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引起原因,总结以往事故的经验教训,提出建立安全防范机制和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建立应急处置预案以及完善激励机制等措施。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探讨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和招生人数都在大量增加,相应的实验室也急剧扩建,仪器设备也大规模大批量地增加。为了满足师生教学实验的需要,为了培养创新型和技能型实用人才,必须全面开放实验室,随之而来的就是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如果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师生人身安全和财产的巨大损失,也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因此,针对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问题的核心内容是在实验过程中如何避免师生人身伤害、仪器设备损坏和环境破坏事件的发生,从而达到对人、财、教学环境和质量的最大保护。
一、实验安全隐患分析
实验室中发生的安全事故,主要原因是存在不安全环境和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环境是指仪器设备、配套设施、化学药品等物理因素处于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则是指人的不安全因素。
1.物理因素
物理环境因素是指大功率仪器设备、特种设备、压力容器、电源、热源等因素引发的事故。
(1)仪器设备:仪器设备事故分仪器伤人和设备损坏。引发事故的原因是缺乏保护装置和设备老化、超负荷、超载使用造成的。特种设备的使用不按安全操作规程操作或防护措施不当就会引起事故。
(2)电器火灾:当前,部分院校供电设备设施陈旧,线路老化,存在乱搭乱接等现象,极易引起短路。另外,防火能力低,操作人员用电不慎,也易出现电气火灾、触电、灼伤或电休克等事故。
(3)渗漏水灾:有些学院的实验室分布安排不够合理,一些精密仪器或化学药品实验室安放位置靠近窗户,一时疏忽忘关窗户就会造成雨水飘散,上一层实验室忘记关闭水龙头,就会造成屋顶渗漏,损坏下层实验室仪器的现象发生。
2.环境因素
不安全的环境因素是指仪器设备、配套设施、化学药品等因素处于不安全状态。
(1)剧毒、易致毒危险化学品:实验室内使用的化学药品大多数都是易致毒危险品,加之个别实验中也存在剧毒或易爆物品,若操作不当或违反操作规程,极易引起火灾和爆炸。
(2)易燃、易爆气瓶和压力容器:气瓶和一些压力容器存在于大多数实验室中,若不定期检查,加强防范措施和规范操作流程,极易导致火灾和爆炸。
(3)化学污染:有毒、有害化学废液、废物处理不当就会污染环境,如化学废液不经处理直接排出,就会导致环境及地下水污染;随意乱倒化学废物、废液就会伤及无辜,因此必须付出很高的代价来治理环境。
3.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指实验室管理人员或实验指导教师,思想上麻痹大意,注意力不集中,能力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等。
(1)管理体制: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许多院校实验室的安全由学校办公室或保卫处负责牵头,但实验室安全管理内容非常复杂,不止是简单的防火和防盗,还涉及一些专业技术防护、防范知识,若这些院校没有专门的部门、没有专业人员对这些安全隐患进行有效地排查和完善,就会造成许多管理漏洞、盲区、责权不清晰等巨大隐患。
(2)安全意识:安全意识淡薄。常常在实验课程前,教师都会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但是经常是流于形式,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未真正重视。此外,当发生事故后,有些教师缺乏必要的救护知识,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便手足无措,不能使事故消灭或控制到最小程度。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
1.健全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是进行各专业实验教学及教师科研的重要场所,安全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一项重点内容,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安全管理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例如: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安全应急预案,实验室意外事故具体处理办法,压力容器安全使用管理办法,放射性防护管理制度,实验室“三废”处置管理办法,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品管理制度以及实验室定期安全排查制度等。
在各种安全制度中,尤其要搞好岗位责任制的建设,明确岗位分工及责任,实行安全管理,建立安全责任制。要求每位实验室教师和学院签订安全责任书,保证实验室安全。同时,还要加强安全管理监督,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才能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感,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有了好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还要设立相应的管理人员,负责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放射源、化学废液等的管理与监督,这样可使实验安全工作做到制度“上头有人抓,下头有人管”,上下协调一致,一管到底,从体制上完善实验室安全工作管理机构,为学校创建安全稳定的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设立实验室安全顾问小组,作为主管实验室安全工作部门的专家指导机构。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组成员应由物理、生物、化学、卫生、及安全方面的专家所组成。他们的任务是为全体教职员工、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这支由专家组成的小组可以弥补主管部门和实验室安全管理员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并且可以根据不同实验室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对合理的整改措施,为进一步建设好安全实验室提供帮助。
2.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为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在健全的管理制度下,还必须及时发现和排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对于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消除隐患,防患于未然。从产生事故的原因来分析,不安全环境是产生事故的间接原因,不良管理是事故的基本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则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中心内容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质环境的不安全状态,阻断事故的进程,进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一是要对不安全环境因素进行整改,确保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安全稳定;二是在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明确奖惩制度,做好岗位安全培训教育,树立安全第一思想,掌握安全操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三是进行必要的人事安排,重要岗位要配备业务熟练、安全意识强、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 3.制定安全应急预案
