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肯定学生的发问,肯定学生敢于质疑课文内容的精神,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课后精心安排作业,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教书育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
语文教学,贵在创新,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师更应该注重自己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因此我认为,要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初中语文教学就应该更新约定俗成的教学模式,做到以下四点创新。
一、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激励学生大胆向老师“发难”
(一)导入时先听听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首先要听听学生的疑问,然后结合学生的疑问导入新课,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例如,学生在预习《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也许会向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东晋时真的有这么一个桃花源吗?渔人从桃花源出来时明明是做了记号的,为什么太守派人去找,却再也找不到了呢?教师在导入新课,介绍背景资料时,可以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答案:东晋王朝时期,社会黑暗。陶渊明不满当时的政权,厌恶社会,但是这样的社会现状,他又没有能力去改变,也不愿意去干预,因此写了这篇文章,虚构了一个人们生活自由平等、和谐美好的世外桃源,陶渊明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愿望在此文中得以寄托。这样,教师带着学生的疑问导入,带给了学生更多的新鲜感和趣味性,也促进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取得更加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在探究学习这一环节中,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
探究式学习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它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层次,使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以提高,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首先,鼓励学生针对本篇文章大胆提问——看谁提的问题最多、最新颖、最能出乎师生的预料,或者一篇文章中,学生提出哪些内容看不懂,哪些语句不能理解等等。这样老师把学生的问题归类、整理,师生一起讨论、解决。其次,在此基础上,老师再进一步出示自己的问题,师生一起再次讨论。例如,学生预习了《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后,教师从学生提出的多个问题中,先解决学生最急于想知道的问题。如果学生问:为什么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为什么桃花开了就要开始种谷子呢?为什么劳动人民能听懂布谷鸟的歌唱呢?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就应该耐心地给学生讲解说明。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谁还知道哪些农谚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活的仪器”指的是什么?你們认为我们研究物候学还有哪些意义?……师生共同探究,这样的一堂语文课别开生面,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互问互答气氛中获得了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鼓励学生对书中的内容大胆质疑
现在的许多中学生因为应试教育的要求,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敢去怀疑知识。但是,中学阶段对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思想渐渐成熟的阶段,中学生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判断力。因此,一篇新的文章学完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文中的内容进行质疑。或质疑作者的观点,或质疑文中表现手法的不恰当,或质疑文中个别语句是病句,或对文章的主题提出自己和老师不一样的理解等等。例如,学习了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让学生展开讨论。如果有学生质疑庄子的辩论占了上风,认为胜者是惠子,并能够说出自己的理由,能够以理服人,那么,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也有的学生会认为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获胜的,不符合逻辑判断规则,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这样理解也是有道理的。还有学生认为:文章着重要展现给我们的不是这场辩论的输赢,而是让我们看到了一对好友在桥上轻松愉快地聊天,让我们欣赏到了他们幽默机智、富有智慧的辩论,感受到了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学生能理解到这一点,也是非常可贵的。虽然学生的说法不一定是正确的,甚至是在吹毛求疵,但他们的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然后教师可再加以引导,进一步阐释作者的创作本意。这样,学生的大脑犹如机器上了润滑油,被积极开动了起来,而不再是一味被动地、死板地接受书本知识。
三、鼓励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既教书又育人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根本任务,教会学生书本知识很重要,但教会学生做人更重要。这就需要教法的巧妙,需要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例如,要让学生知道,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我们每一个人要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想立足于这个社会,就必须做到诚实守信。要让学生懂得诚实守信的重要性,那么在学习课文《陈太丘与友期》时就是一个很好的时机。这篇课文讲的是七岁的儿童陈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无礼行为,落落大方地驳得对方无言以对的故事。主要表现的是元方的聪慧机智,以及他作为儿童的率真个性;主要探究的问题是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知晓了这些教学大纲要求学习的内容后,教师可告诉学生,我们还要探讨的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讲诚信的重要性?探讨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把这堂课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课前安排一个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让该学生去策划、提前精心设计好怎样上这一堂课,教师可以完全放手。其余学生或讨论,或分组辩论,或个人举手发言,只要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即可。教师先静静地站在后面,听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总结学生的发言。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讨论再次强调两点:1.从友人的无言以对可以看出讲诚信的重要性。一个成年人,就算巧舌如簧,当被人指出不讲信用时,同样无话可说,哪怕是面对一个七岁的儿童;2.从“友人惭”可以看出讲诚信的重要性。无信则无德,不讲信用并出言不逊的友人,哪怕面对的是一个七岁的儿童,也会感到十分羞愧,可见讲诚信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这样的一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新颖而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既学习了课本知识,又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四、巧妙安排学生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既可以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去探索和挖掘新知识。课后作业的布置目的是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进行积极认真的思考。例如,在给学生布置《卖炭翁》这一课的作业时,可以设置以下问题: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所展现的冰天雪地的画面;2.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写出卖炭翁遇到“宫使”时的情景;3.卖炭翁的生活和我们今天的生活作对比,对于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们应该怎样去珍惜?类似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对回答全面、观点新颖的同学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表扬鼓励,以激励更多的同学独立思考问题,从思考中获得知识。
五、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不应该只停留在教师的教法上,而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法,学生掌握新的学法,才是最重要的。教师不应该仅仅注重教会学生书本知识,而是更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去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教会学生如何把书本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并能领悟到书中的做人之道;如何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来进一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语文中的“创新”远不止这四点,更多新的教学模式有待于语文教师去做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曾妍.新形势下初中语文的创新教育问题[J].课外语文,2020(28):72-73.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
