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情深

来源 :当代音乐(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hxf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50年代初,抗美援朝时期我国曾经流传一首叙事歌曲《王大妈要和平》。歌曲运用我国东北民间音乐音调,用抒情性和说唱性相结合的旋律生动地塑造了王大妈为了和平奔走宣传的生动形象,表达了我国人民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反对侵略、保卫世界持久和平的决心。198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在太平洋录制的民歌专辑中,经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古典诗词歌曲演唱家王苏芬的重新演唱,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一、军旅演艺生涯的音乐梦想
  王苏芬出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革命老根据地——陕北。她的父母都是革命前辈。她的父亲王逸群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部电台的创建工作,为我国的无线电发报以及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母亲是八路军中闻名遐迩的民歌手。王苏芬的童年时代就随着父母南来北去,走遍了半个中国。出于对音乐的热爱,王苏芬在1961年考入了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并于1964年以优异的成绩保送到中国音乐学院本科,接受严格的声乐训练。同年,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受到毛主席与周总理的接见。成为一名歌唱家是王苏芬的理想,而在红色家庭中成长的她,还有另一个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军人。也正是这样的情结,她在1973年考入总政军乐团,成为了一名独唱演员,并于1974年演唱了第一首成名之作《海上女民兵》。她以铿锵有力的歌声激励海岛战士们爱岛、守岛、保卫边疆的斗志和情怀。她在演唱的艺术道路上不断地提升自己,多次在全军文艺汇演上获奖。在总政军旅的十年歌手生涯中,她经常下连队慰问演出,不仅去过甘肃卫星发射地,还曾冒着生命危险参加过云南自卫反击战前线的慰问演出,荣获过二等功。部队的军旅生涯锻炼了她,也对她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在古韵中探寻中国歌唱的意蕴
  1983年,转业后的王苏芬调入自己的母校中国音乐学院,从事声乐教育工作,兢兢业业为母校培养音乐人才。一个偶然的工作安排,使她逐渐走上了古曲演唱的艺术之路。最初,她被领导派往福建学习南音。她向泉州南音的传承人黄淑英老师学习《西厢记》的一段《望明月》。刚开始语言是最大的障碍,她录下老师的唱段,仔细钻研每一个装饰音和腔词韵味,学习闽南话的同时还练习打响板,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学会了这首作品,并于1984年参加由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的南音大会唱演唱,一举轰动东南亚。她也从此开始更加喜欢南音,走上了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道路。然而,学习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84年春节后,王苏芬找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傅雪漪先生学习古曲,最初的一曲《小梁州》被老师劝回,傅雪漪先生说她的性格不适合学习古曲,唱得像奔腾的野马一样,而古曲追求含蓄明亮甜美的声音。她求学的热情并没有因为遇到困难而消散,回去之后不断尝试寻找适合古曲演唱的声音位置,并大量翻阅文献充实自己,深入研究古代文人诗人的诗词文化,丰富古曲演唱的文化底蕴,逐渐提升演唱的内在修养。在跟随傅雪漪先生学习的二十年间,王苏芬沉醉于古典诗词歌曲的典雅与意蕴,同时她在演唱和教学中也注重挖掘和传递这一精神内核。每一首古曲,她都会深入研读诗词的含义,并学习作者的其他词作。在中央电视台音乐教室教授《西江月》时,她曾讲:“‘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只有安静下来,才能把月亮、树枝、小鸟、微风、稻花都唱得出来。”
  从被动学南音,到主动学习昆曲、古曲,王苏芬越来越体会到古典诗词歌曲的典雅与含蓄美,逐渐对其着迷。同时,她也越来越感觉到当今时代的快节奏对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强烈冲击。傅雪漪先生去世之后,王苏芬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保护、传承、研究和推广古典诗词歌曲的重任。她编撰书籍,保存影像材料,用了十年时间,自费录制了38首古典诗词歌曲DVD影音光盘。先后录制了古曲近50首,其中4首音乐电视在电视台播出,以《西江月》和《忆王孙》最为著名;出版5本关于古曲的书籍,发表相关论文十几篇。在一次访谈中,王苏芬教授谈到,当年,孟丹导演说听过她唱古曲,答应免费给她录制,赶上孟丹导演有排练,她就能去录几首。录到最后18首,一月份的天气已经很冷了,她又穿得很少,棚里面没有暖气,导演弄来两个暖灯,但是真正錄的时候是没有暖灯的。半夜十一点录到凌晨三点,条件非常艰苦,第二天早上还要上课。但王苏芬教授从未因为录音耽误上课。人可以没有名没有利,但不能没有责任。她说:“中国音乐学院老师搞民族声乐,传给后人,这是应该的。”而谈到个人投资,有的制作费一两万元,有的三五千元,她则兴奋地说:“喜欢的东西就可以投入,这是最大的幸福。”