为以防万一,有必要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预案准备,在有情况发生时,能够采取及时正确的处理措施。实验室的配电线路要符合用电规程要求,用电量应在建筑设计的额定负荷范围内。必须配备灭火设备,并设立专职灭火管理员,定期对实验室的灭火器材和用火用电设备巡查,组织培训灭火操作和疏散演练。在实验室必须配备一般治疗伤害的药品和急救箱,并制定安全急救措施,对相关的实验人员进行急救训练,以便在实验人员受伤或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及时地进行合理的急救处理。
预案需对各实验室可能面临的具体安全危险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置。一般伤害包括:高压电击伤、化学灼伤、烫伤、烧伤、创伤(割伤)等;针对防火的预防和处置;一般化学品中毒的处理,如呼吸道吸入、皮肤接触等方面;对触电事故的急救。
4.完善激励机制
实验室安全工作是繁琐、繁重、细致和长久的,且不易看出效果。因此,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不可少的。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势必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责任感。同时也可以加大实验室安全奖惩信息的宣传力度,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使实验室安全工作深入人心。
5.加强实验安全教育
首先,对全体学生和教师进行防电、防火等方面的安全教育。通过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知识竞赛,安全事故分析等方式来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增强安全意识。特别是要把安全教育纳入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启动实验室安全培训准入制,并将培训及其考试制度化,与学生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作为学生进入实验室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经过安全教育培训合格后才能进入实验室。各系应根据专业特点分别对进入实验室实验的学生进行专业安全知识培训,将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技能纳入实验考核的范围,并给予学分承认,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重视度。安全教育的内容也可以是多样化的,上至国家的安全法规,下至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实验室的有关安全制度、实验操作规程及相关的应急自救知识、药物等均可是安全教育的内容。
其次,学院主管领导与各系主任签订安全责任书,系主任与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签订安全责任书,这样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势必加强各层次人员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充分发挥领导的示范效应,带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防范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慧,张静武.开放实验室 安全工作是前提[J].实验
室科学与技术,2011,(3)
[2] 车将,廖允成.实验室安全的规范管理探索[J].实验室
科学与技术,2010,(5)
[3] 孙艳侠.试论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
索,2005,(11).
[4] 傅世平,金世伟.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室管理改革探析[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9).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探讨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和招生人数都在大量增加,相应的实验室也急剧扩建,仪器设备也大规模大批量地增加。为了满足师生教学实验的需要,为了培养创新型和技能型实用人才,必须全面开放实验室,随之而来的就是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如果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师生人身安全和财产的巨大损失,也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因此,针对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问题的核心内容是在实验过程中如何避免师生人身伤害、仪器设备损坏和环境破坏事件的发生,从而达到对人、财、教学环境和质量的最大保护。
一、实验安全隐患分析
实验室中发生的安全事故,主要原因是存在不安全环境和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环境是指仪器设备、配套设施、化学药品等物理因素处于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则是指人的不安全因素。
1.物理因素
物理环境因素是指大功率仪器设备、特种设备、压力容器、电源、热源等因素引发的事故。
(1)仪器设备:仪器设备事故分仪器伤人和设备损坏。引发事故的原因是缺乏保护装置和设备老化、超负荷、超载使用造成的。特种设备的使用不按安全操作规程操作或防护措施不当就会引起事故。
(2)电器火灾:当前,部分院校供电设备设施陈旧,线路老化,存在乱搭乱接等现象,极易引起短路。另外,防火能力低,操作人员用电不慎,也易出现电气火灾、触电、灼伤或电休克等事故。
(3)渗漏水灾:有些学院的实验室分布安排不够合理,一些精密仪器或化学药品实验室安放位置靠近窗户,一时疏忽忘关窗户就会造成雨水飘散,上一层实验室忘记关闭水龙头,就会造成屋顶渗漏,损坏下层实验室仪器的现象发生。
2.环境因素
不安全的环境因素是指仪器设备、配套设施、化学药品等因素处于不安全状态。
(1)剧毒、易致毒危险化学品:实验室内使用的化学药品大多数都是易致毒危险品,加之个别实验中也存在剧毒或易爆物品,若操作不当或违反操作规程,极易引起火灾和爆炸。
(2)易燃、易爆气瓶和压力容器:气瓶和一些压力容器存在于大多数实验室中,若不定期检查,加强防范措施和规范操作流程,极易导致火灾和爆炸。
(3)化学污染:有毒、有害化学废液、废物处理不当就会污染环境,如化学废液不经处理直接排出,就会导致环境及地下水污染;随意乱倒化学废物、废液就会伤及无辜,因此必须付出很高的代价来治理环境。
3.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指实验室管理人员或实验指导教师,思想上麻痹大意,注意力不集中,能力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等。
(1)管理体制: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许多院校实验室的安全由学校办公室或保卫处负责牵头,但实验室安全管理内容非常复杂,不止是简单的防火和防盗,还涉及一些专业技术防护、防范知识,若这些院校没有专门的部门、没有专业人员对这些安全隐患进行有效地排查和完善,就会造成许多管理漏洞、盲区、责权不清晰等巨大隐患。
(2)安全意识:安全意识淡薄。常常在实验课程前,教师都会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但是经常是流于形式,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未真正重视。此外,当发生事故后,有些教师缺乏必要的救护知识,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便手足无措,不能使事故消灭或控制到最小程度。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
