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最好时期,发问能激活幼儿的思维,开发幼儿的大脑。所以,作为教师要掌握让幼儿发问的技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给予幼儿观察和思考的时间
一个问题一般会包含多个内容,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花一些时间来思考教师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幼儿思考问题的时间是最明智的做法。
例如,大班幼儿马上要进入小学,针对一些幼儿做事丢三落四、没有整理物品的习惯,设计一堂《别忘了》的集体活动,让幼儿探讨整理物品的好办法。
案例:(播放录像)录像中的小女孩画好画后,就背书包离开了,桌子上纸张、铅笔、油画棒凌乱地放置着,凳子上还有小女孩遗忘的衣服,药箱中还有忘记拿回家的药。
师:“你觉得大班的教室怎么样?”
幼:“很整齐。”“很大。”“教室很明亮。”……
教师让幼儿再次观看录像,并将镜头定格在桌子上。
幼:“桌子上油画棒没有放好。”“桌子上很乱,纸头、铅笔一大堆。”“小姑娘忘记把本子带回家了。”
分析:当幼儿的回答没有切中主题时,教师不用急于去追问幼儿,而是通过录像的回看及利用镜头的定格,给予幼儿观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因此才有了后面幼儿思维的深入,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平时的行为。
二、适当停顿,引发问题
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适当地停顿,往往会引发幼儿的提问。
案例:教师讲故事:“有一次,蒲公英被风吹到很远的地方,这个地方会是哪里?”教师停顿后观察幼儿。
一幼儿说:“陌生的树、陌生的山、陌生的小河。”
另一幼儿询问:“陌生是什么?”
有幼儿说:“不认识的地方。”“不熟悉的地方。”
一幼儿突然发问:“有大灰狼,蒲公英不会飞过去。”……
在幼儿提出更多问题后,他们达成共识:蒲公英会飞到有泥土、有太阳、有小草、有花朵的地方安家。
分析:一般来说,对于简单的问题,幼儿只需2--3秒的思考就可回答。如果问题可能引发争论,需要幼儿仔细想一想,教师等待的时间则要相应地延长。一方面等待幼儿给出答案,一方面也要等待幼儿在思考中自我完善,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应尽量避免自问自答或急于代替幼儿回答,而要去真正支持幼儿的自主性学习。
三、多向回合,催生幼儿思考的主动性
师幼互动的本质是一个双主体、以情感为基础的连续过程。它特别强调动作或情感相互作用的对等性或对称性,因此师幼互动的双方必然同处于主体地位。在师幼互动的实践中,教师应当让幼儿充分享有“主动的”社会交往的权利和机会,有意识地多赋予幼儿主动与教师互动的时间,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幼儿主体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倡导多向回合有利于催生幼儿思考、表达的主动性,优化“提问场”是使“师幼、幼幼”之间产生共振、共建、共励的前提,它可以构建良好的互动场景,让幼儿充分发挥互动的主动性;还可营造优质的心理环境,融洽人际关系,使幼儿与教师始终处于一种平等、互助、尊重、理解的氛围中,积极有效地展开互动。
案例:教师讲述故事:巴依老爷家煮了一锅鸡汤,鸡汤的香味飘了出来,被阿凡提闻到了。巴依老爷说鸡的香味是鸡的一部分,要求阿凡提付钱。
教师这时提问:“阿凡提听了巴依老爷的话,会怎么做?”
一个幼儿猜想说:“付钱给他了。”
另一个幼儿马上用建议的口吻说:“用假钱骗骗他。”
一个同伴小声说:“如果他发现是假钱呢?”
此时教师跟进追问:“唉,对呀,这可怎么办?”
这时有个幼儿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要是他要很多钱怎么办?”
教师接过这个幼儿的话题抛问:“是呀,巴依老爷很贪财,一点点钱怎么能够满足他呢?”
这时教师强调说:“鸡的香味是鸡的一部分,闻到了香味就要付钱!”
教师摇晃着钱袋问:“这时巴依老爷听到了什么声音?接着阿凡提会说什么呢?”一下将原先的巴依老爷要鸡香钱与摇晃着钱袋发出的声音建立了逻辑关系,钱声也是钱的一部分,阿凡提也可以向巴依老爷要钱。
分析:片断中教师把核心的问题提了出来——巴依老爷要阿凡提付“鸡的香味”钱,引发了幼儿之间的猜测与相互间的议论。教师在跟进过程中的简短的回应引发了幼儿的多向回合。幼儿为阐述自己的理由在不停地思考,不仅推进了问题的深入,还激活了幼儿的思维,同时教师巧用肢体动作,加上清晰的语言,聚集问题,使所有幼儿在故事中理解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个深奥的策略。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给予幼儿观察和思考的时间
一个问题一般会包含多个内容,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花一些时间来思考教师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幼儿思考问题的时间是最明智的做法。
例如,大班幼儿马上要进入小学,针对一些幼儿做事丢三落四、没有整理物品的习惯,设计一堂《别忘了》的集体活动,让幼儿探讨整理物品的好办法。
案例:(播放录像)录像中的小女孩画好画后,就背书包离开了,桌子上纸张、铅笔、油画棒凌乱地放置着,凳子上还有小女孩遗忘的衣服,药箱中还有忘记拿回家的药。
师:“你觉得大班的教室怎么样?”
