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患者动 态血压特点。方法 将138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成两组,尿微量白蛋 白阴性组98例,阳性组40例,比较两组非杓型与杓型动态血压节律情况及各时段平均血压。 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非杓型动态血压节律发生率微量白蛋白尿阳性者 高于阴性者(χ2=4.54,P<0.05),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呈非杓型者平均尿微 量白蛋白明显大于呈杓型者(t=4.39,P<0.01)。白昼平均收缩压尿微量白蛋白阴 性组明显低于阳性组(t=-1.73,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尿微量白 蛋白阴性组明显低于阳性组(t=-1.93,P<0.05),余各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微量蛋白尿的产生可能与杓型动态血压节律消失 有关。
[关键词] 微量白蛋白尿;动态血压;老年;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 识码:A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0)06_0446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0.06.16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肾脏损害是其重要的靶器官损害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原 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是以微量蛋白尿为特征。本文将13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尿 微量蛋白进行相关性研究,探讨动态血压变化对老年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3年至2006年我院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8例,其中男80例,女5 8例,年龄68~83(75.6±6.8)岁,全部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的原 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泌尿系统疾病、糖尿病等疾病。 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情况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尿微量白蛋白≤2.5g/mol.Cr为阴性组98例 ,尿微量白蛋白>2.5g/mol.Cr为阳性组40例。两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以及高血 压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1.2.1 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采用美国Spacelabs全自动无创袖带式血压监测仪,袖带 固定于患者右上肢肘关节以上,嘱其从事一般日常活动,袖带充气时被测肢体保持安静。6: 00~22:00每20分钟测量1次血压,22:00~6:00每30分钟测量1次血压,总记录时间不少于2 4小时,有效血压监测次数占总次数的90%为有效。选取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舒张 压(24h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舒张压(dDBP)及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舒 张压(nDBP)作为监测数据。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或(和)夜间舒张压下降百分率≥10%为正常杓型动态血压节律,否则为非杓型动态血压节律[1]。
1.2.2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所有患者取入院后第一次中段晨尿5ml,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尿微量白蛋白的含量,试剂盒由日本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提供,按说明书要求操作,正 常范围为0~2.5g/mol.Cr。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分析软件,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动态血压型态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尿微量白蛋白阴性组呈杓型共40例,而尿微量 白蛋白阳性组呈杓型仅8例,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54,P<0.05)。动态 血 压呈非杓型患者平均尿微量白蛋白为(2.05±1.22)g/mol.Cr,呈杓型患者平均尿微量白蛋 白为(1.34±0.74)g/mol.Cr,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t=4.39,P<0.01) 。
2.2 动态血压值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尿微量白蛋白阴性组明显 低于阳性组(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尿微量白蛋白阴性组明显低于阳性组( P<0.05),余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动态血压监测不仅提供24小时血压的总体水平,而且可以显示血压昼夜变化规律,因此,可 以通过动态血压监测了解血压变化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比较40例老年 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患者与98例老年高血压不伴有微量白蛋白尿患者的24小时动态血压,发 现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微量白蛋白尿阳性者非杓型动态血压节律发生率高于微量白蛋白尿阴 性者,具有统计学差异。提示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异常与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有关,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损害更明显[2]。夜间血压提高是微量 蛋白尿的预测因子[3]。
本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伴或不伴有尿微量白蛋白的动态血压值比较结果发现:dSBP尿微量白 蛋白阴性组明显低于阳性组;nSBP尿微量白蛋白阴性组明显低于阳性组,余各组间相比无统 计学差异。这与葛正庆等[4]的结果相符,但与某些报道[5]不相符。综上 所述,持续性收缩压升高是导致肾脏尿蛋白增加的主要因素,不仅白昼收缩压升高是对 肾功能有明显的损害作用,同时夜间收缩压的增高,使肾脏长时间处于过重的负荷状态,又 加重和促进了肾脏的损害。
本文显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产生可能与杓型动态血压节律消失有关。因此 ,对高血压患者尽早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了解其血压节律变化,对早期预防肾脏损害具有积 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邱原刚,姚雪艳,陶谦民,等.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8):710-714.
[2]孟秋云,高云,孙虹,等.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高血压肾损害的关系[J ].临床内科杂志,2002,19(4):273-274.
[3]Lurbe E, Redon J, Kesani A, et al. Increase in nocturnal blood pressure an d progression tomicroalbuminuria in type 1 diabetes[J].N Engl J Med,2002,34 7(11):797-805.
