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好莱坞诞生以来,美国梦、个人英雄主义等美国主流的意识形态内涵都能在其影片中有所体现,这种具有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片具有塑造美国形象与对外宣传的媒介属性。后现代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更是包裹在娱乐性与消费性凸显的好莱坞电影中来,并扩散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但是,在好莱坞中也存在着一些“非主流”——大卫·芬奇导演的《消失的爱人》这部影片从固化的社会阶层、众声喧哗下的西式自由民主以及秩序的瓦解与重构等方面对美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反思。
关键词:《消失的爱人》 意识形态 阶层固化 瓦解与重构
一、黑色童话式的爱情——难以逾越的社会阶层
几乎所有的爱情故事都会赞美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两个年轻男女勇于冲破枷锁追求真爱的精神,西方有《灰姑娘》的故事,东方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到了现代,《消失的爱人》这部影片以“从此两个人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这样童话式的结尾为影片的起始,并对这样的爱情给予了现实的回答。
男主人公尼克出生于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密苏里小镇,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出生于纽约,并且生活范围以哈德逊河为界的艾米,在甜蜜浪漫的空气中,两人迅速的坠入爱河。结婚以后,失业在家的尼克不得不依靠家境殷实的艾米生活,在“我们彼此拥有,其他一切微不足道”的爱情愿景当中,他们触碰到了婚姻的软肋——经济基础的缺失,这一因素对导致两人后来的悲剧产生了直接的作用。当我们在怨恨祝英台的父亲祝员外强硬拆散祝英台与梁山伯时,我们把这一切都归因于受封建礼教思想束缚的祝员外。尼克和艾米的身份背景与梁山伯和祝英台的身份背景类似,相比较梁山伯与祝英台,尼克和艾米是幸运的,两人生活在现代西方社会,他们可以自由恋爱,他们可以结婚生子。但是,在一个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尼克与艾米的爱情故事并没有像好莱坞主流经典叙事体系中所展示的那样幸福与甜蜜。大卫·芬奇借《消失的爱人》这部影片告诉观众:在现实生活当中,美丽的爱情并不是那么的坚不可摧,社会阶层的融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困难重重的。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平等现象,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每个人的社会背景、经济权利、文化背景存在着很大差异,社会学家把这样的不平等和差异现象称为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的现象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宗教等级社会、封建社会、阶级社会到我们的现代社会都有相对应的分层体系。当然,我们现代社会相比较之前的社会类型,在分层体系的开放程度上要高于以往,在层级位置的获取方式上更先进,在体系的建立上更合理。但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是,社会分层依然存在,不同层级间的跨越与融合依然是困难重重的。受此因素的影响,尼克与艾米的相遇、相爱固然可以是甜蜜的,但两人所处的家庭背景与文化观念不同导致两人婚姻的失败。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应当学会总结与归纳自身的经历,并且通过思考赋予不同的意义,但是艾米受其小时候家庭教育的影响,使得她在不断地失去自我,被家庭构建了另一个虚幻的“自我”。在她爸妈的笔下一个正常的、有缺点的、真实的艾米,成为一个完美的艾米。当艾米的爸妈不断地给艾米下定论,不断地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的时候,艾米就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地使她与真实的自己分裂,这一过程是痛苦的,小时候的艾米是渴望被父母接纳与认可的,为了做到这一点她不得不努力按照父母的定义来做而放弃自己的感觉,也正是这一过程导致了艾米逐渐将父母的定义代替了自身的认知,直至失去自我。影片中艾米的父母为了庆祝小说当中艾米即将步入婚姻,在现实当中举办了一场发布会,艾米在回答记者如何看待父母笔下那个完美的艾米时,尼克的出场不但给艾米解了围,而且还第一次超越了那个完美的艾米,她接受了尼克的求婚。在那一刻,与其说是艾米接受了尼克的求婚,不如说是艾米接受了真实的自己。艾米爱上的是尼克对自己的肯定,爱上的是她心中挤压多年的嫉妒心的释放,爱上的是能给她带来这种感觉的尼克,爱上的是她臆想当中的尼克。带着这样的爱情思维,时间一长就会在婚姻中出现很大的问题,艾米总是在寻找那个她臆想中的尼克,尼克爱上的是那个真实的艾米。就这样,控制与被控制,表演与被表演不停地在他们的婚姻生活当中上演。
在现代社会,分层体系的开放程度相比较之前的社会类型虽然更高,但是同层级内部的固化与不同层级的难以融合和跨越依然是存在的。《消失的爱人》与美国传统的主流爱情电影所宣扬的自由式的爱情观所不同,它直面了当下,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不是每一个灰姑娘都会得到王子的爱。
