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婆婆退休后,总感觉丢失了什么,一整天恍恍惚惚的。有一天,上幼儿园的女儿带回家一本剪纸书和几张彩纸,说老师交代,要在家长的陪同下按照书上的步骤剪两只小动物,我和老公手头都还有些工作,對剪纸又一窍不通,便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婆婆。
在婆婆的陪同下,女儿剪了一只蝴蝶,还剪了一只熊猫。看着作品惟妙惟肖,我禁不住夸赞婆婆手巧,女儿也在旁边附和:“奶奶超级棒,居然能剪出这么漂亮的小动物。”婆婆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这有啥,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地来就行了。你不知道呢,我年轻的时候那手才巧呢。”
听婆婆说,那时候乡亲们结婚,都喜欢在家里的角角落落贴几个大红喜字,而婆婆剪的喜字最漂亮,每到谁家娶亲嫁女,乡亲们都会请婆婆去剪些喜字。帮别人剪了喜字,一般都能赚点喜糖,情况好的,还能赚几个零花钱,婆婆说这些的时候眉飞色舞。看得出来,她对剪纸还是有蛮深的感情的。
那本剪纸书,居然激发了婆婆潜藏在心底的对剪纸的热爱。女儿放学回到家,婆婆就把她的剪纸书借过来,按照上面的步骤剪呀剪,起初她用废报纸剪,后来才舍得用红彩剪,没几天的工夫,婆婆居然把那本剪纸书全剪完了,作品摆满了整整一抽屉。
那天,我在网上给婆婆买了一本新的剪纸书。婆婆见了爱不释手,直夸我心思细腻,想她之所想。这本剪纸书,可比女儿那本难多了,婆婆每天拿着一把小剪刀,一沓纸,对着剪纸书研究,一旦有她认为攻克了的难关,她就会兴奋地向我们展示,眉宇间全是得意的神情。沉浸在剪纸世界里的婆婆,每天都过得充实而快乐。
剪纸,让婆婆的生活丰富起来。她还交了几个爱剪纸的朋友,经常在一起分享剪纸心得。没事的时候,女儿就缠着婆婆,让她剪这剪那,婆婆的幸福感爆棚,再也不唉声叹气了。婆婆还让我教她怎么在网上搜索剪纸教程,婆婆学的东西越来越多了,知识让这位退休的老人摆脱了寂寞和空虚,精神矍铄起来。因为剪纸,婆婆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了。
翻看报纸,无意中发现一个副刊竟然还有剪纸征稿,我偷偷地把婆婆最得意的作品拍了两幅寄给报社,没想到很快就在报纸上刊登了,喜滋滋地拿给婆婆看,婆婆又惊又喜,她真没想到,她的作品居然能上报纸,更让她没想到的是,两个后,婆婆居然还收获了一张稿费单。婆婆兴奋极了,她说要把剪纸坚持到底。
剪纸度金秋,婆婆乐不可支。原来,让老人快乐的秘诀,就是帮助他们找到兴趣点,然后支持他们坚持下去。
婆婆用剪纸,使自己的晚年生活安康喜乐,也因此使我对剪纸有了深刻的认识。
剪纸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美术之一,它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公元6世纪。南北朝时期《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现今发现最早的剪纸是南北朝时期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墓葬中出土的动物花卉团花,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剪纸的前身可追溯到汉唐妇女使用金银箔剪成方胜贴在鬓角为饰的风俗。
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它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早期的剪纸多见于丧葬、祭祀等仪式中,大约跟道家的灵媒神务有关,例如杜甫的《彭衙行》中就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明确记载。时至今日,苗人后裔仍有逢年节剪鬼神之形贴于牛栏、门楣之上的巫术习俗,西南山区的集市上多有由专门的剪纸作坊批量生产的神符备售,各家各户的灶台楼阁细处也是每年一换。
民间剪纸至今依然保存了丰富的支脉,许多地方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乡民都会自备剪纸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等处,以表祈祷福寿、吉祥如意之意。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比较著名的就有高密剪纸、佛山剪纸等。总体而论,北方剪纸粗犷豪放、淳朴简练,南方剪纸则更倾于秀雅繁茂、精致和美。其中不乏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八仙过海、百年好合、麒麟送子、老鼠嫁女……移花接木、人神共处,流线自由奔放、想象力惊人……
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剪纸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附丽于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它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美好期盼。人们用一把剪刀、一张纸,剪出了生活的秀美,剪纸也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瑰丽多姿。
