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天津滨海新区升格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战略目标,是把以滨海新区为增长极的京津冀打造为环渤海乃至中国北方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圈。本文借鉴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构建一个地区制造业升级的竞争模型,并借助于这一模型对滨海新区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从而就提升其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对策探析。
[关键词] 钻石模型 滨海新区 制造业 产业集群
一、引言
开发深圳,带动了珠江三角洲经济腾飞;开发浦东,促进了长三角地区迅猛发展。人们希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成为撬动经济格局变化的又一个新支点。2005年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标志着滨海新区被纳入了国家整体发展战略。2006年,一系列配套政策相继推出,重大项目渐次展开,滨海新区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和产业转移加快,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这对滨海新区的区域化、国际化、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国内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扎实推进,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逐步形成。同时,资源能源日趋紧张,瓶颈制约更加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加快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非常繁重。所有这些,既为滨海新区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本文围绕“钻石模型”提出的六要素, 根据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在发挥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分工效应的基础上,提出制造业竞争力的构建模型。并从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增强金融支持与服务、促进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政策扶持等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二、产业竞争力的传统分析框架
1.比较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于《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指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之间生产优势的不同,因此各国专门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认为一国只要生产自己在成本上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交换即可。后来,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其要素禀赋理论中进一步认为,各国之间的贸易缘于各国资源条件的差别,各国、各地区应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根据这些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理论,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成功就在于能够准确把握自己的比较优势,并不失时机地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需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区的成功实践也符合这一理论的基本逻辑:浙江民营企业在起始阶段选择的大多是技术含量不高、资金需求不多、滚动发展能力较强的产业,而这些恰恰是浙江民营经济最初的比较优势之所在;内蒙古的一些知名企业,如伊利、蒙牛、草原兴发的产业特征,也充分反映了当地的资源优势。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广泛存在,更是体现了我国经济在特定阶段的比较优势,尤其是成本优势。
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面对以技术、知识为产业发展推动主因的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将滨海新区制造业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的目标,仅仅依靠比较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能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2.竞争力优势理论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产业竞争力研究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教授经过对许多国家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后,以产业结构“五力竞争”模型为基础,逐步形成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和方法,即所谓的波特“钻石”模型理论。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如下图)。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三、滨海新区制造业竞争优势分析
区域性重点产业的选择是非均衡发展策略和比较优势原理的实际应用。区域经济发展中,必须因地制宜,依托现有优势产业、产品,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推进产业聚集。天津滨海新区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是天津滨海新区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实现区域协调、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1.滨海新区经济概况
新区经济规模继续扩大,产业结构层次提升。从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来看,第一、二产业保持了良好稳定的增长态势;同时,众多现代服务行业落户滨海新区,使新区的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2.滨海新区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滨海新区现代制造业已初具规模,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现代冶金、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等六大优势产业迅速发展。
(1)生产要素
①地理位置优越。滨海新区位于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三大区域的结合部,地处环渤海地区的中枢部位,京津和环渤海湾城市带的交汇点,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我国北方地区进入东北亚、走向太平洋的重要门户和对外通道,也是连接我国内陆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亚欧大陆桥的东起点。
②自然资源丰富。滨海新区腹地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荒地、滩涂、湿地和石油、天然气、原盐、地热、海洋资源等,为新区形成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见表1)
数据来源:天津统计年鉴2006年
③科研环境。滨海新区目前已经具有较为良好的科研环境。现有42家国家及市级科研机构、35家博士后工作站和49家大型企业研发中心,8家风险投资公司,10家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建立起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业基地,成为京、津科技圈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到2010年,这里将拥有国家级和市级的研发机构100家,企业研发中心2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的比重将达到一半以上。
④新区基础设施。滨海新区1994-2004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651项(含重复计算跨转项目256项),实际建设项目431项,竣工395项,有36项跨转至2005年实施,累计完成投资681.4亿元(占新区固定资产投资2663.8亿元的25.58%)。
⑤现代交通体系初步建成。2006年11月发布的《滨海新区综合交通规划》,通过公路、铁路、轻轨、机场、港口的有机组合为滨海新区构建了一个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为破除区域合作“瓶颈”搭建了物质平台。
(2)需求条件。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的先进制造业将获得较大的发展机遇。
此外,装备制造钢材深加工、电子信息、医药、新能源与新材料在十一五期间加快发展。
