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50例,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5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情况。结果:腹腔镜手术组在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镇痛剂使用、降低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显著优与开腹手术组。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较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 腹腔镜 开腹 子宫肌瘤剔除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20.123
资料与方法
2008年我院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组50例,年龄24~51岁,平均34.15±6.25岁;已婚46例,未婚4例,已生育42例。同期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55例(对照组),年龄25~51岁,平均36.23±6.45岁;已婚50例,未婚5例,已生育48例。病例选择标准:单个肌瘤直径>5cm,腹腔镜组<8cm或单个肌瘤直径3~5cm且数目在4个以下。术前常规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排除宫颈癌可能。月经不正常者术前行诊断性刮宫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术后均行病理检查证实。
腹腔镜组:插管全麻。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手术野皮肤消毒,铺巾。取脐孔下缘做纵切口,长约1cm。气腹针穿刺成功后,形成气腹,压力维持在12mmHg,套管穿刺成功后,放入腹腔镜,探查肝、胆、肠管、大网膜有无异常。若无异常改头低脚高位30°。直视下取右下腹麦氏点及左下腹反麦氏点作第二、第三穿刺点。分别用5mm及10mm Trocar穿刺,放置手術操作器械,从宫颈置入举宫器,以利术中更好地暴露子宫肌瘤。在腹腔镜监视下,根据肌瘤生长部位采用不同术式。①带蒂浆膜下肌瘤:用2号强生可吸收肠线,按Roeder打结法制成线圈,根据肌瘤大小调整线圈大小,将线圈套扎其蒂部,在推结器的推动下,收紧线圈,有效阻断血液,将肌瘤切下,创面电凝止血;②肌壁间及无蒂的浆膜下肌瘤:用单极电凝钩纵行切开肌瘤表面假包膜,深达瘤核,有齿抓钳夹持肌瘤作为牵引,沿假包膜钝性分离肌瘤,凝切止血,至基底部时将肌瘤向同一方向旋转,剥出肌瘤,检查创面。如有活动出血,则用双极电凝止血,创面用0号微乔线连续缝合数针止血,闭合瘤腔。体积小的肌瘤直接从左下腹切口取出,体积较大的肌瘤用粉碎机旋切取出。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检查创面无渗血,取出器械,排净二氧化碳气体,腹壁切口用1号丝线缝合。
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参照苏应宽等主编的《妇产科手术学》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标准[1]:常规开腹进入腹腔,在肌瘤突出处切开肌层,剔除肌瘤,缝合关腹。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t检验和X2检验。
结 果
手术情况:腹腔镜组50例中1例因肌瘤多发,内出血止血困难而中转开腹,其余全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无并发症发生。
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组术中和术后情况比较,见表1、2。
讨 论
对于一个需要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选择腹腔镜手术还是开腹手术主要取决于子宫肌瘤的大小、数目、位置、手术者操作技能及仪器设备配套情况。文献报道,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率为1.8%~11.3%,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1.8%。本组无并发症发生,这与正确选择病例密切相关。我们将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适应证定为子宫浆膜下肌瘤和肌壁间肌瘤,子宫肌瘤最大直径<8cm,肌瘤数目<3个,并且除外宫颈肌瘤和阔韧带肌瘤。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主要问题是剔除后创面的止血和切口的缝合[2]。因此,为减少止血,可先于子宫肌瘤基底或浆膜肌层注射催产素20U,造成局部缺血,边剥离边电凝明显出血点,有时可达到镜下“无血”手术,缝合前创面有效止血十分重要,不能依靠镜下缝合来止血,缝合的主要目的是对合解剖[3]。如果瘤腔未穿透子宫内膜,则行浆膜层1次缝合可用“8”字或者“U”字缝合,缩短缝合时间。如果瘤腔穿透子宫内膜,行黏膜肌层,浆肌层逐层缝合。娴熟的缝合技术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止血方法。
总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可行,具有手术效果好,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有利于妇女的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苏应宽,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03-110.
2 林金芳.实用妇科内镜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63.
