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课堂提问在每天的教学中都是大量的,可以说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目标。为此,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
一、目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误区
1、提问呆板平淡,缺乏创意。同样一个问题,问得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使学生缺乏新奇感,导致学生不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2、问题脱离重点,漫无目的。提问不是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提实质性问题,而是在细枝末节上绕圈子,为提问而设问。提问零碎,没有按照思维的过程设计问题,使问题缺乏层次。常常是一想起就问,一会儿问东,一会儿问西,问得学生手忙脚乱,穷于应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3、问题模糊,难着边际。提出的问题不明确,含糊不清或有歧义。学生不懂得问题的意义,或理解成其他的意思,只好猜测,试探性地回答,甚至答非所问,完全背离了问题的原意,这就造成了思维和理解的混乱,无法实现提问的目的。
4、课堂提问实行单行道。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很少看到学生发问,教师回答的场面。导致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足,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不高。
5、居高临下,以问代罚。提问时摆教师的架子,以权威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对学生提问。在这种刻板、僵硬的气氛之下,既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也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给学生增加了许多额外的压力,不利于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对回答问题背上了包袱。
6、越俎代庖,自问自答。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中学生有一两个不能回答教师就慌了手脚,怕影响时间和效果,干脆就自己回答,这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
7、放任自流、不予评价。对学生的回答不表态,不评价,即使表态也含糊其辞,或者褒贬过度,夸大其辞。这样,时间一长,就会影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失去回答提问的兴趣。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设计问题的实践探索
1.创设问题情境——让课堂激情飞扬
①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时代性、开放性。时代性是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特征。问题情境设置必须具有时代性,即所列问题情境使用的材料一定要新,有时代感。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创设问题情境要富有时代气息,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②情景问题要有针对性、层次性
情景问题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确定,要真正为教学服务,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适时适当适中。设计好的情境有深度但不是深不可测,也不是浅尝辄止,难度太大的问题,学生会望而却步;而难度太小的问题,学生又会觉得不屑和乏味。一定要将问题情境设计成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的果子”,这样,学生才既不会感到畏惧,也不会感到乏味,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③情景问题要有情感性、人文性
要使情景问题设置富有“人情味”,充满“活力”,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共享型"对话",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生命活力,改善和优化整个设计流程,使每个环节和片断都充溢着理性、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而焕发个体生命所持有的灵气和才情,从而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联系实际,设疑问难——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联系实际是政治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学习政治就要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充分联系起来,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比如在学习爱是高尚的情感时,我把汶川地震中那些感人的爱的故事讲给学生,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生活中亲身经历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从中得到什么认识。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情感空间,既学习了课本知识,又进行了思想教育,收到激趣化难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总是以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背景,通过吸纳新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促进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有助于学生展开联想,探索多样的解决问题策略,培养思维的开放性。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张扬学生的个性,使课堂呈现精彩的生成。
3、创设实践型问题--引领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
我们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从周围的社会现象、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学习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时,我让学生深入居民小区和自己居住的社区调查未成年人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的情况,并明确调查要求:如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成因、解决问题的对策等。通过调查,学生不仅明白了自己成长过程中可能也会遇到的问题,而且还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对自己也有一定的惊醒作用。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问题的创设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并联系当今社会上的焦点、热点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4、贯彻“问题解决”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应设法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要赏识学生有创意的观点;要理性对待学生的“突发奇想”和“异想天开”,绝对不能进行讽刺与挖苦,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教师应精心创设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使之产生困惑、疑问、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想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中要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由的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带有共性的看法或结论提出质疑。在学习“消费问题”时,学生问,扩大内需鼓励消费,是不是提倡高消费,超前消费,这与提倡艰苦奋斗精神是否矛盾?类似问题不胜枚举。
一、目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误区
1、提问呆板平淡,缺乏创意。同样一个问题,问得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使学生缺乏新奇感,导致学生不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2、问题脱离重点,漫无目的。提问不是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提实质性问题,而是在细枝末节上绕圈子,为提问而设问。提问零碎,没有按照思维的过程设计问题,使问题缺乏层次。常常是一想起就问,一会儿问东,一会儿问西,问得学生手忙脚乱,穷于应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3、问题模糊,难着边际。提出的问题不明确,含糊不清或有歧义。学生不懂得问题的意义,或理解成其他的意思,只好猜测,试探性地回答,甚至答非所问,完全背离了问题的原意,这就造成了思维和理解的混乱,无法实现提问的目的。
4、课堂提问实行单行道。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很少看到学生发问,教师回答的场面。导致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足,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不高。
5、居高临下,以问代罚。提问时摆教师的架子,以权威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对学生提问。在这种刻板、僵硬的气氛之下,既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也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给学生增加了许多额外的压力,不利于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对回答问题背上了包袱。
6、越俎代庖,自问自答。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中学生有一两个不能回答教师就慌了手脚,怕影响时间和效果,干脆就自己回答,这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
7、放任自流、不予评价。对学生的回答不表态,不评价,即使表态也含糊其辞,或者褒贬过度,夸大其辞。这样,时间一长,就会影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失去回答提问的兴趣。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设计问题的实践探索
1.创设问题情境——让课堂激情飞扬
①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时代性、开放性。时代性是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特征。问题情境设置必须具有时代性,即所列问题情境使用的材料一定要新,有时代感。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创设问题情境要富有时代气息,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②情景问题要有针对性、层次性
情景问题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确定,要真正为教学服务,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适时适当适中。设计好的情境有深度但不是深不可测,也不是浅尝辄止,难度太大的问题,学生会望而却步;而难度太小的问题,学生又会觉得不屑和乏味。一定要将问题情境设计成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的果子”,这样,学生才既不会感到畏惧,也不会感到乏味,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③情景问题要有情感性、人文性
要使情景问题设置富有“人情味”,充满“活力”,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共享型"对话",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生命活力,改善和优化整个设计流程,使每个环节和片断都充溢着理性、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而焕发个体生命所持有的灵气和才情,从而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联系实际,设疑问难——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联系实际是政治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学习政治就要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充分联系起来,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比如在学习爱是高尚的情感时,我把汶川地震中那些感人的爱的故事讲给学生,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生活中亲身经历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从中得到什么认识。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情感空间,既学习了课本知识,又进行了思想教育,收到激趣化难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总是以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背景,通过吸纳新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促进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有助于学生展开联想,探索多样的解决问题策略,培养思维的开放性。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张扬学生的个性,使课堂呈现精彩的生成。
3、创设实践型问题--引领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
我们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从周围的社会现象、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学习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时,我让学生深入居民小区和自己居住的社区调查未成年人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的情况,并明确调查要求:如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成因、解决问题的对策等。通过调查,学生不仅明白了自己成长过程中可能也会遇到的问题,而且还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对自己也有一定的惊醒作用。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问题的创设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并联系当今社会上的焦点、热点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4、贯彻“问题解决”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应设法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要赏识学生有创意的观点;要理性对待学生的“突发奇想”和“异想天开”,绝对不能进行讽刺与挖苦,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教师应精心创设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使之产生困惑、疑问、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想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中要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由的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带有共性的看法或结论提出质疑。在学习“消费问题”时,学生问,扩大内需鼓励消费,是不是提倡高消费,超前消费,这与提倡艰苦奋斗精神是否矛盾?类似问题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