语文教学,贵在创新,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师更应该注重自己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因此我认为,要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初中语文教学就应该更新约定俗成的教学模式,做到以下四点创新。
一、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激励学生大胆向老师“发难”
(一)导入时先听听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首先要听听学生的疑问,然后结合学生的疑问导入新课,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例如,学生在预习《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也许会向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东晋时真的有这么一个桃花源吗?渔人从桃花源出来时明明是做了记号的,为什么太守派人去找,却再也找不到了呢?教师在导入新课,介绍背景资料时,可以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答案:东晋王朝时期,社会黑暗。陶渊明不满当时的政权,厌恶社会,但是这样的社会现状,他又没有能力去改变,也不愿意去干预,因此写了这篇文章,虚构了一个人们生活自由平等、和谐美好的世外桃源,陶渊明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愿望在此文中得以寄托。这样,教师带着学生的疑问导入,带给了学生更多的新鲜感和趣味性,也促进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取得更加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在探究学习这一环节中,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
探究式学习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它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层次,使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以提高,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首先,鼓励学生针对本篇文章大胆提问——看谁提的问题最多、最新颖、最能出乎师生的预料,或者一篇文章中,学生提出哪些内容看不懂,哪些语句不能理解等等。这样老师把学生的问题归类、整理,师生一起讨论、解决。其次,在此基础上,老师再进一步出示自己的问题,师生一起再次讨论。例如,学生预习了《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后,教师从学生提出的多个问题中,先解决学生最急于想知道的问题。如果学生问:为什么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为什么桃花开了就要开始种谷子呢?为什么劳动人民能听懂布谷鸟的歌唱呢?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就应该耐心地给学生讲解说明。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谁还知道哪些农谚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活的仪器”指的是什么?你們认为我们研究物候学还有哪些意义?……师生共同探究,这样的一堂语文课别开生面,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互问互答气氛中获得了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鼓励学生对书中的内容大胆质疑
现在的许多中学生因为应试教育的要求,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敢去怀疑知识。但是,中学阶段对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思想渐渐成熟的阶段,中学生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判断力。因此,一篇新的文章学完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文中的内容进行质疑。或质疑作者的观点,或质疑文中表现手法的不恰当,或质疑文中个别语句是病句,或对文章的主题提出自己和老师不一样的理解等等。例如,学习了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让学生展开讨论。如果有学生质疑庄子的辩论占了上风,认为胜者是惠子,并能够说出自己的理由,能够以理服人,那么,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也有的学生会认为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获胜的,不符合逻辑判断规则,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这样理解也是有道理的。还有学生认为:文章着重要展现给我们的不是这场辩论的输赢,而是让我们看到了一对好友在桥上轻松愉快地聊天,让我们欣赏到了他们幽默机智、富有智慧的辩论,感受到了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学生能理解到这一点,也是非常可贵的。虽然学生的说法不一定是正确的,甚至是在吹毛求疵,但他们的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然后教师可再加以引导,进一步阐释作者的创作本意。这样,学生的大脑犹如机器上了润滑油,被积极开动了起来,而不再是一味被动地、死板地接受书本知识。
三、鼓励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既教书又育人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根本任务,教会学生书本知识很重要,但教会学生做人更重要。这就需要教法的巧妙,需要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例如,要让学生知道,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我们每一个人要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想立足于这个社会,就必须做到诚实守信。要让学生懂得诚实守信的重要性,那么在学习课文《陈太丘与友期》时就是一个很好的时机。这篇课文讲的是七岁的儿童陈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无礼行为,落落大方地驳得对方无言以对的故事。主要表现的是元方的聪慧机智,以及他作为儿童的率真个性;主要探究的问题是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知晓了这些教学大纲要求学习的内容后,教师可告诉学生,我们还要探讨的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讲诚信的重要性?探讨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把这堂课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课前安排一个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让该学生去策划、提前精心设计好怎样上这一堂课,教师可以完全放手。其余学生或讨论,或分组辩论,或个人举手发言,只要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即可。教师先静静地站在后面,听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总结学生的发言。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讨论再次强调两点:1.从友人的无言以对可以看出讲诚信的重要性。一个成年人,就算巧舌如簧,当被人指出不讲信用时,同样无话可说,哪怕是面对一个七岁的儿童;2.从“友人惭”可以看出讲诚信的重要性。无信则无德,不讲信用并出言不逊的友人,哪怕面对的是一个七岁的儿童,也会感到十分羞愧,可见讲诚信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这样的一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新颖而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既学习了课本知识,又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四、巧妙安排学生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既可以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去探索和挖掘新知识。课后作业的布置目的是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进行积极认真的思考。例如,在给学生布置《卖炭翁》这一课的作业时,可以设置以下问题: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所展现的冰天雪地的画面;2.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写出卖炭翁遇到“宫使”时的情景;3.卖炭翁的生活和我们今天的生活作对比,对于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们应该怎样去珍惜?类似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对回答全面、观点新颖的同学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表扬鼓励,以激励更多的同学独立思考问题,从思考中获得知识。
五、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不应该只停留在教师的教法上,而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法,学生掌握新的学法,才是最重要的。教师不应该仅仅注重教会学生书本知识,而是更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去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教会学生如何把书本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并能领悟到书中的做人之道;如何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来进一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语文中的“创新”远不止这四点,更多新的教学模式有待于语文教师去做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曾妍.新形势下初中语文的创新教育问题[J].课外语文,2020(28):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