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课堂是中学生美术教育的关键,美术教师应在日常的美术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尝试总结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如何让高中生热爱美术课堂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五种方法,以期达到活跃美术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目的。
关键词:创新导入;循序渐进;鼓励;尊重个体;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185-02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教育应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这种情感教育呢?孔子指出学习要由“知之”而“好之”而“乐之”,指的就是学生从起先了解学习的目的和内容到引起学习的兴趣最后形成学习的爱好的学习过程。可见,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参加到美术活动中来,一起感受、体验、参与、思考、探究和合作等学习活动,并且在此基础上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的愿望。《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指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现今美术课堂中存在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替代学生的赏析实践等问题,老师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台下悄无声息,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了改变状况,我在高中生美术课堂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设计合理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由于受到高考制度的影响,存在忽视美术课的现象,课堂教学不佳,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多下功夫,因此课堂教学开始的“导入”环节显得十分重要,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高中学生基本养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学理念,经常被曲解。美术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时间花在听觉或表演上,却不思考这些做法是否能达到真正理解美术语言的目的,学生在美术课上原有的学习美术语言的权利被剥夺,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也就成了无稽之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合理的导入环节,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比如我在上《各异的风土人情》这一课时,以一段街头艺人表演视频导入,视频中街头艺人娴熟的手艺吸引了学生,优美的作品震撼了学生。看完了,学生还意犹未尽。这就做到了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为本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循序渐进的、多样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在高中美术课教学中不断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呢?这就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解放思想,采用变换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活动设置应循序渐进,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自主发现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活动应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瑞士心理学家皮阿杰提出:“青少年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兴趣需要活动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的原则的,一切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参与其中,才能成为学习中的主体。学习活动需要合理、周密的设计。富有趣味和情趣,充满美感体验的学习活动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关键。以《各异的风土人情》课为例,用街头艺人表演视频完成导入还远远不够。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我准备了大量的民间美术作品:泥哨、剪纸、皮影、棕编等,让学生看看、摸摸、玩玩,体验表演皮影,尝试剪窗花。这些活动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轻松的亲历体验中完成学习目标,效果很好。特别让我惊喜的是在剪窗花活动中,只教给学生几种基本刀法和刀法组合基本规律,学生在尝试练习中每个人都剪出了颇有创意、造型各异的作品。
三、多肯定、多鼓励,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教学中不搞一刀切,要分层教学,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或太轻松而无动力学习。可以通过布置不同作业或同一作业不同要求来达到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尽量多做示范、讲解,鼓励其多做练习或给以引导。不吝惜多给学生肯定和鼓励的话语。经常以学生中优秀的作业作为范例,树立典范以起到榜样和启示的作用。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帮助学生走近美术,喜爱美术。其次,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有一句话说:“孩子都是往大人鼓励的方向发展。”可见,学习中让学生树立信心,感到自己有才干有潜力是何等的重要。这可以通过教师指导作业时肯定、赞扬的话语,学生作业互评时相互的赞美、欣赏,优秀作业展示,举办校内美术比赛,参加校外美术比赛等来实现。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快乐中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励他们更好、更有效地学习。
四、尊重个体,适当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
尊重个体,必须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得教学活动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只有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享有平等参与的机会,不能使小部分学生成为师生互动的“主角”,而大多数学生成为听众;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要及时给予肯定,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在鉴赏过程中会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见解,善于发现这些对发展学生审美个性非常关键。发展学生审美个性,不仅是要求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做出自己的审美判断。教学中不要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观点与教师一致,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感受,而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对于学生的独特之处,要善于发现,给予肯定,否则会有意无意地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
五、巧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课堂”的教学已经不适应今天新的教育形式。现在的美术教学,除了课堂范作、实物展示外,必须配备以一定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可以巧妙地借助现代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更多的知识、信息,将难以讲解的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能获得直观视觉美的信息,使其获得深刻印象,给学生带来另类的感受,自然能使他们从心底里产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迈进艺术的殿堂。
