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是中国中餐业发展的五年。在2011年“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餐发展规模突破2万亿,满怀信心地期待高速发展。2012年“十八大”精神的鼓舞,厉行节约、八项规定引发行业变革。2013年餐饮产业增长速度急速下滑,企业在亏损和关门状态。2014年通过转型升级回归大众市场,消费需求和信息技术引发行业转型。2015年转型升级成效初显,产业融合深度增加,规模终于跨上了3万亿的台阶。
宏观层面:政策利好固化、行业监管深化、文化软实力强化
宏观层面上,第一,政策环境不断固化,经营环境趋于优化。“十二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特别是“国39条”,作为纲领性文件,对餐饮业的减负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国务院于2015年11月出台的《关于加快生活服务业促进结构消费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有很多政策利好,这些政策逐渐固化,餐饮业经营环境比之前得到很大优化。第二,行业监管众生推进,《食品安全法》正式出台,食品餐饮监管实现了动态监测、全程监控,《消费者保护法》明确对消费者的权利义务,特别是对经营者的义务提出要求,对于管理方式转变提高服务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加速期。第三,文化软实力建设初见成效。“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了中国走出去的步伐,饮食文化成为外交活动中频繁亮相的主角,中国饮食文化走出去更是进入了系统化、立体化、战略化的发展轨道。
产业层面:规模阶梯增长、业态结构趋常、连锁企业低位增长
产业层面上,首先是产业规模呈阶梯状增长。在“十二五”第一年,餐饮迈上了15亿大关。在“十二五”期间,2011年是餐饮增速的最高点,随之一路走低,在中央八项规定影响下,2013年餐饮业增速达到了9%的低点,9%是中国餐饮八年以来最低点(2014年是12.2%)。与此同时,消费市场活跃度减弱,“十二五”比“十一五”降低2.37个百分点,比“十五”还低了1.16个百分点。
在产业结构方面,业态仍然以正常为主,快餐的竞争力更加突出,新业态正在培育当中。据统计,正餐在“十二五”期间的百强统计中,占到三分之一的席位,快餐占到了32.28%,特别是连锁企业接近了60%。值得可喜的一件事,是在“十二五”期间,餐饮产业结构出现很微妙的变化,饮料及冷饮服务业的余额占比增长较快。从2011年至2014年,营业额平均增速达到14.6%。从业人员大部分集中在直辖市。据统计,从业人员超过30万的城市,广东从业人员最多是90万,第二是北京60万。地区之间的结构,发达地区的体量非常大,但是增长比较缓慢,甚至在“十二五”最后两年,速度放慢,欠发达地区由于整体规模比较小,增长比较快,以云南为代表的一些西部省份,在增长速度上面,连续三年一直居于全国的前列。
从产业潜力方面,连锁企业在低位缓慢增长,特别是在2014年,固定资产在餐饮业的投资只达到4.2%,低于全国水平。这个投资速度的变化是“十五”以来没有见到的。用工需求也出现不旺的情况,特别是在2013年年末和2014年的第一季度,餐饮用工出现了低潮。
从产业贡献来看,总体贡献略有下降,消费贡献处于低位。2011年零售总额拉动0.9%,就业贡献非常明显。按照全国的统计,餐饮从业人员是1019.4万人,个体户占到11.9%。在传统服务行业当中,餐饮行业仍然是创业的主要渠道。税收贡献逐年提高。
企业层面:盈利能力亟待加强、现代化管理推动创新、新老品牌分庭抗礼
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的盈利能力,特别是百强企业的净利率持续下滑,上市公司抗盈利风险有待加强。全聚德、呷哺呷哺等上市公司在2014年和2015年有较大增长。企业现代化水平,特别是信息技术助推餐饮水平有较大提升。餐饮的集约化程度也在逐渐加强,有超过40%的连锁餐饮企业开始自建中央厨房。在品牌影响方面,老品牌不断丰富内涵,不断创新品,新品牌持续引发消费热点。在资本运作方面,跌宕起伏的中餐企业资本运作能力得到全面锻炼,上市之路波折但是意义深远。2012年证监会对餐饮企业指导出台,随后餐饮业进入2012年、2013年的寒冬,到2014年、2015年的转型,在此期间仅有小南国、呷哺呷哺在香港上市。资本在主板、中小板的运作,对餐饮发展的指引有了一个结论性的意见,但是新三版的出现,使很多餐饮企业又看到了希望。现在餐饮业在新三板的企业有13家,“互联网+餐饮”成为新宠,风险投资不仅注入了像大众点评等餐饮服务平台,连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也开始布局餐饮O2O市场。