二、被真相挟持的真相——众声喧哗下的西式自由与民主
在影片《消失的爱人》当中,有三种媒介值得我们所关注,分别为纸质媒介、电视媒介与网络媒介。纸质媒介塑造了一个虚拟的艾米,使得艾米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了自我的分裂;电视媒介为了吸引目光,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人们的视听,引导了舆论;作为最为自由的网络媒介,则充当了艾米陷害尼克的工具。从导演大卫·芬奇对这三种媒介在影片当中所起的作用来思考,我们不难看出导演对媒介背后的社会自由与民主问题的态度。
艾米的父母成长于纸质媒体兴盛的年代,在他们的笔下艾米被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艾米,这个完美的艾米处处优于真实的艾米,这也就导致了艾米的分裂。从传播的效果上来看,父母笔下的艾米只对于真实的艾米起到了直接的效果,电视媒介在整个故事当中则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当艾米失踪第二天的时候,为了吸引眼球,电视媒体断章取义,把尼克视为冷酷的杀妻者,使得尼克在社会舆论当中处于十分不利的险境当中。在艾米失踪的第六天时,尼克为了揭露真相,开始利用电视媒介展开自己的危机公关,对着他早已不爱了的艾米说“我爱你”。在艾米回家后的第一天,尼克迫于舆论的压力不得不在电视媒体的面前假装和艾米秀恩爱。回顾电视媒体视角当中的整个事件,我们会发现故事是另一个样子:尼克是一个婚后出轨的男人,他的妻子离奇地失踪了,种种迹象表明是他杀了他的妻子艾米。就在尼克快要被判死刑的时候,他的妻子突然出现,说出了是她甩不掉的前男友绑架了她的真相。就这样,在伟大的爱情面前尼克自省出轨行为,两人之间又充满了爱,回归到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仔细思考后不难发现,电视媒体所展现的整个故事是非常符合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完全是一个可以在好莱坞翻拍成电影的好故事。我们在来思考一下网络媒介在故事當中的作用。可以说,网络被艾米当成了陷害尼克的工具,她利用网络制造虚假的信用卡消费记录和赌博记录,利用网络买了一辆供她逃走的汽车,利用网络获取尼克的最新消息。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网络也是一个自由的空间,网络可以成为信息交流的平台,网络也可以充当杀人工具。 媒介传播的发展历经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直至今日的网络传播,在这一过程当中,信息量呈几何式增加,传播飞速增快,人们对于媒介的参与程度也大大加强。电视媒介、网络媒介与社会民众逐步学会了利用现代的传播渠道来表达自己态度和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所看和所听到的都是经过包装了之后的“真相”。《消失的爱人》这部影片,没有采用影片当中电视媒体视角下的那个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故事版本,没有采用好莱坞主流叙事模式当中所惯常使用的完满情节作为影片结尾的叙事策略,这部影片对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当中所描绘的自由与民主做出了独特的思考。
《消失的爱人》这部影片并虽然有对影片当中所出现的出轨与谋杀这两种违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它对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所标榜的社会平等、言论自由、社会民主做出了反思。
三、一场自杀式的谋杀——秩序的瓦解与重构
艾米对待爱情与婚姻如同游戏人生一般。艾米杀掉的是德西,更是她自己——那个控制欲强烈到变态的自己。在荣格精神分析心理学上还存在另一个原型意象,即阴影。“荣格用阴影(shadow)来描述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或无意识的心理层面。阴影的组成或是由于意识自我的压抑,或是意识自我从未认识到的部分,但大多是让我们的意识自我觉得蒙羞或难堪的内容。这些让我们自己不满意而存在于我们自己无意识中的人格特点,往往会被我们投射到其他的人身上”。这就是荣格提出的“自我阴影投射”,艾米谋杀德西正是因为艾米将自我阴影投射到了德西身上,她憎恶自己身上的控制欲,于是对于德西在家里装满了摄像头的行为,她表示出了最大的震惊和恐惧。这正是另一个艾米投射,她出身優越、性格极端、控制欲极强。
对于电影本身来说,“自我阴影投射”在这场自杀式的谋杀中对艾米的内心秩序进行了瓦解与重构。在保留人物的典型特质与故事内核后,我们稍稍抽离出故事情节可以看出,艾米心中的“阴影”也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当前的西方社会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端,艾米“自杀式的谋杀”也正是对这种社会秩序的瓦解与重构。
参考文献:
[1] 帕萃丝·埃文斯.不要控制我[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
