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筝,杭州人称“纸鸢”、“鸢儿”,为民间传统游戏。大都于春风和煦的二、三月放飞风筝。风筝的技艺全在做工,从扎细竹骨架,到糊以纸绢,涂以彩绘,调准提线,系以长线,各道工序十分讲究。南宋时风筝制作工艺相当发展,放风筝在杭州成为盛行的娱乐游戏。
历代咏风筝诗颇多,北宋寇准写下“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明代徐渭写出儿童放风筝的快乐和对蓝天的向往:“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郑板桥的诗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诗言志,将风筝放飞上蓝天,就是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放飞了自己的心情。
杭州擅长做风筝的程迪申异想天开要做长长的龙风筝,但他做的第一个龙风筝却被杭州市体委风筝权威穆家保先生开玩笑说,这哪叫龙风筝呀,简直是鬼头风筝。穆先生是个大好人,他带程迪申走出去,看名家作品,开眼界,拓视野,明白“山外青山楼外楼”的道理。在名师的点拨下,程迪申做出了真正的龙风筝。
1987年程迪申第一次到山东潍坊参加全国风筝比赛,其双龙戏珠风筝就获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
七八十米长的龙风筝飞在如洗的碧空,一改往日人们对风筝精巧秀气的印象,气势威武地托起了一个风筝爱好者的飞翔梦想。
风筝家族中,出名的有北京沙燕,天津软翅,南通板鹞等。程迪申最喜欢龙风筝,说得很实在:在所有风筝里,龙风筝气势最大,放飞起来最壮观。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我一开始,就以制作龙类风筝为主。
传统中国风筝讲究的是“四艺”,即扎、糊、绘、放四个字。它的内涵包含了风筝的全部工艺、美术、技巧以及材料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的全部知识。风筝制作的材料骨架一般采用竹子,蒙面以纸、帛、丝绢等轻而易画的材料,发展到现代亦有采用玻璃钢、碳纤维作骨架,尼龙绸、降落伞布等作蒙面的。
从小喜爱扎放风筝,练就了一双巧手的程迪申经过刻苦钻研,广泛吸取全国各地风筝特点,虚心向专家学习请教,切磋技艺,博采众长,潜心探索,独树一帜。不管是软翅类、硬翅类、立体类及各种风筝,在制作工艺和放飞技术上都有独特的造诣。尤其擅长制作龙,从单龙到双龙,从只有3米长的微型龙到近百米的超大型龙,制作工艺精致,放飞起来似龙翔青天,并在各级比赛中获得较好的名次。1994年,参加第四届全国风筝比赛,获龙类超大型第一名;1995年,参加杭州市第二届西湖水上国际风筝节,获硬翅超大型类特等奖;1998年,参加第八届全国风筝比赛,获最大风筝第一名;2001年,参加第十一届全国风筝比赛,获龙类表演第一名;2002年,参加中国秦皇岛第一届全国风筝精英赛,获板串中型第二名,最佳放飞第三名;2003年,参加广东阳江“全球通杯”全国风筝锦标赛,获龙类大型风筝第一名。屡次获奖,程迪申便有了杭州“风筝王”的称号。
程迪申制作的风筝独具个性:造型漂亮,色彩生动,既轻巧又结实,达到了“2级微风就能放,6级强风也能抗”的高标准。
传统风筝中有一种类型叫“软串类风筝”,是由软板风筝组合成一个动物造型风筝,放上天空,立体感特强。山东潍坊出版的《风筝图谱》上就有“狮子串”,但遗憾的是每一片组合件都得有一根平衡杆,在观感上很不协调。程迪申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他做的“老虎串”去掉了平衡杆,视觉效果更好,在全国比赛中夺得了银奖,还在《中国风筝》杂志上发文推广“老虎风筝”。
2005年10月18日“吴山庙会风筝节”,程迪申要放一条108节、70米长的“中华龙”风筝,7个助手排成长队,各自举起风筝一部分,听着程迪申口号令。