3 李秋萍,李光仪,黄浩,等.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剜出术对比研究.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1,1(4):202-203.
关键词 腹腔镜 开腹 子宫肌瘤剔除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20.123
资料与方法
2008年我院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组50例,年龄24~51岁,平均34.15±6.25岁;已婚46例,未婚4例,已生育42例。同期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55例(对照组),年龄25~51岁,平均36.23±6.45岁;已婚50例,未婚5例,已生育48例。病例选择标准:单个肌瘤直径>5cm,腹腔镜组<8cm或单个肌瘤直径3~5cm且数目在4个以下。术前常规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排除宫颈癌可能。月经不正常者术前行诊断性刮宫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术后均行病理检查证实。
腹腔镜组:插管全麻。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手术野皮肤消毒,铺巾。取脐孔下缘做纵切口,长约1cm。气腹针穿刺成功后,形成气腹,压力维持在12mmHg,套管穿刺成功后,放入腹腔镜,探查肝、胆、肠管、大网膜有无异常。若无异常改头低脚高位30°。直视下取右下腹麦氏点及左下腹反麦氏点作第二、第三穿刺点。分别用5mm及10mm Trocar穿刺,放置手術操作器械,从宫颈置入举宫器,以利术中更好地暴露子宫肌瘤。在腹腔镜监视下,根据肌瘤生长部位采用不同术式。①带蒂浆膜下肌瘤:用2号强生可吸收肠线,按Roeder打结法制成线圈,根据肌瘤大小调整线圈大小,将线圈套扎其蒂部,在推结器的推动下,收紧线圈,有效阻断血液,将肌瘤切下,创面电凝止血;②肌壁间及无蒂的浆膜下肌瘤:用单极电凝钩纵行切开肌瘤表面假包膜,深达瘤核,有齿抓钳夹持肌瘤作为牵引,沿假包膜钝性分离肌瘤,凝切止血,至基底部时将肌瘤向同一方向旋转,剥出肌瘤,检查创面。如有活动出血,则用双极电凝止血,创面用0号微乔线连续缝合数针止血,闭合瘤腔。体积小的肌瘤直接从左下腹切口取出,体积较大的肌瘤用粉碎机旋切取出。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检查创面无渗血,取出器械,排净二氧化碳气体,腹壁切口用1号丝线缝合。
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参照苏应宽等主编的《妇产科手术学》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标准[1]:常规开腹进入腹腔,在肌瘤突出处切开肌层,剔除肌瘤,缝合关腹。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t检验和X2检验。
结 果
手术情况:腹腔镜组50例中1例因肌瘤多发,内出血止血困难而中转开腹,其余全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无并发症发生。
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组术中和术后情况比较,见表1、2。
讨 论
对于一个需要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选择腹腔镜手术还是开腹手术主要取决于子宫肌瘤的大小、数目、位置、手术者操作技能及仪器设备配套情况。文献报道,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率为1.8%~11.3%,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1.8%。本组无并发症发生,这与正确选择病例密切相关。我们将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适应证定为子宫浆膜下肌瘤和肌壁间肌瘤,子宫肌瘤最大直径<8cm,肌瘤数目<3个,并且除外宫颈肌瘤和阔韧带肌瘤。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主要问题是剔除后创面的止血和切口的缝合[2]。因此,为减少止血,可先于子宫肌瘤基底或浆膜肌层注射催产素20U,造成局部缺血,边剥离边电凝明显出血点,有时可达到镜下“无血”手术,缝合前创面有效止血十分重要,不能依靠镜下缝合来止血,缝合的主要目的是对合解剖[3]。如果瘤腔未穿透子宫内膜,则行浆膜层1次缝合可用“8”字或者“U”字缝合,缩短缝合时间。如果瘤腔穿透子宫内膜,行黏膜肌层,浆肌层逐层缝合。娴熟的缝合技术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止血方法。
总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可行,具有手术效果好,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有利于妇女的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苏应宽,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03-110.
2 林金芳.实用妇科内镜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63.
3 李秋萍,李光仪,黄浩,等.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剜出术对比研究.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1,1(4):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