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德15年,王小慧对于中西方健康观念的差异了然于胸,她始终坚持西学中用、中西合璧的生活理念和健康态度。
睽违10年,王小慧又把她用5000枝新鲜莲蓬做成的大型装置艺术“九生”搬到了苏州古城的一栋明代老宅里。这栋老楼也成了“王小慧艺术馆”。建筑师出身的王小慧亲自主持设计,把百年老宅的传统格局与当代艺术馆功能、要求有机融合,赋予老宅华丽“变身”。
开馆日那天我们见到了小慧姐,像她出现在所有公共场合时一样,精致典雅:一袭黑色长裙,水墨晕染的披肩覆在肩上,一副长耳坠是含苞的花,随她的每一举止而摇晃,牵动着视线。
艺术天成,建筑转行摄影
王小慧对自己的艺术天分是极自信的,这源于她的家庭环境和经历。母亲从事音乐工作,小慧小时候就住在音乐学院大院里,邻居家很多孩子都被打着、骂着学琴,但王妈妈却始终认为“打不出一个贝多芬来”。13岁时,小慧和邻居家的小朋友摸索着洗照片,上学时她们还组织了宣传队,自己作曲、演出,愣是把《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搬上了舞台。
1977年,王小慧从天津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硕士毕业、留校任教,然后和才华出众的同窗俞霖结婚,一同赴德留学。大学时期就酷爱摄影的王小慧常常替学校拍一些记录性照片,籍此借用学校的暗房满足自己的摄影爱好。到了德国后,摄影梦又被放大了数倍。她利用假期拍摄德国的各类风格建筑和城市风景,从彩色到黑白、抽象到观念,不倦地探索着摄影语言。
同时,她还充分发挥了对视觉图像剪辑的天赋,其摄影作品的画面构图往往予人超现实的感觉。就是如此,王小慧从1987年初到德国时仅有几张摄影作品被杂志选刊;到第二年,办了首场个人摄影展;第三年起,她摄影并撰文的《龙的故乡》和《中国建筑与园林》等由知名出版社出版,名声大噪;1991年,她毅然辞去教职,离开建筑专业,成了德国国家职业艺术家协会的正式会员。
“自救”得救,至柔者至刚
1991年10月末的一天,王小慧和丈夫俞霖驱车前往布拉格,以便完成一家出版社摄影专辑的约稿。为了赶时间,他们选择了一条常有事故发生的捷径。路上,俞霖一边驾车行驶,一边放着最喜欢的歌剧《阿依达》,当车行至距捷克边境还有十多公里处,车祸突如其来——他们被困在撞成一堆废铁的汽车残骸里,王小慧多处受伤,严重脑震荡、鼻骨粉碎,两条肋骨撞断,而俞霖不治身亡。
“我在医院醒来,当时还不知道俞霖去世,医生就告诉我他受了重伤,还在抢救。”王小慧说,当时她的第一反应就是把身边的护士拍下来,之后的每一天都在拍自己受伤的样子。“当时脸受伤很重,鼻子也撞坏了,嘴也肿了,脸上还有很多碎玻璃扎在皮肤里。可我觉得都不重要,就想记录下来,因为这些照片是在真实记录我的生命。”
工作狂,也是生活的“钢琴家”
王小慧说,很多新题型和新形式的摄影系列都是她近两年来最新的艺术探索成果,与摄影的传统功能——记录现实生活、写实抓拍不同,这是观念艺术,为生命而生。
王小慧是个十足的“工作狂”,她的精力甚至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兴叹。她甚至告诉我们,在做《我的前世今生》自拍摄影系列时,她一人分饰100年来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光照片就拍了两三千张,七天七夜,每天工作超过十几小时,所有人都上蹿下跳,从摄影到化妆、灯光、道具,全归她指挥,旁人总有轮班休息的时候,唯有她不停地换造型、换服装,在镜头前从早到晚,精力满满。
问她不怕累吗?王小慧思考了片刻,手指不经意地扣在桌面上,做出弹琴的手势,“人人都要学会做生活的钢琴家,换着事情做,其实就是变换大脑的兴奋点,这样就不易感到疲劳,因为用这部分大脑时,另一部分已经在休息了。”
中西合璧,醉心食疗文化
旅德15年,王小慧对于中西方健康观念的差异了然于胸,她始终坚持西学中用、中西合璧的生活理念和健康态度。中国人养生讲究进补,西方人则更注重食物的化学成分,计算每天吃多少卡路里。王小慧认为西方人的健康意识比较强。
王小慧建议大家尽量避免吃油炸食品,她说自己更喜欢吃清蒸、水煮的食品,就连吃用油煎的菜都很谨慎。“有句话说,吃什么可以看出你的立场、境界、品位、健康观念。”王小慧深信,好的食材并不需要太多调料。“喝咖啡也一样,尽量用新鲜咖啡豆现磨。”
中国人向来有喝乌龙茶暖胃的说法,王小慧冬天会多喝点乌龙茶,吃晚饭时会选清火明目润肺的菊花茶,“因为这样睡觉比较安稳。”“我们对自己的身体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这个健康观念应该根植于我们东方的传统,同时又有西方科学的理论和数据作为依据。”在王小慧看来,中国的食疗文化是治疗的最高境界。
