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永遠的尹雪艳》是现代作家白先勇于1965年发表在《现代文学》中的短篇小说,后收录于《台北人》中。文章通过围绕“尹雪艳”这位不老的百乐门当家舞女展开描绘与叙事,揭示特定时期台湾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本文将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层面讲述那个时代人性的欲望、悲悯与对乡愁的瞭望。
关键词:尹雪艳;人物形象;主题;艺术特色
一、总也不老的尹雪艳
1、从总体看尹雪艳。文章以一句“尹雪艳总也不老”开篇,使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让我们感觉一种“非人化”的境地,此后,无论身边的人、事与时代怎样变幻,尹雪艳永远保持着独属她的优雅与美好,如同高岭之花,可望而不可及。由旧上海百乐门舞厅的红舞女变成洪夫人到最后成为尹公馆的主人公台北上层社会的交际花,她的经久不衰与相貌,尤其是举止投足间的魅力使她区别独立于其他的风尘女子。
2、从色彩看尹雪艳。文中对于尹雪艳无论穿着亦或是其他的色彩主要集中在“白色”,“一身雪白的肌肤”,到“素白旗袍”、“翻领束腰的银狐大擎”,从里到外,真如一个“冰雪化成的精灵”,甚至包括她的名字都如此清冷美好,简单的“雪”字,便暗示了她的命运。写她装束打扮的“白”,为的是突出她性格心境的“冷”,更有种近于死亡的无力疲乏感,从而更加切题的写出尹雪艳的冷艳、命运荒凉以及对过眼云烟的悲悯。而文中起到点缀作用的另一种颜色是“红”,它作为一盏“酒杯大”“血红的郁金香”别在尹雪艳的鬓角贪婪的吮吸着徐壮图的鲜血,,一语双关,一针见血,也正是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相吻合,刻画出特定年代尤其是风尘女子的淡薄,而结尾处尹雪艳对吴处长说道:“我来吃你的红”是预示着他必定死亡的秘语。色彩的巧妙点缀坐定了尹雪艳的“女祭司”角色。
3、“总也不老的尹雪艳”。尹雪艳不老的女性形象具有神化的象征意义,她似乎掌握着世间生杀大权,所谓永远不老,实则暗喻“死”之永恒与神秘。在文中,无论是王贵生的贪财、洪科长的好色,徐壮图在情欲和理性中挣扎折磨,透露出本来面目,尹雪艳又都将他们引向家破人亡,当然,无论是他们的落马亦或是死亡,都离不开这些男人本质的问题,而作者借尹雪艳间接之手,将他们扼杀。
二、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一)思想主题
1、命运的无常。当时许多人包括尹雪艳在内,都从上海逃亡至台北并安家落户,他们的命运变得悲惨,性格变得脆弱,便去批判“宿命无常”,而尹雪艳在文章则是宿命的“化身”,她是“祭司”、“白虎星”,文中三位与之纠葛颇深的男性无一有好下场,那个时代舞女的标签是“被玩弄”,但在文中最终玩弄至死的却是曾经视女性为玩物的人,尹雪艳操控着这些人的生死存亡,仿若提线木偶戏,在荒诞的同时都显现出人们对命运的无奈以及呼救。
2、男女的博弈。尹雪艳与三位成功男人的关系也反映了男女之间的博弈前文已经提到,文中尹雪艳才是真正的主导者。表面上尹雪艳是个舞女、交际花,地位低下,但是所有的男人却都对她趋之若鹜,这与之前中国传统以男权为中心的小说截然不同。而白先勇在这里使用了一个“偷梁换柱”的技巧,表面上写男人们把尹雪艳看成玩物似乎依旧是男权视角,但其实男人们已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才是情场中真正的主导者。但即使这样,尹雪艳在情感中也算不上是完全的胜者,她胜似有情却无情,例如徐壮图死后她只是稍微的祭奠便又重新开了场牌局,她多年来在情场之间的周旋使他的神经与情感变得麻木,她不懂得如何真心实意的对待他人,甚至是丧失了关爱他人的能力,这又如何不是一种凄凉呢。在男女情爱中,没有胜负之分,这场博弈最终也变得毫无意义。
3、乡愁。下文有见解,此处不再赘述。
(二)艺术特色
