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护理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q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讨论对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方法:对28位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总结,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导、疏通。结果:所有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加强每个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心理问题 护理对策
  在整个透析人群中发生的最重要的心理问题有恐惧、抑郁、焦虑绝望以及个性改变,或因家庭经济负担、预后差等,都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有的可能导致自杀。因此,重视和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至关重要。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进行血液透析患者28例,对其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并且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22~78岁,平均50岁;其中糖尿病肾病5例,肾结石2例,高血压肾病3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5例,不明原因3例。每人每周透析1~2次,每次透析4小时。
  存在的心理问题
  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透析患者中最普遍的心理问题。患者大多处于中年,生活质量逐渐下降,长期以来就会表现为持续的压抑、自卑和失望[1],并且与周围的亲人、朋友逐渐疏远,自己不愿出门,活动空间越来越小,感觉自己就是社会累赘,同时对疾病的前景不报希望,再加上家庭内部矛盾,有的会萌生自杀念头。
  恐惧心理:这类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初次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患者对病情及透析过程十分陌生,知识缺乏,看到血液在体外循环感到恐惧,但是随着透析次数的增加,患者的恐惧心理会有所减轻[2]
  焦虑心理:维持性血液透析费用较高,并且不能间断,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另外,害怕失去工作,害怕失去家庭,并且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透析并发症,如皮肤色素沉着、性功能减退、精力体力不支,经常受到外人的嘲笑,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患者身心承受巨大的压力,大多患者产生一系列情绪反应,主要表现为焦虑不安。
  盲目无知心理:有大多数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是太了解,不太相信医生的解释,所以在接受一段透析治疗后,不甘心自己以后的生命将依赖机器度过,常常要求用昂贵的药,或者盲目相信网上、社会上等偏方,直到出现高钾,全身浮肿,甚至威胁生命,这样反而会加重病情[3]
  护理对策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护人员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交流技巧,把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永远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4],必须以患者为中心。护理人员的行为、态度、语言均会对患者产生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往往与护患关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要从言行举止各方面尊重患者,给患者以同情,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把患者的心声当作自己的使命,这样才能帮助患者接受事实,并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从而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耐心疏导,消除患者抑郁心理:工作人员要根据患者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年龄段,分别给予有的放矢地耐心疏导,经常与患者交谈、沟通,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疾病,对每一个患者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尽量和他们拉近距离,根据他们的一举一动来判断,帮助他们克服悲观心理,保持最佳心态,通过不同的心理干预,使他们改变对疾病的认识,从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鼓励他们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不使他们对人生产生挫败感,为患者营造轻松、舒适满意的心境,并争取患者家属参与进来,共同为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
  加强健康教育:根据每位透析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每周进行一次集中健康教育活动,鼓励相互发言,相互交流,作成小册子,办宣传栏,使患者掌握有关疾病的知识,合理饮食,通过自我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另外还要及时向患者讲明相信科学,到正规医院就诊。还要求家属的支持与配合,使患者的心理上获得良好的寄托和支持。通过健康教育来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树立乐观向上的精神。
  讨 论
  通过对28位患者给于不同的心理护理,从多方面予以支持与安慰,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增强了患者的自信心,提高了满意度及生存质量。同时,也给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梅长林,叶朝阳,戎殳.实用透析手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1-302.
  2 杜红立,朱艳萍,贾玉枝.浅谈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J].创新医学,2010,16:47.
  3 韩永君,陈艳霞.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护理[C].河南省血液净化质控学术研讨会.2009:155-156.
  4 杨晓叶,边菲,刘畅,等.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1):15.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