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新课标提出的语文四方面核心素养谈高中古诗阅读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针对古诗教学中语言的原解、形象的感受、情感的体悟、文化的汲取等方面,由表及里分析如何提高古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古诗阅读;有效教学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语文核心素养取代了语文综合能力成为新课标的重要指南。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及文化理解与传承组成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方面。高中语文古诗阅读教学,就要立足于四大语文核心素养。语文作为我国母语的基础学科,关注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有积极意义。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古诗教学强调的不仅仅是学生会背多少、会默写多少诗文等,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主要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探究古诗阅读的有效教学途径,从而为古诗教学提供借鉴。
一、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来切入学生对古诗语言的原解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是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显性表现,往往体现出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同时又不完全表现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吸收。因为诗歌语言内涵丰富,言约意丰。在高中古诗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具有一定诗歌语言基础,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很容易被忽视,这实际是无视学生语言积累与运用的差异化的体现。要提高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就要从语言切入引导学生对诗歌文本的原解,使学生、文本与教师形成一个较为和谐的无声对话背景。
以杜甫的律诗《蜀相》为例,在教学中,学生把握字面意思(显性知识)并不难,但对深层次的隐性知识的理解,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如颔联中“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两个意象内涵是什么?特别两个副词“自”和“空”字,内涵是什么?有何作用?即为什么碧草自春色、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虽是写祠内景物,但杜甫极推崇景仰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语文教师应通过这种诗歌语言原解引导学生走向诗歌诗歌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为进一步感受形象、体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以思维发展与提升来融入学生对古诗形象的感受
在古诗教学中,对诗歌语言原解的过程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过程。在原解诗歌语言内涵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古诗阅读教学的课堂要创设良好的情境,为学生游历于古代生活提供了很好的一个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想古人之所想、感古人之所感,临古人之处境,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灵活性。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运用“情境再现、细节还原”的方法,理解感受诗歌形象美。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古诗教学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古诗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古诗鉴赏时要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描绘的情景和刻画的形象。如教学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时,启发学生还原这样的诗境和细节:屈子高冠长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踽踽独行、沉吟江畔、泪眼含悲,长声悲吟楚国百姓生活之艰难、君王之糊涂荒唐、奸佞群小之蝇营狗苟……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无辜遭逐,虽满怀怨怼,难以排遣,但仍心系百姓国家,忧国忧民。通过如此情境再现,引导学生领悟感受屈原这位爱国诗人高大伟岸的形象之美。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还原再现诗歌情境,引领学生如临其境,走进作者,感受诗歌的形象美,培养学生古诗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感受诗歌形象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与提升。
三、以审美鉴赏与创造来引领学生对古诗情感的体悟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诗歌阅读最个性化的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也最能反映学生对诗歌理解的深度。在古诗阅读教学中,学生对古诗的审美与创造,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视为是另类解读,亦可称为之审美创新。这种审美创新越活跃,对文本的理解与解读就越全面,阅读效果也越好。因此,要保护和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审美创新,并通过这种形式引领学生走向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审美鉴赏与创造既可以是对语言艺术的品味体验,如杜甫的《登高》,先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中的意象,例如:急风、高天、哀猿……萧萧落木、滚滚江水,在理解意象基础上感觉萧瑟秋景的意境,感悟作者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又可以是对情感共鸣的不同解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女主人公刘兰芝的情感认同,就可以有多种解读。如对刘兰芝选择的情感认同,学生既可以从焦母的封建家长的本质来对刘兰芝加以批判,还可以从焦仲卿的懦弱性格来对刘兰芝加以理解,也可以从女性视角对刘兰芝抱以同情之心,更可以在理解中同情,在同情中批判,从而彰显作品的深远影响。这些审美活动,只要学生能言之成理,就应当包容并鼓励学生大胆交流,从而引领学生在古诗阅读中更好体会领悟诗歌情感,使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更好培养与提升。
四、以文化传承与理解来统领学生对古诗营养的汲取
在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思维、审美都是一个层层递进的素养结构,语言是基础,思维是提升,审美是创造,而文化理解与传承则是更高层面的素养。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要求,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自不待言。“文化”是“道”或“人文”的一部分,读解文本,理解文本获得“文化”,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进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是学生在汲取古诗文化营养的基础上的自发与自觉行为,也是古诗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在古诗阅读教学中,文化理解与传承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如从屈原、杜甫等伟大诗人身上感受心系百姓国家,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情怀,从大雁(元好问《摸鱼儿﹒雁丘》)形象上读到对爱情的忠贞等。二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作为文化传承者的青年学生,要学习屈原爱国精神,要有作为有担当,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心系天下,时刻准备着,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三是对多元文化的兼包并蓄。要提高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各种文化交流融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是文化对话的力量,也是文化前进的力量。在亚洲甚至世界,我们都要秉承包容的心态,有容仍大的心态,不能有狭隘和偏见的思想,这才有利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总之,高中古诗阅读教学的有效甚至是高效,离不开语文四大核心素养,教学要以此为立足点出发点。通过四方面核心素养的融合贯通,实现古诗阅读教学的有效与高效,促进学生古诗阅读鉴赏水平不断提升,更好落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添砖加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核心素养;古诗阅读;有效教学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语文核心素养取代了语文综合能力成为新课标的重要指南。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及文化理解与传承组成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方面。高中语文古诗阅读教学,就要立足于四大语文核心素养。语文作为我国母语的基础学科,关注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有积极意义。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古诗教学强调的不仅仅是学生会背多少、会默写多少诗文等,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主要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探究古诗阅读的有效教学途径,从而为古诗教学提供借鉴。
