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施拓展教学的课堂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旨在提高學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整个教学活动具有一定开放性,通过拓展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框架的完善。如何提高拓展教学的效度,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发展?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拓展教学 主体意识
一、形式回归“朴实”,用“简单”驱动教学
拓展的目的是为了辅助学生理解某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斑斓未必皆春色,浅草也能拌马蹄”,一味追求拓展内容和形式的新颖,对那些与本节课所涉及的物理规律无关的、随意性比较大内容大肆拓展,那是“作秀”,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十分有害的,应“忍痛割爱,弃之不顾”。相比之下,“简单”的物理情境,“朴实”的教学形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更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简明真实的情境能扣动学生心弦,让学生走两步就来到了探究的门前;简明的教学目标能照亮探究方向,让学生轻易地从出发点看到了归宿;简洁的教学过程能提升学生的境界,让学生跳两下就摘到了成功的果实。
课堂教学是教师帮助学生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会有“意外”的通道被打开,“朴实”、“简单”意味着教学目标的明确,意味着多余环节的删减,如此便能为课堂留出更多的弹性空间来处理预设和生成的“意外”,让意外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二、预设超出“预期”,让“意外”点燃激情
课堂教学有时需要一些“意外”,需要有超出学生“预期”的内容来刺激学生的情绪。因此,教学过程必须要有预设,细致分析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精心预设课本以外的拓展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激发学生的正情绪,使之好奇、诱之质疑,利用意外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
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物理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在探究过程中才会出现有价值、有创见的新想法,有些想法可能在老师预设的范围内,有可能有超出教师预期的“意外想法”生成。这些想法都是学生自己通过实践得出的感性认识,值得拓展教学,特别是在探究中由学生生成的“意外”有时脱离了教师预设的教学轨道,超出教师的预期,当教师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未知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教师和学生一样带着疑问去探究未知,教师和学生成为了探究过程中的合作者。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
三、珍视教学“生成”,拿“真诚”驾驭课堂
教学过程中,师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放开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生成的“意外”有时超出教师的预期,脱离了教师预设的教学轨道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应该更为珍惜这样的“生成”,不能简单处理,更不能回避不谈,这样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笔者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教学中,很自信的总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同样压力下,接触面越粗糙物体所受摩擦力越大。”因为对于物理教师来说这很熟悉,教材中也是这样说的,可当我话音刚落,“意外”来了。
最后一排一个男生在这个时候,举起了右手,因为我想不出有什么地方不对劲,我有点惊讶,“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说给大家听听好么?”
生1:“玻璃板的很光滑,为什么两块紧贴在一起的玻璃板就难侧向移开呢?”接着,“摩擦力是怎么产生?我课外看过一本书,关于摩擦力的说法‘凹凸说’和你讲的不一样,就是粗糙接触面的凸出部分相互碰撞,产生断裂,阻碍运动,这是怎么回事?”
我还在思考这位男生说了这番言论之时,又一个女生站起来发表了另外一个“意外”。
生2:“老师,如果选择与上面同学所用相同质量的玻璃做成玻璃球,那么,在相同的粗糙程度和正压力下,显然玻璃球就很容易滑动。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除了与正压力、和粗糙程度有关以外,是否与接触面积有关?”
