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高等院校在新时代的大学教育中需要将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综合素质作为首要任务。将美育作为大学生通识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加强创新音乐人才的培养。鉴于此,本文以大学生通识音乐教育作为研究出发点,分析通识音乐教育对激发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分析大学生通识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通识音乐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通识音乐教育;美育;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9-0119-02
【本文著录格式】宋君思.大学生通识音乐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新探[J].北方音乐,2020,05(09):119-120.
一、通识音乐教育激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识音乐教育是整体通识艺术板块中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通识教育是由教育宗师蔡元培先生所提出,他把通识教育与美育进行相互融合,认为综合性的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育不断的改革变化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如何推动艺术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在不同类型的音乐教育中,通识音乐教育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识音乐与艺术领域中的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着一定的联系,可以与其他戏剧表演等进行有效融合。从文化视角教学来看,通识音乐教育学科需要在其他艺术领域中与人文内涵相结合,将抽象的音乐材料与其他艺术领域进行有效结合,使学生可以全面理解音乐素养的真正内涵。在实施通识音乐教育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整个音乐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在艺术发展领域中,音乐是无法被其他学科所替代的,该学科的学习需要与其他艺术学科进行相互融合与渗透,音乐学习本身就具备很强的综合性。音乐具备的特征有模糊性、自由行、不确定性,这些特征都可以给予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在欣赏音乐时可以给人们的知觉感受力、想象力带来一定的影响。北京大学王一川教授针对国家大力发展“创新人才”重新界定,是指具备创新精神,将这种精神用于实践之中的人,且这类人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发展条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出一个新的思想与理念。创新人才是可以完成艺术和文化的创新的全过程,是将所有艺术或文化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以一种新的形态来展现新文化或新艺术。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人们会随着音乐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心理反映,人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会自动的进行有效融合,学生在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下也会激发出内心的求知欲,想要主动表现对音乐的学习成果,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创作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因此通识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很大的优势。
二、大学生通识音乐教育的现状
1999年,教育部门开始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地位依然根深蒂固,很多学校和青少年依然保持原来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过于注重文化课的成绩,忽视了一些其他方面的艺术熏陶,这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很多青少年极度缺乏想象力,思维方式陈旧、单一,与时代的发展出现了脱节现象。对音乐科目的学习很多学生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完全凭借着自身的兴趣与心情来学习,导致对音乐的基本知识结构没有全面了解,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高等院校普遍对通识音乐教育重视不够
大学为学生创造了很好的创新实践平臺,也为我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而如今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常常把学生未来发展就业问题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虽然有些高校将音乐课设置为公选课,但是也只是走个形式。在实施通识教育理念时,常常以音乐鉴赏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没有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大部分学校在开设音乐公选课时只有一两门,学生很难依据自身的喜好来选择课程,由此就造成了“可学可不学”,“可选可不选”这两种困境,教师也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们的艺术综合素质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高校通识音乐教育教学严重滞后
在《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规定要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音乐的乐趣,提升学生文化艺术素养,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教师在音乐课程中也要从美育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体会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以及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态度,从而让学生在听觉艺术的审美下提升自身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从当前我国高校所开设的一天音乐公选课来看,通识音乐的教育课程缺乏一定的系统化和完整性,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导致教师教学水平无法提升。因此,通识音乐教育教学的滞后现象,无法帮助学生快速融入音乐情境教学之中,并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对于音乐的学习失去兴趣,无法与音乐艺术进行沟通与和交流,导致通识音乐教学无法有效实施。
(三)大学生缺乏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从我国的教育发展来看,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音乐学科的学习始终都是一个薄弱的学科。大部分地区和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程情况严峻,无法严格依照教育部门的要求合理安排音乐课程课时。所以大多数的大学生由于从小没有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进而导致在大学阶段学习音乐时所具备的音乐素养偏低。由于学生受到应试教学的严重影响,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会主动探索音乐知识,所以大多数学生是不具备完整的音乐基础知识。而在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下,大学生较低的音乐素养会使他们的审美价值陷入一个迷茫状态,盲目崇拜事物。从审美方式来看,他们的追求方式太过直接,从审美判断来看,他们又容易冲动与幼稚,喜欢崇拜一些低俗、消极的思想,这非常不利于他们人生观的建设。 三、通识音乐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探索
在2016年3月,我国政府颁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对培养大学生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两大类。在实施通识音乐教育时要充分与其他艺术领域相结合,依据我国实际的音乐教学发展现状,制定科学化的人才培养制度。该文件提出的要求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在培养创新型社会型人才时需要把美育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促进通识音乐教育更好的实施。关于通识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构建全面的、系统化的美育教育体系可以有效推动音乐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一)改革通识音乐教育教学模式,构建多维立体人才培养教学框架
