦国为什么不敢来侵犯咱们赵国,还不是因为咱们同心协力地抵御敌人吗?要是两只老虎斗起来,准是‘两败俱伤’,秦国听见以后,准得来侵犯赵国。为了这个缘故,我只好厚着脸皮,忍声吞气。你们想想,还是国家要紧呐,还是私人要紧呐?”蔺相如的话传到廉颇的耳中,使廉老将军深受感动,演出了负荆请罪的感人一幕。
蔺相如能做到忍,是由于他考虑的是国家的利益,是国家和民众的安全。在这个大局面前,个人的一点委屈就都会抛到九霄云外了。
蔺相如身居高位,他的行为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利益,为了大局,做到忍是十分必要的,而对于普通的人,在私人之间的交往中,也常常需要有忍的雅量。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都有自己的欲求。在互相交往中,可能会经常遇到别人的言行损害了你的利益、抑制了你的欲求、影响了你的声誉的事情,这时,你会怎么办?有的人斤斤计较,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结果小忍不耐,小事成大,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使对方和自己都蒙受重大的损失。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可以说每天都在发生。许多人不是这样,而是采取忍让的态度,也即是放弃自己的利益,遏制自己的欲望,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严于持身,大度容人。看起来,他们一时吃了些亏,然而,“忍得一时之气,免得千日之灾”,从大的方面看,他是所失很小,获益甚多,是得大于失。在这里,忍让是有识见的表现。他不计较一时一事的利益,而看到的是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这种豁达大度襟怀的形成,与学识、修养、见识、性情等密切相关。叫眼界狭小的人有阔大的襟怀是很难的,有时候就是不可能的。吕坤说:“区区与人较是非,其量与所较之人相去几何?”面对鼠肚鸡肠之人的自私偏狭行为,对于格调高雅的人来说,忍让是最好的选择。当然,有些人一时思想过激,如廉颇这样,做了有损于别人的事,如果你采取忍让的态度,他一旦明白了事理,也会“负荆请罪”,使两人的友谊扎根在新基础之上而更加牢固。
(三)
忍,人们不但把它作为一种为人处事的准则,而且还把它同健康长寿联系起来,认为它是一条长寿之道,这也是很有道理的。
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或者说它可以使人保持健康的心态。
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平之事,要想凡事都合心意,也即人们说的“万事如意”是很难的。生活大海中的种种浪潮总是在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你想找一个风平浪静的港湾只能是幻想。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要学会忍,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去忍。
当个人的利益受损害时,忍可以使你得到心理平衡,保持平和的心态。能做到忍的人,都是怀着爱心去看待世界的。古人总结养生之道说:“静心海纳,食均神怡,小忍惜气,喜怒适逸。”民间也有“忍得一时忿,终身无恼闷”的至理名言。忍,是一种积极地平衡自己心态的过程。能做到忍的人,才能做到养生家所倡导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人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的境界。现代医学认为良好的情绪可以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人的心理愉快乐观,常常笑声朗朗,则神经介质、激素等物质分泌适量,维持平衡协调,免疫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大脑中分泌出较多的内啡呔,使人心旷神怡,自然身体就健康,就能长寿。