  三、在古曲传承与保护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她曾受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在《精彩十分》《音乐桥》《音乐告诉你》《艺苑之花》《空中大舞台》《旋转舞台》《文化长廊》《音乐人生》《声乐之梦》等栏目做过音乐专题,大部分都是古典诗词歌曲专题。此外《音乐教室》栏目还特别邀请王苏芬在节目中教唱古典诗词歌曲《别董大》和《西江月》,为古曲的普及做了重大贡献。并于2011年出版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集》,其中包含150首古典诗词歌曲,被北京市教委评为精品教材。2013年编写了《古典诗词歌曲教程》上下两册,为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和教学开辟了道路。王苏芬教授曾说过:“中国的古典诗词,体裁独特、内容博大精深,演唱古典诗词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然而因为各种因素制约,从我们老祖宗那里沿袭下来的传统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喜欢和愿意从事古曲研究和演唱的人越来越少,古典诗词正面临着无人演唱、无人能教的危险……”。从1990年开始,王苏芬教授在中国音乐学院开设了古曲课程,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引入了高校。成立了“中国古典诗[JP2]词歌曲演唱研究中心”, 多年来致力于古曲的研究与传播工作,多次在公众平台号召各界人士了解古曲,鼓励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古曲;利用各种机会,在世界教育大会、中国传统音乐节等大型音乐活动中宣传古曲,并在各大剧院,多个高校举办音乐会推广古曲,通过媒体等形式号召人们走近古曲。[JP]   在古典诗词歌曲的教学方面,她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方式,讲授古曲的基本理论知识,从诗词的年代、背景、情感基调、风格韵味等不同方面对古曲作品进行赏析,进而培养学生的演唱技能,以动作和声音示范相结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专业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针对演唱专业的学生,她以专业训练和演唱实践为主,让学生能够演绎古典诗词歌曲的意蕴之美,日后成为专业演员,为古曲推广贡献力量;针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她教授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基本要领和教学方法,将这枚“种子”种植在即将走上讲台面对学生的青年教师身上,让古曲逐渐生根发芽,在一代人心中成长;针对音乐理论专业的学生,她注重学生学习演唱古曲时的体验和感受,学习古曲的作曲技法、诗词意蕴和历史传承,形成古曲的创作、编辑及其评论的能力。
  如今已经年迈的王苏芬,最大的忧虑就是古典诗词歌曲面临即将失传的困境,她心里最焦虑着急的事就是如何将我们的古曲传承下去。想流传下去,仅靠她自己,甚至这一代人的努力都不够。她开始走出专业圈子的象牙塔,走进社会,面向即将成长的孩子们。从少年宫、幼儿园、小学、中学到打工子弟学校,王苏芬教授有教无类,利用课间时间向学生们普及古曲,看到小孩子好奇又热切的目光,听到他们嫩声稚气颇有韵味地演唱,她感到十分满足。她说:“这些小孩要是会唱了,将来古曲真能传下去了!”
  四、保护传统古曲与发展创新的呼唤
  世间万物的发展离不开其本源,又必然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古曲艺术亦如此。传统意义上的古曲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乐曲,这些古曲大多是出于诗人之手创作而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意义。而这一“阳春白雪”的古老音乐形式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如何适应与发展下去,是王苏芬教授一直以来不懈努力的方向。她曾在访谈中说过:“古典诗词歌曲的传承和发展,必须走雅俗共赏之路,将传统的古典音乐进行二度创作,使古典诗词歌曲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其次,我希望每个音乐院校都能够开设古典诗词歌曲这门课,让古曲教学走进各大音乐院校,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古曲,这样才能一代一代向下传承。此外我也希望各位作曲家能够加入抢救、传承和普及古曲的行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古典诗词歌曲,让它不仅是文人墨客的艺术,也要让其走入寻常百姓之家。” 一个古老的艺术形式若想不被人遗忘,就要吐故纳新、与时俱进,跟紧时代的脚步,但保护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似乎是互相矛盾的存在。有人主张古老的艺术就要躺在博物馆里,才能不被现代文明所破坏,有人认为艺术形式唯有顺应时代发展,让更多人了解,才能实现其传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若实现二者的统一,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近年来很多作曲家汲取中国传统戏曲、民歌、民族器乐曲中的音乐元素,以丝、竹、弦、管等民族乐器为主要伴奏乐器,为古典诗词谱写了民族韵味突出、意境悠长的歌曲;也有作曲家采取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作曲技法相结合的方式,以古典诗词为底本,采用钢琴或交响乐队伴奏,创作很多具有民族音乐思想内涵的当代艺术歌曲作品。同时,在流行歌曲潮流的影响下,许多作曲家尝试用流行的创作手法为古代诗词谱曲,创造出古典韵味与时代气息相结合的音乐作品。这些都对古典诗词歌曲的推广起到很大作用。王苏芬教授也主张,只有把曲子寫得简单一点,通俗一点,才能让老百姓接受。这样才能慢慢把古典诗词歌曲传递下来。她自己也曾在一些古典诗词歌曲中加入电声乐队。她曾说过,过去的文人为诗词谱曲,加入伴奏乐器来丰富音乐的表现。随着时代发展,她表示尊重这种有益的变化,只要尊重诗词所蕴含的韵味和意境,不背离艺术的本质,在保留精髓的前提下鼓励创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词音乐承载着几千年来人们对世间万物的心灵感应和生活感悟。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诗词大家们用其敏锐的心灵感知事物,凝结出一首首流传千古的不朽名作。这是一座无比丰富的文化宝库,曲目众多,浩如烟海,无论是委婉流畅、典雅抒情的曲调,还是气势豪放、侠骨柔情的诗句,都具有极强的表现深度和艺术感染力。中国的古典诗词如同中国的文字一样博大精深、意境悠远。演唱古典诗词歌曲要有广博的文学修养和扎实的音乐功底。
