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氟烷预处理对大鼠肝窦内皮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来源 :中华麻醉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fox1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异氟烷预处理对大鼠肝窦内皮常温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并探讨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KATP)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48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n=8).假手术组(S组):进腹后仅分离韧带但不阻断血流;对照组(C组):进腹后行部分肝脏缺血60 min再灌注90 min;异氟烷预处理组(Iso组):吸入1.5%(1 MAC)异氟烷30 min,停止吸入10 min后行I/R;5-HD+Iso组:在吸入异氟烷前10 min静脉注射5-羟葵酸(5-HD)10 mg/kg;二氮嗪组(Dia组):I/R前10min静脉注射二氮嗪5mg/kg;5-HD+Dia组:I/R前20min静脉注射5-HD 10mg/kg,10min后静脉注射二氮嗪5 mg/kg.各组再灌注90 min时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和透明质酸(HA)的浓度;以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肝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放免法检测内皮素(ET)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水平;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1)与S组比较,C组血清ALT活性、HA浓度、肝组织ET含量和ICAM-1表达水平均升高,而肝组织NO含量降低(P<0.05).(2)异氟烷和二氮嗪预处理能抑制I/R引起的血清ALT活性及HA浓度、肝组织ET含量及ICAM-1表达水平的升高和肝组织NO含量的降低(P<0.05).(3)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查提示Iso组和Dia组I/R所致的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减轻.(4)5-HD可完全阻断二氮嗪预处理对肝窦内皮的保护作用,但只能部分阻断异氟烷预处理对肝窦内皮的保护作用.结论 1.5%异氟烷预处理30min可减轻大鼠肝窦内皮缺血再灌注损伤,其部分机制通过开放Mito-KATP。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4/4蛋白激酶-42(ERK1/ERK2)磷酸化在西地那非抑制猪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猪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细胞培养到3~5代后用于实验.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组(P组)、西地那非干预组(PS1组和PS2组),P组细胞用20ma/rn1 PDGF孵育,PS1组和PS2组在加入PDGF前20min分别加入2
失血性休克是创伤及外科手术中较常见的并发症,此时发生全身血流再分布,导致肠道血流量减少,绒毛顶部的枯膜细胞缺血、缺氧、坏死和脱落,复苏时的再灌注可加重肠粘膜损伤,导致肠粘膜屏障受损,肠道内大量细菌向肠腔外迁移,此过程称为细菌移位[1],可触发全身炎性反应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血红素加氧酶(HO)作为血红素代谢过程中的起始酶和限速酶,包括3种同工酶:HO-1、HO-2和HO-3,其中只有HO-1是诱导型
期刊
目的 研究择期手术患者靶控输注(TCI)异丙酚意识消失时血浆、效应室靶浓度的50%患者意识消失时的药物浓度(EC50)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关系。方法 5家医疗中心405例择期手术患者(国人),ASAⅠ或Ⅱ级。靶控输注异丙酚,以血浆靶浓度1.2μg/ml为起点,到达预期血浆靶浓度后每30秒递增0.3μg/ml,直至患者意识消失。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计算患者意识消失时异丙酚血浆靶浓度、效应室靶
期刊
目的 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靶控输注(TCI)异丙酚血药浓度及系统性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骨科手术患者35例,ASAⅠ级或Ⅱ级,随机分为稀释组(n=17)和对照组(n=18).稀释组在麻醉诱导插管后,实施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达稀释目标(Hct 0.25-0.27)10 min后,TCI异丙酚;对照组不行血液稀释,直接TCI异丙酚.设定血浆靶浓度3μg/ml,TCI异丙酚60 min,间断采血180 m
目的 评价瑞芬太尼复合异氟醚吸入麻醉对脊柱侧凸矫形术患者术中唤醒试验的影响.方法 40例全麻下行脊柱侧凸矫形术患者,ASA I或Ⅱ级,年龄8~20岁,随机分为2组:芬太尼组(F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每组20例.低流量吸入异氟醚(新鲜气流量为1 L/min,N2O:O2=1:1)维持麻醉.F组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1~1.5μg/kg维持镇痛;R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2μg·kg-1·min-1维持
脑死亡研究对阐明脑死亡后病理生理变化规律、探索脑死亡供体器官损伤机理及防护方法和缓解移植器官不足具有重要意义,有赖于建立稳定、可靠、持续时间长的大动物脑死亡模型.现将21头巴马小型猪脑死亡模型建立的麻醉管理经验总结如下:
期刊
目的 比较人工流产术患者瑞芬太尼、芬太尼及舒芬太尼复合靶控输注异丙酚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开放、随机分组、对照研究的方法.4个研究中心共选择390例行人工流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组(F组,n=134)、瑞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组(R组,n=120)和舒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组(S组,n=136),分别复合异丙酚血浆靶控输注行全身麻醉,记录起效时间、恢复时间、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参附注射液(SFI)对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术(MVR)患者围术期的心肌保护作用,探讨其临床应用的适宜剂量.方法 40例MVR患者,年龄46~75岁,ASA Ⅱ或Ⅲ级,心功能Ⅱ或Ⅲ级,随机分为4组(n=10):对照组(C组)体外循环(CPB)全过程不用SFI;SF11组、SF12组、SFI3组分别在预充时及开放主动脉后经CPB泵入SFI 1.0、1.5、2 ml/kg.于CPB前(t
对腹部手术患者,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时,硬膜外麻醉的区域运动阻滞,减少了肌松药的用量,但在保证手术部位良好肌松效应的前提下,如何定量调整肌松药的用量,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试验拟探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下胆道手术患者上腹部肌松程度与肌松监测水平的关系,为肌松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期刊
患者,女性,52岁,体重62 kg,主因发作性胸闷10余年,加重半年入院.26年前分娩时大出血,出现停经、无泌乳,诊断为席汉综合征,激素替代治疗2年后自行停药,10余年前因心脏病又发作行间断激素替代治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