没有忍的雅量的人,思想必然狭隘,心理上总是无法平静,即人们常说的“小人常凄凄”。这种人,吃了一点小亏,就耿耿于怀,坐卧不宁,饮食不安,时时谋画如何报复;就怒从中来,血脉偾张,心跳加剧,情绪起伏,激愤难抑;当没有达到目的时,就会仇怨萦胸、悲思填膺,痛心疾首。这种情绪按中医来说,就是一种邪气和魔性,会严重干扰人的正气,消耗掉人体内的元气。中医讲“怒伤心”。现代医学则认为,当人的情绪受到刺激而愤怒时,交感神经活动增强,2-3分钟内出现严重的冠状动脉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增高,血小板聚集力增高,降低正常心肌的电稳定性,可促使严重的心律失常。冠心病患者情绪激动常能诱发心肌缺血,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发作,甚至可引起急性心肌梗塞而导致猝死。这样的教训生活中很多,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谚云:“忍事敌灾星”,是从多少不幸事件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
(四)
古人讲到“忍”字时,有“小忍惜气”、“小忍不忍,小事成大”、“忍得一时之气”之类的话。这里,古人明确指出了忍是指“小忍”,是指忍“一时之气”,而不是讲在所有情况下都应该忍,不能处处忍,事事忍。我们说,当个人的利益、名誉受到一点损害时,那是应该忍的,而对于大事,即涉及到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民族的荣誉等大事时,则不能一味忍让。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民是善良的、富于爱心的、具有强烈同情心的,但我们民族也有嫉恶如仇、刚正不阿、仗义尚侠的优良品格。许多事情,不是只有当忍无可忍的时候,才站出来勇敢抗争,而是一当事情发生,就要旗帜鲜明地表达我们的义愤,以正气来对抗邪气。如钻在政府机关中、顶着各种华丽外表的蛀虫,利用职权大肆侵吞公共财物,吮吸人民的血汗,你能不勇敢地站出来揭发吗?再如美国发射导弹轰炸我驻南使馆,炸死炸伤我工作人员,我们能不齐声愤怒抗议美国的强盗行为,痛斥他们的无理狡辩,严厉谴责他们的霸权主义行径吗?
这里,我们可以再看看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当廉颇与他过不去,给他难堪时,蔺相如处处忍让,避免与他发生任何冲突。而在他面对当时的强国之君秦王的欺侮时,却大义凛然,寸步不让,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甚至准备舍身授命。蔺相如的正义行为震慑了秦王,加之赵国军队已严阵以待,他只得放弃动武的打算,转而向赵国示好。
这种出自正义的义愤,是正气的张扬和显露,同斤斤计较个人蝇头小利的冲动是根本不同的。德谟克利特说:“勇气减轻了命运的打击。”义愤就是勇气的表现,它不但对身体无害,而且会使人生更加强劲有力,抑制住一切邪恶对自己的侵害。
(五)
有些人把“忍”字奉为做人处事的准则,处处忍,事事忍。如受了别人的侵害他忍声吞气;受了别人的欺凌他含羞忍辱;别人把他逼到了绝路上,他还会忍辱偷生。在中国的词典和群众口头里,带忍字的词汇特别多,如忍气咽恨、含垢忍辱、忍辱负重、心字头上一把刀——忍了吧、打碎了牙齿往肚里咽——忍气吞声,等等。“忍”是一种美德,但这是有条件的,当“忍耐到了一定限度的时候,忍耐就不再是一种美德了。”(欧洲格言)这样的忍,是无奈,是软弱,是自卑,是胆怯的表现。懦弱会造成卑鄙,没有气节,没有骨气,庸庸懦懦的苟且偷生,会被人卑视。自己甘做羔羊者,最终会被豺狼所噬。这样的事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受了气总是隐忍不敢作声,有话不敢说出来,怨恨只能暗暗地往肚子里咽,自己的不良情绪长期不能抒发出来,长此以往,就会形成郁闷寡欢等慢性抑郁情绪。这种消极负性情绪常会导致人的应激反应能力、新陈代谢对体内“垃圾”的清除能力和机体免疫抗病能力均会下降低落;也可刺激交感神经,使其兴奋性加强——心率加快、心血管收缩,更会增加心脏的负荷;还可导致胸腺分泌的胸腺素减少,可引起机体“反击型刺杀”T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进攻、刺杀能力下降;淋巴细胞及吞噬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也处于“厌战”或疲于应付的态势,导致机体易发生或发作各种传染性疾病。我国民间有一句谚语是“‘忍’字头上一把刀”,从健康的角度来看,是十分有道理的。
在生活中,何时需要忍,何时不能忍,如何忍有利健康,哪些忍会对人产生伤害,学问还是蛮大的。你要正确对待“忍”字,就得有学识,有涵养,有度量,有眼光,有勇气,有智慧。“忍”字就是一块试金石,它在以上这众多方面检验你道德修养的水准。
(一)