1、文章采用全知全能的视角的叙述方法。文章上半部分提到:“尹雪艳名气太大了,难免招忌,她同行的姐妹淘醋心重的就到处嘈起说:尹雪艳的八字带着重煞,犯了白虎,沾上的人,轻者家败,重者人亡。”并且通过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王贵生之死、洪处长家破人亡,丝毫没有给尹雪艳说话的“机会”,后文中尹雪艳的发言也仅限于在尹公馆与吴经理等人的周旋,毫无为自己红颜祸水形象的辩解机会,她的主体性与意识性都无法得到体现与印证。
2、文章采用不可靠叙述。“不管人事怎么变迁,尹雪艳永远是尹雪艳”、“一举手,一投足,总有一份世人不及的风情”、“尹雪艳迷人的地方实在讲不清,数不尽”看似整篇文章都是在描绘尹雪艳这一女性形象,实则并没有得到充分细致的刻画,作者对其的批判态度与尹雪艳的迷人魅力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差,构成了文章的不可靠叙述。
三、永远的乡愁
《永远的尹雪艳》中的乡愁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对家园故国的思恋情结,而是让漂泊者感到空虚,无所依托的一种精神饥渴———文化乡愁。《永远的尹雪艳》这一短篇小说承载了浓重的历史沧桑感和文化乡愁内涵⑴。
无论尹雪艳在社会上是怎样一种身份地位,无数的政客、成功人士以及他们的太太都“离不开”她,这也正侧面体现出他们对于老上海、对过眼云烟的眷念。这些“台北人”在被逐出大陆之后,蛰居在台湾孤岛上,仕途的失意,世风的日下,必然地要使他们重温过去的美梦。所以,由尹雪艳所代表的温情脉脉和花天酒地,便成为了他们所怀念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他们的眼睛里和心目中,尹雪艳是“上海百乐门时代永恒的象征,京沪繁华的佐证。” ⑵
参考文献
[1]柳雯雯.永远的青春梦,不老的思乡情——白先勇《台北人》中《永远的尹雪艳》试析[J].群文天地,2012,No.261,41+43.
[2]李平.尹雪艳的魅力与传统文化——重读白先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J].名作欣赏,1990,73-81+130.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关键词:尹雪艳;人物形象;主题;艺术特色
一、总也不老的尹雪艳
1、从总体看尹雪艳。文章以一句“尹雪艳总也不老”开篇,使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让我们感觉一种“非人化”的境地,此后,无论身边的人、事与时代怎样变幻,尹雪艳永远保持着独属她的优雅与美好,如同高岭之花,可望而不可及。由旧上海百乐门舞厅的红舞女变成洪夫人到最后成为尹公馆的主人公台北上层社会的交际花,她的经久不衰与相貌,尤其是举止投足间的魅力使她区别独立于其他的风尘女子。
2、从色彩看尹雪艳。文中对于尹雪艳无论穿着亦或是其他的色彩主要集中在“白色”,“一身雪白的肌肤”,到“素白旗袍”、“翻领束腰的银狐大擎”,从里到外,真如一个“冰雪化成的精灵”,甚至包括她的名字都如此清冷美好,简单的“雪”字,便暗示了她的命运。写她装束打扮的“白”,为的是突出她性格心境的“冷”,更有种近于死亡的无力疲乏感,从而更加切题的写出尹雪艳的冷艳、命运荒凉以及对过眼云烟的悲悯。而文中起到点缀作用的另一种颜色是“红”,它作为一盏“酒杯大”“血红的郁金香”别在尹雪艳的鬓角贪婪的吮吸着徐壮图的鲜血,,一语双关,一针见血,也正是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相吻合,刻画出特定年代尤其是风尘女子的淡薄,而结尾处尹雪艳对吴处长说道:“我来吃你的红”是预示着他必定死亡的秘语。色彩的巧妙点缀坐定了尹雪艳的“女祭司”角色。
3、“总也不老的尹雪艳”。尹雪艳不老的女性形象具有神化的象征意义,她似乎掌握着世间生杀大权,所谓永远不老,实则暗喻“死”之永恒与神秘。在文中,无论是王贵生的贪财、洪科长的好色,徐壮图在情欲和理性中挣扎折磨,透露出本来面目,尹雪艳又都将他们引向家破人亡,当然,无论是他们的落马亦或是死亡,都离不开这些男人本质的问题,而作者借尹雪艳间接之手,将他们扼杀。
