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考试结束,笔者问一名未及格学生是否分析过考差原因,他回答说:“原因在于你没教好。”笔者大吃一惊,心中有些不快,又问:“同样是我教的,为什么有同学分数考120多分呢?”他又笑答说:“这正是我说你没教好的原因,因为你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学好。”笔者仔细一想,这话确实也有道理,是啊,教学的目的何在?不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吗?可现实中的教育似乎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本身而非学习方法,在于分化“好”与“差”两个极端。关注中等以上学生如何考上好大学,而忽视了“差生”如何转化,这是传统教育的弊端。教育若要上一个新台阶,必须要打破传统教学常规,敢于和善于创新,只有创新才会为全社会实施素质教育带来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创新,是教育的血液,是新课改的灵魂。
首先,要从教学目标上创新,传统教学目标常定位于应试教育,为了追求升学率,领导压学校,学校压教师,教师于是拼命压学生,恨不得将知识硬塞到学生脑中。更有甚者,政府要政绩,学校要升学率,教师要荣誉,于是,从上到下,一齐作弊,便出现了2008年轰动全国的甘肃天水代考丑闻。可是这样做,学生就学到知识了吗?教育就上去了吗?整个民族素质就提高了吗?没有,这反而造就了一些高分低能现象,促成了一些心理素质极差的学生。常见报道一些大学新生因适应不了大学的学习生活而跳楼自杀,这就让我们不得不质疑教育,如果学校不片面追求分数,而是从能力角度选拔学生,又怎么会出现这种血淋淋的惨剧呢?
当今迅猛发展的高度文明的社会要求我们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分数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因素,学生能力、非智力因素全面和谐发展将是主要考查手段。文化课差,并不一定是智力问题,只能说是发展不平衡,学校应致力于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促使我们的全体教育对象沿着全面提高素质的方向,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德育更应放在突出地位。逐步建立以创建优秀班集体为基本内容的灵活多样的工作模式。即着力培养一种观念,“进取与竞争的观念”;一种情感,“爱的情感”;一种能力,“生活和学习能力”;一种习惯,“文明守纪习惯”。教育学生做到:有追求,有教养,有本领,有情趣。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对于素质教育,李岚清曾提出要达到“六会”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教学生“学会生活”,也就是说要有生存能力,否则无法适应竞争高度激烈的社会。
其次,必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学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是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综合过程,包括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前者依赖于后者而发挥,后者依赖于前者来实现。教师如何最大程度地“导”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导”出学生的潜在能力呢?得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给学生一点“不听话度”,不能一味强调学生言行一切听从老师,应从思维上给他们以扩展空间,要鼓励学生有更新更好的想法,允许他们向权威挑战。马克吐温说:“亚当并不是因为喜欢禁果才去偷吃的,而是因为被禁止才去偷吃的。”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如果过分受到限制,将会反向行事。有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把小学生分成两个组进行为期一周的封闭训练,其中一组的行动受老师支配,大事小事都得老师同意才能做,而另一组放任自由,只有关键时才由教师出面。一周后让他们接受特殊试验,发现前一组学生在突发事件面前均表现出手足无措现象,都会求助地望着老师;而另一组,则能从容应对。所以,教学中应给学生自由,不能凡事规范限制。
(二)给学生更多关爱。研究表明,学生在平和状态下比压力状态下学习有效得多,智力更能得到发挥。“棍棒成才”观念、对不听话学生的体罚只能导致学生人格的畸形发展。近几年常报道的弑母、自杀、离家出走事件就是证据。不能人为地给学生制造压力,而应给予更多关爱。爱能激发智力,激发创造力。老师应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等各方面关注学生,尤其是对文化课较差而智商高的学生,应善于用爱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教学管理应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只有严格而无民主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给予学生发言权、决策权和自主权。美国课堂教学管理就民主得多。他们的课堂具有随意性,能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而我国大多偏远学校都是“教师制”式管理,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再次,应创设新型课堂氛围。传统教育课堂以教育者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中。现代课堂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应由独奏转为伴奏,尽力营造一种和谐氛围让学生融入教学中,积极主动地随着老师的“导”而学,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课堂提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一目了然的“为什么”、“是什么”之类的提问只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问要有针对性,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问;提问要有新鲜感,要达到“疑无疑处即设疑”的境地方能吸引学生;提问要难度适中,太难则会起相反作用;提问要有广泛性,尽量让好、中、差生都能参与。笔者在教学中,通常请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他(她)还没有思路时,我便帮助分析从每句话中提炼要点,思路不对时分析其出错原因,这样差生的思维能力就可得到训练,好生也可引以为鉴,同时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周小平,刘俊伟,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黄石。本文编校:老 猛
首先,要从教学目标上创新,传统教学目标常定位于应试教育,为了追求升学率,领导压学校,学校压教师,教师于是拼命压学生,恨不得将知识硬塞到学生脑中。更有甚者,政府要政绩,学校要升学率,教师要荣誉,于是,从上到下,一齐作弊,便出现了2008年轰动全国的甘肃天水代考丑闻。可是这样做,学生就学到知识了吗?教育就上去了吗?整个民族素质就提高了吗?没有,这反而造就了一些高分低能现象,促成了一些心理素质极差的学生。常见报道一些大学新生因适应不了大学的学习生活而跳楼自杀,这就让我们不得不质疑教育,如果学校不片面追求分数,而是从能力角度选拔学生,又怎么会出现这种血淋淋的惨剧呢?
