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是慢性病的主要根源

来源 :养生大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huan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发怒说成“生气”,从小到大一直用这个名词。学了中医之后才晓得原来人一发怒,真的会在体内产生“气”,严格说来“生气”根本就是一个中医的名词。
  不单是人会生气,多数的动物也会生气,动物生气之后接下去就是打斗,因此,生气是打斗之前身体的准备动作。身体透过生气调整内分泌,使身体达到打斗时的最佳状态。
  动物的生气有点像一个国家的备战一样,当一个国家面临战争威胁时,会立即进行备战,将大量的资源投入战争的准备中。一旦战争威胁消失,这些投入的资源多数成为废物。就像前苏联解体之后,必须花费很大力气销毁各种洲际飞弹和坦克一样。
  动物的生气和国家的备战一样,身体将许多资源进行调整,让身体的配置进入战斗的预备状态,准备应付接下来的战斗。一旦状况消失,这些调整的资源就成了废物,必须排出体外。因此,生气就像国家的战争一样,会大量消耗资源,非常浪费身体的血气能量。
  《黄帝内经·灵枢》中对疾病的原因有一段说明:“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起居。”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明白生气是最原始的疾病根源之一,不但浪费身体的血气能量,更是造成人体各种疾病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
  和多数的疾病一样,长期生气会在人的身上留下痕迹。从外表看长期火爆脾气,经常处于发怒状态的人,多数会造成秃顶。严重的还会使头顶的形状改变,头顶中线拱起形成尖顶的头形。生气的程度轻一点的,则会在额头两侧形成双尖的M字形的微秃,这种人脾气一定急燥。
  从中医角度来分析,发脾气时,气会往上冲,直冲头顶,所以会造成头顶发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秃顶。严重的暴怒,有时会造成肝内出血,更严重的还有可能会吐血,吐出来的是肝里的血,程度轻一点的,则出血留在肝内,一段时间就形成血瘤。这些听起来很可怕,可是却是真实的情形。
  所谓的生气并不单指发出来的脾气,有些闷在心里的生气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生闷气会使得气在胸腹腔中形成中医所谓“横逆”的气滞。妇女的小叶增生和乳癌很可能都是生闷气的结果。
  另外一种有气无处发的窝囊气,这种人外表修养很好,好像从来不发脾气,其实心里经常处于生气或着急的状态。这种人很容易形成横逆的气滞,造成十二指肠溃疡或胃溃疡,严重的会造成胃出血。血气较差的人气会往下沉,形成腹部胀痛,经常以为是肠胃的问题,其实根本就是生气造成的。
  从中医的五行理论,认为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气太盛时会使脾脏也跟着旺起来,如果血气很旺盛的年轻人,这时会产生许多白细胞,去处理肠胃的问题,很可能一些年轻白血病患者的真正病因根本就是来自生气。
  生气会造成肝热,相反的肝热也会让人很容易生气。从中医的观点,怒伤肝,肝伤了更容易发怒,两者会互为因果而形成恶性循环。
  当人体长期透支体力,使血气下降到阴虚火旺的水平,由于这时的人体使用的能量是透支的“火”,肝必定比较热,肝火也比较旺,人就很容易生气。因此,调养血气,使血气上升超越阴虚的水平,也会使人的脾气变得比较平和。
  暴怒还会造成肝热,继而使肺也跟着热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失眠。
  在医院中身体虚弱的病人,有时候一生气就会造成生命的危险。例如,痰比较多的病人,一旦生气,会使痰上涌,造成严重的气喘,一不小心就窒息死了。
  由于生气会给身体造成许多问题,因此,日常保养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不生气”。所谓的不生气并不是把气闷住,而是修养身心,开阔心胸,或者寻求一种信仰,使得面对人生不如意时,能有更宽广的心胸包容他人的过错,根本没有生气的念头。如果生活或工作的环境让人无法不生气,那只有转换环境一途。
  生气是一个人内发的因素造成的,再好的医生也无法防止病人生气,因此这个问题只有病人自己修养才有机会克服。
  医生只能在病人生气之后设法将生气造成的伤害减到最低。做法是按摩或针灸肝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生了气后,立刻按摩脚背上的太冲穴(在足背第一、二跖趾关节后方凹陷中),可以让上升的肝气往下疏泄,这时这个穴位会很痛,必须反复按摩,直到这个穴位不再疼痛为止。也可以在生气的当天找一个针灸医生,在太冲穴扎针,并留针30分钟,隔两天再扎一次,直到这个穴位按起来不再痛,头顶也不在发热为止。或者吃些可以疏泄肝气的食物,如陈皮、山药等,也很有帮助。最简单的消气办法则是用热水泡脚,水温控制在摄氏40~42度左右,泡的时间则因人而异,最好泡到肩背出汗(在室温摄氏25~28度),有的人需要半小时,血气低的人有时要泡两个小时。
  如果由于生气而在肝里留下了血瘤,那就需要很长时间的保养,当血气能量很高时,身体才会开始处理这个问题。
  我们的一些朋友明白了生气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就再也不敢生气了。生气的实质意义是“用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是人类最愚笨的一种行为。因为生气造成死亡的人,中国人称之为“气”死的人,其实也是真正“笨”死的人。
