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公布畅销书目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gangj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广大群众读书的风气一天天浓厚起来了。书籍已经比较大量地出版,辅导读书的刊物也陆续涌现,北京出版了《读书》,上海即将出版《书林》……,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过程,也必定是群众读书风气日益浓厚的过程。
  出版事业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象美国、日本等,他们加强社会读书活动的做法(尽管这种做法也反映了出版商追逐利润的要求),有一些是我们很可以借鉴的。他们用这种办法推广资产阶级的出版物以加强他们的社会体制,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办法推广无产阶级的出版物以加强我们的社会主义体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广泛的革命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别人的做法常常大有可供我们借鉴之处。
  这些做法是什么呢?那就是:广泛、大量地出版书籍,普设销售点,大出普及本,树立某些报刊书评的权威,奖励新人的优秀之作,定期公布全国畅销书目,努力扩大影响,等等。
  这里想来谈谈定期公布全国畅销书目的活动,我觉得这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从美国的通讯中,我们知道《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出版商周刊》等每周都登载“最佳畅销书目”,长期畅销不衰的书,名字也就不断在这些书目栏里出现。一年终了,又再统计刊登“全年最佳畅销书目”。这种做法,在若干程度上反映了广大读者对书籍的评价,可以引起其他人们的关心,促进书籍的销行,也在若干程度上鼓励了优秀之作。
  资本主义世界受人欢迎的书,不管它是好是坏,我们一般总可以大体知道它的销行数字。象美国出版的《教父》,总计销行了一千多万册,《爱情故事》销行了八百万册;《荆棘岛》,销行了五六百万册。日本的小说《日本沉没》,销行了八百万册。各种畅销书籍的销行数,人们一般总是知道的。
  销行数比印制数更能够真正反映一本书在读者中产生影响的程度。书印好了,如果有大量积压,长期躺在仓库和书架上睡大觉,那么,印数尽管多,实际上并不能说明它的真正影响。销行数就不同了,不是由公家购买赠送,而是由读者自己掏钱购买的书籍,如果畅销了,是真正反映了它在读者之间影响的程度的。
  我国的出版物,有不少是在扉页或书末登出了印数或汇计印数的。但近年来,好些书籍,因为种种原因(例如纸张缺乏,印数较少,或者以前的印数没有准确统计,等等),这项数字有时竟被省去了。这就造成了一种状况,人们对于好些书籍的印数,影影绰绰,而对于它的真正的销行量,就更是模模糊糊了。
  我觉得这种状况不够好,不但书籍一般都应该标明它们的初版印数或汇计印数,而且,最好还能够在影响广泛的报刊上,定期公布畅销书目。(虽然不需要每周,每月都这样做,但半年,一年公布一次该是可以的吧?)这样做有许多好处。
  也许有人说,现在由于纸张供应比较紧张,好些优秀书籍并不能大量印刷,充分供应,为了保证以有限的纸张出版多种的书籍,常常不得不削减畅销书的印数,腾出纸张来印其他的书。因此,从发行数字上有时已经看不出一本书真正受欢迎的程度了。这是有相当道理的。但是,即使如此,公布畅销书目的意义并不致因此就完全消失。受到读者热烈欢迎的书,在这种情形下,有不少仍然能够“脱颖而出”。再说,纸张供应紧张毕竟是一时现象,迟早总是要克服的。而且,目前的这种做法,已经引起了不少读者的批评。如果大量削减畅销书的印数腾出纸张来印有相当价值的书,那还有若干道理,如果印的是质量平庸、可有可无的书,那就等于不顾读者的迫切要求而去印刷滥竽充数的滞销的书籍了。就是在纸张供应偏紧的情形下,这种做法也是大有可以商讨改进之处的。
  定期公布畅销书目,有什么好处呢?