睽违10年,王小慧又把她用5000枝新鲜莲蓬做成的大型装置艺术“九生”搬到了苏州古城的一栋明代老宅里。这栋老楼也成了“王小慧艺术馆”。建筑师出身的王小慧亲自主持设计,把百年老宅的传统格局与当代艺术馆功能、要求有机融合,赋予老宅华丽“变身”。
开馆日那天我们见到了小慧姐,像她出现在所有公共场合时一样,精致典雅:一袭黑色长裙,水墨晕染的披肩覆在肩上,一副长耳坠是含苞的花,随她的每一举止而摇晃,牵动着视线。
艺术天成,建筑转行摄影
王小慧对自己的艺术天分是极自信的,这源于她的家庭环境和经历。母亲从事音乐工作,小慧小时候就住在音乐学院大院里,邻居家很多孩子都被打着、骂着学琴,但王妈妈却始终认为“打不出一个贝多芬来”。13岁时,小慧和邻居家的小朋友摸索着洗照片,上学时她们还组织了宣传队,自己作曲、演出,愣是把《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搬上了舞台。
1977年,王小慧从天津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硕士毕业、留校任教,然后和才华出众的同窗俞霖结婚,一同赴德留学。大学时期就酷爱摄影的王小慧常常替学校拍一些记录性照片,籍此借用学校的暗房满足自己的摄影爱好。到了德国后,摄影梦又被放大了数倍。她利用假期拍摄德国的各类风格建筑和城市风景,从彩色到黑白、抽象到观念,不倦地探索着摄影语言。
同时,她还充分发挥了对视觉图像剪辑的天赋,其摄影作品的画面构图往往予人超现实的感觉。就是如此,王小慧从1987年初到德国时仅有几张摄影作品被杂志选刊;到第二年,办了首场个人摄影展;第三年起,她摄影并撰文的《龙的故乡》和《中国建筑与园林》等由知名出版社出版,名声大噪;1991年,她毅然辞去教职,离开建筑专业,成了德国国家职业艺术家协会的正式会员。
“自救”得救,至柔者至刚
1991年10月末的一天,王小慧和丈夫俞霖驱车前往布拉格,以便完成一家出版社摄影专辑的约稿。为了赶时间,他们选择了一条常有事故发生的捷径。路上,俞霖一边驾车行驶,一边放着最喜欢的歌剧《阿依达》,当车行至距捷克边境还有十多公里处,车祸突如其来——他们被困在撞成一堆废铁的汽车残骸里,王小慧多处受伤,严重脑震荡、鼻骨粉碎,两条肋骨撞断,而俞霖不治身亡。
“我在医院醒来,当时还不知道俞霖去世,医生就告诉我他受了重伤,还在抢救。”王小慧说,当时她的第一反应就是把身边的护士拍下来,之后的每一天都在拍自己受伤的样子。“当时脸受伤很重,鼻子也撞坏了,嘴也肿了,脸上还有很多碎玻璃扎在皮肤里。可我觉得都不重要,就想记录下来,因为这些照片是在真实记录我的生命。”
工作狂,也是生活的“钢琴家”
王小慧说,很多新题型和新形式的摄影系列都是她近两年来最新的艺术探索成果,与摄影的传统功能——记录现实生活、写实抓拍不同,这是观念艺术,为生命而生。
王小慧是个十足的“工作狂”,她的精力甚至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兴叹。她甚至告诉我们,在做《我的前世今生》自拍摄影系列时,她一人分饰100年来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光照片就拍了两三千张,七天七夜,每天工作超过十几小时,所有人都上蹿下跳,从摄影到化妆、灯光、道具,全归她指挥,旁人总有轮班休息的时候,唯有她不停地换造型、换服装,在镜头前从早到晚,精力满满。
问她不怕累吗?王小慧思考了片刻,手指不经意地扣在桌面上,做出弹琴的手势,“人人都要学会做生活的钢琴家,换着事情做,其实就是变换大脑的兴奋点,这样就不易感到疲劳,因为用这部分大脑时,另一部分已经在休息了。”
中西合璧,醉心食疗文化
旅德15年,王小慧对于中西方健康观念的差异了然于胸,她始终坚持西学中用、中西合璧的生活理念和健康态度。中国人养生讲究进补,西方人则更注重食物的化学成分,计算每天吃多少卡路里。王小慧认为西方人的健康意识比较强。
王小慧建议大家尽量避免吃油炸食品,她说自己更喜欢吃清蒸、水煮的食品,就连吃用油煎的菜都很谨慎。“有句话说,吃什么可以看出你的立场、境界、品位、健康观念。”王小慧深信,好的食材并不需要太多调料。“喝咖啡也一样,尽量用新鲜咖啡豆现磨。”
中国人向来有喝乌龙茶暖胃的说法,王小慧冬天会多喝点乌龙茶,吃晚饭时会选清火明目润肺的菊花茶,“因为这样睡觉比较安稳。”“我们对自己的身体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这个健康观念应该根植于我们东方的传统,同时又有西方科学的理论和数据作为依据。”在王小慧看来,中国的食疗文化是治疗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