说到忍,历史上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便要数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了。
公元前494年,吴王率大军攻打越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只得求和。吴王夫差这时以胜利者的姿态,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让越国成为吴国的属国,越王成为他的臣下,并叫勾践两口子到吴国去伺候吴王。勾践接受了这个屈辱的条件。勾践夫妇到吴国后,住在吴王老爹大坟旁边的石屋里,给人家看马。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总要给他拉马。勾践每日小心地服侍着吴王,真是百依百顺,比别的使唤人还要驯服。勾践的恭顺感动了夫差,就送勾践夫妇回到了越国。
勾践回越国后,开始卧薪尝胆,发展生产,积攒粮草,扩充军队,操练兵马,国家便迅速强大起来。公元前473年,勾践带领大军一举击败吴军,吴王夫差被迫自杀,吴国灭亡,越王勾践成为雄极一时的东方霸主。
勾践的忍,不是一般的忍辱求全,而是一种智慧,一种谋略。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凡有大谋之人,在他为实现其宏大的目标时,就不会去计较自己局部利益的损失和一时名誉受到损害,尤其是在危难时刻,更不会逞一时之能,泄区区小愤,硬去鸡蛋碰碌碡,结果以小失大,使“大谋”毁于一旦,甚至丢掉自己的身家性命。勾践兵败之时,采取的这种忍,更是一种护身之法,求生之术,以忍图存。保护了自身,才能冀图大谋。
忍,也是一种烟幕,一种掩饰,一种策略。通过忍,制造一种假象,迷惑麻痹对方,掩饰机心,为实现“大谋”创造条件,也即忍小谋大。三国时的刘备是这方面的另一位代表。曹操独揽朝中大权,借天子之命而横行无忌,祸国殃民,刘备与董承数人便欲为国除奸,为民除害,行刺曹操。为不引起曹操的注意,刘备便“就下处后园种莱,亲自浇灌”,俨然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菜农。关羽、张飞不理解大哥的行为,刘备解释说:“吾之学圃,正欲使曹知我无大志。”这就是流之千古的韬晦之计。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他却不知,刘备就是潜伏在他身边的一条龙。没有这时的忍,就不会有以后刘备雄居西南,与魏、吴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忍的表现是“弯”、后退,是收回拳头,低下头颅,当积蓄了足够的力量时,再突然出击,一展宏图。古人说:“忍辱至三公(指太师、主傅、太保)”,也是这个意思。
(二)
忍,也是一种美德,是襟度广阔的表现。《观微子》中说:“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这就是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忍的,而是只有君子,即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忍,尤其是面对那种“人所不能忍”、“人所不能言”、“人所不能处”之事,没有宰相的肚量更是无法做到的。说到这里,我们就不能不说说千古称道的名相蔺相如。
战国时,原来只是赵国一个宦官门客的蔺相如,在出任使者,出使秦国,发现秦王想骗赵国的“和氏璧”,便当面揭穿,并以死相争,做到了完璧归赵,打击了秦国的气焰。在两年后的渑池之会上,他机智地挫败了秦王想侮辱赵王的图谋,捍卫了赵国的尊严。赵王器重蔺相如,拜他为上卿,地位高于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廉颇。廉老将军十分不平,便扬言有朝一日要给蔺相如个难看瞧瞧。蔺相如知道后,就装病,不去上朝。就是有公事,也不跟廉颇见面。有一天,蔺相如带着一群随从出去,正走着,老远瞧见廉颇的车迎面来了。他连忙叫赶车的退到东口,走另一条道儿。赶到他们退到东口,就瞧见廉颇的车马正从那边过来。蔺相如只好叫赶车的再退回西口。万没想到廉颇的车马很快地又把西口堵住了。蔺相如耐着性子,劝告手下的人叫赶车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过去了再出来。门客见他如此,都气坏了,说,你和廉颇是同事,地位又比他高,他骂了你,你反倒怕了他,在朝上不敢跟他见面,半道上碰见他,也这么藏藏躲躲的,叫我们怎么忍受得了!要这么下去,人家还要骑在我们脖子上来啦!蔺相如听后开导他们说:“天下诸侯,哪个不怕秦王?可是我蔺相如就敢在秦王的朝堂上当面骂他。怎么我见了廉将军反倒会怕了他呐?强横的秦国为什么不敢来侵犯咱们赵国,还不是因为咱们同心协力地抵御敌人吗?要是两只老虎斗起来,准是‘两败俱伤’,秦国听见以后,准得来侵犯赵国。为了这个缘故,我只好厚着脸皮,忍声吞气。你们想想,还是国家要紧呐,还是私人要紧呐?”蔺相如的话传到廉颇的耳中,使廉老将军深受感动,演出了负荆请罪的感人一幕。