[4]葛正庆,董建新,王宝芝,等.高血压微量蛋白尿患者的动态血压分析[J].四川医 学,2007,12(28):1361-1362.
[5]吴庆,谭小平,程骏章.动态血压监测对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意义[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6,7(8):417-418.
[关键词] 微量白蛋白尿;动态血压;老年;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 识码:A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0)06_0446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0.06.16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肾脏损害是其重要的靶器官损害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原 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是以微量蛋白尿为特征。本文将13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尿 微量蛋白进行相关性研究,探讨动态血压变化对老年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3年至2006年我院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8例,其中男80例,女5 8例,年龄68~83(75.6±6.8)岁,全部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的原 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泌尿系统疾病、糖尿病等疾病。 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情况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尿微量白蛋白≤2.5g/mol.Cr为阴性组98例 ,尿微量白蛋白>2.5g/mol.Cr为阳性组40例。两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以及高血 压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1.2.1 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采用美国Spacelabs全自动无创袖带式血压监测仪,袖带 固定于患者右上肢肘关节以上,嘱其从事一般日常活动,袖带充气时被测肢体保持安静。6: 00~22:00每20分钟测量1次血压,22:00~6:00每30分钟测量1次血压,总记录时间不少于2 4小时,有效血压监测次数占总次数的90%为有效。选取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舒张 压(24h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舒张压(dDBP)及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舒 张压(nDBP)作为监测数据。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或(和)夜间舒张压下降百分率≥10%为正常杓型动态血压节律,否则为非杓型动态血压节律[1]。
1.2.2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所有患者取入院后第一次中段晨尿5ml,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尿微量白蛋白的含量,试剂盒由日本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提供,按说明书要求操作,正 常范围为0~2.5g/mol.Cr。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分析软件,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动态血压型态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尿微量白蛋白阴性组呈杓型共40例,而尿微量 白蛋白阳性组呈杓型仅8例,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54,P<0.05)。动态 血 压呈非杓型患者平均尿微量白蛋白为(2.05±1.22)g/mol.Cr,呈杓型患者平均尿微量白蛋 白为(1.34±0.74)g/mol.Cr,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t=4.39,P<0.01) 。
2.2 动态血压值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尿微量白蛋白阴性组明显 低于阳性组(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尿微量白蛋白阴性组明显低于阳性组( P<0.05),余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动态血压监测不仅提供24小时血压的总体水平,而且可以显示血压昼夜变化规律,因此,可 以通过动态血压监测了解血压变化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比较40例老年 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患者与98例老年高血压不伴有微量白蛋白尿患者的24小时动态血压,发 现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微量白蛋白尿阳性者非杓型动态血压节律发生率高于微量白蛋白尿阴 性者,具有统计学差异。提示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异常与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有关,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损害更明显[2]。夜间血压提高是微量 蛋白尿的预测因子[3]。
本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伴或不伴有尿微量白蛋白的动态血压值比较结果发现:dSBP尿微量白 蛋白阴性组明显低于阳性组;nSBP尿微量白蛋白阴性组明显低于阳性组,余各组间相比无统 计学差异。这与葛正庆等[4]的结果相符,但与某些报道[5]不相符。综上 所述,持续性收缩压升高是导致肾脏尿蛋白增加的主要因素,不仅白昼收缩压升高是对 肾功能有明显的损害作用,同时夜间收缩压的增高,使肾脏长时间处于过重的负荷状态,又 加重和促进了肾脏的损害。
本文显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产生可能与杓型动态血压节律消失有关。因此 ,对高血压患者尽早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了解其血压节律变化,对早期预防肾脏损害具有积 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邱原刚,姚雪艳,陶谦民,等.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8):710-714.
[2]孟秋云,高云,孙虹,等.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高血压肾损害的关系[J ].临床内科杂志,2002,19(4):273-274.
[3]Lurbe E, Redon J, Kesani A, et al. Increase in nocturnal blood pressure an d progression tomicroalbuminuria in type 1 diabetes[J].N Engl J Med,2002,34 7(11):797-805.
[4]葛正庆,董建新,王宝芝,等.高血压微量蛋白尿患者的动态血压分析[J].四川医 学,2007,12(28):1361-1362.
[5]吴庆,谭小平,程骏章.动态血压监测对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意义[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6,7(8):417-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