  以目前医学的诊断方法,很难定义病人的疾病是由于生气造成的,也许将来有一天,可以做到这一点,人们将会发现,生气很可能是人类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宁静之水自然映显万物,水动则物相全消;  宁静之心自然平息烦恼,心动则烦恼复萌。  初习禅定,愈想入静,愈难入静—杂念纷纭,浮想联翩,反而生出诸多烦恼。  然而,想入静之“想”当时在哪里?比如,一间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室,当然不见飞尘。当一束阳光射进窗来,顿见光束之中飞尘无数,当下心中必猛然警惕。这警惕一念即是“觉”,继“觉”而行“正思惟”便是“悟”。  觉是明察;悟是明理。  倘若因睹飞尘之多而生疑
期刊
在这初冬的夜里,晚风清凉如水。窗外一弯银月挂在远处萧萧的树林上,偶而有夜鸟飞过,长鸣一声,又转瞬消失在溶溶的夜色里。  而当夜阑人静时,从远处隐隐约约地传来了幽幽的箫笛之声,仔细聆听,却发觉那是从现代音响里播放出来的古典音乐,虽有清幽古典的韵味,却失却了那种天然、清澈的神韵,使我听了不免感到有些惆怅,而想起了那一位吹笛的老人。  那一位老人,一生以箫笛为伴,孑身一人独居山林。虽然我至今也不知道他的
期刊
静、轻、慢、切、恒五个方面的要求,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在练太极拳时,只能并存,不能偏废。  静 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存有杂念。但是人的思维是复杂的,要使中枢神经高度集中,处于单一的兴奋状态,实在不易。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集中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动作尽量做得正确。换句话说,就是动中求静,这样比较容易见效。久而久之,即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境界。  轻
期刊
深秋季节,到过首都北京的人,总不忘去观赏香山红叶。“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艳丽的秋景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在众多种类的红叶中,枫叶因其形状美观、大小适宜、秋来红色经久不衰而最为出色。《说文解字》载:“枫,木厚叶弱枝善摇……霜后叶丹可爱。”历代文人骚客留下过许多吟诵枫叶的千古绝唱,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灿若朝霞的山村秋景图。  最有趣的是
期刊
5月12日,大地的伤口,母亲的哭泣,牵动了所有中国人的血脉。千千万万的中华同胞手拉起手,纷纷慷慨解囊捐钱捐物,不论是在救灾现场还是祖国各地,无数个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精彩瞬间无不以另一种方式在记录着这场残酷的天灾。  从那一刻开始,一切都有了再认识。在泪眼之间,良知复苏;在废墟之上,人性挺立。大地震震掉了我们心灵的尘垢,震碎了我们日常的面具。不能等到埋到瓦砾下才去爱,每个人都是幸存者,每个人都值得
期刊
2008年5月19日~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是一个符合民心、正确及时的决定。5月19日距地震发生刚好一周,一周为民间丧事的“头七”,符合国人哀悼逝者的传统。而且,抗震救灾到了这个时刻,需要一次全国性的哀悼,以凝聚陷于过度悲痛的人心。  全民哀悼,首先是对遇难者表达哀悼,对他们的不幸表达我们作为同胞血肉之情的沉痛哀思;不仅是对遇难者表达哀悼,也是借此抚慰生者受伤的心灵,在集体哀悼中给生者受伤的心找到
期刊
专家简介 侯世科,武警总医院医务部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武警卫勤应急保障、灾害救援。担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常务委员。自2001始,先后组织参与了印尼海啸等十几次的国内外救援任务。在研课题《多种自然灾害条件下医学救援装备研究》,为国务院应急办公室指定研究项目。荣立武警部队一等功。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武警总医院于16时15分接到上级
期刊
日本堪称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他们是如何防震救灾的呢?  首先,日本长期普及防震救灾意识。全国设有不少地震博物馆和地震知识学习馆,免费开放。参观者可体验六级地震发生时的状态。每年法定“防灾日”来临,日本各地都举办地震防灾演练,介绍应急对策,加强危机意识。  其次,日本有完善的地震灾害监测防治系统。日本政府开发了“地震受灾早期评价系统”,储存了大量四级以上地震的灾难资料,一旦发生大地震,该系统可以在
期刊
我国已故的著名古建园林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先生对古建园林、昆曲、绘画都有精到的研究,他享有八旬高寿,与他生前对养生之道也有精到的研究有关。    老人如盆景,要倍加呵护    一年,陈从周先生在北京拜访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时,与茅老谈起了养生之道。陈从周将老人的养生比喻为一盆名贵的老桩盆景。他说:老年人仿佛像一株名贵的老桩盆景,要多注意保养,不要经常参加展出,随便变换环境,免得碰坏。他还说,
期刊
2008年9月14日上午10点45分,我国著名篮球运动员、被誉为“亚洲篮球第一中锋”的穆铁柱,突发心脏病(急性心肌梗塞)猝死,年仅59岁!对于一般的男性来讲,还差一年才退休、才领退休金、才开始“享清福”,都成了泡影。这几年,很多知名人士都因突发心肌梗塞而猝死,但是您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对于预防猝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了吗?  这次穆铁柱的突然去世值得我们深思,他作为国家级运动员,年轻时每天训练长跑一万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