  结语
  作为革命的后代,王苏芬始终谨记父亲的教诲,在自己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远离普通百姓,始终没有远离艺术的创作源泉。她认为,没有人民群众,没有火热的社会生活,就不会有今天的艺术成就。几十年来,王苏芬教授走出了一条古典诗词演唱的艺术道路,并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歌曲的传承、发展、研究和推广工作。人如其歌,她就像自己歌中所唱的王大妈一样,心中始终肩负使命,为古曲的传播奔走呐喊,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摘要]  开展丰富多彩的舞蹈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本篇论文以笔者在东北师大明珠校区舞蹈社团进行的短期实地调研为主,内容深入课堂训练,剖析了舞蹈社团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以及相关成果。本篇论文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初中舞蹈社团活动现状调查的空白,是实地考察后对于现今舞蹈社团发展的真实反映。  [关键词]初中舞蹈社团;舞蹈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可看出,我国国民对于基本物质需求的阶段已经过去,目前已经逐渐向文化、素质、精神方面发展。本文将从训练中老年非专业男女混声合唱团出发,从外部影响,内部训练中的个人、团体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探究,帮助中老年非专业男女更好地加入到混声合唱团中,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成就。
期刊
[摘要]  《图兰朵》作为普契尼最后一部歌剧,自诞生多年以来,一直饱受争议,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贯穿全剧的“中国元素”,那么在从未来过中国的普契尼眼中,中国元素是怎么体现的呢?分析了解外国作品中的“中国元素”,对于本民族文化发展具有深刻意义,本文将以对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中国元素”的分析为例对西方歌剧中的“中国元素”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元素;普契尼;《图兰朵》  [中图
期刊
[摘要]  舞蹈要发展,就要有创新。传统的中国古典舞根生于中国千年文明的土地上,是在戏曲表演的基础上发展演变来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典舞,实际上是中国当代舞蹈家对传统舞蹈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再创造。《风吟》作为一部创新作品,不论是从创作意识上还是舞蹈语汇的运用上,以及意境的营造上,都将古典与现代元素完美融合,把时代的审美意识带到舞蹈创作中,开拓出古典舞创作广泛而多样的走向。  [关键词]古典舞;创新;
期刊
[摘要]  流行音乐时代的乐评代表了当下社会在“娱乐至死”年代的态度。李皖的《娱死记》如同一个中介将社会与听者衔接,书中对乐坛的“拾遗”和对音乐文化的探讨皆有独到之处。笔者通过阅读、整理,对《娱死记》中所体现的音乐评论特征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进行分析与总结。此书中作者所表现出的率真与坦诚,和对音乐的真、善、美的追求,均体现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娱死记》;李皖;音乐评论;流行音乐  [中图分
期刊
《炎黃风情》二十四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9·女娃担水
期刊
麻雀生活素描
期刊
[摘要]  本文借“琴”之典籍——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以言筝,分别从“指与弦和”“弦与音和”“音与意和”三个方面,结合对三首传统筝曲的演奏、理解、分析和艺术处理而就传统筝乐在“和”方面的渗透谈之,提出笔者的感悟和拙见。  [关键词]溪山琴况;古琴;传统筝曲;万法归宗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4-0111-05  《溪山琴况》是一部全面而系
期刊
主教练:何塞·穆里尼奥(Jose Mourinho) 葡萄牙  穆里尼奥属于典型的厚积博发,大总分的时间都在用来学习。他总是充当著名教练的助手,从罗布森到范加尔都给过他相当多的指点。  再加上他自己的不断努力,于是我们看到了他创造出的神话。穆里尼奥具有超强的指挥能力,相信穆里尼奥能够开启一个神话时代,他究竟能够迸以出多少力量我们谁也不知道,但我们相信,有了穆里尼奥神话可能就会变为现实。     前
期刊
11.2004年8月30日,雅典奥运会的足球金牌由阿根廷终结神话。   天道酬勤,最拿足球金牌当回事的阿根廷人,军容最整齐的阿根廷队最终获得了金牌。  如果阿根廷人得不了金牌,他们可谓比窦娥还冤,这也是对阿根廷队主教练贝尔萨的另类安慰,当阿根廷队主教练不容易,贝尔萨当家快4年,还没有拿到一个冠军。获胜后的阿根廷唯有贝尔萨保持铁面人本色,他似乎笑不出来,他非常清楚奥运会的份量,拿这项赛事金牌,并不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