当今迅猛发展的高度文明的社会要求我们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分数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因素,学生能力、非智力因素全面和谐发展将是主要考查手段。文化课差,并不一定是智力问题,只能说是发展不平衡,学校应致力于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促使我们的全体教育对象沿着全面提高素质的方向,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德育更应放在突出地位。逐步建立以创建优秀班集体为基本内容的灵活多样的工作模式。即着力培养一种观念,“进取与竞争的观念”;一种情感,“爱的情感”;一种能力,“生活和学习能力”;一种习惯,“文明守纪习惯”。教育学生做到:有追求,有教养,有本领,有情趣。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对于素质教育,李岚清曾提出要达到“六会”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教学生“学会生活”,也就是说要有生存能力,否则无法适应竞争高度激烈的社会。
其次,必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学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是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综合过程,包括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前者依赖于后者而发挥,后者依赖于前者来实现。教师如何最大程度地“导”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导”出学生的潜在能力呢?得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给学生一点“不听话度”,不能一味强调学生言行一切听从老师,应从思维上给他们以扩展空间,要鼓励学生有更新更好的想法,允许他们向权威挑战。马克吐温说:“亚当并不是因为喜欢禁果才去偷吃的,而是因为被禁止才去偷吃的。”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如果过分受到限制,将会反向行事。有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把小学生分成两个组进行为期一周的封闭训练,其中一组的行动受老师支配,大事小事都得老师同意才能做,而另一组放任自由,只有关键时才由教师出面。一周后让他们接受特殊试验,发现前一组学生在突发事件面前均表现出手足无措现象,都会求助地望着老师;而另一组,则能从容应对。所以,教学中应给学生自由,不能凡事规范限制。
(二)给学生更多关爱。研究表明,学生在平和状态下比压力状态下学习有效得多,智力更能得到发挥。“棍棒成才”观念、对不听话学生的体罚只能导致学生人格的畸形发展。近几年常报道的弑母、自杀、离家出走事件就是证据。不能人为地给学生制造压力,而应给予更多关爱。爱能激发智力,激发创造力。老师应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等各方面关注学生,尤其是对文化课较差而智商高的学生,应善于用爱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教学管理应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只有严格而无民主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给予学生发言权、决策权和自主权。美国课堂教学管理就民主得多。他们的课堂具有随意性,能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而我国大多偏远学校都是“教师制”式管理,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再次,应创设新型课堂氛围。传统教育课堂以教育者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中。现代课堂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应由独奏转为伴奏,尽力营造一种和谐氛围让学生融入教学中,积极主动地随着老师的“导”而学,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课堂提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一目了然的“为什么”、“是什么”之类的提问只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问要有针对性,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问;提问要有新鲜感,要达到“疑无疑处即设疑”的境地方能吸引学生;提问要难度适中,太难则会起相反作用;提问要有广泛性,尽量让好、中、差生都能参与。笔者在教学中,通常请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他(她)还没有思路时,我便帮助分析从每句话中提炼要点,思路不对时分析其出错原因,这样差生的思维能力就可得到训练,好生也可引以为鉴,同时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周小平,刘俊伟,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黄石。本文编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