蔺相如能做到忍,是由于他考虑的是国家的利益,是国家和民众的安全。在这个大局面前,个人的一点委屈就都会抛到九霄云外了。
蔺相如身居高位,他的行为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利益,为了大局,做到忍是十分必要的,而对于普通的人,在私人之间的交往中,也常常需要有忍的雅量。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都有自己的欲求。在互相交往中,可能会经常遇到别人的言行损害了你的利益、抑制了你的欲求、影响了你的声誉的事情,这时,你会怎么办?有的人斤斤计较,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结果小忍不耐,小事成大,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使对方和自己都蒙受重大的损失。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可以说每天都在发生。许多人不是这样,而是采取忍让的态度,也即是放弃自己的利益,遏制自己的欲望,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严于持身,大度容人。看起来,他们一时吃了些亏,然而,“忍得一时之气,免得千日之灾”,从大的方面看,他是所失很小,获益甚多,是得大于失。在这里,忍让是有识见的表现。他不计较一时一事的利益,而看到的是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这种豁达大度襟怀的形成,与学识、修养、见识、性情等密切相关。叫眼界狭小的人有阔大的襟怀是很难的,有时候就是不可能的。吕坤说:“区区与人较是非,其量与所较之人相去几何?”面对鼠肚鸡肠之人的自私偏狭行为,对于格调高雅的人来说,忍让是最好的选择。当然,有些人一时思想过激,如廉颇这样,做了有损于别人的事,如果你采取忍让的态度,他一旦明白了事理,也会“负荆请罪”,使两人的友谊扎根在新基础之上而更加牢固。
(三)
忍,人们不但把它作为一种为人处事的准则,而且还把它同健康长寿联系起来,认为它是一条长寿之道,这也是很有道理的。
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或者说它可以使人保持健康的心态。
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平之事,要想凡事都合心意,也即人们说的“万事如意”是很难的。生活大海中的种种浪潮总是在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你想找一个风平浪静的港湾只能是幻想。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要学会忍,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去忍。
当个人的利益受损害时,忍可以使你得到心理平衡,保持平和的心态。能做到忍的人,都是怀着爱心去看待世界的。古人总结养生之道说:“静心海纳,食均神怡,小忍惜气,喜怒适逸。”民间也有“忍得一时忿,终身无恼闷”的至理名言。忍,是一种积极地平衡自己心态的过程。能做到忍的人,才能做到养生家所倡导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人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的境界。现代医学认为良好的情绪可以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人的心理愉快乐观,常常笑声朗朗,则神经介质、激素等物质分泌适量,维持平衡协调,免疫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大脑中分泌出较多的内啡呔,使人心旷神怡,自然身体就健康,就能长寿。
