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学定教,同伴互助”这一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让优秀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变得更优,中等生在互帮互助中自身能力进一步提高,学困生的疑问得到及时解决。教师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诸如自学指导不到位、教学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讨论。
关键词:互助学习;课堂环节管理;课堂自学指导
“同伴互助”的目的是让优秀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变得更优秀;中等生在互帮互助中自身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学困生的疑问得到及时解决,收获自信。也就是使每个学生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笔者着重把目前互助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分析如下:
问题一:自学指导不到位
学习内容虽明确,但缺乏指导性和层次性,对于突破难点缺少引导。教师学习方式指导不到位,没告诉学生如何学习、遇到问题如何解决等。学习时间无限制,自学没有时间要求,学生学习无压力,紧张不起来。学习标准不明确,即学生不知道学后要达到什么程度和要求。考核方式不明确,没告诉学生学后是要请人回答,还是要请同学上台演示等。有时候教师甚至影响学生自学,教师不时大声讲话,影响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如何解决自学指导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下面的例子给大家作出说明。
问题二:什么内容可以互助学习
“互助学习”是否适用于所有课堂、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呢?
学习内容简单,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的内容无须小组互助;学习内容很抽象,学生即使通过互助学习,也很难解决问题,同伴互助同样无意义。所以,教师的讲解就十分必要了。
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同伴互助学习”呢?
1.开放性、探究性内容
2.差异性特别大的内容
当某个问题出现不同意见时,教师可先不加任何评论,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讨论,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3.挑战性的内容
简单的学习任务可由学生自己完成,没必要进行互助学习,如果再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会使同伴互助流于形式,同时学生也会对这种学习方式渐渐失去兴趣。但那些复杂、综合且有挑战性的内容仅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往往不能完成,会让学生觉得有讨论的必要和需要,有强烈的合作欲望。在这种时候,如果教师能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互助式学习,学生之间的讨论将会是积极的,尤其是那些陷入困难的学生,可能会从他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茅塞顿开。
问题三:如何让学生学会同伴互助
互助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如果教师不做任何安排,任由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只会七嘴八舌乱讨论一通,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这样的互助学习中将得不到任何的提高。
有的教师也这样认为:互助式学习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自己也想多尝试,可往往事与愿违,一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教室里便一片嗡嗡声。一是爱说的使劲说,不爱说的始终不说,产生不了碰撞交流的效果。二是乱哄哄地各说各的,不听他人说,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三是说着说着就跑题,借机扯闲话,调皮的学生故意闹笑话。四是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当他人的意见与自己的不一致时,恶语相加,不会协调,要么弄得学习小组不欢而散,要么吵闹声四起,破坏课堂学习氛围。所以,针对这些学生的表现,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等因素,有针对性地训练他们以下自主学习的能力。
1.学会思考
独立思考是互助学习的前提,学会独立思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合理设问,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
2.学会倾听
在互助学习中,倾听是重要的一环。学生是否能用心倾听他人的见解,将直接关系到其是否进行了思考。倾听是一种积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在活跃的课堂里,光有自身的表达是不够的,倾听他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一个很重要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小组互助学习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要求学生倾听时做到三心:一是耐心,耐心地倾听同学的发言,当同学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再指出不足。二是要虚心,虚心地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三是用心,在听取他人的意见时,要用心,不要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教师可以通过专门的指导和练习,如小组传话、比比谁听得最认真、看谁听得懂、看谁能最准确地复述等游戏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它具有长期性,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的。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倾听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要时刻注意培养,时时注意巩固,反复抓,反复练,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3.学会表达
语文课的互助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协作探究问题,在协作学习中表达和倾听并重。因此我们要注重训练学生的胆量,注重学生说话心理素质的培养。刚培养时,可先让学生自己自由说,然后在小组内说,同学间评议,然后在班(下转第186页)(上接第98页)上说。教师要通过赞扬和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另外,还要训练学生的表达技能,训练学生表达的完整性、有序性、逻辑性。特别是学困生,教师要用尽可能用他能够回答的问题去提问他,让他有机会成功,在一次次的成功中树立自信。要在班级里创造一种积极的评价氛围,师生间、同学间要多鼓励,尊重他人,为他人的成功喝彩。
4.学会讨论
教师常常说学生不会讨论,爱说的学生一言垄断,不爱说的学生一言不发。其实,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讨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置的课堂讨论与交流方式是否恰当。教师既要把握住讨论的恰当时间,还要针对具体问题运用的讨论方式,这样才能保证讨论和交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当然,并不是每次的同伴互助教学都进展顺利,尤其是当面对不同的课题、不同的班级时,他需要适当改变操作模式,在这方面我们还要加大探索的力度。
关键词:互助学习;课堂环节管理;课堂自学指导
“同伴互助”的目的是让优秀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变得更优秀;中等生在互帮互助中自身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学困生的疑问得到及时解决,收获自信。也就是使每个学生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笔者着重把目前互助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分析如下:
问题一:自学指导不到位
学习内容虽明确,但缺乏指导性和层次性,对于突破难点缺少引导。教师学习方式指导不到位,没告诉学生如何学习、遇到问题如何解决等。学习时间无限制,自学没有时间要求,学生学习无压力,紧张不起来。学习标准不明确,即学生不知道学后要达到什么程度和要求。考核方式不明确,没告诉学生学后是要请人回答,还是要请同学上台演示等。有时候教师甚至影响学生自学,教师不时大声讲话,影响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如何解决自学指导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下面的例子给大家作出说明。
问题二:什么内容可以互助学习
“互助学习”是否适用于所有课堂、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呢?