  它可以帮助广大读者,知彼知己,把自己的状况和一些资本主义工业国进行比较,既知道我们已经达到的成就,也知道我们和某些国家之间存在的距离。
  和解放前比较,我国的出版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旧上海一般新书只印两千本左右,象茅盾的《子夜》,算是畅销书了,在旧时代也不过先后印行了一万册的样子。我们现在已经把这样的纪录远远抛在后头,初版的文学书籍印行一二十万本毫不稀奇了。从书籍的初版印数来说,我们已经超过了好些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印行一二十万本的书就算是畅销书,可以列入每年的畅销书目。一九七八年美国名列第一的畅销小说《契沙比克》,销行了八十五万多册。这样的数字,我们看起来,并不稀奇。日本许多书的初版印数,也大抵只是几千本。两相比较,我们有我们进展很快的一面。但是在出书种数上,在最畅销书的历年汇计印数方面(美、日都达到千万上下的纪录),我们仍然远远落在她们后面;如果加上人口比例来计算,我们的差距就更大。定期公布我国的畅销书目,逐年和自己比较,也逐年和人家比较,有利于我们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既增强信心,也努力缩短和人家的差距。
  定期公布畅销书目,还可以帮助读者注意选择优秀书籍。广大读者的眼光是锐利的。一本优秀著作出版了,总是很快就能够为读者所发现,并且因而一传十,十传百,不胫而走,以至于传遍遐迩。但是,尽管这样,住在较偏僻地方的人,因为种种原因不容易买到书籍的人,和“读书界”较少接触的人,对于一本很受欢迎的好书,茫然不知的难免依旧大有人在。公布畅销书目,再加上增强书评工作,就可以帮助这部分读者多知道几本好书,从而,也就可以扩大优秀读物的影响。
  这样做,也可以给优秀读物的作者以精神的鼓励。对于著述工作者,适当的物质鼓励是需要的但是总应该以精神鼓励为主。一个作者辛勤劳动,写成的书受到社会的欢迎,列名畅销书目之内;这对于他自己以至其他的作者,都有相当的激励作用。
  这样做,也还可以推进出版社之间的社会主义竞赛。如果定期公布各类书籍的畅销书目,榜上有名的出版社自然光彩些,而对于年复一年,总是榜上无名的出版社,也是一种批判和刺激。对于若干老气横秋的出版社(如果它存在的话),批判和刺激它一下,不是很好么!
  这样做,也还可以帮助批评界了解读者的心理和觉察出版的问题。如果最畅销的书目都反映了读者严肃认真的选择,这自然很好。如果除了反映这一方面的状况以外,也还反映了某一部分读者在选择读物时存在的缺陷,批评界不是很可以就此展开批评和讨论,进而帮助某一部分的读者和作者么!
  …………
  因此,定期公布各类读物的畅销书目,我以为是一种可以试行的办法。解放以来,平均主义思想常常在各个领域作祟,“干不干,一斤半”。“干得好干得坏一个样”的事情常常出现,甚而还有人因而滋长了“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怪观念。这很打击了某些认真做事的人的情绪,也很鼓励了懒汉和善于混日子的人。反正一有什么鼓励,就难免有什么单位和个人要突出一些,提到物质和精神鼓励,就总有一些人要跳出来反对,以为突出了什么什么个人。这种冒充社会主义的平均主义思想,“干不干,一斤半”思想,是我们各方面事业前进途中的拦路虎,在拨乱反正的今天,得把这样的拦路虎轰跑才行。因此,奖勤罚懒,扬优抑劣的精神,应该贯彻到各个领域去。在出版事业方面,也应该贯彻这种精神,并且认真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才好。
  
  1979,6,17,北京
  
  编者附记:我们支持秦牧同志的建议。怎样做,当然还可以商讨。规定的学习文件,销售量大,但恐不宜列入畅销书目。高级的学术著作,读者面狭,应另有畅销标准。
  
  秦牧
  这样的提法不恰当
  
  编辑同志:
  你刊第一期刊登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是一篇思想解放的文章。但我总觉得“读书无禁区”的提法不尽恰当。
  李洪林同志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话:“康德和黑格尔的书,孔子和蒋介石的书,这些反面的东西,需要读一读。”但是毛泽东同志还说过这样的话:“凡是错误的思想,凡是毒草,……决不能让它们自由泛滥。”蒋介石的书,我们的出版社不见出版,新华书店不见出售,图书馆不见借阅。这类书大概属于“禁书”吧。李洪林同志的文章也写着:“对于那种玷污人类尊严、败坏社会风气、毒害青少年身心的书籍,必须严加取缔。”我们总不能心安理得地去读这种书吧。
  其次是禁书的必要。从古到今,从秦始皇到蒋介石,他们都禁过书。他们为什么要禁书?概括的说,就是为了巩固其政权。我们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岂可不分书的好坏,给一切坏书也大开绿灯,让错误的思想、让毒草自由泛滥?打倒了四人帮,我们把四人帮禁锢的书开放了,这是为了拨乱反正,为了拯救和发展我国的文化,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对于不利于四个现代化,不利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坏书,必须禁止。这是理所当然的,只不过我们的禁止对象与蒋介石、四人帮不同,禁止的范围也缩小得多。
  禁书如禁鸦片。尽管鸦片有其药用价值,也不能开禁。坏书尽管能起反面教员的作用,也不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播。所以我认为“读书无禁区”的提法是不尽恰当的。
其他文献
