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法律文化的特征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x1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警察法律文化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警察法律文化的政治属性体现在对统治阶级的忠诚和服从上。其时代属性表现为警察法律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历史阶段,且不同时代警察法律文化的内涵不同。其服务属性体现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为国家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其纪律属性体现在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内务纪律的严格遵守。
  【关键词】警察 法律 文化 特征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湖南省公安厅科技计划项目“警察法律文化构建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D6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5-0003-02
  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1]法律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包括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是法的制度、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知识,是人民从事各种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传统、习惯。警察法律文化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警察身份和警察职业及警察执法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行为模式和思想模式。
  警察法律文化是新时代“文化强警”,全面提升警察素质的软实力工程,对警察执法行为规范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作为警察法律文化,除具有中国法律文化的特质外,还具有其本身的一些固有特征。
  一、政治属性
  由于法律是由统治阶级制定,并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因而一定社会制度下的警察法律文化必定具有该社会制度下鲜明的政治性特点。在我国新时代,警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担负着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保障。因此,作为我国当前的警察法律文化,其核心的要求就是政治首位。警察法律文化其政治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忠诚意识。2017年5月19日,在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鲜明提出“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新时代公安工作总要求。为公安事业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引领、指明了前进方向。其中对党忠诚位居总要求之首,可见,在总书记心里,警察对党忠诚的无比重要性。因此,作为警察法律文化,其鲜明的政治性就体现在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是警察法律文化的政治灵魂,这不仅是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的根本要求,更决定着公安机关的政治站位。
  警察法律文化之忠诚意识具体体现在:各级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要自觉形成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意识,将言行统一到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确保政令警令畅通。要时刻牢记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并形成强烈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四个意识”自觉融入火热的公安工作和斗争实践,永葆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政治本色。
  (二)服从意识。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只有具有服从品质的人,才会在接受命令之后,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完成任务;即使完成不了也能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找各种借口来推脱责任。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连服从都做不到,怎么能具有很强的责任感、纪律观念和自律意识?又怎么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之间的冲突?人民警察作为一支党领导的纪律部队,自然是一切行动听党指挥,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
  在警察法律文化中,服从意识是警察忠诚意识的具体体现,服从意味着忠于党,自觉听从党的指挥,党指向哪里就打向哪里。警察如果缺失服从意识,则这支部队就会迷失方向,就会丧失战斗力,就无法应对国内外各种严峻形势的挑战。
  二、时代属性
  警察法律文化的时代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警察法律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国警察制度起源参考自欧洲现代的警察制度,于晚清开始取代传统的衙役制度。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并没有专门的警察制度, 古代警政合一,军警不分,府、县行政长官兼管社会治安和司法审判等事宜,只是在府、县衙门内设有巡守、捕快等类似现代警察职能的人员,负责社会一线维持治安、抓捕人犯等工作。直到清末中国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警察制度。[2]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没有专门的警察体制,因而也就不存在所谓的警察法律文化。随着中国现代警察制度在清朝末期出现,中国警察法律文化才经过漫长的发展慢慢形成。
  专职警察制度产生于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的欧洲。由于近代西方各国国情不同,因而其所建立的警察制度在形式上又有很大差别。根据这种差异,西方警学界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警察制度分为两大主要类型:一类以法国、德国、奥地利等为代表,因其地处欧洲大陆,又都是大陆法的继承者,其警察制度被称作大陆型警察制度(the Continental model或the Police System of Civil Law);另一類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为代表,因其地处海洋环抱中,又都延袭了海洋法(普通法),故其警察制度被称作海洋型警察制度(the Anglo?鄄saxon model或the Police System of Common Law)。[3]二战后大陆型与海洋型警察制度在演变过程中已相互靠近,乃至于相互融合。因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警察法律文化同样是在其现代警察制度的确立和演进过程中慢慢培养和形成的。
  (二)不同时代警察法律文化的内涵不同。警察法律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在欧洲,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其法学家、社会学家、阐述了一系列的理论和主张。其法律文化追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强调罪刑法定、罪刑均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价值观。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人权保护成为其核心内容。基于此,其警察职能主要就是打击犯罪,维护公共秩序,具有单一性,因而警察法律文化的核心就是维护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保护资产阶级统治者的既得利益。在资产阶级政权稳固之后,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更细,民众期望更高,因而警察除了打击犯罪,维护公共秩序外,增加了更多的社会职能。如预防犯罪、保护公民人身和财产免受侵害、保护公民享有宪法赋予的权利、保障交通便利、调解纠纷、保障社会具有安全感、维护社会秩序、紧急救援、为老百姓提供帮助等。而警察这些社会职能的增加,使警察法律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   我国警察法律文化是整个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在警察机关警务活动过程中和日常管理中的呈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公安工作的重点就是打击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残余及敌特分子的破坏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保护新生的人民主权,因此,当时的警察主要具有政治镇压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两项职能。在此背景下,其警察法律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遵从使命,听党指挥,坚决、彻底、干净肃清一切敌特分子的破坏活动,忠诚为新中国的稳定保驾护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警察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在新时代,除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之外,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每个人的个体意识不断觉醒和强化,人际关系相较于过去也变得更为复杂。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客观压力要求我国的警察部门要对自己的职能做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转型期的社会需求,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服务公众、服务社会已经成为了警察职能转变的一种趋势。警察原有的政治镇压职能减弱,社会管理职能增大。与此相对应,新时代警察法律文化的内涵自然就新增了公平公正、文明服务、核心价值观等新的内容。
  三、服务属性
  在新时代,随着警察社会管理职能的增加,如何创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模式、增进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已成为摆在公安机关的紧迫任务。而在警察的社会管理职能中,公众更关注的是警察的服务职能。警察在履行社会服务职能,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警务服务的过程中,以下理念必然成为警察法律文化的重要内涵:
  (一)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理念。当前,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人民警察,首先要树立国家总体安全观,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防范和打击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维护新时代国家安全。其次要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构建好社会治理系统工程,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快信息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