(3)制造业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提高现代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争取到2010年,滨海新区工业总产值达到7500亿元。
资料来源:滨海新区官方网站
(4)机会和政府
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的天津滨海新区,自2005年被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以来,已进入了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全面开发开放的新阶段。而政府在四个方面对滨海发挥作用:一是规划;二是提供一些方便、提供一些政策,打破环渤海地区发展中间的障碍;三是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比如在环境、项目审批和京津的快速通道等方面要给予关照;四是给予政策上的特殊优惠,如成立渤海银行、天津周围有大量的荒地和盐碱地,在土地政策上适当给予一些关照等。
四、滨海新区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区工作欠协调,没有形成合力
天津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滨海新区管委会,负责滨海新区有关发展事宜,在区域经济管理方式上力求创新,实行经济联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对新区的前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滨海新区管委会不是一级政府,在新区的规划、管理、协调等方面缺乏权威性,新区内的各个行政区、功能区内部仍存在各自发展、过度竞争的现象,影响了新区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限制了新区内资源整合和配置的合理化,阻碍了新区的快速发展。
2.产业集聚效应有待充分发挥。
发展现代制造业需要形成高层次的产业集群,以此标准来衡量,天津滨海新区尚有很大差距,产业之间协调性差。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首先,主导产业发展要求的配套产业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抑制了主导产业提升的空间。其次,主导产业发展之间协调性和互补性差,难以形成合力和相互促进。第三,相关服务业发展缓慢,无法为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成为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瓶颈。第四,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未能有机融合、互促互动。
3.现代服务业的滞后
2004年滨海新区服务业占全区GDP的比重仅为29.54%,低于天津市43.20%的平均水平13.66个百分点;与京、沪、穗的60.00%、47.86%、53.03%相比,分别低30.46、18.32和23.49个百分点。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服务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城市服务功能不强,与发挥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所要求的服务功能不相适应。
4.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自主创新能力是现代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方面,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业区只是资本临时落脚的“飞地”,一旦条件发生变化,资本就会迁移到其他地区,造成工业区的衰败。目前,滨海新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对外资的依赖性很强。缺乏高水平的科研机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不足,制造业仍然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
5.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滨海新区多年来一直以发展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规模小、比重低。2004年滨海新区服务业占全区GDP的比重仅为29.54%,低于天津市43.20%的平均水平13.66个百分点;与京、沪、穗的60.00%、47.86%、53.03%相比,分别低30.46、18.32和23.49个百分点。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服务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城市服务功能不强,与发挥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所要求的服务功能不相适应。
五、滨海新区制造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滨海新区制造业集群的构建模型,以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进行了发展和补充。(见下图)
1.坚持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制造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促进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实现制造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布局将更加注重发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培育中的作用
首先,产业集群的产生需要地方政府的间接参与。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地方政府不应直接参与产业集群的发展。但是,产业集群在产生的初期,其各方面的优势还没有体现出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有效帮助,区域性产业集群的产生就会很艰难。其次,集群氛围的改善需要政府。集群内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产业的升级、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集群外部的市场环境等建设均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参与。通过地方政府的努力,改善产业发展的环境,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空间,解决诸如风险融资、中介服务、产学研合作、信息支持、产业空间布局等问题。
3.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
目前,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相当一部分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已成为影响我国整体竞争力的极大障碍。一是搞好规划。在确定提高产业、行业、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重点、实现途径和具体政策措施,强化对创新能力建设的引导,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二是提升能力。要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性创新研究提供可靠的支撑条件。推进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的发展,健全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三是创新机制。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做好科技资源共享的顶层设计,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
4.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一是提高滨海新区服务功能,作为现代经济条件的经济中心,体现为区域内部全体成员的产业调整与经济均衡增长提供有效的服务。二是环渤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之间要尽可能寻找共同利益,减少产业重复发展与恶性竞争,提高环渤海经济区在国内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为更高层次的合作奠定基础。三是完善城际交通服务网络。四是加快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环渤海区域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鼓励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在滨海新区设立分支机构,全面提升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功能。五是大力发展技术服务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更加优惠的政策,引导跨国公司进一步提高所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政策引导,鼓励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科技合作关系,转移先进技术和培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春雷:《近年来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探讨及评价》,中国改革报,2006-11-3