[2] 莫里斯.哈布瓦赫.社会形态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 李春玲,吕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系列:社会分层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 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 者: 赵鹏,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太原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媒介技术与文化传播。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消失的爱人》 意识形态 阶层固化 瓦解与重构
一、黑色童话式的爱情——难以逾越的社会阶层
几乎所有的爱情故事都会赞美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两个年轻男女勇于冲破枷锁追求真爱的精神,西方有《灰姑娘》的故事,东方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到了现代,《消失的爱人》这部影片以“从此两个人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这样童话式的结尾为影片的起始,并对这样的爱情给予了现实的回答。
男主人公尼克出生于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密苏里小镇,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出生于纽约,并且生活范围以哈德逊河为界的艾米,在甜蜜浪漫的空气中,两人迅速的坠入爱河。结婚以后,失业在家的尼克不得不依靠家境殷实的艾米生活,在“我们彼此拥有,其他一切微不足道”的爱情愿景当中,他们触碰到了婚姻的软肋——经济基础的缺失,这一因素对导致两人后来的悲剧产生了直接的作用。当我们在怨恨祝英台的父亲祝员外强硬拆散祝英台与梁山伯时,我们把这一切都归因于受封建礼教思想束缚的祝员外。尼克和艾米的身份背景与梁山伯和祝英台的身份背景类似,相比较梁山伯与祝英台,尼克和艾米是幸运的,两人生活在现代西方社会,他们可以自由恋爱,他们可以结婚生子。但是,在一个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尼克与艾米的爱情故事并没有像好莱坞主流经典叙事体系中所展示的那样幸福与甜蜜。大卫·芬奇借《消失的爱人》这部影片告诉观众:在现实生活当中,美丽的爱情并不是那么的坚不可摧,社会阶层的融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困难重重的。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平等现象,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每个人的社会背景、经济权利、文化背景存在着很大差异,社会学家把这样的不平等和差异现象称为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的现象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宗教等级社会、封建社会、阶级社会到我们的现代社会都有相对应的分层体系。当然,我们现代社会相比较之前的社会类型,在分层体系的开放程度上要高于以往,在层级位置的获取方式上更先进,在体系的建立上更合理。但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是,社会分层依然存在,不同层级间的跨越与融合依然是困难重重的。受此因素的影响,尼克与艾米的相遇、相爱固然可以是甜蜜的,但两人所处的家庭背景与文化观念不同导致两人婚姻的失败。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应当学会总结与归纳自身的经历,并且通过思考赋予不同的意义,但是艾米受其小时候家庭教育的影响,使得她在不断地失去自我,被家庭构建了另一个虚幻的“自我”。在她爸妈的笔下一个正常的、有缺点的、真实的艾米,成为一个完美的艾米。当艾米的爸妈不断地给艾米下定论,不断地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的时候,艾米就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地使她与真实的自己分裂,这一过程是痛苦的,小时候的艾米是渴望被父母接纳与认可的,为了做到这一点她不得不努力按照父母的定义来做而放弃自己的感觉,也正是这一过程导致了艾米逐渐将父母的定义代替了自身的认知,直至失去自我。影片中艾米的父母为了庆祝小说当中艾米即将步入婚姻,在现实当中举办了一场发布会,艾米在回答记者如何看待父母笔下那个完美的艾米时,尼克的出场不但给艾米解了围,而且还第一次超越了那个完美的艾米,她接受了尼克的求婚。在那一刻,与其说是艾米接受了尼克的求婚,不如说是艾米接受了真实的自己。艾米爱上的是尼克对自己的肯定,爱上的是她心中挤压多年的嫉妒心的释放,爱上的是能给她带来这种感觉的尼克,爱上的是她臆想当中的尼克。带着这样的爱情思维,时间一长就会在婚姻中出现很大的问题,艾米总是在寻找那个她臆想中的尼克,尼克爱上的是那个真实的艾米。就这样,控制与被控制,表演与被表演不停地在他们的婚姻生活当中上演。
在现代社会,分层体系的开放程度相比较之前的社会类型虽然更高,但是同层级内部的固化与不同层级的难以融合和跨越依然是存在的。《消失的爱人》与美国传统的主流爱情电影所宣扬的自由式的爱情观所不同,它直面了当下,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不是每一个灰姑娘都会得到王子的爱。
二、被真相挟持的真相——众声喧哗下的西式自由与民主
在影片《消失的爱人》当中,有三种媒介值得我们所关注,分别为纸质媒介、电视媒介与网络媒介。纸质媒介塑造了一个虚拟的艾米,使得艾米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了自我的分裂;电视媒介为了吸引目光,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人们的视听,引导了舆论;作为最为自由的网络媒介,则充当了艾米陷害尼克的工具。从导演大卫·芬奇对这三种媒介在影片当中所起的作用来思考,我们不难看出导演对媒介背后的社会自由与民主问题的态度。