展望“十三五”,面对餐饮政策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的新动力,“一带一路”开通的国际市场,以及工匠精神激发的饮食文化保护的新常态,餐饮企业更应该主动适应,商业创新不断强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营运模式不断变化,在“互联网+餐饮”、资本运作、中央厨房投建、海外开店方面要审慎,不要盲目随波逐流。
宏观层面:政策利好固化、行业监管深化、文化软实力强化
宏观层面上,第一,政策环境不断固化,经营环境趋于优化。“十二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特别是“国39条”,作为纲领性文件,对餐饮业的减负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国务院于2015年11月出台的《关于加快生活服务业促进结构消费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有很多政策利好,这些政策逐渐固化,餐饮业经营环境比之前得到很大优化。第二,行业监管众生推进,《食品安全法》正式出台,食品餐饮监管实现了动态监测、全程监控,《消费者保护法》明确对消费者的权利义务,特别是对经营者的义务提出要求,对于管理方式转变提高服务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加速期。第三,文化软实力建设初见成效。“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了中国走出去的步伐,饮食文化成为外交活动中频繁亮相的主角,中国饮食文化走出去更是进入了系统化、立体化、战略化的发展轨道。
产业层面:规模阶梯增长、业态结构趋常、连锁企业低位增长
产业层面上,首先是产业规模呈阶梯状增长。在“十二五”第一年,餐饮迈上了15亿大关。在“十二五”期间,2011年是餐饮增速的最高点,随之一路走低,在中央八项规定影响下,2013年餐饮业增速达到了9%的低点,9%是中国餐饮八年以来最低点(2014年是12.2%)。与此同时,消费市场活跃度减弱,“十二五”比“十一五”降低2.37个百分点,比“十五”还低了1.16个百分点。
在产业结构方面,业态仍然以正常为主,快餐的竞争力更加突出,新业态正在培育当中。据统计,正餐在“十二五”期间的百强统计中,占到三分之一的席位,快餐占到了32.28%,特别是连锁企业接近了60%。值得可喜的一件事,是在“十二五”期间,餐饮产业结构出现很微妙的变化,饮料及冷饮服务业的余额占比增长较快。从2011年至2014年,营业额平均增速达到14.6%。从业人员大部分集中在直辖市。据统计,从业人员超过30万的城市,广东从业人员最多是90万,第二是北京60万。地区之间的结构,发达地区的体量非常大,但是增长比较缓慢,甚至在“十二五”最后两年,速度放慢,欠发达地区由于整体规模比较小,增长比较快,以云南为代表的一些西部省份,在增长速度上面,连续三年一直居于全国的前列。
从产业潜力方面,连锁企业在低位缓慢增长,特别是在2014年,固定资产在餐饮业的投资只达到4.2%,低于全国水平。这个投资速度的变化是“十五”以来没有见到的。用工需求也出现不旺的情况,特别是在2013年年末和2014年的第一季度,餐饮用工出现了低潮。
从产业贡献来看,总体贡献略有下降,消费贡献处于低位。2011年零售总额拉动0.9%,就业贡献非常明显。按照全国的统计,餐饮从业人员是1019.4万人,个体户占到11.9%。在传统服务行业当中,餐饮行业仍然是创业的主要渠道。税收贡献逐年提高。
企业层面:盈利能力亟待加强、现代化管理推动创新、新老品牌分庭抗礼
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的盈利能力,特别是百强企业的净利率持续下滑,上市公司抗盈利风险有待加强。全聚德、呷哺呷哺等上市公司在2014年和2015年有较大增长。企业现代化水平,特别是信息技术助推餐饮水平有较大提升。餐饮的集约化程度也在逐渐加强,有超过40%的连锁餐饮企业开始自建中央厨房。在品牌影响方面,老品牌不断丰富内涵,不断创新品,新品牌持续引发消费热点。在资本运作方面,跌宕起伏的中餐企业资本运作能力得到全面锻炼,上市之路波折但是意义深远。2012年证监会对餐饮企业指导出台,随后餐饮业进入2012年、2013年的寒冬,到2014年、2015年的转型,在此期间仅有小南国、呷哺呷哺在香港上市。资本在主板、中小板的运作,对餐饮发展的指引有了一个结论性的意见,但是新三版的出现,使很多餐饮企业又看到了希望。现在餐饮业在新三板的企业有13家,“互联网+餐饮”成为新宠,风险投资不仅注入了像大众点评等餐饮服务平台,连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也开始布局餐饮O2O市场。
展望“十三五”,面对餐饮政策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的新动力,“一带一路”开通的国际市场,以及工匠精神激发的饮食文化保护的新常态,餐饮企业更应该主动适应,商业创新不断强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营运模式不断变化,在“互联网+餐饮”、资本运作、中央厨房投建、海外开店方面要审慎,不要盲目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