在实施通识音乐教育时,需要合理、科学社会课程内容,从我国音乐行业的发展出发,将音乐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课程内容需要在我国实际教学发展的基础上与一些国外大学的优秀通识教学经验相结合,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二)用音乐教育中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教育的学习需要学生保持良好的听觉和视觉,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都能得到很好的放松。而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更好地激发出内心对音乐的求知欲。因此,大力实施通识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滿足学生的审美需求,还可以增强他们的人们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三)通识音乐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1.创建新型课程模式,整合音乐课程结构
在音乐教学中,大学生通识音乐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很大的帮助。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和复杂性较强的系统化工程,因此通识音乐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入手实施,加强创新音乐教学模式;对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创新课程模式中,通识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必须要紧紧围绕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的设置也要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兴趣入手来开展通识音乐教育。
2.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要始终以音乐审美的角度向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的音乐审美内涵。还要与我国文化相融合,将中国的音乐文化进一步传承发扬下去。学生在参与不同的类型的音乐实践活动时则可以更好的对音乐进行创新与创作。因此,在通识音乐课程中,只有在音乐审美的教育理念下,才能培养出大学生的创新潜能。
3.丰富音乐实践内容,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不仅需要全面掌握与音乐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要学会运用音乐,对音乐进行创作。所以学生在学习音乐时不仅要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还需要亲身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之中,如演唱、演奏、编创等。在这些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不断观察、练习、模仿等积累一些音乐的基本素养,在实践中激发出自身创新与创造能力。因此,丰富大学生通识音乐教育的内容可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四、结语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艺术教育也承担着宣扬中国文化的使命,大学生通识音乐教育必须要把艺术作为轴心,大力发展人文教育,并以审美教育作为核心理念,创新音乐教学模式,丰富音乐教学内容,促进高校全面发展大学生通识音乐教育。因此,大学生通识音乐教育需要把创新与实践作为最终教学内容,有效整合音乐资料,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张燕丽.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音乐课程设置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
[3]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曜鹏.关于新时期高校通识音乐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艺术评鉴,2019(14):83-84.
[5]宋戈,王丽娜.通识音乐教育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与作用[J].安微科技学院学报,2019,33(2):84-88.
[6]王婷娟.通识教育视域中的音乐教育研究[J].戏剧之家,2018(2):108-112.
[7]王冬弘.对当今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思考[J].大舞台,2013(11):161-162.
[8]刘永福.大学通识音乐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10):140-144.
作者简介:宋君思(1989—),女,汉族,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枣庄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团学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通识音乐教育;美育;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9-0119-02
【本文著录格式】宋君思.大学生通识音乐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新探[J].北方音乐,2020,05(09):119-120.
一、通识音乐教育激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识音乐教育是整体通识艺术板块中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通识教育是由教育宗师蔡元培先生所提出,他把通识教育与美育进行相互融合,认为综合性的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育不断的改革变化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如何推动艺术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在不同类型的音乐教育中,通识音乐教育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识音乐与艺术领域中的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着一定的联系,可以与其他戏剧表演等进行有效融合。从文化视角教学来看,通识音乐教育学科需要在其他艺术领域中与人文内涵相结合,将抽象的音乐材料与其他艺术领域进行有效结合,使学生可以全面理解音乐素养的真正内涵。在实施通识音乐教育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整个音乐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在艺术发展领域中,音乐是无法被其他学科所替代的,该学科的学习需要与其他艺术学科进行相互融合与渗透,音乐学习本身就具备很强的综合性。音乐具备的特征有模糊性、自由行、不确定性,这些特征都可以给予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在欣赏音乐时可以给人们的知觉感受力、想象力带来一定的影响。北京大学王一川教授针对国家大力发展“创新人才”重新界定,是指具备创新精神,将这种精神用于实践之中的人,且这类人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发展条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出一个新的思想与理念。创新人才是可以完成艺术和文化的创新的全过程,是将所有艺术或文化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以一种新的形态来展现新文化或新艺术。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人们会随着音乐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心理反映,人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会自动的进行有效融合,学生在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下也会激发出内心的求知欲,想要主动表现对音乐的学习成果,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创作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因此通识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很大的优势。
二、大学生通识音乐教育的现状
1999年,教育部门开始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地位依然根深蒂固,很多学校和青少年依然保持原来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过于注重文化课的成绩,忽视了一些其他方面的艺术熏陶,这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很多青少年极度缺乏想象力,思维方式陈旧、单一,与时代的发展出现了脱节现象。对音乐科目的学习很多学生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完全凭借着自身的兴趣与心情来学习,导致对音乐的基本知识结构没有全面了解,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高等院校普遍对通识音乐教育重视不够