[2](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3]滨海新区专题研究报告.渤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12月20
[4]滨海新区上市公司分析报告全集.渤海证券研究所,2006-3-6
[5]《天津滨海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人民网,2007-9-7
[关键词] 钻石模型 滨海新区 制造业 产业集群
一、引言
开发深圳,带动了珠江三角洲经济腾飞;开发浦东,促进了长三角地区迅猛发展。人们希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成为撬动经济格局变化的又一个新支点。2005年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标志着滨海新区被纳入了国家整体发展战略。2006年,一系列配套政策相继推出,重大项目渐次展开,滨海新区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和产业转移加快,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这对滨海新区的区域化、国际化、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国内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扎实推进,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逐步形成。同时,资源能源日趋紧张,瓶颈制约更加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加快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非常繁重。所有这些,既为滨海新区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本文围绕“钻石模型”提出的六要素, 根据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在发挥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分工效应的基础上,提出制造业竞争力的构建模型。并从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增强金融支持与服务、促进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政策扶持等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二、产业竞争力的传统分析框架
1.比较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于《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指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之间生产优势的不同,因此各国专门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认为一国只要生产自己在成本上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交换即可。后来,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其要素禀赋理论中进一步认为,各国之间的贸易缘于各国资源条件的差别,各国、各地区应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根据这些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理论,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成功就在于能够准确把握自己的比较优势,并不失时机地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需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区的成功实践也符合这一理论的基本逻辑:浙江民营企业在起始阶段选择的大多是技术含量不高、资金需求不多、滚动发展能力较强的产业,而这些恰恰是浙江民营经济最初的比较优势之所在;内蒙古的一些知名企业,如伊利、蒙牛、草原兴发的产业特征,也充分反映了当地的资源优势。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广泛存在,更是体现了我国经济在特定阶段的比较优势,尤其是成本优势。
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面对以技术、知识为产业发展推动主因的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将滨海新区制造业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的目标,仅仅依靠比较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能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2.竞争力优势理论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产业竞争力研究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教授经过对许多国家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后,以产业结构“五力竞争”模型为基础,逐步形成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和方法,即所谓的波特“钻石”模型理论。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如下图)。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三、滨海新区制造业竞争优势分析
区域性重点产业的选择是非均衡发展策略和比较优势原理的实际应用。区域经济发展中,必须因地制宜,依托现有优势产业、产品,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推进产业聚集。天津滨海新区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是天津滨海新区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实现区域协调、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1.滨海新区经济概况
新区经济规模继续扩大,产业结构层次提升。从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来看,第一、二产业保持了良好稳定的增长态势;同时,众多现代服务行业落户滨海新区,使新区的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2.滨海新区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滨海新区现代制造业已初具规模,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现代冶金、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等六大优势产业迅速发展。
(1)生产要素
①地理位置优越。滨海新区位于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三大区域的结合部,地处环渤海地区的中枢部位,京津和环渤海湾城市带的交汇点,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我国北方地区进入东北亚、走向太平洋的重要门户和对外通道,也是连接我国内陆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亚欧大陆桥的东起点。
②自然资源丰富。滨海新区腹地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荒地、滩涂、湿地和石油、天然气、原盐、地热、海洋资源等,为新区形成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见表1)
数据来源:天津统计年鉴2006年
③科研环境。滨海新区目前已经具有较为良好的科研环境。现有42家国家及市级科研机构、35家博士后工作站和49家大型企业研发中心,8家风险投资公司,10家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建立起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业基地,成为京、津科技圈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到2010年,这里将拥有国家级和市级的研发机构100家,企业研发中心2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的比重将达到一半以上。
④新区基础设施。滨海新区1994-2004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651项(含重复计算跨转项目256项),实际建设项目431项,竣工395项,有36项跨转至2005年实施,累计完成投资681.4亿元(占新区固定资产投资2663.8亿元的25.58%)。
⑤现代交通体系初步建成。2006年11月发布的《滨海新区综合交通规划》,通过公路、铁路、轻轨、机场、港口的有机组合为滨海新区构建了一个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为破除区域合作“瓶颈”搭建了物质平台。
(2)需求条件。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的先进制造业将获得较大的发展机遇。
此外,装备制造钢材深加工、电子信息、医药、新能源与新材料在十一五期间加快发展。
(3)制造业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提高现代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争取到2010年,滨海新区工业总产值达到7500亿元。
资料来源:滨海新区官方网站
(4)机会和政府