以中国的传统“绣像画”作底子,运用西洋技法,描绘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采薇》、《铸剑》、《出关》、《非攻》中的人物,共
期刊
虽然很多人不曾读过专门的军事科学著作,但却有不少人熟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句名言。它是德国资产阶级军事科学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的,曾被列宁评为马克思主义者探讨战争问题的理论基础(见《社会主义与战争》,《列宁全集》第28卷第284页)。最近,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这部《战争论》的中译本。  克劳塞维茨生于1780年,十二岁参加普鲁士军队,当士官生。1803年毕业于柏林军官学校后,即担任普鲁士奥古
期刊
赵景深先生在《鲁迅给我的指导、教育和支持》(《新文学史料》一,47页)里说:“我在海丰中学教了半年语文,就回到上海。当时章锡琛本来是在商务印书馆编《妇女杂志》的,据说商务为了该刊登了性知识,认为猥亵,批评了他,他就辞职出来,自己办了《新女性》,又开了开明书店。”赵先生的“据说”,想是听来的,有不够确切的地方,这里想补充一下。  五四运动后,在反封建礼教的呼声中,关于性道德问题引起了一些人的重视和讨
期刊
“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击和被冷落。一瞑之后,言行两亡,于是无耻之徒,谬托知己,是非起,既以自炫,又以卖钱,连死尸也成了他们的沽名获利之具,这倒是值得悲哀的。”  以上是鲁迅纪念韦素园的几句话。这几句话说得沉痛极了。但是鲁迅又哪里会知道,在他一瞑之后,他自己的尸首也成了无耻之徒的沽名获利之具呢?  远的且不必说,一九六六年纪念鲁迅逝世三十周年大会上,那个政治骗子陈伯达,就谬托知己,大放厥词,胡
期刊
监狱生涯中的一章    一九七○年三月到一九七二年十一月,我在南方一个大城市的正式监狱里呆了两年八个月。一九三九年夏季在江西、一九四○年冬季在湖南、一九四六年冬季在广州,三次逃脱了国民党特务的魔掌,总算幸运,在解放前我没有被关进国民党的监狱。到了七十年代,终于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林彪、“四人帮”的爪牙将我投入社会主义祖国的监狱。  当我双手扣上手铐,被两个年青人挟持着塞进一辆“喜临门”①小轿车驶向看守
期刊
“人不应该轻视任何情感。哲学家都轻视情感,尤其是斯宾诺莎,他认为人的一切情感都是罪恶。我却自信我们头脑里闪现的念头,不管多么微不足道,多么愚蠢,或者多么可怕,都具有一些价值。换句话说,抽掉人的各种情感,这个人不管他的思维多么合乎逻辑,也不过是个生活呆板单调的木头人。情感和人是同一性的。我特别对那种变为激情的情感感到兴趣。”  波兰裔美国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
期刊
看过电影《追捕》的人,一定会被那深沉的杜丘之歌所感染吧!但是你们可曾知道这首乐曲就是用电子乐器演奏的电子音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音乐已经成为音乐艺术花苑中的一枝奇葩。  但是我在阅读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978年9月版)一书时,偶然发现第125至,126页有如下一段话:“反动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欺骗和麻痹劳动人民,也常常采用一些新办法,玩弄一些新花样,如反动的
期刊
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叶的美国内战(南北战争),是美国人民革命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给予了崇高评价。甚至在战场上的硝烟还没有消失净尽的时候,历史学家们和文学家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用不同文字描绘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记录这一跌宕有声的壮丽诗篇。一百多年来,美国内战是得到最广泛评论和重视的世界性历史事件之一。  山东师范学院刘祚昌同志从1954年动手写作,迄1977
期刊
《读书》第一期的《读书无禁区》一文,我看了题目就有气,很别扭,认为是不能接受的。  “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我是反对的。但我们不能把正确的东西也反对掉。  我们反对没收《莎士比亚全集》,反对因读《茶花女》而送到公安局去,反对把《瞿秋白文集》打成毒草,诸如此类的事情,我们坚决反对。  我们反对把书店和图书馆的书统统封存起来,反对随便到别人家里去查抄图书,反对海关和邮局不问青红皂白地检扣图书,反对把
期刊
有一天与朋友来到商场鞋柜前,他要买一只鞋。售货员满足了他的要求。我很有感慨。成双配套的东西丢了一部分,带来的麻烦是可以想象的。书籍又何尝不是这样?去年初,我在书店买得《宋史纪事本末》第一册,后虽多方联系,至今未买到第二,三等册。前不久,承蒙北京市新华书店邮购部关照(我非常感激他们),千里迢迢给我邮寄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但只有上册二分册、下册一分册,“头”和“尾”都没有。  成套的书应该成套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