1.健全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是进行各专业实验教学及教师科研的重要场所,安全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一项重点内容,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安全管理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例如: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安全应急预案,实验室意外事故具体处理办法,压力容器安全使用管理办法,放射性防护管理制度,实验室“三废”处置管理办法,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品管理制度以及实验室定期安全排查制度等。
在各种安全制度中,尤其要搞好岗位责任制的建设,明确岗位分工及责任,实行安全管理,建立安全责任制。要求每位实验室教师和学院签订安全责任书,保证实验室安全。同时,还要加强安全管理监督,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才能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感,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有了好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还要设立相应的管理人员,负责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放射源、化学废液等的管理与监督,这样可使实验安全工作做到制度“上头有人抓,下头有人管”,上下协调一致,一管到底,从体制上完善实验室安全工作管理机构,为学校创建安全稳定的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设立实验室安全顾问小组,作为主管实验室安全工作部门的专家指导机构。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组成员应由物理、生物、化学、卫生、及安全方面的专家所组成。他们的任务是为全体教职员工、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这支由专家组成的小组可以弥补主管部门和实验室安全管理员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并且可以根据不同实验室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对合理的整改措施,为进一步建设好安全实验室提供帮助。
2.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为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在健全的管理制度下,还必须及时发现和排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对于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消除隐患,防患于未然。从产生事故的原因来分析,不安全环境是产生事故的间接原因,不良管理是事故的基本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则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中心内容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质环境的不安全状态,阻断事故的进程,进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一是要对不安全环境因素进行整改,确保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安全稳定;二是在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明确奖惩制度,做好岗位安全培训教育,树立安全第一思想,掌握安全操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三是进行必要的人事安排,重要岗位要配备业务熟练、安全意识强、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 3.制定安全应急预案
为以防万一,有必要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预案准备,在有情况发生时,能够采取及时正确的处理措施。实验室的配电线路要符合用电规程要求,用电量应在建筑设计的额定负荷范围内。必须配备灭火设备,并设立专职灭火管理员,定期对实验室的灭火器材和用火用电设备巡查,组织培训灭火操作和疏散演练。在实验室必须配备一般治疗伤害的药品和急救箱,并制定安全急救措施,对相关的实验人员进行急救训练,以便在实验人员受伤或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及时地进行合理的急救处理。
预案需对各实验室可能面临的具体安全危险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置。一般伤害包括:高压电击伤、化学灼伤、烫伤、烧伤、创伤(割伤)等;针对防火的预防和处置;一般化学品中毒的处理,如呼吸道吸入、皮肤接触等方面;对触电事故的急救。
4.完善激励机制
实验室安全工作是繁琐、繁重、细致和长久的,且不易看出效果。因此,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不可少的。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势必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责任感。同时也可以加大实验室安全奖惩信息的宣传力度,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使实验室安全工作深入人心。
5.加强实验安全教育
首先,对全体学生和教师进行防电、防火等方面的安全教育。通过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知识竞赛,安全事故分析等方式来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增强安全意识。特别是要把安全教育纳入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启动实验室安全培训准入制,并将培训及其考试制度化,与学生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作为学生进入实验室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经过安全教育培训合格后才能进入实验室。各系应根据专业特点分别对进入实验室实验的学生进行专业安全知识培训,将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技能纳入实验考核的范围,并给予学分承认,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重视度。安全教育的内容也可以是多样化的,上至国家的安全法规,下至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实验室的有关安全制度、实验操作规程及相关的应急自救知识、药物等均可是安全教育的内容。
其次,学院主管领导与各系主任签订安全责任书,系主任与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签订安全责任书,这样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势必加强各层次人员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充分发挥领导的示范效应,带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防范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慧,张静武.开放实验室 安全工作是前提[J].实验
室科学与技术,2011,(3)
[2] 车将,廖允成.实验室安全的规范管理探索[J].实验室
科学与技术,2010,(5)
[3] 孙艳侠.试论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
索,2005,(11).
[4] 傅世平,金世伟.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室管理改革探析[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