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还能深层次理解物理知识.但是,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仍沿用“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仅无法保障教学效果,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说起.在本文中,笔者根据个人的经验总结,阐述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借助实验,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
兴趣是调动学生求知欲望的强大动力,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具备创新探索意识,才能对知识有欲望.而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手段,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提升实践能力,还能为学生营造创新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与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以苏科版“导体和绝缘体”为例,笔者安排学生动手做实验,当鳄鱼夹夹住铅笔干时,灯泡不发光,表明干木材属于绝缘体.之后使用两只手夹住一个鳄鱼夹,灯泡亮了,表明人是导体;若松开一只手,灯泡熄灭,表明是空气绝缘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灯泡发光表明电路连通,碳质是导体.借助实验,学生巩固了知识,方便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学会灵活利用,实现知识内化,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优化教程,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
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学课程的准备和实施阶段,还是课后习题的布置,都需要融入创新理念,根据学生基础知识水平与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尽量地让全部学生达到创新教育的需求.
以苏科版“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例,笔者提出疑问:“小丽身高160cm,要给她制作一面镜子,要求在镜子中能够看到全身,镜子需要多长?”问题提出后,有位学生便举手发言:“镜子与人的距离越远,自己在镜子里的像就越小,因此设计长度不重要.”笔者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问题,而是安排全体学生动手设计实验,通过验证方式来回答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学生都积极参与,利用实验来验证,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是成等大、正立的虚像,最终计算出小丽的试衣镜长度最少为80cm.通过实验增强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精心设计,激励学生的探究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实践情境的支撑,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例如,麻雀在电线上有没有触电?浸在碗里的筷子为什么会变弯?这些均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观察到的事件,学生很想知道为什么.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苏科版“气压”为例,学生对于“气压”概念难以理解,尤其是在无任何物理仪器设备的支持下,很难通过肉眼看见“气压”的效果,学生便会认定“气压”是抽象的概念.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气压”,笔者通过实验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将抽象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生活中的“气压”存在,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之后教师实验演示:在玻璃杯内倒满水,并在杯口蓋上塑料片,用手按住,将杯子倒过来,然后提问:“若是将手放开,杯中的水会倒出来吗?”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一定会倒出来.”但是当手放开后,奇迹发生了,水并没有倒出来.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励学生探究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逆向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逆向思维即有目的性地从常规思维方向的反方向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由于善于和常规思维“唱反调”,具有创新效应.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定相应的思维障碍,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若是学生的思维陷入困境,应适时点拨,引导他们执果索因,准确找出问题的答案.
以苏科版“声现象”为例,学生在掌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后,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是物体振动后就发出声音了吗?发声耳朵就能听到吗?经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了解到: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液体、气体与固体都可以发出声音并变成声源;而声音则是一种波,能够通过液体、气体与固体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总而言之,创新教育不仅是教学方法上的机遇,也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创新理念,重视教育发展的新动向,了解现在是以知识创新的经济时代,实现中国梦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另外,物理教学除了讲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做实验的能力外,还应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想方设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一、借助实验,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
兴趣是调动学生求知欲望的强大动力,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具备创新探索意识,才能对知识有欲望.而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手段,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提升实践能力,还能为学生营造创新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与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以苏科版“导体和绝缘体”为例,笔者安排学生动手做实验,当鳄鱼夹夹住铅笔干时,灯泡不发光,表明干木材属于绝缘体.之后使用两只手夹住一个鳄鱼夹,灯泡亮了,表明人是导体;若松开一只手,灯泡熄灭,表明是空气绝缘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灯泡发光表明电路连通,碳质是导体.借助实验,学生巩固了知识,方便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学会灵活利用,实现知识内化,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优化教程,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
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学课程的准备和实施阶段,还是课后习题的布置,都需要融入创新理念,根据学生基础知识水平与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尽量地让全部学生达到创新教育的需求.
以苏科版“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例,笔者提出疑问:“小丽身高160cm,要给她制作一面镜子,要求在镜子中能够看到全身,镜子需要多长?”问题提出后,有位学生便举手发言:“镜子与人的距离越远,自己在镜子里的像就越小,因此设计长度不重要.”笔者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问题,而是安排全体学生动手设计实验,通过验证方式来回答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学生都积极参与,利用实验来验证,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是成等大、正立的虚像,最终计算出小丽的试衣镜长度最少为80cm.通过实验增强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精心设计,激励学生的探究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实践情境的支撑,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例如,麻雀在电线上有没有触电?浸在碗里的筷子为什么会变弯?这些均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观察到的事件,学生很想知道为什么.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苏科版“气压”为例,学生对于“气压”概念难以理解,尤其是在无任何物理仪器设备的支持下,很难通过肉眼看见“气压”的效果,学生便会认定“气压”是抽象的概念.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气压”,笔者通过实验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将抽象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生活中的“气压”存在,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之后教师实验演示:在玻璃杯内倒满水,并在杯口蓋上塑料片,用手按住,将杯子倒过来,然后提问:“若是将手放开,杯中的水会倒出来吗?”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一定会倒出来.”但是当手放开后,奇迹发生了,水并没有倒出来.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励学生探究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逆向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逆向思维即有目的性地从常规思维方向的反方向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由于善于和常规思维“唱反调”,具有创新效应.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定相应的思维障碍,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若是学生的思维陷入困境,应适时点拨,引导他们执果索因,准确找出问题的答案.
以苏科版“声现象”为例,学生在掌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后,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是物体振动后就发出声音了吗?发声耳朵就能听到吗?经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了解到: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液体、气体与固体都可以发出声音并变成声源;而声音则是一种波,能够通过液体、气体与固体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总而言之,创新教育不仅是教学方法上的机遇,也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创新理念,重视教育发展的新动向,了解现在是以知识创新的经济时代,实现中国梦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另外,物理教学除了讲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做实验的能力外,还应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想方设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