  (二)为国家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中,人民警察的职责就是保驾护航。因此,新时代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大局思考问题,研究工作,切实增强大局意识、中心意识和服务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与稳定、执法与服务的关系。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中,要变被动工作为主动服务,自觉当好振兴经济服务的模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着力提高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增强对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驾驭能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三)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理念。目前,影响警民关系的因素较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警察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做得不够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因此,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决定着公安机关的性质本色,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是衡量和检验人民警察的重要工作标准。
  四、纪律属性
  人民警察是在中国共产党绝对带领下的纪律部队,因此,纪律严明决定着公安机关的治警方针,体现着纪律部队的管理特点,是打造过硬队伍的根本路径。在警察法律文化中,纪律性的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一)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有关人民警察政治觉悟、政治行为和政治言论方面的规范。基于人民警察的性质,人民警察有关政治方面的纪律主要有:不得散布有损于国家声誉、形象和威信的口头或书面言论;不得参加国家明令取缔、禁止以及未依法得到批准的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不得参加以反对国家为目的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不得参加罢工等。政治纪律要求人民警察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完全一致,始终把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最前面。
  (二)组织纪律。组织纪律是对人民警察行动上的要求。其基本内容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不参与派性活动,听从组织调度,自觉接受监督,无条件地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确保公安隊伍令行禁止、步调一致,确保法令、政令、警令畅通。
  (三)工作纪律。人民警察的工作纪律包括积极履行公务,秉公执法等方面。积极履行公务,一是严格履行《人民警察法》规定的各项职责,尽职尽责,恪尽职守;二是正确行使《人民警察法》规定的各项权力,绝不以权谋私;三是执法不阿,敢于同一切不正之风作斗争。坚持秉公执法、公正执法、廉洁执法。
  (四)内务纪律。人民警察的内务纪律涉及人民警察的内部管理与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等方面。一是要求在人事管理各个环节公开公正公平,保证唯才是举,任人唯贤;二是对待人民群众文明礼貌,热情耐心,不推诿搪塞,不敷衍了事,不吃拿卡要,不谋取私利。
  参考文献:
  [1]《辞海》(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4117页. [2]朱健雄.《国内外警察制度溯源及警衔制度概况》,载《公安管理研究》2008年第4期,第53页.
  [3]马亚雄.《大陆型与海洋型两大类警察制度的特征、演变和影响》,载《公安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第28页.
  作者简介:
  徐跃飞(1965-),湖南警察学院治安系主任,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刑事法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各行各业对于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中职作为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機构,对于积极提升中职专业技能教育水平、德育教育质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以新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提出了中职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希望为全面提高中职教育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中职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础是情感教育。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为了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格,培养美好的品德。情感教育是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是完整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以情感教育在中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情感教育 道德与法治教育 应用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1【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在稳步增长,这为国家和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埋下了隐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和谐,一个民族的未来,更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因此,为了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预防其犯罪,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应该从其原因入手,找出其中的核心问题,更好的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标签理论 青少年 犯罪  【中图分类号】D66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要】各大高校的线上教学纷纷采用慕课模式,我校自2105年起开始将智慧树慕课平台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本文旨在剖析本校《思想道德修養与法律基础》课程使用智慧树慕课平台的基本情况,并分析其优劣,以期找到适合本校思政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慕课 智慧树 混合式教学模式  【课题项目】广西中医药大学2016年校级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6C63)。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全面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综合的角度来说,快乐阅读有利于彰显阅读的生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升。由此,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促使教师通过积极地构建阅读的教学模式,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行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快乐阅读 阅读质量 语文  【课题项目】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促进贫困地区
期刊
【摘要】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教学中可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的教育,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关键词】化学教学 思想品德 教育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5-0084-01 
期刊
【摘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运用教学凭借,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地发挥其主体价值,获得阅读满足感,还可以帮助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自主阅读。立足认知学习理论、建构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观,我在本文中,就如何运用教学凭借组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凭借 运用对策 背景资料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要足够重视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这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先介绍了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几点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内外阅读 有效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
【摘要】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教育上不仅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更加注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依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重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对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思想品德课有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以及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新课标改革的过程中,要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的目标。本文主要探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的
期刊
【摘要】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以互联网为平台,以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为依托,重新建构语文教学模式,这是在互联网时代完成语文学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使命。本文旨在总结“‘互联网+’促进语文学科教与学行为转变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利用互联网互动平台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尝试。  【关键词】互联网平台 阅读教学 模式  【课题】本文系福建省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专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