大学为学生创造了很好的创新实践平臺,也为我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而如今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常常把学生未来发展就业问题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虽然有些高校将音乐课设置为公选课,但是也只是走个形式。在实施通识教育理念时,常常以音乐鉴赏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没有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大部分学校在开设音乐公选课时只有一两门,学生很难依据自身的喜好来选择课程,由此就造成了“可学可不学”,“可选可不选”这两种困境,教师也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们的艺术综合素质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高校通识音乐教育教学严重滞后
在《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规定要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音乐的乐趣,提升学生文化艺术素养,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教师在音乐课程中也要从美育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体会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以及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态度,从而让学生在听觉艺术的审美下提升自身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从当前我国高校所开设的一天音乐公选课来看,通识音乐的教育课程缺乏一定的系统化和完整性,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导致教师教学水平无法提升。因此,通识音乐教育教学的滞后现象,无法帮助学生快速融入音乐情境教学之中,并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对于音乐的学习失去兴趣,无法与音乐艺术进行沟通与和交流,导致通识音乐教学无法有效实施。
(三)大学生缺乏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从我国的教育发展来看,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音乐学科的学习始终都是一个薄弱的学科。大部分地区和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程情况严峻,无法严格依照教育部门的要求合理安排音乐课程课时。所以大多数的大学生由于从小没有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进而导致在大学阶段学习音乐时所具备的音乐素养偏低。由于学生受到应试教学的严重影响,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会主动探索音乐知识,所以大多数学生是不具备完整的音乐基础知识。而在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下,大学生较低的音乐素养会使他们的审美价值陷入一个迷茫状态,盲目崇拜事物。从审美方式来看,他们的追求方式太过直接,从审美判断来看,他们又容易冲动与幼稚,喜欢崇拜一些低俗、消极的思想,这非常不利于他们人生观的建设。 三、通识音乐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探索
在2016年3月,我国政府颁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对培养大学生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两大类。在实施通识音乐教育时要充分与其他艺术领域相结合,依据我国实际的音乐教学发展现状,制定科学化的人才培养制度。该文件提出的要求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在培养创新型社会型人才时需要把美育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促进通识音乐教育更好的实施。关于通识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构建全面的、系统化的美育教育体系可以有效推动音乐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一)改革通识音乐教育教学模式,构建多维立体人才培养教学框架
在实施通识音乐教育时,需要合理、科学社会课程内容,从我国音乐行业的发展出发,将音乐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课程内容需要在我国实际教学发展的基础上与一些国外大学的优秀通识教学经验相结合,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二)用音乐教育中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教育的学习需要学生保持良好的听觉和视觉,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都能得到很好的放松。而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更好地激发出内心对音乐的求知欲。因此,大力实施通识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滿足学生的审美需求,还可以增强他们的人们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三)通识音乐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1.创建新型课程模式,整合音乐课程结构
在音乐教学中,大学生通识音乐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很大的帮助。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和复杂性较强的系统化工程,因此通识音乐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入手实施,加强创新音乐教学模式;对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创新课程模式中,通识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必须要紧紧围绕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的设置也要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兴趣入手来开展通识音乐教育。
2.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要始终以音乐审美的角度向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的音乐审美内涵。还要与我国文化相融合,将中国的音乐文化进一步传承发扬下去。学生在参与不同的类型的音乐实践活动时则可以更好的对音乐进行创新与创作。因此,在通识音乐课程中,只有在音乐审美的教育理念下,才能培养出大学生的创新潜能。
3.丰富音乐实践内容,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不仅需要全面掌握与音乐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要学会运用音乐,对音乐进行创作。所以学生在学习音乐时不仅要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还需要亲身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之中,如演唱、演奏、编创等。在这些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不断观察、练习、模仿等积累一些音乐的基本素养,在实践中激发出自身创新与创造能力。因此,丰富大学生通识音乐教育的内容可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四、结语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艺术教育也承担着宣扬中国文化的使命,大学生通识音乐教育必须要把艺术作为轴心,大力发展人文教育,并以审美教育作为核心理念,创新音乐教学模式,丰富音乐教学内容,促进高校全面发展大学生通识音乐教育。因此,大学生通识音乐教育需要把创新与实践作为最终教学内容,有效整合音乐资料,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张燕丽.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音乐课程设置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
[3]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曜鹏.关于新时期高校通识音乐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艺术评鉴,2019(14):83-84.
[5]宋戈,王丽娜.通识音乐教育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与作用[J].安微科技学院学报,2019,33(2):84-88.
[6]王婷娟.通识教育视域中的音乐教育研究[J].戏剧之家,2018(2):108-112.
[7]王冬弘.对当今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思考[J].大舞台,2013(11):161-162.
[8]刘永福.大学通识音乐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10):140-144.
作者简介:宋君思(1989—),女,汉族,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枣庄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团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