总而言之,美术兴趣的持续发展,将会使孩子积极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去,并成为一种学习习惯与动力,从而促进孩子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方面,要注意方法的应用,使美术课越来越生动。当然引导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美术教师去创新,去发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性、主体性和能动性,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中解放出来,进而能快乐地、有个性地去感受、去体验、去学习美术。通过实践,我切身体会到:美术课,要让学生“学并快乐着”,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张文军,李云淑,王俊.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创新导入;循序渐进;鼓励;尊重个体;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185-02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教育应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这种情感教育呢?孔子指出学习要由“知之”而“好之”而“乐之”,指的就是学生从起先了解学习的目的和内容到引起学习的兴趣最后形成学习的爱好的学习过程。可见,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参加到美术活动中来,一起感受、体验、参与、思考、探究和合作等学习活动,并且在此基础上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的愿望。《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指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现今美术课堂中存在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替代学生的赏析实践等问题,老师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台下悄无声息,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了改变状况,我在高中生美术课堂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设计合理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由于受到高考制度的影响,存在忽视美术课的现象,课堂教学不佳,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多下功夫,因此课堂教学开始的“导入”环节显得十分重要,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高中学生基本养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学理念,经常被曲解。美术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时间花在听觉或表演上,却不思考这些做法是否能达到真正理解美术语言的目的,学生在美术课上原有的学习美术语言的权利被剥夺,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也就成了无稽之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合理的导入环节,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比如我在上《各异的风土人情》这一课时,以一段街头艺人表演视频导入,视频中街头艺人娴熟的手艺吸引了学生,优美的作品震撼了学生。看完了,学生还意犹未尽。这就做到了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为本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循序渐进的、多样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在高中美术课教学中不断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呢?这就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解放思想,采用变换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活动设置应循序渐进,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自主发现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活动应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瑞士心理学家皮阿杰提出:“青少年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兴趣需要活动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的原则的,一切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参与其中,才能成为学习中的主体。学习活动需要合理、周密的设计。富有趣味和情趣,充满美感体验的学习活动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关键。以《各异的风土人情》课为例,用街头艺人表演视频完成导入还远远不够。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我准备了大量的民间美术作品:泥哨、剪纸、皮影、棕编等,让学生看看、摸摸、玩玩,体验表演皮影,尝试剪窗花。这些活动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轻松的亲历体验中完成学习目标,效果很好。特别让我惊喜的是在剪窗花活动中,只教给学生几种基本刀法和刀法组合基本规律,学生在尝试练习中每个人都剪出了颇有创意、造型各异的作品。
三、多肯定、多鼓励,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教学中不搞一刀切,要分层教学,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或太轻松而无动力学习。可以通过布置不同作业或同一作业不同要求来达到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尽量多做示范、讲解,鼓励其多做练习或给以引导。不吝惜多给学生肯定和鼓励的话语。经常以学生中优秀的作业作为范例,树立典范以起到榜样和启示的作用。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帮助学生走近美术,喜爱美术。其次,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有一句话说:“孩子都是往大人鼓励的方向发展。”可见,学习中让学生树立信心,感到自己有才干有潜力是何等的重要。这可以通过教师指导作业时肯定、赞扬的话语,学生作业互评时相互的赞美、欣赏,优秀作业展示,举办校内美术比赛,参加校外美术比赛等来实现。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快乐中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励他们更好、更有效地学习。
四、尊重个体,适当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
尊重个体,必须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得教学活动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只有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享有平等参与的机会,不能使小部分学生成为师生互动的“主角”,而大多数学生成为听众;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要及时给予肯定,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在鉴赏过程中会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见解,善于发现这些对发展学生审美个性非常关键。发展学生审美个性,不仅是要求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做出自己的审美判断。教学中不要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观点与教师一致,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感受,而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对于学生的独特之处,要善于发现,给予肯定,否则会有意无意地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
五、巧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课堂”的教学已经不适应今天新的教育形式。现在的美术教学,除了课堂范作、实物展示外,必须配备以一定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可以巧妙地借助现代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更多的知识、信息,将难以讲解的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能获得直观视觉美的信息,使其获得深刻印象,给学生带来另类的感受,自然能使他们从心底里产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迈进艺术的殿堂。
总而言之,美术兴趣的持续发展,将会使孩子积极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去,并成为一种学习习惯与动力,从而促进孩子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方面,要注意方法的应用,使美术课越来越生动。当然引导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美术教师去创新,去发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性、主体性和能动性,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中解放出来,进而能快乐地、有个性地去感受、去体验、去学习美术。通过实践,我切身体会到:美术课,要让学生“学并快乐着”,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张文军,李云淑,王俊.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