艾米的父母成长于纸质媒体兴盛的年代,在他们的笔下艾米被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艾米,这个完美的艾米处处优于真实的艾米,这也就导致了艾米的分裂。从传播的效果上来看,父母笔下的艾米只对于真实的艾米起到了直接的效果,电视媒介在整个故事当中则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当艾米失踪第二天的时候,为了吸引眼球,电视媒体断章取义,把尼克视为冷酷的杀妻者,使得尼克在社会舆论当中处于十分不利的险境当中。在艾米失踪的第六天时,尼克为了揭露真相,开始利用电视媒介展开自己的危机公关,对着他早已不爱了的艾米说“我爱你”。在艾米回家后的第一天,尼克迫于舆论的压力不得不在电视媒体的面前假装和艾米秀恩爱。回顾电视媒体视角当中的整个事件,我们会发现故事是另一个样子:尼克是一个婚后出轨的男人,他的妻子离奇地失踪了,种种迹象表明是他杀了他的妻子艾米。就在尼克快要被判死刑的时候,他的妻子突然出现,说出了是她甩不掉的前男友绑架了她的真相。就这样,在伟大的爱情面前尼克自省出轨行为,两人之间又充满了爱,回归到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仔细思考后不难发现,电视媒体所展现的整个故事是非常符合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完全是一个可以在好莱坞翻拍成电影的好故事。我们在来思考一下网络媒介在故事當中的作用。可以说,网络被艾米当成了陷害尼克的工具,她利用网络制造虚假的信用卡消费记录和赌博记录,利用网络买了一辆供她逃走的汽车,利用网络获取尼克的最新消息。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网络也是一个自由的空间,网络可以成为信息交流的平台,网络也可以充当杀人工具。 媒介传播的发展历经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直至今日的网络传播,在这一过程当中,信息量呈几何式增加,传播飞速增快,人们对于媒介的参与程度也大大加强。电视媒介、网络媒介与社会民众逐步学会了利用现代的传播渠道来表达自己态度和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所看和所听到的都是经过包装了之后的“真相”。《消失的爱人》这部影片,没有采用影片当中电视媒体视角下的那个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故事版本,没有采用好莱坞主流叙事模式当中所惯常使用的完满情节作为影片结尾的叙事策略,这部影片对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当中所描绘的自由与民主做出了独特的思考。
《消失的爱人》这部影片并虽然有对影片当中所出现的出轨与谋杀这两种违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它对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所标榜的社会平等、言论自由、社会民主做出了反思。
三、一场自杀式的谋杀——秩序的瓦解与重构
艾米对待爱情与婚姻如同游戏人生一般。艾米杀掉的是德西,更是她自己——那个控制欲强烈到变态的自己。在荣格精神分析心理学上还存在另一个原型意象,即阴影。“荣格用阴影(shadow)来描述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或无意识的心理层面。阴影的组成或是由于意识自我的压抑,或是意识自我从未认识到的部分,但大多是让我们的意识自我觉得蒙羞或难堪的内容。这些让我们自己不满意而存在于我们自己无意识中的人格特点,往往会被我们投射到其他的人身上”。这就是荣格提出的“自我阴影投射”,艾米谋杀德西正是因为艾米将自我阴影投射到了德西身上,她憎恶自己身上的控制欲,于是对于德西在家里装满了摄像头的行为,她表示出了最大的震惊和恐惧。这正是另一个艾米投射,她出身優越、性格极端、控制欲极强。
对于电影本身来说,“自我阴影投射”在这场自杀式的谋杀中对艾米的内心秩序进行了瓦解与重构。在保留人物的典型特质与故事内核后,我们稍稍抽离出故事情节可以看出,艾米心中的“阴影”也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当前的西方社会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端,艾米“自杀式的谋杀”也正是对这种社会秩序的瓦解与重构。
参考文献:
[1] 帕萃丝·埃文斯.不要控制我[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
[2] 莫里斯.哈布瓦赫.社会形态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 李春玲,吕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系列:社会分层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 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 者: 赵鹏,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太原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媒介技术与文化传播。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