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这个有利资源,以课文为练笔的突破口,充分的利用语文课本,及时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为学生开拓一条写作之路,使学生洞开写作之门。
一、“点击”材料——拓展延伸文本内容
1.变“无”为“有”——在空白处写出内容
出于表达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有的地方形成空白,这就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应挖掘课文“言虽尽而意无穷”之处,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让学生在补充中想象、创新,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补上,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课堂练笔,让学生绽放思维的火花,让语文课堂成为智慧飞扬的课堂。
例如,《荷花》一课,为了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这样写:
师:如果“我”也化为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吧!
生:我变成一朵盛开的荷花,向四周一看,好像兄弟姐妹都欢聚在这里,我们穿着雪白的衣裳、碧绿的裙子,好看极了。一阵风吹来,我们都情不自禁地摆动衣衫,抖动裙子,跳起优美的舞来。
生:我是一朵美丽的白荷花了,听着小鱼对我的赞美,我不由自主地跳起了舞蹈。
……
2.化“虚”为“实”——在简练处写出色彩
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玉。凝练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表述,然后将其改写成一篇文词秀美的文章。
例如,《清平乐·村居》中“青青”“莲蓬”两词充分体现了夏季生机勃勃的情景,我让孩子们围绕课文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于是,学生写出了“看,小池里的水清澈见底,水中的鱼儿正在欢快地追逐嬉戏,好不热闹啊!一朵一朵的荷花更是惹人喜爱。有红的,有白的,有紫的,它们在微风中摇曳着,犹如一个个妙龄少女在翩翩起舞”的作品。
二、“链接”情感——深入挖掘文本思想
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给我们的写作教学一个启发,那就是深入挖掘文本思想,切入写作的情感。
1.“笔”随“心”走——写出动情处的“感动”
文章是作者心灵的一种渲染和写照,用笔随心走更为恰当。如《掌声》一文学完后,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你要赞美谁(什么)?”的小练笔,学生写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话语:“我要赞美同学们,因为他们将掌声送给小英,那掌声像阳光,一样温暖了小英的心,让她不再自卑,让她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我要赞美掌声,因为掌声像就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勇气的大门!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如果得到掌声,就会让人无所畏惧。今后我会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我也会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学生有了这样的读后感,练笔也就“言之有物”“有感而发”,而且这种“真情实感”也会绽放出学生独特的思想光芒。
2.由“表”及“里”——写出冲突处的“个性”
作文教学要让学生从课本中深入,但更要从课本中走出,由表及里的认识,使学生在写中净化了情感,升华了思想。
例如,在《秋天的怀念》中,当作者史铁生多次带母亲去看菊花的情景时,教师适时通读原文,在音乐声中深情诵读,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再通过一个描写母爱的练笔来体会母爱。
有人说写作的意义在于一次成功的体验,有人说写作是一个人用文字瞭望世界的眼睛,也有人说写作的全部意义在于唤醒学生懵懂的心灵。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当孩子们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悟、发现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时,我们清晰地看到,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文字带给自己的快乐,我们愿意在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中用心思考,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完善他们的人格,提升他们的修养,在文字中感受真善美的奇妙……
参考文献:
[1]黄巧玲.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安徽教育,2009(9).
[2]张彤辉.志公语文教育理论及实践[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0.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国际外语学校)
一、“点击”材料——拓展延伸文本内容
1.变“无”为“有”——在空白处写出内容
出于表达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有的地方形成空白,这就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应挖掘课文“言虽尽而意无穷”之处,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让学生在补充中想象、创新,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补上,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课堂练笔,让学生绽放思维的火花,让语文课堂成为智慧飞扬的课堂。
例如,《荷花》一课,为了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这样写:
师:如果“我”也化为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吧!
生:我变成一朵盛开的荷花,向四周一看,好像兄弟姐妹都欢聚在这里,我们穿着雪白的衣裳、碧绿的裙子,好看极了。一阵风吹来,我们都情不自禁地摆动衣衫,抖动裙子,跳起优美的舞来。
生:我是一朵美丽的白荷花了,听着小鱼对我的赞美,我不由自主地跳起了舞蹈。
……
2.化“虚”为“实”——在简练处写出色彩
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玉。凝练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表述,然后将其改写成一篇文词秀美的文章。
例如,《清平乐·村居》中“青青”“莲蓬”两词充分体现了夏季生机勃勃的情景,我让孩子们围绕课文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于是,学生写出了“看,小池里的水清澈见底,水中的鱼儿正在欢快地追逐嬉戏,好不热闹啊!一朵一朵的荷花更是惹人喜爱。有红的,有白的,有紫的,它们在微风中摇曳着,犹如一个个妙龄少女在翩翩起舞”的作品。
二、“链接”情感——深入挖掘文本思想
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给我们的写作教学一个启发,那就是深入挖掘文本思想,切入写作的情感。
1.“笔”随“心”走——写出动情处的“感动”
文章是作者心灵的一种渲染和写照,用笔随心走更为恰当。如《掌声》一文学完后,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你要赞美谁(什么)?”的小练笔,学生写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话语:“我要赞美同学们,因为他们将掌声送给小英,那掌声像阳光,一样温暖了小英的心,让她不再自卑,让她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我要赞美掌声,因为掌声像就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勇气的大门!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如果得到掌声,就会让人无所畏惧。今后我会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我也会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学生有了这样的读后感,练笔也就“言之有物”“有感而发”,而且这种“真情实感”也会绽放出学生独特的思想光芒。
2.由“表”及“里”——写出冲突处的“个性”
作文教学要让学生从课本中深入,但更要从课本中走出,由表及里的认识,使学生在写中净化了情感,升华了思想。
例如,在《秋天的怀念》中,当作者史铁生多次带母亲去看菊花的情景时,教师适时通读原文,在音乐声中深情诵读,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再通过一个描写母爱的练笔来体会母爱。
有人说写作的意义在于一次成功的体验,有人说写作是一个人用文字瞭望世界的眼睛,也有人说写作的全部意义在于唤醒学生懵懂的心灵。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当孩子们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悟、发现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时,我们清晰地看到,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文字带给自己的快乐,我们愿意在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中用心思考,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完善他们的人格,提升他们的修养,在文字中感受真善美的奇妙……
参考文献:
[1]黄巧玲.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安徽教育,2009(9).
[2]张彤辉.志公语文教育理论及实践[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0.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国际外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