幼:“很整齐。”“很大。”“教室很明亮。”……
教师让幼儿再次观看录像,并将镜头定格在桌子上。
幼:“桌子上油画棒没有放好。”“桌子上很乱,纸头、铅笔一大堆。”“小姑娘忘记把本子带回家了。”
分析:当幼儿的回答没有切中主题时,教师不用急于去追问幼儿,而是通过录像的回看及利用镜头的定格,给予幼儿观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因此才有了后面幼儿思维的深入,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平时的行为。
二、适当停顿,引发问题
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适当地停顿,往往会引发幼儿的提问。
案例:教师讲故事:“有一次,蒲公英被风吹到很远的地方,这个地方会是哪里?”教师停顿后观察幼儿。
一幼儿说:“陌生的树、陌生的山、陌生的小河。”
另一幼儿询问:“陌生是什么?”
有幼儿说:“不认识的地方。”“不熟悉的地方。”
一幼儿突然发问:“有大灰狼,蒲公英不会飞过去。”……
在幼儿提出更多问题后,他们达成共识:蒲公英会飞到有泥土、有太阳、有小草、有花朵的地方安家。
分析:一般来说,对于简单的问题,幼儿只需2--3秒的思考就可回答。如果问题可能引发争论,需要幼儿仔细想一想,教师等待的时间则要相应地延长。一方面等待幼儿给出答案,一方面也要等待幼儿在思考中自我完善,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应尽量避免自问自答或急于代替幼儿回答,而要去真正支持幼儿的自主性学习。
三、多向回合,催生幼儿思考的主动性
师幼互动的本质是一个双主体、以情感为基础的连续过程。它特别强调动作或情感相互作用的对等性或对称性,因此师幼互动的双方必然同处于主体地位。在师幼互动的实践中,教师应当让幼儿充分享有“主动的”社会交往的权利和机会,有意识地多赋予幼儿主动与教师互动的时间,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幼儿主体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倡导多向回合有利于催生幼儿思考、表达的主动性,优化“提问场”是使“师幼、幼幼”之间产生共振、共建、共励的前提,它可以构建良好的互动场景,让幼儿充分发挥互动的主动性;还可营造优质的心理环境,融洽人际关系,使幼儿与教师始终处于一种平等、互助、尊重、理解的氛围中,积极有效地展开互动。
案例:教师讲述故事:巴依老爷家煮了一锅鸡汤,鸡汤的香味飘了出来,被阿凡提闻到了。巴依老爷说鸡的香味是鸡的一部分,要求阿凡提付钱。
教师这时提问:“阿凡提听了巴依老爷的话,会怎么做?”
一个幼儿猜想说:“付钱给他了。”
另一个幼儿马上用建议的口吻说:“用假钱骗骗他。”
一个同伴小声说:“如果他发现是假钱呢?”
此时教师跟进追问:“唉,对呀,这可怎么办?”
这时有个幼儿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要是他要很多钱怎么办?”
教师接过这个幼儿的话题抛问:“是呀,巴依老爷很贪财,一点点钱怎么能够满足他呢?”
这时教师强调说:“鸡的香味是鸡的一部分,闻到了香味就要付钱!”
教师摇晃着钱袋问:“这时巴依老爷听到了什么声音?接着阿凡提会说什么呢?”一下将原先的巴依老爷要鸡香钱与摇晃着钱袋发出的声音建立了逻辑关系,钱声也是钱的一部分,阿凡提也可以向巴依老爷要钱。
分析:片断中教师把核心的问题提了出来——巴依老爷要阿凡提付“鸡的香味”钱,引发了幼儿之间的猜测与相互间的议论。教师在跟进过程中的简短的回应引发了幼儿的多向回合。幼儿为阐述自己的理由在不停地思考,不仅推进了问题的深入,还激活了幼儿的思维,同时教师巧用肢体动作,加上清晰的语言,聚集问题,使所有幼儿在故事中理解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个深奥的策略。
责任编辑 黄日暖