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的天津滨海新区,自2005年被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以来,已进入了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全面开发开放的新阶段。而政府在四个方面对滨海发挥作用:一是规划;二是提供一些方便、提供一些政策,打破环渤海地区发展中间的障碍;三是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比如在环境、项目审批和京津的快速通道等方面要给予关照;四是给予政策上的特殊优惠,如成立渤海银行、天津周围有大量的荒地和盐碱地,在土地政策上适当给予一些关照等。
四、滨海新区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区工作欠协调,没有形成合力
天津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滨海新区管委会,负责滨海新区有关发展事宜,在区域经济管理方式上力求创新,实行经济联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对新区的前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滨海新区管委会不是一级政府,在新区的规划、管理、协调等方面缺乏权威性,新区内的各个行政区、功能区内部仍存在各自发展、过度竞争的现象,影响了新区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限制了新区内资源整合和配置的合理化,阻碍了新区的快速发展。
2.产业集聚效应有待充分发挥。
发展现代制造业需要形成高层次的产业集群,以此标准来衡量,天津滨海新区尚有很大差距,产业之间协调性差。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首先,主导产业发展要求的配套产业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抑制了主导产业提升的空间。其次,主导产业发展之间协调性和互补性差,难以形成合力和相互促进。第三,相关服务业发展缓慢,无法为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成为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瓶颈。第四,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未能有机融合、互促互动。
3.现代服务业的滞后
2004年滨海新区服务业占全区GDP的比重仅为29.54%,低于天津市43.20%的平均水平13.66个百分点;与京、沪、穗的60.00%、47.86%、53.03%相比,分别低30.46、18.32和23.49个百分点。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服务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城市服务功能不强,与发挥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所要求的服务功能不相适应。
4.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自主创新能力是现代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方面,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业区只是资本临时落脚的“飞地”,一旦条件发生变化,资本就会迁移到其他地区,造成工业区的衰败。目前,滨海新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对外资的依赖性很强。缺乏高水平的科研机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不足,制造业仍然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
5.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滨海新区多年来一直以发展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规模小、比重低。2004年滨海新区服务业占全区GDP的比重仅为29.54%,低于天津市43.20%的平均水平13.66个百分点;与京、沪、穗的60.00%、47.86%、53.03%相比,分别低30.46、18.32和23.49个百分点。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服务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城市服务功能不强,与发挥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所要求的服务功能不相适应。
五、滨海新区制造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滨海新区制造业集群的构建模型,以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进行了发展和补充。(见下图)
1.坚持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制造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促进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实现制造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布局将更加注重发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培育中的作用
首先,产业集群的产生需要地方政府的间接参与。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地方政府不应直接参与产业集群的发展。但是,产业集群在产生的初期,其各方面的优势还没有体现出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有效帮助,区域性产业集群的产生就会很艰难。其次,集群氛围的改善需要政府。集群内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产业的升级、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集群外部的市场环境等建设均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参与。通过地方政府的努力,改善产业发展的环境,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空间,解决诸如风险融资、中介服务、产学研合作、信息支持、产业空间布局等问题。
3.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
目前,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相当一部分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已成为影响我国整体竞争力的极大障碍。一是搞好规划。在确定提高产业、行业、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重点、实现途径和具体政策措施,强化对创新能力建设的引导,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二是提升能力。要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性创新研究提供可靠的支撑条件。推进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的发展,健全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三是创新机制。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做好科技资源共享的顶层设计,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
4.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一是提高滨海新区服务功能,作为现代经济条件的经济中心,体现为区域内部全体成员的产业调整与经济均衡增长提供有效的服务。二是环渤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之间要尽可能寻找共同利益,减少产业重复发展与恶性竞争,提高环渤海经济区在国内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为更高层次的合作奠定基础。三是完善城际交通服务网络。四是加快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环渤海区域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鼓励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在滨海新区设立分支机构,全面提升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功能。五是大力发展技术服务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更加优惠的政策,引导跨国公司进一步提高所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政策引导,鼓励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科技合作关系,转移先进技术和培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春雷:《近年来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探讨及评价》,中国改革报,2006-11-3
[2](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3]滨海新区专题研究报告.渤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12月20
[4]滨海新区上市公司分析报告全集.渤海证券研究所,2006-3-6
[5]《天津滨海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人民网,200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