(编辑 王 幸)
在婆婆的陪同下,女儿剪了一只蝴蝶,还剪了一只熊猫。看着作品惟妙惟肖,我禁不住夸赞婆婆手巧,女儿也在旁边附和:“奶奶超级棒,居然能剪出这么漂亮的小动物。”婆婆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这有啥,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地来就行了。你不知道呢,我年轻的时候那手才巧呢。”
听婆婆说,那时候乡亲们结婚,都喜欢在家里的角角落落贴几个大红喜字,而婆婆剪的喜字最漂亮,每到谁家娶亲嫁女,乡亲们都会请婆婆去剪些喜字。帮别人剪了喜字,一般都能赚点喜糖,情况好的,还能赚几个零花钱,婆婆说这些的时候眉飞色舞。看得出来,她对剪纸还是有蛮深的感情的。
那本剪纸书,居然激发了婆婆潜藏在心底的对剪纸的热爱。女儿放学回到家,婆婆就把她的剪纸书借过来,按照上面的步骤剪呀剪,起初她用废报纸剪,后来才舍得用红彩剪,没几天的工夫,婆婆居然把那本剪纸书全剪完了,作品摆满了整整一抽屉。
那天,我在网上给婆婆买了一本新的剪纸书。婆婆见了爱不释手,直夸我心思细腻,想她之所想。这本剪纸书,可比女儿那本难多了,婆婆每天拿着一把小剪刀,一沓纸,对着剪纸书研究,一旦有她认为攻克了的难关,她就会兴奋地向我们展示,眉宇间全是得意的神情。沉浸在剪纸世界里的婆婆,每天都过得充实而快乐。
剪纸,让婆婆的生活丰富起来。她还交了几个爱剪纸的朋友,经常在一起分享剪纸心得。没事的时候,女儿就缠着婆婆,让她剪这剪那,婆婆的幸福感爆棚,再也不唉声叹气了。婆婆还让我教她怎么在网上搜索剪纸教程,婆婆学的东西越来越多了,知识让这位退休的老人摆脱了寂寞和空虚,精神矍铄起来。因为剪纸,婆婆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了。
翻看报纸,无意中发现一个副刊竟然还有剪纸征稿,我偷偷地把婆婆最得意的作品拍了两幅寄给报社,没想到很快就在报纸上刊登了,喜滋滋地拿给婆婆看,婆婆又惊又喜,她真没想到,她的作品居然能上报纸,更让她没想到的是,两个后,婆婆居然还收获了一张稿费单。婆婆兴奋极了,她说要把剪纸坚持到底。
剪纸度金秋,婆婆乐不可支。原来,让老人快乐的秘诀,就是帮助他们找到兴趣点,然后支持他们坚持下去。
婆婆用剪纸,使自己的晚年生活安康喜乐,也因此使我对剪纸有了深刻的认识。
剪纸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美术之一,它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公元6世纪。南北朝时期《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现今发现最早的剪纸是南北朝时期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墓葬中出土的动物花卉团花,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剪纸的前身可追溯到汉唐妇女使用金银箔剪成方胜贴在鬓角为饰的风俗。
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它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早期的剪纸多见于丧葬、祭祀等仪式中,大约跟道家的灵媒神务有关,例如杜甫的《彭衙行》中就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明确记载。时至今日,苗人后裔仍有逢年节剪鬼神之形贴于牛栏、门楣之上的巫术习俗,西南山区的集市上多有由专门的剪纸作坊批量生产的神符备售,各家各户的灶台楼阁细处也是每年一换。
民间剪纸至今依然保存了丰富的支脉,许多地方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乡民都会自备剪纸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等处,以表祈祷福寿、吉祥如意之意。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比较著名的就有高密剪纸、佛山剪纸等。总体而论,北方剪纸粗犷豪放、淳朴简练,南方剪纸则更倾于秀雅繁茂、精致和美。其中不乏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八仙过海、百年好合、麒麟送子、老鼠嫁女……移花接木、人神共处,流线自由奔放、想象力惊人……
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剪纸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附丽于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它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美好期盼。人们用一把剪刀、一张纸,剪出了生活的秀美,剪纸也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瑰丽多姿。
(编辑 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