口令一下,“中华龙”慢慢飞上了天,龙嘴里喷出烟来,悠闲地飞舞到半空。你瞧:龙风筝长长地飞动在眼前,那潇洒的摇曳,轻灵,诱人,真是好看!“中华龙风筝”成功放飞,灵感来自一次对外文化交流。
那是在杭州市体育场进行的中日风筝文化交流,日本代表团一色北海道渔民打扮,十余人载歌载舞,敲着鼓点,唱着号子,表演出海前古朴的仪式。接着,他们齐心协力地拉起一只巨型六角风筝,随着缓缓放飞,激情汹涌澎湃。程迪申看后很震撼:日本的风筝艺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日本同行却给风筝赋予了新的涵义,那就是一种团结奋斗的集体力量和气势。
程迪申决心挑战传统,制作出空前的“巨龙风筝”,真正的巨龙不是那种单线式的长串风筝,而是指龙身有小圆桌那样粗壮,长度在100—200米左右以上,一旦上天,大气磅礴,极为壮观。全国的风筝高手也虽有涉及,但能顺利放飞的成功率很低。
“巨龙风筝”有100多片,受风面大,要抗风就得加粗竹条,这就增添了自身重量,提高了放飞难度。他抓准难点,重点攻关,对传统的“三线穿法”进行大胆地改革,创造出“四线穿法”,反复推敲反复试,前后历时近一年,终于做到了重量极轻,小风微风也能起飞。
在国庆60周年前夕,这条200多米长的超级“中华龙”在20—30人的紧密配合下,一举试飞成功,亮相浙江电视台,很快中央电视台也转播了。
前不久,在老友聚会时,一位老友道:“程迪申15岁来到大观山,是个放牛娃。他那张放牛归来的照片,成了大观山老照片的经典之一。他永远是乐呵呵的,见人就笑,以豁达的姿态直面生活。他是大观山有名的能工巧匠,什么活计他都能做而且做得极为出色。他制作龙头风筝十分精美,既有观赏性,又有娱乐性,而被评为民间工艺大师。”
著名电影艺术家秦怡来杭,杭州电视台“明珠欢乐夜”邀请程迪申和“天工艺苑”工艺美术师钱家珍合作,精心制作了一只“西厢情韵”的立体花瓶小风筝作为赠送礼品,获得老艺术家的好评。
最难忘的是去年8月,程迪申第一次登上青藏高原,参加“‘丹噶尔杯’全国风筝邀请赛”。身处风吹草低的广阔牧区,喝一口酥油茶,饮一杯青稞酒,放飞心爱的风筝,他的心都醉了。□
历代咏风筝诗颇多,北宋寇准写下“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明代徐渭写出儿童放风筝的快乐和对蓝天的向往:“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郑板桥的诗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诗言志,将风筝放飞上蓝天,就是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放飞了自己的心情。
杭州擅长做风筝的程迪申异想天开要做长长的龙风筝,但他做的第一个龙风筝却被杭州市体委风筝权威穆家保先生开玩笑说,这哪叫龙风筝呀,简直是鬼头风筝。穆先生是个大好人,他带程迪申走出去,看名家作品,开眼界,拓视野,明白“山外青山楼外楼”的道理。在名师的点拨下,程迪申做出了真正的龙风筝。
1987年程迪申第一次到山东潍坊参加全国风筝比赛,其双龙戏珠风筝就获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
七八十米长的龙风筝飞在如洗的碧空,一改往日人们对风筝精巧秀气的印象,气势威武地托起了一个风筝爱好者的飞翔梦想。
风筝家族中,出名的有北京沙燕,天津软翅,南通板鹞等。程迪申最喜欢龙风筝,说得很实在:在所有风筝里,龙风筝气势最大,放飞起来最壮观。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我一开始,就以制作龙类风筝为主。
传统中国风筝讲究的是“四艺”,即扎、糊、绘、放四个字。它的内涵包含了风筝的全部工艺、美术、技巧以及材料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的全部知识。风筝制作的材料骨架一般采用竹子,蒙面以纸、帛、丝绢等轻而易画的材料,发展到现代亦有采用玻璃钢、碳纤维作骨架,尼龙绸、降落伞布等作蒙面的。
