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重视了清晰的表达、明确的语言、严谨的推理等科学的教学手段,往往却忽视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情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性的审美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在教学审美进程中,处处存在着模糊性。模糊教学艺术在一定教育情景和教育时机下,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 创设模糊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文学作品,不同的个体因生活经历、认识水平不同而感悟不同,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调精确化、规范化,只能禁锢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文学作品的内涵也难以挖掘出来。其实,美感是相对模糊的心理效应,为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师,在教学的关键环节,应有意识地留下一处空白,创造一种虚灵的空间妙境,让学生去想象、思索、玩味。这种情景,也正是学生学习感悟的契机,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爆发出灵感的火花。学生鉴赏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讲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时,我有意识给学生设置了疑问,让学生想象,看着朋友远去留下的马蹄印,诗人会想到什么?作者为什么要着一“空”字?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是对朋友远去路途艰险的担忧,有的说是朋友的留恋和朋友远去后而生的孤独,还有的说是回想到自己以后路途的艰险而不安,为自己归期未明而惆怅。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课堂效果也大大提高了。教学中,利用问题创设一种情景,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的空间,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 模糊师生角色,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道尊严”,让学生唯教师观点是从,处处看着教师的脸色行事,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自主的学习与感悟,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只有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而模糊是人与人之间的黏合剂,“模糊”易于使施舍双方的心理接近,让师生关系更融洽。在课堂教学中,我喜欢走下讲台,将自己和学生融为一体,共同探讨某些问题。对于学习、生活及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我总是和学生一起讨论,倾听学生的意见、看法,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有些时候,我有意和学生角色换位,自己当学生,让学生登台演讲。在阅读关于“印度洋海啸”的科技文时,涉及有关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运动的知识,我就让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释、分析这一现象,学生积极性很高,在某种程度上,没有了教师的威严,学生却收获了一种“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成就感。这样,学生更多地是将老师当做朋友,而非严厉的师长。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三、 实施模糊评价,培养学生信心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在学生的心中,教师的评价往往是标准,是权威,而教师一旦否定,便认为是谬论。殊不知,这恰恰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它是以扼杀学生的思维为代价的。语文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应该是开放的,不可能有绝对的标准化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用这样的评价:“如果换个问题,看看你的答案更适合哪个题目”“如果这样回答,你认为哪个更好”这样的模糊评价会传递出更丰富的信息,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启发。在话题作文训练中,学生对同一话题的材料切入角度往往不同,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里就不免有一部分同学虽然见解新颖、独特,但却偏离了材料和话题的核心。这时候,其他学生往往也只是被他独特的见解所吸引而赞同,我就将错就错,先来一个肯定,并给出一个相关话题,让学生比较分析两个话题的区别,并思考同学的见解更适合什么话题,从而发现问题之所在,并进一步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话题连接、材料连接。这样不但有效地纠正和防止了学生审题上的错误,而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写作的素材库。
教学艺术的模糊性是一种美,一种朦胧美。在教学中,我们要刻意去创造这种美,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的民主和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地发挥。
(宝丰县第一初级中学)
一、 创设模糊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文学作品,不同的个体因生活经历、认识水平不同而感悟不同,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调精确化、规范化,只能禁锢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文学作品的内涵也难以挖掘出来。其实,美感是相对模糊的心理效应,为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师,在教学的关键环节,应有意识地留下一处空白,创造一种虚灵的空间妙境,让学生去想象、思索、玩味。这种情景,也正是学生学习感悟的契机,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爆发出灵感的火花。学生鉴赏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讲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时,我有意识给学生设置了疑问,让学生想象,看着朋友远去留下的马蹄印,诗人会想到什么?作者为什么要着一“空”字?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是对朋友远去路途艰险的担忧,有的说是朋友的留恋和朋友远去后而生的孤独,还有的说是回想到自己以后路途的艰险而不安,为自己归期未明而惆怅。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课堂效果也大大提高了。教学中,利用问题创设一种情景,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的空间,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 模糊师生角色,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道尊严”,让学生唯教师观点是从,处处看着教师的脸色行事,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自主的学习与感悟,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只有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而模糊是人与人之间的黏合剂,“模糊”易于使施舍双方的心理接近,让师生关系更融洽。在课堂教学中,我喜欢走下讲台,将自己和学生融为一体,共同探讨某些问题。对于学习、生活及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我总是和学生一起讨论,倾听学生的意见、看法,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有些时候,我有意和学生角色换位,自己当学生,让学生登台演讲。在阅读关于“印度洋海啸”的科技文时,涉及有关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运动的知识,我就让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释、分析这一现象,学生积极性很高,在某种程度上,没有了教师的威严,学生却收获了一种“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成就感。这样,学生更多地是将老师当做朋友,而非严厉的师长。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三、 实施模糊评价,培养学生信心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在学生的心中,教师的评价往往是标准,是权威,而教师一旦否定,便认为是谬论。殊不知,这恰恰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它是以扼杀学生的思维为代价的。语文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应该是开放的,不可能有绝对的标准化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用这样的评价:“如果换个问题,看看你的答案更适合哪个题目”“如果这样回答,你认为哪个更好”这样的模糊评价会传递出更丰富的信息,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启发。在话题作文训练中,学生对同一话题的材料切入角度往往不同,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里就不免有一部分同学虽然见解新颖、独特,但却偏离了材料和话题的核心。这时候,其他学生往往也只是被他独特的见解所吸引而赞同,我就将错就错,先来一个肯定,并给出一个相关话题,让学生比较分析两个话题的区别,并思考同学的见解更适合什么话题,从而发现问题之所在,并进一步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话题连接、材料连接。这样不但有效地纠正和防止了学生审题上的错误,而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写作的素材库。
教学艺术的模糊性是一种美,一种朦胧美。在教学中,我们要刻意去创造这种美,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的民主和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地发挥。
(宝丰县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