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社会人假设理论
“社会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这种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的是在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这种假设是建立在社会心理学学家梅奥教授提出的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梅奥在著名的霍桑试验以后,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早1933年出版的《工作文明的人性问题》一书中,提出“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1)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因此,金钱不是激励员工积极工作的唯一动力,职工的社会心理需求才是影响员工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2)提出“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的观点。
(3)提出“非正式群体”的存在。霍桑试验中解释了正式群体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种无形的组织有其特定的规范,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应注意加以研究。
(4)提出建立新型领导方式的必要性。
二、社会人假设理论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一)思想教育要重视人际关系的融洽
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满足人的社会心理需求,某种程度上是人生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社会环境和外部推动力量。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实效不够、对象信服程度不够等问题。思想教育对建立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重视不够是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的也就是建立人与人之间融洽的人际关系。因此,在思想教育中要将人际关系作为切入点,在具体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思想教育者的主动性
在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方面,思想教育者体现出其主动性,这表现在:思想教育者在人际交往中占主导地位。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掌握着交往的主动权。同时在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思想教育者起着主动作用。教育者应主动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努力改变自己的人际行为,寻找对方最容易接受的工作方式,创造沟通渠道,争取有共同语言,以便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2.思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互动性
作为人际关系的双方,两者平等的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动,不存在谁去适应谁的问题,只能讲求在沟通中达到最大程度的融合。两者间的特殊人际关系是以相互接纳为前提的整个精神世界的碰撞与交流。思想教育者要发挥思想教育凝聚人的作用,与受教育者平等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产生认同感,不知不觉接受教育,从而提高思想觉悟。
(二)注重群体尤其是非正式群体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1.非正式群体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社会人假设理论非常重视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的作用,认为其对组织成员有潜在的规范作用。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学校里的朋友群,以及各种兴趣小组等。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很稳定,其行为具有情绪色彩和闭合的特点。任何组织中都有非正式群体的存在,非正式群体产生的“社会舆论”,对其内部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和约束力;同时,对正式群体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非正式群体进行分析研究,抑制其消极作用,发挥其积极作用,对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因势利导,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工作
(1)充分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社会舆论”作用。在思想教育中,主要是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社会舆论”的积极一面,利用其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引导非正式群体内部成员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达到共同进步之目的。
(2)做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工作。对非正式群体内部成员的思想教育,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对策。在非正式群体中,其核心人物担负起“意见领袖”和“把关人”的双重角色扮演,其影响力、号召力和作用力也是非常之大的。在非正式群体中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充分了解其群体的核心力量。如此,有利于思想教育思想的信息传播,使成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淡化非正式群体的角色意识,加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的沟通。非正式群体成员他们都担任双重角色:既是正式群体的一员,又是某一非正式群体的一员。作为思想教育者首先要强化他们正式群体的第一角色意识,淡化他们非正式群体的第二角色意识。人为设置环境,改变非正式群体的心理意识和群体目标,增加非正式群体同正式群体在目标和行动上的一致性,使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接近。
(4)健全和完善各类有效传播途径,扩大传播覆盖面,提高传播效果。拿高等教育来说,当前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单一的传播模式已经不可能满足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必须多关注学生成长的心理变化,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同时应该加强心理教育力度。在动机上运用人际传播的动机理论激励学生,满足学生的精神和心理需求。通过多渠道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拓展组织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组织传播效果。
三、结语
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素.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同时提出非正式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成员的行为。因此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思想教育工作应借鉴社会人假设理论,搞好人际关系、有效利用非正式群体,以促进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11)
[2]张耀灿.许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1)
[3]黄庆军.人性假设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启示[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8月,第18卷第4期.