从小喜爱扎放风筝,练就了一双巧手的程迪申经过刻苦钻研,广泛吸取全国各地风筝特点,虚心向专家学习请教,切磋技艺,博采众长,潜心探索,独树一帜。不管是软翅类、硬翅类、立体类及各种风筝,在制作工艺和放飞技术上都有独特的造诣。尤其擅长制作龙,从单龙到双龙,从只有3米长的微型龙到近百米的超大型龙,制作工艺精致,放飞起来似龙翔青天,并在各级比赛中获得较好的名次。1994年,参加第四届全国风筝比赛,获龙类超大型第一名;1995年,参加杭州市第二届西湖水上国际风筝节,获硬翅超大型类特等奖;1998年,参加第八届全国风筝比赛,获最大风筝第一名;2001年,参加第十一届全国风筝比赛,获龙类表演第一名;2002年,参加中国秦皇岛第一届全国风筝精英赛,获板串中型第二名,最佳放飞第三名;2003年,参加广东阳江“全球通杯”全国风筝锦标赛,获龙类大型风筝第一名。屡次获奖,程迪申便有了杭州“风筝王”的称号。
程迪申制作的风筝独具个性:造型漂亮,色彩生动,既轻巧又结实,达到了“2级微风就能放,6级强风也能抗”的高标准。
传统风筝中有一种类型叫“软串类风筝”,是由软板风筝组合成一个动物造型风筝,放上天空,立体感特强。山东潍坊出版的《风筝图谱》上就有“狮子串”,但遗憾的是每一片组合件都得有一根平衡杆,在观感上很不协调。程迪申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他做的“老虎串”去掉了平衡杆,视觉效果更好,在全国比赛中夺得了银奖,还在《中国风筝》杂志上发文推广“老虎风筝”。
2005年10月18日“吴山庙会风筝节”,程迪申要放一条108节、70米长的“中华龙”风筝,7个助手排成长队,各自举起风筝一部分,听着程迪申口号令。
口令一下,“中华龙”慢慢飞上了天,龙嘴里喷出烟来,悠闲地飞舞到半空。你瞧:龙风筝长长地飞动在眼前,那潇洒的摇曳,轻灵,诱人,真是好看!“中华龙风筝”成功放飞,灵感来自一次对外文化交流。
那是在杭州市体育场进行的中日风筝文化交流,日本代表团一色北海道渔民打扮,十余人载歌载舞,敲着鼓点,唱着号子,表演出海前古朴的仪式。接着,他们齐心协力地拉起一只巨型六角风筝,随着缓缓放飞,激情汹涌澎湃。程迪申看后很震撼:日本的风筝艺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日本同行却给风筝赋予了新的涵义,那就是一种团结奋斗的集体力量和气势。
程迪申决心挑战传统,制作出空前的“巨龙风筝”,真正的巨龙不是那种单线式的长串风筝,而是指龙身有小圆桌那样粗壮,长度在100—200米左右以上,一旦上天,大气磅礴,极为壮观。全国的风筝高手也虽有涉及,但能顺利放飞的成功率很低。
“巨龙风筝”有100多片,受风面大,要抗风就得加粗竹条,这就增添了自身重量,提高了放飞难度。他抓准难点,重点攻关,对传统的“三线穿法”进行大胆地改革,创造出“四线穿法”,反复推敲反复试,前后历时近一年,终于做到了重量极轻,小风微风也能起飞。
在国庆60周年前夕,这条200多米长的超级“中华龙”在20—30人的紧密配合下,一举试飞成功,亮相浙江电视台,很快中央电视台也转播了。
前不久,在老友聚会时,一位老友道:“程迪申15岁来到大观山,是个放牛娃。他那张放牛归来的照片,成了大观山老照片的经典之一。他永远是乐呵呵的,见人就笑,以豁达的姿态直面生活。他是大观山有名的能工巧匠,什么活计他都能做而且做得极为出色。他制作龙头风筝十分精美,既有观赏性,又有娱乐性,而被评为民间工艺大师。”
著名电影艺术家秦怡来杭,杭州电视台“明珠欢乐夜”邀请程迪申和“天工艺苑”工艺美术师钱家珍合作,精心制作了一只“西厢情韵”的立体花瓶小风筝作为赠送礼品,获得老艺术家的好评。
最难忘的是去年8月,程迪申第一次登上青藏高原,参加“‘丹噶尔杯’全国风筝邀请赛”。身处风吹草低的广阔牧区,喝一口酥油茶,饮一杯青稞酒,放飞心爱的风筝,他的心都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