学习内容简单,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的内容无须小组互助;学习内容很抽象,学生即使通过互助学习,也很难解决问题,同伴互助同样无意义。所以,教师的讲解就十分必要了。
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同伴互助学习”呢?
1.开放性、探究性内容
2.差异性特别大的内容
当某个问题出现不同意见时,教师可先不加任何评论,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讨论,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3.挑战性的内容
简单的学习任务可由学生自己完成,没必要进行互助学习,如果再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会使同伴互助流于形式,同时学生也会对这种学习方式渐渐失去兴趣。但那些复杂、综合且有挑战性的内容仅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往往不能完成,会让学生觉得有讨论的必要和需要,有强烈的合作欲望。在这种时候,如果教师能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互助式学习,学生之间的讨论将会是积极的,尤其是那些陷入困难的学生,可能会从他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茅塞顿开。
问题三:如何让学生学会同伴互助
互助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如果教师不做任何安排,任由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只会七嘴八舌乱讨论一通,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这样的互助学习中将得不到任何的提高。
有的教师也这样认为:互助式学习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自己也想多尝试,可往往事与愿违,一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教室里便一片嗡嗡声。一是爱说的使劲说,不爱说的始终不说,产生不了碰撞交流的效果。二是乱哄哄地各说各的,不听他人说,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三是说着说着就跑题,借机扯闲话,调皮的学生故意闹笑话。四是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当他人的意见与自己的不一致时,恶语相加,不会协调,要么弄得学习小组不欢而散,要么吵闹声四起,破坏课堂学习氛围。所以,针对这些学生的表现,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等因素,有针对性地训练他们以下自主学习的能力。
1.学会思考
独立思考是互助学习的前提,学会独立思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合理设问,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
2.学会倾听
在互助学习中,倾听是重要的一环。学生是否能用心倾听他人的见解,将直接关系到其是否进行了思考。倾听是一种积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在活跃的课堂里,光有自身的表达是不够的,倾听他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一个很重要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小组互助学习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要求学生倾听时做到三心:一是耐心,耐心地倾听同学的发言,当同学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再指出不足。二是要虚心,虚心地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三是用心,在听取他人的意见时,要用心,不要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教师可以通过专门的指导和练习,如小组传话、比比谁听得最认真、看谁听得懂、看谁能最准确地复述等游戏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它具有长期性,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的。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倾听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要时刻注意培养,时时注意巩固,反复抓,反复练,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3.学会表达
语文课的互助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协作探究问题,在协作学习中表达和倾听并重。因此我们要注重训练学生的胆量,注重学生说话心理素质的培养。刚培养时,可先让学生自己自由说,然后在小组内说,同学间评议,然后在班(下转第186页)(上接第98页)上说。教师要通过赞扬和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另外,还要训练学生的表达技能,训练学生表达的完整性、有序性、逻辑性。特别是学困生,教师要用尽可能用他能够回答的问题去提问他,让他有机会成功,在一次次的成功中树立自信。要在班级里创造一种积极的评价氛围,师生间、同学间要多鼓励,尊重他人,为他人的成功喝彩。
4.学会讨论
教师常常说学生不会讨论,爱说的学生一言垄断,不爱说的学生一言不发。其实,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讨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置的课堂讨论与交流方式是否恰当。教师既要把握住讨论的恰当时间,还要针对具体问题运用的讨论方式,这样才能保证讨论和交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当然,并不是每次的同伴互助教学都进展顺利,尤其是当面对不同的课题、不同的班级时,他需要适当改变操作模式,在这方面我们还要加大探索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