没有忍的雅量的人,思想必然狭隘,心理上总是无法平静,即人们常说的“小人常凄凄”。这种人,吃了一点小亏,就耿耿于怀,坐卧不宁,饮食不安,时时谋画如何报复;就怒从中来,血脉偾张,心跳加剧,情绪起伏,激愤难抑;当没有达到目的时,就会仇怨萦胸、悲思填膺,痛心疾首。这种情绪按中医来说,就是一种邪气和魔性,会严重干扰人的正气,消耗掉人体内的元气。中医讲“怒伤心”。现代医学则认为,当人的情绪受到刺激而愤怒时,交感神经活动增强,2-3分钟内出现严重的冠状动脉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增高,血小板聚集力增高,降低正常心肌的电稳定性,可促使严重的心律失常。冠心病患者情绪激动常能诱发心肌缺血,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发作,甚至可引起急性心肌梗塞而导致猝死。这样的教训生活中很多,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谚云:“忍事敌灾星”,是从多少不幸事件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
(四)
古人讲到“忍”字时,有“小忍惜气”、“小忍不忍,小事成大”、“忍得一时之气”之类的话。这里,古人明确指出了忍是指“小忍”,是指忍“一时之气”,而不是讲在所有情况下都应该忍,不能处处忍,事事忍。我们说,当个人的利益、名誉受到一点损害时,那是应该忍的,而对于大事,即涉及到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民族的荣誉等大事时,则不能一味忍让。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民是善良的、富于爱心的、具有强烈同情心的,但我们民族也有嫉恶如仇、刚正不阿、仗义尚侠的优良品格。许多事情,不是只有当忍无可忍的时候,才站出来勇敢抗争,而是一当事情发生,就要旗帜鲜明地表达我们的义愤,以正气来对抗邪气。如钻在政府机关中、顶着各种华丽外表的蛀虫,利用职权大肆侵吞公共财物,吮吸人民的血汗,你能不勇敢地站出来揭发吗?再如美国发射导弹轰炸我驻南使馆,炸死炸伤我工作人员,我们能不齐声愤怒抗议美国的强盗行为,痛斥他们的无理狡辩,严厉谴责他们的霸权主义行径吗?
这里,我们可以再看看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当廉颇与他过不去,给他难堪时,蔺相如处处忍让,避免与他发生任何冲突。而在他面对当时的强国之君秦王的欺侮时,却大义凛然,寸步不让,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甚至准备舍身授命。蔺相如的正义行为震慑了秦王,加之赵国军队已严阵以待,他只得放弃动武的打算,转而向赵国示好。
这种出自正义的义愤,是正气的张扬和显露,同斤斤计较个人蝇头小利的冲动是根本不同的。德谟克利特说:“勇气减轻了命运的打击。”义愤就是勇气的表现,它不但对身体无害,而且会使人生更加强劲有力,抑制住一切邪恶对自己的侵害。
(五)
有些人把“忍”字奉为做人处事的准则,处处忍,事事忍。如受了别人的侵害他忍声吞气;受了别人的欺凌他含羞忍辱;别人把他逼到了绝路上,他还会忍辱偷生。在中国的词典和群众口头里,带忍字的词汇特别多,如忍气咽恨、含垢忍辱、忍辱负重、心字头上一把刀——忍了吧、打碎了牙齿往肚里咽——忍气吞声,等等。“忍”是一种美德,但这是有条件的,当“忍耐到了一定限度的时候,忍耐就不再是一种美德了。”(欧洲格言)这样的忍,是无奈,是软弱,是自卑,是胆怯的表现。懦弱会造成卑鄙,没有气节,没有骨气,庸庸懦懦的苟且偷生,会被人卑视。自己甘做羔羊者,最终会被豺狼所噬。这样的事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受了气总是隐忍不敢作声,有话不敢说出来,怨恨只能暗暗地往肚子里咽,自己的不良情绪长期不能抒发出来,长此以往,就会形成郁闷寡欢等慢性抑郁情绪。这种消极负性情绪常会导致人的应激反应能力、新陈代谢对体内“垃圾”的清除能力和机体免疫抗病能力均会下降低落;也可刺激交感神经,使其兴奋性加强——心率加快、心血管收缩,更会增加心脏的负荷;还可导致胸腺分泌的胸腺素减少,可引起机体“反击型刺杀”T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进攻、刺杀能力下降;淋巴细胞及吞噬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也处于“厌战”或疲于应付的态势,导致机体易发生或发作各种传染性疾病。我国民间有一句谚语是“‘忍’字头上一把刀”,从健康的角度来看,是十分有道理的。
在生活中,何时需要忍,何时不能忍,如何忍有利健康,哪些忍会对人产生伤害,学问还是蛮大的。你要正确对待“忍”字,就得有学识,有涵养,有度量,有眼光,有勇气,有智慧。“忍”字就是一块试金石,它在以上这众多方面检验你道德修养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