一、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来切入学生对古诗语言的原解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是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显性表现,往往体现出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同时又不完全表现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吸收。因为诗歌语言内涵丰富,言约意丰。在高中古诗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具有一定诗歌语言基础,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很容易被忽视,这实际是无视学生语言积累与运用的差异化的体现。要提高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就要从语言切入引导学生对诗歌文本的原解,使学生、文本与教师形成一个较为和谐的无声对话背景。
以杜甫的律诗《蜀相》为例,在教学中,学生把握字面意思(显性知识)并不难,但对深层次的隐性知识的理解,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如颔联中“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两个意象内涵是什么?特别两个副词“自”和“空”字,内涵是什么?有何作用?即为什么碧草自春色、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虽是写祠内景物,但杜甫极推崇景仰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语文教师应通过这种诗歌语言原解引导学生走向诗歌诗歌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为进一步感受形象、体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以思维发展与提升来融入学生对古诗形象的感受
在古诗教学中,对诗歌语言原解的过程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过程。在原解诗歌语言内涵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古诗阅读教学的课堂要创设良好的情境,为学生游历于古代生活提供了很好的一个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想古人之所想、感古人之所感,临古人之处境,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灵活性。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运用“情境再现、细节还原”的方法,理解感受诗歌形象美。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古诗教学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古诗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古诗鉴赏时要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描绘的情景和刻画的形象。如教学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时,启发学生还原这样的诗境和细节:屈子高冠长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踽踽独行、沉吟江畔、泪眼含悲,长声悲吟楚国百姓生活之艰难、君王之糊涂荒唐、奸佞群小之蝇营狗苟……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无辜遭逐,虽满怀怨怼,难以排遣,但仍心系百姓国家,忧国忧民。通过如此情境再现,引导学生领悟感受屈原这位爱国诗人高大伟岸的形象之美。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还原再现诗歌情境,引领学生如临其境,走进作者,感受诗歌的形象美,培养学生古诗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感受诗歌形象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与提升。
三、以审美鉴赏与创造来引领学生对古诗情感的体悟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诗歌阅读最个性化的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也最能反映学生对诗歌理解的深度。在古诗阅读教学中,学生对古诗的审美与创造,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视为是另类解读,亦可称为之审美创新。这种审美创新越活跃,对文本的理解与解读就越全面,阅读效果也越好。因此,要保护和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审美创新,并通过这种形式引领学生走向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审美鉴赏与创造既可以是对语言艺术的品味体验,如杜甫的《登高》,先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中的意象,例如:急风、高天、哀猿……萧萧落木、滚滚江水,在理解意象基础上感觉萧瑟秋景的意境,感悟作者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又可以是对情感共鸣的不同解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女主人公刘兰芝的情感认同,就可以有多种解读。如对刘兰芝选择的情感认同,学生既可以从焦母的封建家长的本质来对刘兰芝加以批判,还可以从焦仲卿的懦弱性格来对刘兰芝加以理解,也可以从女性视角对刘兰芝抱以同情之心,更可以在理解中同情,在同情中批判,从而彰显作品的深远影响。这些审美活动,只要学生能言之成理,就应当包容并鼓励学生大胆交流,从而引领学生在古诗阅读中更好体会领悟诗歌情感,使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更好培养与提升。
四、以文化传承与理解来统领学生对古诗营养的汲取
在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思维、审美都是一个层层递进的素养结构,语言是基础,思维是提升,审美是创造,而文化理解与传承则是更高层面的素养。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要求,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自不待言。“文化”是“道”或“人文”的一部分,读解文本,理解文本获得“文化”,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进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是学生在汲取古诗文化营养的基础上的自发与自觉行为,也是古诗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在古诗阅读教学中,文化理解与传承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如从屈原、杜甫等伟大诗人身上感受心系百姓国家,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情怀,从大雁(元好问《摸鱼儿﹒雁丘》)形象上读到对爱情的忠贞等。二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作为文化传承者的青年学生,要学习屈原爱国精神,要有作为有担当,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心系天下,时刻准备着,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三是对多元文化的兼包并蓄。要提高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各种文化交流融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是文化对话的力量,也是文化前进的力量。在亚洲甚至世界,我们都要秉承包容的心态,有容仍大的心态,不能有狭隘和偏见的思想,这才有利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总之,高中古诗阅读教学的有效甚至是高效,离不开语文四大核心素养,教学要以此为立足点出发点。通过四方面核心素养的融合贯通,实现古诗阅读教学的有效与高效,促进学生古诗阅读鉴赏水平不断提升,更好落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添砖加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