二、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一)思想主题
1、命运的无常。当时许多人包括尹雪艳在内,都从上海逃亡至台北并安家落户,他们的命运变得悲惨,性格变得脆弱,便去批判“宿命无常”,而尹雪艳在文章则是宿命的“化身”,她是“祭司”、“白虎星”,文中三位与之纠葛颇深的男性无一有好下场,那个时代舞女的标签是“被玩弄”,但在文中最终玩弄至死的却是曾经视女性为玩物的人,尹雪艳操控着这些人的生死存亡,仿若提线木偶戏,在荒诞的同时都显现出人们对命运的无奈以及呼救。
2、男女的博弈。尹雪艳与三位成功男人的关系也反映了男女之间的博弈前文已经提到,文中尹雪艳才是真正的主导者。表面上尹雪艳是个舞女、交际花,地位低下,但是所有的男人却都对她趋之若鹜,这与之前中国传统以男权为中心的小说截然不同。而白先勇在这里使用了一个“偷梁换柱”的技巧,表面上写男人们把尹雪艳看成玩物似乎依旧是男权视角,但其实男人们已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才是情场中真正的主导者。但即使这样,尹雪艳在情感中也算不上是完全的胜者,她胜似有情却无情,例如徐壮图死后她只是稍微的祭奠便又重新开了场牌局,她多年来在情场之间的周旋使他的神经与情感变得麻木,她不懂得如何真心实意的对待他人,甚至是丧失了关爱他人的能力,这又如何不是一种凄凉呢。在男女情爱中,没有胜负之分,这场博弈最终也变得毫无意义。
3、乡愁。下文有见解,此处不再赘述。
(二)艺术特色
1、文章采用全知全能的视角的叙述方法。文章上半部分提到:“尹雪艳名气太大了,难免招忌,她同行的姐妹淘醋心重的就到处嘈起说:尹雪艳的八字带着重煞,犯了白虎,沾上的人,轻者家败,重者人亡。”并且通过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王贵生之死、洪处长家破人亡,丝毫没有给尹雪艳说话的“机会”,后文中尹雪艳的发言也仅限于在尹公馆与吴经理等人的周旋,毫无为自己红颜祸水形象的辩解机会,她的主体性与意识性都无法得到体现与印证。
2、文章采用不可靠叙述。“不管人事怎么变迁,尹雪艳永远是尹雪艳”、“一举手,一投足,总有一份世人不及的风情”、“尹雪艳迷人的地方实在讲不清,数不尽”看似整篇文章都是在描绘尹雪艳这一女性形象,实则并没有得到充分细致的刻画,作者对其的批判态度与尹雪艳的迷人魅力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差,构成了文章的不可靠叙述。
三、永远的乡愁
《永远的尹雪艳》中的乡愁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对家园故国的思恋情结,而是让漂泊者感到空虚,无所依托的一种精神饥渴———文化乡愁。《永远的尹雪艳》这一短篇小说承载了浓重的历史沧桑感和文化乡愁内涵⑴。
无论尹雪艳在社会上是怎样一种身份地位,无数的政客、成功人士以及他们的太太都“离不开”她,这也正侧面体现出他们对于老上海、对过眼云烟的眷念。这些“台北人”在被逐出大陆之后,蛰居在台湾孤岛上,仕途的失意,世风的日下,必然地要使他们重温过去的美梦。所以,由尹雪艳所代表的温情脉脉和花天酒地,便成为了他们所怀念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他们的眼睛里和心目中,尹雪艳是“上海百乐门时代永恒的象征,京沪繁华的佐证。” ⑵
参考文献
[1]柳雯雯.永远的青春梦,不老的思乡情——白先勇《台北人》中《永远的尹雪艳》试析[J].群文天地,2012,No.261,41+43.
[2]李平.尹雪艳的魅力与传统文化——重读白先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J].名作欣赏,1990,73-81+130.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