[4]陶春丽.人性假设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9(6)
[5]潘从义.牟德刚.当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06)
[6]徐从辉.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传播理论应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1)
作者简介:
刘洋(1987年8月~今),男,吉林省四平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刑法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
“社会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这种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的是在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这种假设是建立在社会心理学学家梅奥教授提出的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梅奥在著名的霍桑试验以后,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早1933年出版的《工作文明的人性问题》一书中,提出“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1)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因此,金钱不是激励员工积极工作的唯一动力,职工的社会心理需求才是影响员工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2)提出“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的观点。
(3)提出“非正式群体”的存在。霍桑试验中解释了正式群体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种无形的组织有其特定的规范,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应注意加以研究。
(4)提出建立新型领导方式的必要性。
二、社会人假设理论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一)思想教育要重视人际关系的融洽
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满足人的社会心理需求,某种程度上是人生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社会环境和外部推动力量。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实效不够、对象信服程度不够等问题。思想教育对建立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重视不够是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的也就是建立人与人之间融洽的人际关系。因此,在思想教育中要将人际关系作为切入点,在具体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思想教育者的主动性
在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方面,思想教育者体现出其主动性,这表现在:思想教育者在人际交往中占主导地位。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掌握着交往的主动权。同时在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思想教育者起着主动作用。教育者应主动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努力改变自己的人际行为,寻找对方最容易接受的工作方式,创造沟通渠道,争取有共同语言,以便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2.思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互动性
作为人际关系的双方,两者平等的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动,不存在谁去适应谁的问题,只能讲求在沟通中达到最大程度的融合。两者间的特殊人际关系是以相互接纳为前提的整个精神世界的碰撞与交流。思想教育者要发挥思想教育凝聚人的作用,与受教育者平等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产生认同感,不知不觉接受教育,从而提高思想觉悟。
(二)注重群体尤其是非正式群体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1.非正式群体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社会人假设理论非常重视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的作用,认为其对组织成员有潜在的规范作用。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学校里的朋友群,以及各种兴趣小组等。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很稳定,其行为具有情绪色彩和闭合的特点。任何组织中都有非正式群体的存在,非正式群体产生的“社会舆论”,对其内部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和约束力;同时,对正式群体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非正式群体进行分析研究,抑制其消极作用,发挥其积极作用,对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因势利导,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工作
(1)充分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社会舆论”作用。在思想教育中,主要是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社会舆论”的积极一面,利用其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引导非正式群体内部成员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达到共同进步之目的。
(2)做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工作。对非正式群体内部成员的思想教育,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对策。在非正式群体中,其核心人物担负起“意见领袖”和“把关人”的双重角色扮演,其影响力、号召力和作用力也是非常之大的。在非正式群体中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充分了解其群体的核心力量。如此,有利于思想教育思想的信息传播,使成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淡化非正式群体的角色意识,加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的沟通。非正式群体成员他们都担任双重角色:既是正式群体的一员,又是某一非正式群体的一员。作为思想教育者首先要强化他们正式群体的第一角色意识,淡化他们非正式群体的第二角色意识。人为设置环境,改变非正式群体的心理意识和群体目标,增加非正式群体同正式群体在目标和行动上的一致性,使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接近。
(4)健全和完善各类有效传播途径,扩大传播覆盖面,提高传播效果。拿高等教育来说,当前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单一的传播模式已经不可能满足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必须多关注学生成长的心理变化,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同时应该加强心理教育力度。在动机上运用人际传播的动机理论激励学生,满足学生的精神和心理需求。通过多渠道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拓展组织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组织传播效果。
三、结语
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素.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同时提出非正式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成员的行为。因此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思想教育工作应借鉴社会人假设理论,搞好人际关系、有效利用非正式群体,以促进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11)
[2]张耀灿.许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1)
[3]黄庆军.人性假设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启示[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8月,第18卷第4期.
[4]陶春丽.人性假设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9(6)
[5]潘从义.牟德刚.当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06)
[6]徐从辉.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传播理论应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1)
作者简介:
刘洋(1987年8月~今),男,吉林省四平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刑法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