听完这两个学生的论述,面对的是高一的孩子,他俩的问题把我难住了,一时我不知道如何跟他们讲解。我能感受到这两个同学的敢于质疑的勇气和渊博的知识,也感受到在他们的言语里也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也让我意识到应该珍视这些“生成”,如果此时我避开这些问题,则对这两个学生的探究激情甚至于全班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是很大的打击。于是我用言语真诚地表露出了我的未知和对真相的渴求:“你们的想法都很好、很有创意,老师现在也不清楚其中的真相,我想我和在座的其他同学都想进一步了解摩擦力产生的真相,能否把你们的观点再理一理,再充实些?我们期待下节课我们能对摩擦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既鼓励了学生质疑的精神,同时把探究的尾巴留到了课外,使拓展在课外得以继续。果然在下一节课上,学生对“摩擦力产生”这一问题的探讨格外激烈,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都非常高。
(编辑 王立建)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拓展教学 主体意识
一、形式回归“朴实”,用“简单”驱动教学
拓展的目的是为了辅助学生理解某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斑斓未必皆春色,浅草也能拌马蹄”,一味追求拓展内容和形式的新颖,对那些与本节课所涉及的物理规律无关的、随意性比较大内容大肆拓展,那是“作秀”,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十分有害的,应“忍痛割爱,弃之不顾”。相比之下,“简单”的物理情境,“朴实”的教学形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更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简明真实的情境能扣动学生心弦,让学生走两步就来到了探究的门前;简明的教学目标能照亮探究方向,让学生轻易地从出发点看到了归宿;简洁的教学过程能提升学生的境界,让学生跳两下就摘到了成功的果实。
课堂教学是教师帮助学生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会有“意外”的通道被打开,“朴实”、“简单”意味着教学目标的明确,意味着多余环节的删减,如此便能为课堂留出更多的弹性空间来处理预设和生成的“意外”,让意外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二、预设超出“预期”,让“意外”点燃激情
课堂教学有时需要一些“意外”,需要有超出学生“预期”的内容来刺激学生的情绪。因此,教学过程必须要有预设,细致分析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精心预设课本以外的拓展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激发学生的正情绪,使之好奇、诱之质疑,利用意外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
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物理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在探究过程中才会出现有价值、有创见的新想法,有些想法可能在老师预设的范围内,有可能有超出教师预期的“意外想法”生成。这些想法都是学生自己通过实践得出的感性认识,值得拓展教学,特别是在探究中由学生生成的“意外”有时脱离了教师预设的教学轨道,超出教师的预期,当教师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未知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教师和学生一样带着疑问去探究未知,教师和学生成为了探究过程中的合作者。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
三、珍视教学“生成”,拿“真诚”驾驭课堂
教学过程中,师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放开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生成的“意外”有时超出教师的预期,脱离了教师预设的教学轨道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应该更为珍惜这样的“生成”,不能简单处理,更不能回避不谈,这样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笔者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教学中,很自信的总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同样压力下,接触面越粗糙物体所受摩擦力越大。”因为对于物理教师来说这很熟悉,教材中也是这样说的,可当我话音刚落,“意外”来了。
最后一排一个男生在这个时候,举起了右手,因为我想不出有什么地方不对劲,我有点惊讶,“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说给大家听听好么?”
生1:“玻璃板的很光滑,为什么两块紧贴在一起的玻璃板就难侧向移开呢?”接着,“摩擦力是怎么产生?我课外看过一本书,关于摩擦力的说法‘凹凸说’和你讲的不一样,就是粗糙接触面的凸出部分相互碰撞,产生断裂,阻碍运动,这是怎么回事?”
我还在思考这位男生说了这番言论之时,又一个女生站起来发表了另外一个“意外”。
生2:“老师,如果选择与上面同学所用相同质量的玻璃做成玻璃球,那么,在相同的粗糙程度和正压力下,显然玻璃球就很容易滑动。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除了与正压力、和粗糙程度有关以外,是否与接触面积有关?”
听完这两个学生的论述,面对的是高一的孩子,他俩的问题把我难住了,一时我不知道如何跟他们讲解。我能感受到这两个同学的敢于质疑的勇气和渊博的知识,也感受到在他们的言语里也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也让我意识到应该珍视这些“生成”,如果此时我避开这些问题,则对这两个学生的探究激情甚至于全班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是很大的打击。于是我用言语真诚地表露出了我的未知和对真相的渴求:“你们的想法都很好、很有创意,老师现在也不清楚其中的真相,我想我和在座的其他同学都想进一步了解摩擦力产生的真相,能否把你们的观点再理一理,再充实些?我们期待下节课我们能对摩擦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既鼓励了学生质疑的精神,同时把探究的尾巴留到了课外,使拓展在课外得以继续。果然在下一节课上,学生对“摩擦力产生”这一问题的探讨格外激烈,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都非常高。
(编辑 王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